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娟  熊小云  陈丽莲  罗丽  杨海梅   《护理与康复》2017,16(8):873-874
目的比较不同固定方法预防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致鼻部损伤的效果。方法将40例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按床号单双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Hudson鼻塞传统固定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固定方法。比较两组患儿鼻部皮肤损伤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鼻部皮肤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固定方法预防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致鼻部皮肤损伤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应用鼻罩式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和总结35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应用鼻罩式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护理,护理要点包括:正确连接呼吸机回路,维持正常通气护理,密切观察病情,预防胃肠胀气护理,局部压迫性皮肤损伤的护理。结果35例患儿在经鼻罩双水平正压通气期间,均未发生鼻周及脸颊压迫性皮肤损伤,人机对抗少。结论对应用鼻罩式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使用鼻罩式正压通气,加强鼻周及脸颊局部受压的皮肤护理,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局部皮肤压伤的发生较低,患儿使用鼻罩更加舒适,正压通气的依从性增高,人机对抗情况少,正压通气治疗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暂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41例临床诊断为呼吸暂停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以半随机原则分为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组(研究组)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 2组治疗有效率、无创通气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气漏、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继发感染、颅内出血、动脉导管未闭合、早产儿视网膜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研究组的鼻部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暂停的有效性与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相当,但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罗飞翔  陈朔晖   《护理与康复》2017,16(5):446-448
总结7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使用经鼻无创辅助通气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经验。相关的并发症有气压性创伤、鼻腔或咽喉部堵塞、鼻部皮肤损伤、胃肠胀气、头型异常。护理中需保持患儿安静舒适,选择合适的固定装置,保持气道通畅,保护鼻部皮肤,合理胃肠减压,同时保护好患儿头型发育。74例患儿中,65例预后良好,无肺部并发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8例,死亡1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现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250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资料进行调查,统计发生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率。同时将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组和无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组患儿进行对比,分析导致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因素,并进行多元回归性分析。结果 250例患儿中,77例患儿出生时有宫内发育迟缓,宫外生长发育迟缓为175例。217例患儿体质量恢复出生水平时间为(8.98±2.08)d,每日体质量增长(58.87±28.97)g。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出生胎龄、住院时间、出生体质量、呼吸机通气、禁食总时间、开始喂养时间、热卡摄入达标时间均是影响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主要因素。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率较高,导致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生长发育迟缓的原因较多,与性别、出生胎龄、住院时常、出生体质量等均有关系,需要临床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呼吸机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给氧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和总结1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呼吸机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给氧护理,护理要点包括:正确连接呼吸回路,维持通畅的高流量鼻导管给氧的护理,严密的病情观察,合理的呼吸道护理是呼吸机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给氧护理的关键。结果 1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呼吸机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给氧治疗及护理后,气促、呼吸暂停、三凹征等呼吸困难症状改善,能顺利撤机,鼻周皮肤无破损。结论对应用呼吸机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给氧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使用鼻导管给氧,局部皮肤压伤的发生较低,患儿使用鼻导管更加舒适,正压辅助通气的依从性增高,无腹胀、鼻周皮肤破损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童千红  蔡榕  李芳 《护理学报》2017,24(11):54-55
目的 探讨0.5%碘伏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相关皮肤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入住我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行PICC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2014年1—12月我科置入PICC极低出生体质量儿66例为对照组,2015年1—12月我科置入PICC极低出生体质量儿115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置入PICC采用2%碘酊及75%酒精脱碘消毒方法,观察组置入PICC采用0.5%碘伏为消毒剂,观察比较2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相关皮肤损伤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发生皮肤损伤有8例(12%),观察组发生皮肤损伤有2例(2%),观察组患儿PICC相关皮肤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8.660,P=0.003).结论 相对于2%碘酊及75%酒精脱碘消毒法,以0.5%碘伏为消毒剂可以有效降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相关皮肤损伤的发生,且操作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8.
杨艳丽  王广彩  武传传 《妇幼护理》2022,2(13):3012-314
目的 探讨针对性护理在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应用鼻罩式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19 年 11 月至 2020 年 11 月在我院出生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 56 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对患儿实施分组,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 28 例。两组均接受鼻罩式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在此基础上,两组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 针对性护理。分析对比两组的血气指标、护理满意度、生命质量以及鼻唇沟皮肤损伤情况。结果 护理前,研究组和对照组血 气指标之间没有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血气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监护人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 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的生命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的生命质量均显著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 的生命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鼻唇沟皮肤损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接 受鼻罩式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同时采用针对性护理,能改善血气指标,提升护理满意度和生命质量,减少鼻唇沟皮肤损 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nCPAP)患儿鼻损伤结局特点,为护理管理者提供切实可靠的管理策略和依据。方法便利抽样选取某院采用nCPAP治疗出现鼻损伤的140例新生儿,分析影响其鼻损伤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 90%患儿鼻损伤可在住院期间完全恢复;鼻部残留黑色印记的鼻损伤所需愈合时间最长;住院时长、鼻塞尺寸、发生损伤时体重是影响出院时鼻损伤结局的重要因素;不同出生体重、胎龄的新生儿发展为鼻损伤所需时间及鼻损伤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NICU护士应掌握影响出院时鼻损伤结局的相关因素,制定nCPAP治疗护理风险知情同意书,做好入院宣教及出院后延续护理,以促进新生儿鼻损伤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10.
鼻塞与鼻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新生儿无创通气的连接界面。短的双鼻塞对新生儿鼻腔施加最小的外部压力,增强患儿的舒适感,有利于鼻黏膜的保护,更有利于减少气管插管,但长时间应用短的双鼻塞易导致鼻孔和鼻中隔损害。近年来应用的软硅鼻罩,无效腔较小,对鼻孔无刺激,不压迫鼻中隔,易与鼻部气道贴合,密封性好,但长时间应用也会损害鼻唇沟等鼻部周围皮肤。鼻塞或鼻罩导致鼻部损伤的发生率基本相似,但导致鼻部损伤的部分不同。在使用过程中针对易出现的问题采取选择合适大小的鼻塞、鼻罩、帽子和精心护理等综合性措施预防,可以减轻鼻部损伤。先使用鼻罩,72 h后与鼻塞轮换使用,可以提高无创通气的疗效,进一步减少鼻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并评价加温湿化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HHHFNC)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两种辅助通气方式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9例患有RDS的极低出生体重(1 500 g)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将其随机分为两组,H组(n=44)采用HHHFNC方式治疗,N组(n=45)采用NCPAP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与转归情况。结果 H组的腹胀率、开奶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有创辅助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7 d内重新插管率均要优于N组(P0.05);H组的鼻部损伤率、气漏发生率显著低于N组(P0.05),但两组患儿其余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HHFNC在耐受性、相关损伤发生率方面要优于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于极低出生体重RDS患儿建议优先采用HHHFNC方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总结4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置入PICC后并发胸腔积液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置入 PICC后并发胸腔积液主要原因是导管异位,其次小儿生长发育致留置PICC发生导管移位,同时由于导管末端未送入上腔静脉,长期输注高渗透压液体,导管末端静脉压力逐渐增高,局部静脉通透性增高,致药液外渗。其护理要点包括: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置入 PICC后,准确导管定位,待胸片确定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后方可使用;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特点,定期复查胸片,确定导管末端位置,发现异常时及时调整和处理。本组4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置入PICC后发生胸腔积液,其中3例经治愈出院,1例胸腔积液吸收后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改进PICC穿刺部位皮肤护理措施并探讨其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便利选取护理措施改进前(2015年7月—2016年6月)住院且应用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70例为对照组,护理措施改进后(2016年7月—2017年6月)住院且应用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70例为实验组。实验组采用0.5%葡萄糖酸氯已定醇消毒,“三明治”固定法,按需更换敷料等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PICC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发生浸渍、接触性皮炎、机械性损伤和毛囊炎、穿刺点感染的例次, 计算PICC穿刺部位皮肤损伤的发生率。 结果 实验组PICC穿刺部位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进后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穿刺部位皮肤损伤发生率,保证患儿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点固定鼻塞法在PICU婴幼儿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使用"人"形蚕丝胶布和3 M自黏弹性绷带,对NCPAP的鼻塞和呼吸管道多点固定,对照组使用呼吸回路厂家配套的固定帽固定。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使用鼻部皮肤损伤发生率和损伤情况,记录24 h鼻塞脱出次数、管道连接处脱落次数及24 h内所导致的血氧饱和度降低发生次数。结果观察组患儿鼻部皮肤损伤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患儿鼻部皮肤损伤发生率为3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每24 h鼻塞脱出次数、每24 h管道连接处脱落次数以及脱落所导致的血氧饱和度降低发生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多点固定鼻塞法能显著减少NCPAP鼻塞的滑脱和移位,降低鼻部皮肤损伤发生率,降低每24 h内鼻塞脱出次数、管道连接处脱落次数及脱落所导致的血氧饱和度降低发生次数,方法简便且经济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不同用氧方式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发生的影响,以便更安全地选择用氧方式,减少ROP的发生.方法 回顾分析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用氧护理信息,收集2005年1月-2008年7月全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病历资料,重点记录用氧方式包括给氧途径、时间、浓度,比较不同用氧方式患儿ROP的发生率,以发现可能存在的高危因素.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运用统计学描述和确切概率检验.结果 应用头罩吸氧方式者与未应用者相比,ROP发生率更高(P=0.012);应用机械通气者较未应用者ROP发生率更高(P=0.011).结论 头罩吸氧较其他吸氧方式ROP发生可能性更高,建议在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不选用头罩吸氧方式;机械通气是发生ROP的高危因素,选择应用时应慎重;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用氧安全浓度是否应该低于一般早产儿,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塞鼻罩交替法对预防早产儿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所导致鼻部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新生儿科2018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使用NCPAP治疗的早产儿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鼻塞组(n=30),鼻罩组(n=30)及鼻塞鼻罩交替组(n=30),3组分别选择鼻罩、鼻塞及鼻塞鼻罩交替作为无创通气连接界面,观察3组早产儿鼻损伤的发生率及通气效果相关指标。结果3组患儿鼻部损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替组鼻部损伤发生率(10.00%)低于鼻塞组(33.33%)和鼻罩组(36.67%)。3组NCPAP治疗时间及NCPAP治疗12~24 h后动脉血气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p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塞鼻罩交替法可有效地减少早产儿NCPAP所导致的鼻部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给予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模拟胎儿在宫内姿势为主要措施的鸟巢式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鸟巢式护理,对照组仅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体质量恢复到出生时体质量天数、住院期间发生呼吸暂停次数、出暖箱天数、住院天数、黄疸消退天数等临床数据资料.结果 采用鸟巢式护理的患儿多项观察指标均显示出较好的结果,前者体质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P<0.01),呼吸暂停发生次数明显减少(P<0.01),出暖箱时间、住院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或P<0.01).结论 鸟巢式护理可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体质量恢复时间缩短,提高了营养摄入量,同时可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促进黄疸消退,有利于缩短住院天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安普贴减轻新生儿使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时损伤鼻部皮肤的效果。方法将100例使用鼻塞式CPAP治疗的新生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使用安普贴水胶敷料贴于患儿鼻部以减轻鼻塞压迫损伤鼻部皮肤;对照组按传统方法直接将鼻塞置入患儿鼻部。对2组患儿使用鼻塞式CPAP损伤鼻部皮肤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使用鼻塞式CPAP治疗时对鼻部皮肤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不同胎龄、不同体质量患儿使用CPAP时皮肤损伤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使用安普贴水胶敷料能有效地减轻新生儿鼻塞式CPAP损伤鼻部皮肤,方法简便、经济,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宫外生长发育情况,并建立发育迟缓的预测模型.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804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统计804例患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依据是否发生EUGR,将患儿分为EUGR组(n=567)和非EUGR组(n=237),对比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各项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鼻塞式连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早产儿鼻部损伤的预防策略.方法 将46例使用NCPAP的早产几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3例.试验组在使用NCPAP治疗期间,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在鼻中隔和鼻周围皮肤处覆盖亲水性敷贴保护,敷贴脱落或无黏性时随时更换,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结果 试验组鼻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使用NCPAP的早产儿鼻部增加亲水性敷贴保护是一种有效预防鼻损伤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