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临床心电图尼亚加拉(Niagara)瀑布样T波改变是2001年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医学院著名的Hurst教授为常出现在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形态特异的一种巨大倒置的T波所命名。本表现多见于颅脑疾病,亦罕见于阿一斯综合征、急腹症等疾病,本院收治1例阿~斯综合征后心电图尼亚加拉瀑布样T波改变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孙玉梅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0):2434-243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非典型心电图形态及意义。方法:对58例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表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仅有ST段弓背样抬高及T波倒置13例,ST段广泛压低25例,出现异常高尖不对称T波7例,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足5例,其他表现8例。结论:准确识别急性心肌梗死非典型心电图形态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特点与超声心动图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特点与超声心动图的关系,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诊断意识。方法:对23例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肥厚型心肌病病人的心电图均有ST-T的异常表现,8例间隔肥厚型心肌病表现为Ⅱ、Ⅲ、aVF病理性Q波及ST段抬高;6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表现为Ⅰ、aVL、V2-V6导联巨大倒置T波;9例普遍肥厚型心肌病表现为V4-V6、导联T波倒置或伴有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其改变范围小。结论:重视心电图的改变特点并与心脏超声相结合可以提高该病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PCI后ST段和T波演变与心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心电图ST段和T波的演变与左心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收集初发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并完成6个月随访内容的患者50例,PCI术前、术后1h、术后24h内各测一次心电图。按术后1hST段回落是否≥50%和24hT波是否倒置各分为4组。术后1hST段回落≥50%组35例,<50%组15例,术后24hT波倒置组36例,未倒置组14例。随访6个月,分别于1个月和6个月时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功能。结果:1个月时ST段回落≥50%组和T波倒置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Em/Am值分别高于ST段回落<50%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而左心室舒张未期内径(LVD)无明显差异(P>0.05)。6个月时ST段回落≥50%组和T波倒置组LVEF,Em/Am值均高于ST段回落<50%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ST段早期回落≥50%组和T波倒置组LVD值小于ST段回落<50%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梗急诊PCI术后1h内ST段回落和24hT波倒置是反映左心功能恢复良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1病例报告例1:男,55岁。活动后气短1a,胸痛、胸闷0.5a,加重3个月。心电图示ST段压低,T波倒置;动态心电图示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超声心动图显示短暂性室壁运动异常。在外院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给予阿斯匹林、硝酸甘油等对症治疗无效。后胸片发现左上纵隔影增宽,ECT示胸骨后见少许显像剂分布。诊断为胸骨后甲状腺肿行左侧甲状腺全切.病榆示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出血及囊性变。术后胸痛、胸闷、气短症状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电图出现巨大倒置T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7年2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巨大倒置T波的住院患者67例,对其心电图的特点和心肌酶谱、超声心动图等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巨大倒置T波中,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所致34例,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所致1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10例,急性脑血管病所致8例。结论巨大倒置T波可见于临床多种情况,心电图诊断时要注意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并密切结合临床和心肌酶谱、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避免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7.
临床在应用心电图诊断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 ,通常在静息状态下观察心电图有无特异性改变 ,即 S- T的改变 1缺血性下移 ;2近似缺血性下移 ;3S- T段水平延长 ,伴有尖锐的 S- T、T连接 ,T波的改变 (T波低平、双向、倒置和 T波异常高大 )。但患者心电图没有以上特异性改变时 ,较易发  相似文献   

8.
U波倒置是常见的心电图改变 ,高血压患者 U波倒置的复正与血压下降有关。现报道 16 3例高血压患者 U波倒置与血压波动的关系 ,并进行初步探讨。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自 1985年 1月至 1998年 10月内科住院、门诊患者心电图中 U波倒置的高血压患者 16 3例。其中男性 95例。女性 6 8例 ,平均年龄 (6 5± 12 )岁。1.2  U波倒置的测量方法  U波倒置极性与 T波、QRS波相反 ,在 T波后 0 .0 2~ 0 .0 4秒 ,宽度在 0 .15~ 0 .32秒之间 ,向下 ,双肢不对称的小圆形波 ,基线平稳时 ,测定 V3~ V5 导联 U波倒置起点及深度 ,药物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从事心电图工作的医生,常会碰到异常ST-T段改变,但一时难以做出正确的诊断,只描写出改变的现象或诊断为低钾、心肌损害、心肌缺血、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而这些心电图的相当部分实际仅表现为几个导联的T波低平或双向“ 、-”“-、 ”。如单纯T波倒置或T波在aVF、aVL,Ⅲ导联导联上低平,以及aVL、Ⅰ导联主波向上振幅偏小时T波低平、平坦甚至倒置。但此时不能作出肯定的ST-T异常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高钾血症56例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高钾血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6例高血钾的心电图与血清钾浓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血清钾浓度均高于5.5mmol/L,心电图诊断高钾血症34例,符合率为60.7%,主要病因为肾功能不全,心电图以帐篷状高尖T波为主要特征。心电图与血清钾测定不符22例,为急性心肌梗死、恶性肿瘤术后、脑出血、腹部外伤。随着血清钾浓度的升高,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亦相应递增。血清钾5.5~7.0mmol/L时心电图诊断高钾血症的符合率为48.0%,表现为T波高尖呈帐篷状;〉7.0mmol/L时心电图诊断高钾血症的符合率为63.2%,表现为T波高尖、QRS波群时间增宽、房室传导阻滞和窦-室传导等;〉10.0mmol/L时出现心室扑动和颤动。结论随着血清钾浓度的升高,心电图改变程度加重,血清钾高低与心电图改变并不呈绝对平行关系,排钾困难所致的高血钾心电图改变与血清钾测定有较好地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再灌注治疗后ST段恢复的不同测量方法及早期T波倒置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临床的预测价值.以期更简便快速识别高危患者。方法 268例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开通梗死相关血管,观察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h单导联ST段抬高峰值及ST段抬高总和以及与术前比较ST段恢复百分比,动态观察心电图,记录T波倒置的时间点,观察住院期间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包括死亡、再梗死、心衰、反复缺血发作、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结果 术后1h单导联ST段抬高峰值是住院期间复合终点事件最强的预测因子,术后1hST段抬高总和对预测住院期间死亡有较高价值。T波倒置时间及发病至球囊开通时间均是预测死亡独立的因素。进一步强调尽快开通血管的重要性。结论 术后1h单导联ST段抬高峰值简单且直观,不需计算,结合T波倒置时间,共同预测临床预后,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2.
2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2 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 ,部分做放射性核素心肌断层 ,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检查。结果 2 7例心电图显示胸导联及 /或肢导联T波倒置 ,以V3 、V4 为主 ,超声心动图左室心尖部 (乳头肌水平以下 )心肌厚度达 12mm以上 ,1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 ,17例冠脉正常 ,7例左室舒张末期呈“黑桃”样改变 ;2 8例均无恶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标准 12导联心电图显示胸导联倒置的冠状T波应及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 ,以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4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24h内有无T波倒置分为两组。24h内T波倒置为A组,超过24h为B组。入院后连续监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和心电图,发病后2周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测LVEF。结果:早期T波倒置组CK—MB峰值明显下降,酶峰时间明显提前。T波倒置组与未倒置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10.7%和28.1%(P<0.01);LVEF分别为60.30±6.11%和42.27±6.04%(P<0.01).结论:早期T波倒置可作为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冠脉再通及心功能损害程度的一种简便有用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4.
心电图箭头样T波是指T波的正常形态消失,上升支与下降支完全对称、顶角变尖,与ST段有明显分界点,其方向不变振幅增加。国外将之作为“冠状T”的一种类型。为进一步探讨心电图箭头样T波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以及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1988年12月~1989年12月,我们在控制实验条件下,测定22例心电图呈箭头样T波改变患者的7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与12例缺血型ST-T改变患者  相似文献   

15.
第三节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演变及分期一.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演变(一)T波的演变冠状动脉发生急性缺血后,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心内膜下心肌,开始T波直立较高,当心外膜下心肌也有缺血时,T波则由直立变为倒置。冠状动脉急性缺血后,心电图缺血型改变很快发展为损伤型改变,由于ST段的明显上升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时T波直立  相似文献   

16.
陈绮文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4):2447-2449
[摘要]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心电图ST段和T波演变与左心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收集初发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PCI术,并完成6个月随访内容的病人50例,PCI术前、术后1小时、术后24小时内各测一次心电图。按术后1小时ST段是否回落>50%和24小时T波是否倒置各分为两组。术后1小时ST段回落>50%组35例,<50%组15例,术后24小时T波倒置组36例,未倒置组14例。随访6个月,分别于1个月和6个月时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功能。结果:1个月时ST段早期回落组和T波早期倒置组LVEF,E m/Am值分别高于ST段未回落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而LVD无明显差异(P>0.05)。6 个月时ST段早期回落组和T波早期倒置组LVEF,Em/Am值均高于ST段未回落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ST段早期回落组和T波早期倒置组LVD值小于ST段未回落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梗急诊PCI术后1小时内ST段早期回落和24小时T波早期倒置是反映左心功能恢复良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心电图解读第12讲药物与电解质紊乱心电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洋地黄类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1.1洋地黄效应洋地黄效应的心电图特点主要为:①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上,出现ST-T的鱼钩样改变(图1),包括ST段呈倾斜形下移,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双向T波的初始部分往往倒置,终末部分较短,随后突然上升,与初始部分几乎成直角。有时呈J点下降与心肌缺血相似;②QTC间期缩短;③P波振幅降低或出现切迹,U波振幅轻度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及T波演变与左心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入住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初发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行PCI术治疗的患者100例,将100例研究对象按照PCI术后1hST段回落程度分为两组:ST段回落≥50%组(68例)和ST段回落50%组(32例);按照PCI术后24h内T波是否倒置分为两组:倒置组(70例)和未倒置组(30例)。并对所有患者PCI术后1个月和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值,结合ECG同步记录,计算二尖瓣环舒张早晚期速度比(Em/Am)。结果 PCI术后1个月,术后1hST段回落≥50%组患者的LVEF值[(54.48±5.69)%比(54.48±5.69)%,P=0.018]和Em/Am值[(1.06±0.27)比(0.81±0.29),P=0.006]均高于术后1hST段回落50%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h内T波倒置组患者的LVEF值[(53.84±5.39)%比(51.82±6.45)%,P=0.015]和Em/Am值[(1.05±0.30)比(0.84±0.31),P=0.016]均高于术后24h内T波未倒置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的LVDD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术后6个月时,术后1hST段回落≥50%组患者的LVEF值[(55.76±5.99)%比(51.23±7.20)%,P=0.016],Em/Am值[(1.16±0.29)比(0.88±0.39),P=0.006]均高于术后1hST段回落50%组患者和LVDD值[(52.17±3.71)mm比(54.48±4.21)mm,P=0.032]低于术后1hST段回落50%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h内T波倒置组患者的LVEF值[(55.27±6.19)%比(51.02±7.45)%,P=0.025],Em/Am值[(1.15±0.30)比(0.88±0.33),P=0.015]均高于术后24h内T波未倒置组患者和LVDD值[(52.20±3.76)mm比(54.75±4.16)mm,P=0.026]低于术后24h内T波未倒置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CI术后心电图早期ST段快速回落与T波出现倒置的患者左心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9.
易误诊的心肌梗塞的不典型心电图表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们在临床心电图工作多年中 ,遇到多例 AMI患者的不典型心电图表现 ,由于诊断问题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现结合临床表现复习文献将 AMI的不典型心电图表现分述如下。1 心肌梗塞的典型心电图表现1.1 有动态演变的坏死性 Q波  Q>R/ 4 >0 .0 4″。1.2 动态演变的损伤型 S- T段 呈弓背向上的 S- T段抬高 ,或非 S- T段抬高 (S- T段下移 )。1.3 动态演变的缺血型 T波改变 由巨大高耸至倒置呈冠状T。2 心肌梗塞死的不典型心电图改变2 .1 急性下壁心梗的不典型 ECG表现 由于 、 、av F三个导联轴不能充分反映下壁梗塞的向量缺…  相似文献   

20.
急性Q波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是异常Q波,ST段呈弓背型台高与直立的T波形成单相曲线;急性非Q波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仅显示缺血性ST段下降(≥0.1mv),T波对称性倒置持续48小时以上或只有R波的异常改变,但不出现病理性Q波,此型占心肌梗死的20-40%,为不导致遗漏诊断,将多年工作中遇到的几种常见类型介绍给同行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