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行D2根治术时,第12组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为合理地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对我治疗组229例胃癌患者行根治性胃癌淋巴结清扫D2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肿瘤的浸润深度、病理分化程度及大小,与第12组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关系。结果胃癌患者12a、12b、12p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9%、0.9%、3.5%,其中12a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肿瘤浸透浆膜与浆膜未受浸润的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0.0%和4.3%,浸透浆膜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P〈0.05);低分化、高-中分化胃癌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0.5%和6.0%,病理低分化肿瘤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P〈0.05)。肿瘤直径≤5cm及〉5cm者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8.3%和20.3%,肿瘤直径〉5cm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12组淋巴结的转移和胃癌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肿瘤大小有关,胃癌行D2根治术中必须清扫。  相似文献   

2.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和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其规律。方法对161例行胸段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1.50%,胸中段癌的淋巴结转移呈现双向性,胸上段癌向上转移和胸下段癌向下转移及部分跳跃性转移(P〈0.05);低分化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P〈0.05);食管小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食管鳞癌。肿瘤浸润至深肌层和外膜后,其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明显相关。不同部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区域性,部分呈现跳跃性转移。食管小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食管鳞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5月~2012年3月收治的108例胸段食管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术后病理进行回顾分析,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 108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淋巴结的总转移率是53.4%,通过对术后病理的观察分析,P<0.05,OR值>1,表明浸润深度、肿瘤长度、分化程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这3个因素和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关联性。结论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规律是:由患者的颈部胸部和腹部向淋巴的引流区域进行转移,最常见的转移区域就是纵隔,然后是患者的腹部和颈部;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主要是肿瘤的长度、肿瘤浸润的深度以及分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进展期贲门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对60例进展期贲门癌患者施行全胃切除及D2以上的淋巴结清扫,分析贲门癌浸润胃壁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淋巴转移与术后累积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本组贲门癌患者术后3年、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6.2%和35.1%;总的淋巴结转移例数为45例,转移率为75%,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增加;本组贲门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分别为13.3%和1.67%。结论对进展期贲门癌患者只要条件许可应施行根治性全胃切除(D2+术式)并进行淋巴清扫,必要时联合脾、胰体尾整块切除,以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赖鸿章 《河北医药》2016,(8):1170-1172
目的: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及不同淋巴结切除术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食管癌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颈部—右胸—腹部三切口组( n =39)和左胸切口组( n =35),比较2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转移率等相关指标,并对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三切口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1 b.53±6.07)个,显著高于左胸切口组的(13.04±4.2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围术期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对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有显著影响( 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三切口组术后生存率为69.23%,高于左胸切口组的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是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食管癌行颈部—右胸—腹部三切口术式可提高淋巴结清扫数目,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因素,为合理的胃癌根治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22例切除胃癌原发灶患者的病理资料,对肿瘤原发部位、大体形态、细胞来源、分化程度、肿瘤直径以及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而多因素分析则显示分化程度不是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发部位、大体分型、细胞来源与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胃癌根治术时应根据肿瘤直径与浸润深度选择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经右胸颈胸腹三野清扫食管癌根治术的胸段食管癌患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6例经右胸颈胸腹三野清扫食管癌根治术的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生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患者46例设为观察组,未发生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患者120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可能影响患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隆突下淋巴结有无转移、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与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 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为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陆夏良 《北方药学》2014,(4):100-100
目的:研究食道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病理,为临床手术时对食道癌进行淋巴结清扫提供依据。方法:搜集2008年4月~2012年8月在医院采用颈胸腹三切口根治的食道癌患者共200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分析食道癌淋巴结的转移率。结果:经过对患者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200例病例中食道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转移率为59.5%,淋巴结转移度为13.5%,跳跃转移率为41.0%,跳腔转移率为24.0%。结论:食道癌淋巴结的转移主要发生为上下双向性颈胸腹三领域的广泛转移,且食道癌淋巴结的跳跃转移、跳腔转移越高,则肿瘤的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就越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中段食管癌扩大二野清扫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从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对52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以Ivor-Lewis术式为基础进行扩大二野清扫,并对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52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6.5%(19/52),死亡1例。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50%(26/52)。共清扫淋巴结1 426枚,其中99枚淋巴结发生转移,淋巴结转移度为6.9%;主要集中在颈深组、食管旁、喉返神经旁、隆突下、贲门区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7.3%、19.2%、7.6%、13.4%、25%和5.7%;转移度分别为15.2%、17.2%、6.1%、19.2%、24.2%和3.0%。早期食管癌和进展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和52.1%,转移度分别为1.9%和7.1%,两者转移率和转移度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78、1.083,P<0.05)。结论胸中段食管癌有广泛转移的倾向,颈深区及上纵隔区域是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区域。Ivor-Lewi术式更方便胸中段食管癌切除和现代二野淋巴结的清扫,并且以此为基础经右胸顶对颈深区淋巴结清扫也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贲门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38例贲门癌患者临床资料及回访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以腺癌为主,SiewertⅢ型占全组的61.3%,SiewertⅠ、Ⅱ和Ⅲ型的胸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4.2%、9.1%和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5.3%、68.7%和72.6%,腹腔淋巴结总转移率达7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型贲门癌5年生存率仅30.9%,明显低于SiewertⅠ型63.3%和Ⅱ型52.5%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贲门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双向性,但以腹部转移为主,手术时因注意术式选择并注意腹腔淋巴结的彻底清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贲门癌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对270例分为经胸、经腹手术治疗的贲门癌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腹组较经胸组术前存在更显著的高危因素(P〈0.01),但两组术后心肺功能不全发生率、手术切除率、吻合口瘘发生率,吻合口狭窄、手术时间、清扫腹腔淋巴结转移率与经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腹入路切缘癌残留、清扫胸腔内淋巴结、术后疼痛与经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贲门癌手术应选择以经胸微创手术切除为主的手术入路,针对个别情况可选择经腹入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24例进行直肠系膜全切除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组织切片方法对直肠癌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检测,并分析探讨其转移规律。结果低位直肠癌系膜转移率为72.58%。分析低位直肠癌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类型发现肿瘤直径>3cm的转移率明显高于直径<3cm的病例。高分化腺癌病例转移率明显低于中、低分化病例。随着肿瘤TMN分期的增加,其转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环周切缘阳性病例的转移率明显高于阴性病例。低位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侵袭肠壁周径、浸润程度及大体类型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肿瘤分期与低位直肠癌直肠系膜淋巴结的转移有密切关系,其中环周切缘呈现阳性的患者,会大大增加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所以低位直肠癌应尽可能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  相似文献   

13.
张林根  董江楠  李靖 《安徽医药》2014,18(1):117-119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术后淋巴结转移与病理因素相关性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手术后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65 例进展期胃癌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手术后常规解剖原发灶和淋巴结,并进行标记和计数,研究分析肿瘤的大小、浸润的深度及Lauren分型与淋巴结转移率的相关性.结果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63.1%;肌层、穿透浆膜及浆膜外淋巴结转移率为15.0%、53.5%、59.6%;直径>2 cm癌灶淋巴结转移率为75%,明显高于直径≤2 cm癌灶淋巴结的转移率(36.4%)(P<0.05);弥漫性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80.5%.肠型的64.0%,弥漫性明显高于肠型(P<0.05);浸润的深度、Lauren分型和肿瘤的大小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率的重要因素,浸润的深度为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进展期胃癌手术后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应结合肿瘤的大小、浸润的深度及Lauren分型做出判断,并考虑患者的整体身体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手术方式选择和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掌握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为选择合理术式,减少手术创伤和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共105例外科手术切除的确诊为早期胃癌的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以及相关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分析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本组共15例患者发生了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4.29%。黏膜下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黏膜内癌;肿瘤直径大于2cm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直径小于2cm者;低分化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高分化癌;有淋巴管浸润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没有淋巴结浸润的患者,P值小于0.05。结论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管浸润与否有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关系不大。因此应根据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合理选择早期胃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胃交界区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的规律特点,比较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清扫纵隔及腹腔淋巴结情况。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胸外科(包括经左胸及Ivor Lewis两种术式)和胃肠外科(经上腹)收治的Ⅱ型食管胃交界区腺癌共98例,按手术方式分成经左胸,经上腹以及Ivor Lewis 3组,分析3组病例下纵隔淋巴结和腹腔淋巴结的清扫率以及转移率,总结其转移规律。结果经左胸、经上腹以及Ivor Lewis 3种术式,对于下纵隔淋巴结包括隆突下淋巴结,食管旁淋巴结,下肺静脉旁淋巴结以及肺门淋巴结的清扫率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左胸及Ivor Lewis清扫下纵隔淋巴结要优于经上腹术式;对于腹内淋巴结,除贲门旁淋巴结3种手术方式清扫率无明显差异外,对于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肝总动脉旁淋巴结,脾动脉淋巴结以及腹腔淋巴结4组淋巴结,经腹清扫(上腹组或Ivor Lewis组)要明显优于单纯经左胸术式;经左胸、经上腹以及Ivor Lewis 3种术式,下纵隔淋巴结以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or Lewis术式则同时具备经胸和经腹的优点,可以保证最大程度完整切除肿瘤和做到真正的二野淋巴结清扫,是一种应该提倡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宋祥华  胡德宏 《安徽医药》2018,22(7):1349-1353
目的 探讨T1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而指导临床淋巴结清扫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潍坊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276例T1期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都进行了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统计淋巴结清扫个数及转移个数,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与肺癌的病理类型、大小、原发部位及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276例肺癌患者中,共清扫出淋巴结4 968枚,平均(4.4±1.7)组,其中有145枚淋巴结发生转移,转移率为2.92%.有58例患者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1.01%,其中区域性淋巴结转移55例,占纵隔淋巴结转移的94.83%.鳞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18.92%,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22.8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74,P>0.05).右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与左肺癌比较,上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与下肺癌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04,P>0.05;x2 =0.099,P>0.05).随着T分期的增加,纵隔淋巴结转移率逐渐增大.当肿瘤处于T1a期时未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T1b期高分化鳞癌患者也未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高、中、低分化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10%、25.49%、29.33%,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4,P<0.05).结论 T1期周围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大小及分化程度相关,大多遵循区域性转移的规律,跨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低.T1a期肺癌和T1b期高分化鳞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较低.根据纵隔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术中可适当放宽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3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年龄、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肿瘤分化程度、间质浸润深度、肿瘤直径、脉管内瘤栓、宫旁浸润、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术后累积复发率和生存率不存在明显相关关系(P>0.05);肿瘤病理类型与术后累积复发率相关(P<0.05),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转移率与术后累积复发率和生存率均相关(P<0.05)。非鳞癌和淋巴结转移率>7.3%是影响患者术后疾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3.429、2.549,P<0.05),淋巴结转移率>7.3%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3.000,P<0.05)。结论 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是影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对淋巴结转移率>7.3%的患者应加强术后补充治疗及随访的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病理相关性因素,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风险.方法 本研究选择我院收入的早期胃癌患者共168例,所有病例标本均为手术完整切除的标本,标本经病理证实癌组织均局限于黏膜以及黏膜下层,检测早期胃癌患者病理特征,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共分析了168例早期胃癌患者标本,其中淋巴结转移28例,淋巴结转移率16.7%.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中显示,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脉管侵犯为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分析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脉管侵犯为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脉管侵犯为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魏祥志 《安徽医药》2013,34(7):911-914
目的探讨经腹右径胸扩大二野淋巴结清扫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2008年4月至2012年12月经腹右径胸食管癌根治切除术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淋巴结切除数、平均淋巴结切除数、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度、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58例患者,共清除淋巴结1 375枚,31例患者发现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53.4%(31/58)。共检出128枚阳性淋巴结,淋巴结总的转移度为9.3%(128/1375)。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36.2%((21/58)。结论扩大二野淋巴结清扫不但创伤小,而且能提高淋巴结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67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原发灶大小、大体类型、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与术后淋巴结病检转移情况及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肿瘤大小、大体类型、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全组5年生存率为59.7%;无淋巴结转移组预后好于有淋巴结转移组,两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58,P=0.000)。结论直肠癌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是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根据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能够更准确诊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以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