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拔除磨牙矫治前牙开[牙合]的矫治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直丝弓矫治器,对9例恒牙期开病例进行拔除磨牙矫治。根据磨牙冠根发育及病理情况,结合错[牙合]类型,拔除4个第一磨牙2例;拔除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及上颌第二磨牙2例;拔除双侧下颌第一磨牙2例;拔除双侧下颌第二磨牙1例;拔除双侧下颌第三磨牙及上颌第二磨牙2例。结果:全部病例矫治后均为前牙正常覆覆盖或Ⅰ度深覆[牙合],后牙中性关系。开[牙合]矫治最长时间为18个月,最短7个月,平均14个月。结论:拔除磨牙矫治前牙开[牙合],具有效果显著,矫治时间短,矫治后稳定性较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称性拔除双颌非同名磨牙矫治各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 选取设计拔除磨牙进行矫治的错[牙合]畸形病例92例,其中设计对称性拔除双颌非同名磨牙病例17例(男性6例,女性11例)。全部病例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结果:矫治结束时全部病例均达到尖牙和磨牙的中性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牙根基本平行,软组织侧貌协调。结论:对称性拔除双颌非同名磨牙矫治错[牙合]畸形亦可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磨牙拔除病例与前磨牙拔除病例的牙根吸收情况的对比,探讨关闭磨牙间隙是否加重牙根吸收。方法:将矫治前后下颌第二磨牙的冠根比作为判断牙根吸收程度的指标。其中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病例的牙根数为72个,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病例的牙根数为74个。将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第一磨牙拔除病例与第一前磨牙拔除病例相比,虽然矫治后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吸收的程度较大,但两组间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拔除第一磨牙后的第二磨牙近中平移技术,并不加重矫治后磨牙牙根的吸收。  相似文献   

4.
刘进  韩剑丽  郭鑫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7,23(5):317-319,M0003
目的:探讨采用拔除磨牙的方法矫治后牙宽度不调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设计拔除磨牙矫治的7例骨性Ⅲ类错[牙合]伴全牙弓反殆病例,男3例,女4例,年龄15~25岁,平均17.5岁,其中2例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牙冠大部龋坏),5例拔除下颌第二磨牙,上颌对应拔除第二或第三磨牙。全部病例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矫治时间12~28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所有病例矫治结束时均建立磨牙中性关系和前后牙正常覆[牙合]覆盖关系,2例病例需追踪观察第三磨牙的萌出和建[牙合]情况。结论:拔除磨牙矫治后牙宽度不调取得了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拔除第一磨牙矫治牙列拥挤的病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总结拔除第一磨牙矫治牙列拥挤的病例资料,分析矫治的难点和要点,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组病例为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正畸科牙列拥挤患者22例,男性8例,女性14例,年龄11.3—26.7岁,平均16.5岁。拔除1—4颗第一恒磨牙进行矫治,其中拔除4颗第一磨牙5例,拔除3颗第一磨牙1例,拔除2颗第一磨牙4例,拔除1颗第一磨牙12例。结果患者矫治时间为14—25个月,平均18.5个月,矫治后患者前牙覆骀、覆盖正常,后牙咬合关系良好,牙弓间隙全部关闭,面部侧貌协调。结论拔除第一磨牙矫治牙列拥挤,应注重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相应的矫治技巧和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拔除第一磨牙矫治病例的设计特点.方法:46例拔除第一磨牙病例,男12例,女34例,年龄11~40岁,平均25.5岁.全部病例均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结果:矫治周期10~28个月,平均17个月.矫治结束时磨牙间隙完全关闭,牙根平行,上下牙列获得良好的牙尖交错关系,中线对齐,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面型恢复理想;齿槽及牙根未见吸收现象.结论:对被动拔除的第一磨牙,目前矫治技术已经较成熟,但对于主动拔除第一磨牙矫治设计应主要针对严重的骨性畸形病例,周全考虑.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正畸治疗中拔除第二磨牙与拔除第一前磨牙后第三磨牙牙胚位置的不同改变。方法:选择拔除第二磨牙患者18例及拔除第一前磨牙患者20例,对两组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观察矫治前后第三磨牙在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及倾斜角度的改变,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两组病例上、下颌第三磨牙垂直位置的改变有显著性差异,拔除第二磨牙组比拔除第一前磨牙组第三磨牙向胎方移动快。水平距离的改变两组之间无差异。拔除第二磨牙组的下颌第三磨牙在矫治后明显竖直,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矫治后两组上颌第三磨牙的角度均有较大改善,但两组之间的改变无差异。结论:拔除第二磨牙比拔除第一前磨牙加速了第三磨牙向骀方的移动,有利于下颌第三磨牙的竖直,为其以后的萌出创造了有利条件,减少了第三磨牙阻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主动或被动拔除第二磨牙矫治病例的特点.方法:统计35例拔除第二磨牙病例,男12例,女23例,年龄12~43岁,平均17.8岁.均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结果:矫治周期7~28个月,平均16.7个月.矫治结束时均达到尖牙和磨牙的中性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牙根平行,软组织侧貌协调.结论:设计拔除第二磨牙是我们拔除磨牙设计理念的首选,可以兼顾牙弓前后段的问题,有效地实现保留28个牙齿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正畸拔除第一磨牙矫治的临床疗效。方法试验组42例拔除第一恒磨牙(含既拔除磨牙,也拔除前磨牙)后进行正畸治疗;对照组42例常规拔除前磨牙后进行正畸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比较2组的疗程和疗效。结果试验组平均疗程为(22±5.6)个月,对照组平均疗程为(20±8.9)个月,2组疗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2,P〉0.05)。所有患者均取得较好疗效,牙根平行,磨牙达尖窝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软组织侧貌形态良好。结论拔除第一磨牙进行矫治,在精心设计、合理应用支抗的情况下,可取得理想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偏的成因,探讨拔除磨牙矫治偏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设计拔除磨牙矫治的6例骨性偏病例,男2例,女4例,年龄15~24岁,口腔检查存在明显的颜面不对称,功能性偏的特征不明显。均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时间12~25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所有病例矫治结束后均建立磨牙中性关系和前牙正常覆覆盖关系。颜面不对称改善明显。结论:拔除磨牙对偏的矫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病例的正畸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下颌第一磨牙严重龋坏的错[牙合]畸形患者,拔除1—2颗下颌第一磨牙,选用0.56mm槽沟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结果矫治完成时间为13—39月,平均为27.6月。矫治后前牙覆盖、覆[牙合]正常;后牙[牙合]关系良好,所有拔牙间隙关闭,牙根平行,面部侧貌协调。结论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病例中,精心设计、力量合适和方法得当可有效控制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倾斜或近中舌向扭转。拔除严重龋坏的下颌第一磨牙,同时直立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是保持牙弓完整性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一组不对称拔牙矫治病例,分析不同拔牙模式的矫治要点和临床处理方法.方法:28例不对称拔牙矫治病例,男3例,女25例,年龄11.5~33岁,平均18.1岁,均为第一磨牙严重龋坏或缺失病例,矫治设计拔除1个第一磨牙 3个前磨牙7例,拔除2个第一磨牙 2个前磨牙3例,拔除3个第一磨牙 1个前磨牙2例,单侧拔除1个第一磨牙10例,单颌拔除1个第一磨牙 1个前磨牙6例.结果:患者矫治时间为13~26个月,平均19.6个月,矫治结束时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中线对齐,后牙尖窝交错关系,拔牙间隙完全关闭,侧貌协调.结论:对于不对称拔牙病例,要采用灵活的支抗控制及牙齿移动方法以获得最佳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正畸治疗中拔除第一磨牙的临床意义,着重从功能上探讨主动拔除第一磨牙矫治部分错殆畸形病例的可行性。方法:本组34份病例来源于福州第八医院7例、林连桥齿科诊所27例,均涉及拔除第一磨牙进行矫治的错殆畸形患者,男13例,女21例。年龄11~28岁,平均15,4岁,其中AngleⅠ类13例,AngleⅡ类8例,AngleⅢ类13例。均采用方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结果:矫治完成时间12~25个月,平均18.1月。矫治后牙齿排列整齐,无间隙,前牙覆黯,覆盖正常,后牙呈牙尖交错殆关系,面部侧貌协调,咬合功能良好。结论:本着健康、功能、稳定和美观的原则,正畸中对部分病例设计主动拔除第一磨牙矫治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上颌尖牙唇向错位34例临床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上颌牙尖唇向错位进行正确的矫治设计,作者根据错位的病因,X线头影测量结果,对34例上颌尖牙唇向错位病例,分别采用前牙片段方丝辅弓法,改良Richett‘s弓法,推磨牙向后法,拔除第2乳磨牙法,拔除第一双尖牙法,取得满意结果,作者认为在矫治上颌尖牙唇向错位时,应充分利用潜在间隙,根据X线头影测量结果及错位形成原因进行综合分析,选用最佳方法进行矫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于需减数治疗的正畸疑难病例选择性拔除一组磨牙,以实现保留28个牙齿的可行性.方法:选择设计拔除一组磨牙病例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14~30岁.拔牙模式多样,均为拔除4个磨牙.疗程7~28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全部病例矫治完成后均取得牙尖交错咬合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明确保留了28个牙齿.结论:对于某些疑难病例采用拔除磨牙的矫治设计,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同时可以保留28个牙齿的牙列.  相似文献   

16.
正畸治疗与第二恒磨牙减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正畸临床治疗中,拔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是临床医师拟定矫治计划的两个方面。一提到拔牙矫治,往往想到的是拔除第一前磨牙,其理由:①除第一恒磨牙外,它是通常最先萌出的恒磨牙;②该牙的拔除有利于尖牙的良好萌出和就位;③它位于牙弓的中心拔除后能缓减前后牙弓段的拥挤。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正畸医师提出了拔牙矫治时的第二恒磨牙减数,他们的主要观点基于Liddle思想,  相似文献   

17.
李伟  刘琳  吴平  翟俊辉 《口腔正畸学》2009,16(2):99-103
目的评价成人双颌前突错骀拔除病变第一磨牙正畸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拔除第一磨牙进行正畸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对临床已完成的10例由于病变需要拔除第一磨牙的成人双颌前突患者做矫治结果的临床分析。患者平均年龄25.5岁,均存在一颗或多颗第一磨牙严重病损或者早失。矫治设计拔除病损侧的第一磨牙而保留健康的双尖牙,已早失磨牙一侧不再减数,健康侧常规拔除第一前磨牙。所有病例均使用直丝弓矫治器,采用传统支抗技术。通过对10例患者的正畸治疗,总结该类患者的矫治要点并评价其疗效。结果10例患者平均疗程34.5±4.5月,磨牙拔牙间隙完全关闭。治疗后第三磨牙与对骀的第二或第三磨牙均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且第二磨牙与第三磨牙牙根平行状况良好。测量显示面凸角减小,上下唇角增加,反映出侧貌突度的减小。矫治后的硬组织改变主要为上下前牙的内收。结论:对于第一恒磨牙存在严重龋坏或过早缺失的成人双颌前突患者,非常规拔除第一磨牙,经过仔细的支抗设计和精心的临床操作,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陆卫平 《口腔医学》1997,17(1):49-49
方丝弓细丝弓矫治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支抗失控是错畸形矫治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正确选择支抗,控制支抗,完成所需的牙移动,建立正常的覆覆盖,并使磨牙关系协调,达到高质量的矫治效果.但临床上由于个体对矫治反应的不同,矫治技术的误差,表现不同程度的支抗失控现象.主要有:磨牙近中颊尖舌向扭转,上磨牙远中尖下垂,下磨牙远中尖升高,上磨牙颊倾,下磨牙舌倾,支抗磨牙伸长及支抗磨牙间宽度减少等.作者就3年来临床80例拔除第一双尖牙方丝弓细丝弓矫治中出现支抗失控18例进行分析讨论.临床资料对本科1993~1995年应用方丝弓细丝弓矫治80例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涉及第三磨牙变异的矫治设计方案。方法:调查100例14~43岁涉及拔除磨牙的正畸患者,其中66例第三磨牙缺失、过小或阻生。对此类病例的矫治方案设计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第三磨牙变异较大,相对应的减数设计方案多样而复杂。结论:理解和认识第三磨牙变异情况有助于在矫治中灵活、合理设计磨牙的拔除与保留。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拔除第一磨牙患者矫治前后面部高度的变化。方法28例拔除第一恒磨牙进行矫治的安氏Ⅰ类错患者,矫治前后摄X线头颅侧位片,应用WinCeph7.0头颅侧位定位分析系统软件,通过计算机进行定点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矫治前后的变化。结果矫治后下面高(ANS-Me)、前面高(N-Me)、后面高(S-Go)、U1-PP、L6-MP较矫治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MP较矫治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MP、FH-MP、PP-FH、PP-MP、上面高、后面高/前面高、上面高/前面高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除第一磨牙的患者,经正畸拔牙矫治后下面高、前面高、后面高均增加,可能原因为下颌磨牙伸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