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大肠癌在祖国传统医学中称之为“肠溜”、“肠中积聚”、“腹痛”、“伏梁”、“结阴”、“脏毒”、“肠覃”、“锁肛痔”等。最早在《灵枢·刺节真邪》中提出“肠溜”的病名,指出本病的发生与虚邪、寒邪、热邪有关;《灵枢·五变》中云:“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  相似文献   

2.
痔的概念与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痔的概念1.1中医认识:痔是一个古老的病名,是中国医学最早记载的疾病之一。“痔”首见于《山海经》[1],《山海经.南山经》云:“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壮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在《山海经.西山经》[2]中也记载有:“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有鸟焉,其壮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痔”病名的文字记载。在中医古籍文献中,痔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把人体孔窍中有小肉突出的疾病都统称为痔,如《医学纲目》[3]有:“大泽中有小山突出为峙,人于九窍中,凡有小肉突出皆曰痔。不独于肛门…  相似文献   

3.
〈,痔病诊治标准》之我见(兼评痔的几个概念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科学的制订《痔病诊治标准》,必须澄清有关痔的几个概念上的问题。“十人九痔”论俗话说:“十人九痔”,这句话可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究竟此言始于那个朝代,出自何人之口,无从查考;不过还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中医“痔”的概念是泛指肛门病而言,虽名同而意异痔,古写为“”、“”、“寺”或“峙”,《医学纲目》说:“如大泽之中有小山突出为峙,在人九窍中,凡有小肉突出者,皆曰痔。”肛门为九窍之一,这个窍中的“小肉突”,究竟是息肉、肿瘤、皮赘、乳头还是尖锐湿疣!古人是无法与现代的“痔”区分的。故“十人九痔”之说…  相似文献   

4.
肛裂是一种常见的肛管疾病,中医称为“钩肠痔”、“脉痔”、“裂痔”。中医药在治疗肛裂方面有较好疗效。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肛裂的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肛裂病因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肛裂是齿状线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行成的小溃疡,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0.5~1.0cm,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引起肛周剧痛。古代中医多将肛裂归在痔之列,称为“钩肠痔”、“裂痔”或“裂口痔”等。该病多见于青中年人,绝大多数肛裂位于肛管的后正中线上,也可在前正中线上,侧方出现肛裂极少。  相似文献   

6.
正痔病是人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诱发因素甚多。祖国医学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认为"因而饱食,经脉横解,肠僻为痔",古人便认为这是痔病的发病机制。而现代医学至今对痔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阐发的学说达10余种之多,如静脉曲张学说、血管增生学说、动脉分布学说、痔疝形成学说、肛垫下移学说、细菌感染学说、肛管狭窄学说、压力梯度学说等。显然,每种学说都有其积极的意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之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运用中医的养生保健、延年益寿和防治疾病的方法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目的。治未病核心理念就是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主动权,争取却病于未病之前。本文以痔病预防为例,探讨中医治未病之养生方法,深刻理解中医学原创思想与原创优势的现实意义,使中医学更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全人类健康事业中去。  相似文献   

8.
痔病的中医中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痔发病甚多,俗语“十人九痔”,这是成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国内普查报告,肛门直肠疾病发病率占59.1%,其中痔的发病率占肛门直肠疾病的87.25%。痔的治疗方法较多,历史悠久,早在《周礼》疡医就有剐杀之剂(腐蚀剂)的应用,后延续为枯痔法。《庄子》中记载:“秦王有病诏医,破痈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迄今还应用的祖国医学传统疗法有枯痔法、结扎法、针灸法、内服药等。也引进国外的一些方法,如注射法,痔基底切除缝合法,Whitehead氏环切手术法等。有些方法已经演变成西医结合的方法。[病因病…  相似文献   

9.
重新认识 提高痔的诊治水平   总被引:213,自引:2,他引:211  
“痔”这一名词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众多的肛门症状 ,但有些医生不一定运用得十分准确。由于认识模糊 ,甚至有“十人九痔”的说法 ,临床上对痔的诊治也不十分规范。近年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 ,关于痔的认识又有所更新 ,有必要交流观点 ,重新认识。为此 ,由《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会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主持 ,于 2 0 0 0年 4月下旬在成都市召开了痔专题研讨会 ,与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并制定了“痔诊治暂行标准”(刊于文后附录 ) ,现就有关基本概念问题予以说明。首先是关于痔的病理概念。痔是一个古老的常见病 ,自 19世纪以来 ,…  相似文献   

10.
提高对痔的认识 重视痔的诊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痔”这一病名常被人们用来诉说众多的肛门部症状,甚至有些医生也不一定运用得十分准确。由于有关痔的概念模糊,以至有“十人九痔”的说法。长期以来,有关痔的学说层出不穷,因而痔的分类,内痔分度标准和治疗方法也相当繁杂,从此可以看出在很长的年代里人们为此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展现出来的才华和创造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痔的研究获得了突破性进展,解剖学的发现给予痔赋于了现代概念。为了深入理解痔的本质,制定《痔诊治暂行标准》,由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主办,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协…  相似文献   

11.
����������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1 关于痔的定义  唐宗江教授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在既往的教科书上记载 (外科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494):“痔是齿线两侧直肠上、下静脉丛的曲张静脉引起的团块 ,并因此而产生出血、栓塞或团块脱出” ,强调的是齿线两侧直肠上、下静脉丛的静脉曲张。查阅近期文献 ,《痔诊治暂行标准》(中华外科杂志 ,2 0 0 0 ,12 :891)对“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淤滞形成的团块”的认识 ,强调的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虽然后者目前已被多数外科医生所接受 ,但其定义并不能完全解释痔 (尤其是外痔 )的所有…  相似文献   

12.
对从事某些工作的人来说,久坐不动已成为习惯。但对久坐造成的身体危害尚知之甚少。殊不知它对全身各器官都有极大的影响,已成为医学家们关注的问题。首先,久坐后活动减少,会使血流变得缓慢,回到心脏的血液量减少,血液供应不足,容易发生心肌梗塞。其次,久坐后易引起痔疮,这是痔静脉回流不畅所致瘀血、曲张的表现。明代《外科正宗》记载,“因久坐而脉不行,以致浊气游血,流注肛门、俱能发痔”。另外,久坐后因下肢肌力减弱失去对血管的挤压,加之地心引力的作用,容易引起下肢静脉曲张症;久坐还可使脊柱底端负重过度,脊  相似文献   

13.
吻合器痔上粘膜钉合术学术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89,自引:1,他引:88  
杨新庆  韩进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0):795-796
近年来关于痔的概念有所变化 ,认为由于肛垫移位 ,致使肛垫内的肌纤维间隔及细小血管结构受损 ,产生瘀血和病理性肥大 ,遂形成痔。肛垫是人体正常的解剖结构 ,具有辅助括约肌功能和排便感觉的作用 ,虽然发生痔 ,甚至出现症状 ,但因为是良性疾患 ,外科治疗仍以保留肛垫于正常位置为宜。PPH(即Longo手术 )针对肛垫移位而非痔本身 ,比较符合不破坏肛门生理功能而消除痔症状的目的。自近 2年我国引进此项技术以来 ,已开展了 30 0 0余例 ,病例数仍在增加。目前已有条件就有关PPH适应证 ,并发症及手术操作等问题进行经验交流和初步规范化。为此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和《中华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辑部于 2 0 0 2年 1月在上海召开了“PPH学术研讨会” ,制定“PPH暂行规范” ,本刊予以发表 ,供同道参照执行并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4.
嵌顿痔属祖国医学“翻花痔”的范畴。窦梦麟的《疮疡经验全书》对“翻花痔”作过描述:“肛门四边翻出如碗大,肉紫黑,痛流血水”。电镜下见组织间隙高度疏松水肿,黏膜下肌层分离、断裂,不完整,胶原纤维大量增生,可见部分胶原纤维断裂。黏膜层表层单层柱状上皮脱落,大多数可见局限性溃烂、坏死,呈“溃疡性”改变,黏膜或间质大量出血,在黏膜下层或肌层可见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等浸润或呈灶性浸润。  相似文献   

15.
痔与肛垫概念不宜混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编者按 :自 1 8世纪起 ,痔就被认为是肛管粘膜下的曲张静脉 ,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到了 2 0世纪70年代 ,人们对痔有了新的认识 ,多数学者已经认可了“肛垫学说”。肛垫是直肠肛门正常解剖的一部分 ,普遍存在于所有年龄、性别及各种族 ,不能被看作是一种病 ,只有当合并出血、疼痛、脱出、甚至嵌顿等症状时 ,才能称为“痔”,或称为“症状性痔”、“痔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于 2 0 0 0年 4月在四川成都召开的痔诊治标准研讨会上 ,对痔作出了明确定义 ,即 :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流淤形成的局部团块。目前 ,肛肠界对“痔”的称谓尚未统一 ,对于沿用多年的对“痔病”的称谓所引起的一些争论并不影响人们对痔的本质的认识。痔病与肛垫的概念不能混淆 ,一定要分清。  相似文献   

16.
对"《PPH暂行规范》修订"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手术操作规范。方法对《PPH暂行规范》(修订)“术中操作”中的两个关键性步骤进行分析、讨论。结果《PPH暂行规范》(修订)中的手术操作指导存在不便操作、相互矛盾、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等问题。在PPH操作中,适度牵拉后置入肛管扩张器以充分显露痔上黏膜,原位6~8针均匀而恰到好处的黏膜下层双荷包缝合,以痔核上缘作为荷包缝合的主要定位依据,荷包缝好松开牵拉钳后用食指或无创伤钳裹纱布将痔核及脱出的肛管组织尽量往直肠内推送复位,以及收紧吻合器时持续用力牵引荷包线,旋紧吻合器直至最紧状态时才予以击发是保证PPH手术顺利进行和增加切割组织宽度的重要操作技巧。结论对《PPH暂行规范》(修订)的探讨得出的操作技巧宜在规范中予以推荐和强调。  相似文献   

17.
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0  
痔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常见、多发的外科疾病。有症状的痔可称为痔病。痔的治疗方法较多,且各有其适应证、禁忌证,治疗不当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多次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就肛垫的解剖生理、痔的病理生理以及对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曾制定了《痔诊治暂行标准》,在此基础上,结合循证医学和专家意见,进一步草拟了《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供广大临床医师参照试行。一、痔的分类和分度痔主要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一)内痔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改变和移…  相似文献   

18.
痔的现代概念与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有关痔的“学说”,层出不穷:什么是痔,概念混乱,因而痔的分类标准和治疗方法也相当繁杂。自20世纪70年代起,痔本质的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1975年Thomson^[1]首次提出:“痔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并强调:“痔不是病,不应当切除,除非它有确切的手术指征。”1977年英国痔的专题讨论会、1979年美、英、澳三国肛肠外科医师协会举办的联合学术会议以及1984年在科伦堡举行的第9届德国结肠直肠外科学术会议上,  相似文献   

19.
痔这个字早已见诸古文献中,在我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已查到“痔”字的原型。痔的外文单词是“Hemorrhoid”,公元前就已出现在古希腊语中,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仍有许多人常把众多的肛门症状诉说为“痔疮”,究其原因,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相似文献   

20.
���������Ƶ���ʽ�ݱ�   总被引:100,自引:0,他引:100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痔的本质及痔发生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 ,痔的治疗在理念和方法上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观念认为位于齿线上方右前、右后、左正中的三个粘膜包块为异常结构 ,即内痔 ,因此有“十男九痔 ,十女十痔”之说。基于上述认识在治疗方法和治疗理念上采用的是“逢痔必治” ,并力求在结构上将“痔”(肛垫 )彻底消除。 1975年Thomson[1] 根据其研究结果首次提出肛垫学说 ,即传统观念认为的肛垫实际上是肛管部位正常的解剖结构 ,其实质并非以前认为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局部静脉曲张形成的病理性静脉团 ,而是由特殊的动静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