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分析对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使用不同液体复苏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作为实验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措施;以本院2009—2011年收治的5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采取充分液体复苏抢救。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输液量、PT和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抢救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进行抢救有突出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方法和疗效.方法 总结2004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96例,分别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A组,48例)与传统充分液体复苏(B组,48例)救治,对比分析两组救治效果.结果 A组病死率25.0%(12/48),血小板计数(209±79)×10~9/L,血红蛋白(97±20)g/L,凝血酶原时间(10.1±1.8)s,剩余碱(-7.5±6.1)mmol/L,输液量(750±22)ml;B组与A组对应的指标分别为43.8%(21/48)、(153±86)×10~9/L、(82±19)g/L、(13.5±2.0)s、(-10.2±5.9)mmol/L、(3035±340)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优于传统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3.
李东 《中国卫生产业》2013,(28):152-153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严重创伤合并休克早期急救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该院收治的严重创伤合并休克患者88例,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42例,给予常规液体复苏抢救,观察组46例,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观察抢救成功率,MODS、ARDS的发生率;比较两组复苏后4 h PLT、HCT、PT、血乳酸结果。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RDS、MOD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4 h观察组PLT、HCT高于对照组,观察组PT、血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严重创伤合并休克早期急救措施中应用效果较好,能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出血有效控制前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5月12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限制性液体复苏)和B组(充分性液体复苏)各63例,观察比较两组输液量、平均动脉压、死亡率及实验室指标(PLT、PT、APTT、Hg、BE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复苏后的血气碱剩余值(BE)、血清乳酸值、血气指标与复苏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A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24h的ARDS、MODS、死亡率明显低于B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出血有效控制前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充分性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与积极性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 将12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依据门诊挂号单号码单双数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限制组,56例)和积极性液体复苏组(积极组,64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两组术前血乳酸、剩余碱、凝血酶原时间、血红蛋白等指标,并记录术前输液量和死亡情况.结果 限制组术前输液量明显少于积极组[(1 050±212) ml比(2 120± 18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限制组病死率明显低于积极组[12.50%(7/56)比28.12%(1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组术前血乳酸、剩余碱、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积极组[(3.31±0.29) mmol/L比(5.78±0.15) mmol/L、(5.42±1.13) mmol/L比(9.86±1.21) mmol/L、(11.7±1.9)s比(18.1±1.7)s],血红蛋白明显高于积极组[(96±18) g/L比(83±20)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减少输液量的同时,可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减轻代谢性酸中毒,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因此,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能优于积极性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充分液体复苏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本次将我院于2013年4月-2015年10月收治的25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进一步按照随机分组法分成,观察组129例采取充分液体复苏治疗方法,观察组129例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方法,进一步对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评价。结果:(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88%,与对照组的15.50%比较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4.65%,与对照组的14.73%比较明显更低(P0.05)。(2)在输液量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更低(P0.05);入院时两组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中,针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方法的疗效明显优于充分液体复苏治疗;因此,值得采纳及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老年创伤患者临床特征,为减少创伤发生,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300例老年创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300例院前急救的老年创伤患者中,男性病例174例(58.00%),女性病例126例(42.00%);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68.4岁,60~69岁198例(66.00%),70~79岁76例(25.33%),80岁以上26例(8.67%),病死率为21.00%(63/300);交通事故伤占42.33%(127/300),社会治安伤占8.67%(26/300),爆炸伤占6.00%(18/300),锐器伤占8.00%(24/300),火灾伤占7.00%(21/300),跌打伤占13.00%(39/300),其他伤占15.00%(45/300);创伤评分(TS)(15.3±2.7)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2.5±3.2)分。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26.4±12.4)分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3,P0.01);骨折伤257例,非骨折伤43例;颅骨骨折21例(8.17%),肋骨骨折28(10.89%),上肢骨折89例(34.63%),下肢骨折65例(25.29%),其他骨折54例(21.02%);骨折伴血(气)胸19例(6.33%),伴肝脾挫伤27例(9.00%),伴多处软组织损伤51例(17.00%);实施确定性抢救手术时间:抢救脱险组(52±24)min,死亡组(89±35)min,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891,P0.01),而2组间的休克发生率、ISS评分及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因特征:MODS 85.71%(54/63),ARDS 12.70%(8/63),感染性休克1.59%(1/63);59例留有后遗症(24.89%)。结论老年创伤病情复杂,及早实施确定性抢救手术时间,有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限制液体复苏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1月于本院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04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予以常规方法进行抢救,观察组52例予以瞳制性液体复苏进行抢救,分析治疗后两组相关指标和死亡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动脉压、PT以及BE均比对照组低,HCT(0.37±0.01)1/L比对照组(O.35±0.03)1/L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死亡2(3,35%)例,少于对照组6(11.54%)例(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保持患者血流灌注,为进行有效治疗争取更多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选择本院58例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和限制液体复苏组,比较不同方法对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救治的效果及其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结果:5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常规(充分)液体复苏组出血量高于限制液体复苏组(P0.05),而Hb、PLT及HCT等实验室指标显著低于限制液体复苏组。结论:常规液体复苏组比限制液体复苏组输液量多,出血量大,丢失的血红蛋白多,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措施在抢救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制患者动脉血气分析影响.方法:选择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制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A组)与常规液体复苏组(B组)各42例,两组均在接诊第一时间立刻监测心率、血压、脉搏氧,评估伤情,吸氧,固定骨折肢体、止开放性出血、止痛及开放静脉通道等基础抢救措施.A组在基础抢救的同时行限制性液体复苏,以维持收缩压在70~90mmHg、平均动脉压在50~60mmHg.B组在基础抢救的同时行常规液体复苏,维持血压120/80mmHg.两组在液体复苏的同时并分时(30min、60min、90min、120min)检测动脉血气分析.结果:A组动脉血气分析在液体复苏中的30min、60min、90min、120min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液体复苏120min时,比较两组的总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肝肾功能,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制的液体复苏期间,能够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并能够提高患者的救治率及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院前和院内的急救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2002年1月-2007年12月由120送来的196例病人院前和院内急救护理情况。结果经急诊抢救后52例送ICU进一步治疗,68例病情稳定后送手术室实施必要的手术,74例抢救稳定后送普外科进一步保守治疗,2例院前死亡,8例因重度休克时间过长,ICU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正确、及时、有效的救护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医院依托远程医疗应对突发急诊创伤事件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运用远程医疗系统前198例北京市某三甲医院的院前急诊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4年4月-2016年8月运用远程医疗系统后198例院前急诊创伤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依托远程医疗系统进行急诊,远程医疗系统由家庭与社区急救、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等组成,利用移动4G、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新技术进行急救干预。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患者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与血糖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专业院前救治技术对危重症创伤患者神经功能、伤残率和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危重症创伤患者100例作为院前组,选取事故发生后直接入院内急诊室的危重症创伤患者100例作为院内组.比较两组同等救治时间窗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休克指数、创伤指数、病死率.结果 两组救治后12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组救治后24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明显高于院内组[(13.9±3.6)分比(11.9±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组救治后12,24h创伤指数明显低于院内组(12.1±5.1比14.6±4.8、11.9±4.6比14.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救治后12,24 h休克指数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规范专业救治技术对于突发事件中危重症创伤患者救治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限制性补液在肺挫伤伴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月,某院急诊科收治的肺挫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62例,依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3例,对照组29例。2组患者均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采取充分补液方式,观察组采取限制性补液方式,评价2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观察组平均输液量、治疗后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改善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脱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ARDS及MODS发生率、死亡率等低于对照组。结论限制性补液应用于肺挫伤伴失血性休克,可显著改善凝血功能、缓解低氧血症及酸中毒,缩短脱机时间,降低ARDS、MODS发生率及死亡率,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限制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市第一医院收治的7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前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8),对照组接受积极液体复苏方案,观察组接受限制液体复苏方案,比较两组治愈率、治疗后各指标水平、液体输入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液体输入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乳酸、凝血酶原时间、平均动脉压及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液体复苏应用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改善乳酸、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优于积极液体复苏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温州市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特点和规律,为提高院前急救水平,降低院前急救死亡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温州市区2009年1月20日—2011年12月20日拨打"120"电话呼救的院前急救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前急救病例死亡率为1.58%,男女比例为2.73∶1,死亡率最高的年龄组为30~39岁组。导致院前死亡的前3位死因依次为猝死、创伤、心脑血管疾病。每天上午6~8时为院前死亡高发时段,夏、冬两季院前死亡病例明显多于春、秋两季。[结论]医务人员可根据院前死亡病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合理配置急救资源,并对高危人群进行宣教,以降低院前死亡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Are accident flying squads also worthwhile for medical emergencie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08 flying squad attendances was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pre-hospital care by the team on outcome in emergency medical conditions, and in the trauma victim. Sixty-two (26%) of these cases were medical, but only 24 (11.5%) required immediat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nly one out of the four successful resuscitations finally left hospital alive. In trauma,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of survival due to the presence of the team by comparing the expected against observed mortality and the injury severity score for age-matched groups. The value of flying squads as a training aid, perception of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emergency services are discussed. Alternative solutions to improving pre-hospital care include advanced trained ambulance and bystander resuscitation schemes. Although difficult to quantify the authors feel that flying squads are of benef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