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图成像检查对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诊断价值和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6月16例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段16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MRI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对照组在脑内各个部位病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χ~2=1.523,P0.05),且多为单发病灶;有14例患者的病灶呈均匀强化,病灶形态以团块状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结节状和散点状;磁共振平扫发现T1WI低信号有12例(75.0%),T2WI高信号10例(62.5%)。观察组病灶多位于脑室内10例(62.5%),其次为脑实质5例(31.3%),其中以多发病灶为主12例(75.0%);所有患者病灶均表现为均匀强化,病灶形态按照从高至低的顺序依次为结节状、团块状、散点状;磁共振平扫T1WI等信号11例(68.8%)、T2WI等信号8例(50.0%)、T2WI高信号7例(43.8%)。结论磁共振平扫能够诊断与鉴别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主要影像学特点为:病灶多位于脑室内与脑实质,多发病灶且磁共振平扫多为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  相似文献   

2.
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及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资料。结果病灶单发12例,多发3例。共18个病灶,其中幕上16个,幕下2个。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4个密度均匀,2个密度不均匀。MRI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12个信号均匀,3个信号不均匀。CT及MRI增强扫描均见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瘤周多为轻、中度水肿。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认真分析其特点,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完全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颅脑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特征,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3年11月6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试验性治疗证实原发性颅脑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特征,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6例中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5例,T细胞性1例,4例为单发病灶,2例多发,4例靠近中线部位,肿瘤周围水肿较轻.DWI、FLAIR及T2W多呈高及略高信号,T1WI呈低或略低信号.增强扫描多为中高度明显强化,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占位效应较轻.结论 原发性颅脑恶性淋巴瘤MRI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认真分析,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I特征,以提高其诊断水平,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更有利的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5例患者中发现19个病灶,病灶单发12例,多发3例.幕上13例,幕下2例.MRI表现: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多呈团块状或结节样均匀或不均匀性强化;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属轻、中度;DWI多呈高信号,ADC值多低于或接近于正常脑白质.结论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结合其MRI特点、部位及年龄有助于对本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I特征,以提高其诊断水平,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更有利的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5例患者中发现19个病灶,病灶单发12例,多发3例.幕上13例,幕下2例.MRI表现: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多呈团块状或结节样均匀或不均匀性强化;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属轻、中度;DWI多呈高信号,ADC值多低于或接近于正常脑白质.结论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结合其MRI特点、部位及年龄有助于对本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征象,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分析病灶的分布、形态、密度、信号特点及强化特征.结果 18例患者中,单发病灶12例,6例多发,均位于幕上,位于额顶叶深部10例,额顶叶及颞叶灰白质交界区4例,基底节区2例,枕叶1例,顶枕叶交界处1例,其中1例病灶跨中线生长,累及胼胝体8例,病灶多呈类椭圆形、团块状或不规则形,CT平扫多为等或稍高均匀密度肿块,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呈稍高、高或等信号,DWI多为稍高或高信号.增强后病变多呈中度及明显均匀性强化,内囊变、坏死及钙化少见,7例病灶可见开口包绕邻近血管的脐凹征,5例病灶边缘不规则,瘤周水肿及占位征象较轻.结论 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与其它脑内肿瘤有相似之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工程》2016,(12):1581-1582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表现。方法选择我院PCNSL患者60例,进行MRI平扫及MRI增强扫描,以及CT扫描,观察MRI表现,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结果 MRI平扫中T_1WI多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_2WI多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MRI增强扫描可见卫星灶征、裂隙征、蝶翼征。MRI的准确率显著高于CT(P<0.05)。结论 MRI增强扫描法及平扫法对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其确诊需结合病理结果。  相似文献   

8.
《rrjk》2017,(1)
目的: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DWI、1H-MRS表现与病理对照情况。方法:对所在医院2012年2月-2016年11月23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就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病例均接受DWI、1H-MRS检查,分析影像学情况,并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手术结果显示,本组23例患者共有34个病灶,DWI、1H-MRS检查发现30个病灶,诊断准确率高达88.24%;(1)DWI表现:本组患者病灶T1WI多呈现低信号或稍低信号,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界限比较清晰明确;(2)1H-MRS表现:Cho峰升高,Cr减少,且NAA缺失,且Lip峰凸显。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DWI、1H-MRS病理表现比较显著,且诊断病灶比较清晰,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岑家定 《现代保健》2013,(23):72-73
目的:分析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I表现,提高对本病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I表现。结果:14例患者的MRI表现均为单发病灶,位于幕上大脑半球较深部,呈等或稍长T1、等或稍长T2信号不规则团块状肿块或类圆形团块状肿块,DWI序列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病灶较大,未见明确钙化、囊变及出血,边缘尖角征6例、脐凹征4例,瘤周见轻、中度水肿带。结论:脑内原发性淋巴瘤少见,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认识其MRI表现可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及MRI各序列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5例脑梗塞患者共检出病灶52个,其中38个为超急性或急性梗塞。14个为陈旧性病灶。在急性或超急性病灶中,T2WI显示病灶28个,阳性率为73.7%,T1WI仅显示病灶22个,阳性率为57.9%。T2WI不能准确判断病灶的发生时间。DWI显示病灶38个阳性率为100%。14个陈旧性病灶均呈长T1、长T2信号,DWI上呈等信号或低信号。结论:DWI技术在急性梗塞的部位以及判断病程方面,较常规MRI优越。  相似文献   

11.
万军平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0):1652-1653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淋巴瘤(PCNSL)的CT、MRI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颅内PCNSL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PCNSL可单发或多发,CT平扫多呈等或稍高密度影,呈圆形或类圆形;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呈"手握拳样"或"团状"。MRI平扫T1图像上均呈较低信号或等信号,T2图像上呈较高信号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实质部分均呈结节状、团块状、不规则团片状均匀明显强化。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多样,但大多数具有一定特征性,仔细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可提高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MRI特点。方法 对12例经临床证实的TOBS患者进行MRI平扫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12例均为多发病灶,累及多个脑区。除2例超急性期患者T1WI、T2WI及FLAIR未见病变显示外,其余病灶的MRI平扫显示T1WI呈略低信号、T2WI及FLAIR呈略高信号、DWI呈高信号。12例患者的MRA均显示基底动脉尖部血管形态、信号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主要特点是供血区域多发病变、双侧脑区对称受累,MRI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可为TOBS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征象,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传统MRI征象、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及氢质子磁共振波谱(H-MRS)表现.结果 15例患者均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共检出17个结节,13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病灶多位于幕上,以基底节区、侧脑室周围白质好发,胼胝体易受累;TIWI呈低、等信号影,T2WI呈等、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影;病灶的边界不清,周围可见轻中度水肿;病灶多呈明显均匀强化及“缺口征”、“尖突征”;H-MRS表现为胆碱(Cho)峰升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中度降低,肌酸(Cr)峰轻度降低,并可见巨大的脂质(Lip)峰和乳酸双峰(lactate).PWI提示病灶为低灌注结节.结论 传统磁共振成像与DWI、PWI、H-MRS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磁共振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分析术前误诊的原因,以提高诊断的准确度。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颅内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的MRI平扫、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的特征性表现。结果:单发病灶15例,多发病灶3例。其中脑干1例,小颅蚓部1例,大颅半球14例,基底节区1例,右侧丘颅1例。术前误诊4例(均诊断为颅内胶质瘤)。18例均为弥漫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18例病变均表现为占位性肿块,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等、稍高信号;行马根维显增强扫描,无坏死病灶均呈较均匀显著强化,伴有坏死时,坏死区无强化。16例瘤周中度水肿,2例瘤周重度水肿。10例行DWI序列扫描病变呈均匀高信号表现。结论: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平扫、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特点综合分析可提高对本病诊断率。弥散加权成像(DWI)的特点对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完原发性肝淋巴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病倒证实的5例原爱性肝淋巴瘤MRI表现,并对原发性肝淋巴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进行结果分析;结果:肝淋巴瘤MRI主要表现为:DW1为稍高信号,T1W1为低、等信号,T2W1信号种类较为复杂,存在等信号、等低信号以及中等信号等,偶尔存在低信号包膜。病灶动态增强表现为进行性轻度、中度延迟性强化,经增强后主要表现为动脉期轻度强化或无明显强化,门脉期表现为轻度以及中度均匀强化,部分患者呈边缘强化;结论:通过原发性肝淋巴瘤的MRI表现及临床特征,可区别于肝脓肿、肝癌、肝转移瘤等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MRI表现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PCNSL的MRI资料和病理资料。结果 18例患者均为B细胞淋巴瘤,16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较清楚,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轻。MR平扫T1WI等信号12个,略低信号16个,T2WI呈等低信号21个,略高信号7个;DWI呈高信号20个。14例行1H-MRS检查,11例肿瘤实质区均出现典型中度减低的NAA峰,明显升高的Cho峰,10例出现高耸的特征性的Lip峰。增强扫描,18个病灶明显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强化,典型的出现"缺口征"及"尖角征"。13例可见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样浸润。结论 PCNSL的病理学基础决定其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检查对于PCNSL的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分析6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CT示病灶呈低密度,边界不清。1例患者MRI显示双侧顶枕叶多发异常信号,在T1WI病灶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随访CT显示所有患者病灶范围、数目逐渐变小、减少,甚至消失。结论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好发于顶枕叶脑白质,也可见于基底节、额颢叶。顶枕叶呈双侧对称性,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临床上均有血压突然升高。一般患者经适当治疗后,影像学表现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早期表现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9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MRI及DWI资料,回顾性分析MRI早期表现,比较病灶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的ADC值差异。结果小儿病毒性脑炎均为多发病灶,多位于大脑半球皮层及皮层下区,多累及颞叶、额叶和顶叶等,呈斑点状或斑片状异常信号。常规MRI序列和DWI显示病灶18例,Flair和DWI显示病灶8例,仅DWI显示病灶3例;T1WI呈稍低信号,T2WI及FLAIR呈稍高信号,DWI呈稍高或高信号。29例的DWI均发现病灶;ADC呈稍低信号,患侧ADC均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低。结论小儿病毒性脑炎的MRI早期表现有一定特征,DWI能早期发现病灶,对小儿病毒脑炎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8例均行X线摄片及CT扫描。其中4例做了MRI检查。结果本组5例发生于胫骨上端,各有1例发生于股骨近端和腓骨下端,1例发生于髌骨。X线和CT主要表现为伴有硬化边缘的骨质密度减低区。可呈膨胀性改变。灶内多可见钙化密度;MRI表现为T1WI上呈中等-低信号,T1WI上呈高-低混杂信号。硬化边缘及灶内钙化呈低信号。灶周水肿在T1WI及压脂序列上呈高信号。结论X线平片、CT、MRI在诊断成软骨细胞瘤上各有优势。将其中两者或三者相结合能够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利于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软骨母细胞瘤影像学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6例软骨母细胞瘤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胫骨近端1例,股骨远端1例,肱骨近端1例,跟骨2例、肩胛骨1例.影像学表现:膨胀性骨质破坏2例,囊样骨质破坏4例,4例病灶周围(或部分)有硬化边;2例病灶内多发低密度区,5例病灶内有点、条状钙化;2例病灶周围密度增高,边界不清,脂肪间隙模糊;局部皮质消失2例,软组织肿块1例;骨膜反应3例;MRI上T1WI呈低信号,T2WI混杂高/低信号,2例均可见周围软组织及骨髓水肿,增强扫描2例实质部分及间隔强化.结论:软骨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影像学检查方式各有优点,综合X线、CT及MRI多能做出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