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8例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分析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输液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输液时给予综合护理,可显著减少输液并发症,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在外科手术中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9月收治的136例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69例进行静脉留置针,对照组67例采用常规静脉输液针的静脉输液,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外渗发生率为1.4%,对照组外渗发生率为13.4%,两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外科手术中使用静脉留置针,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戴淑艳  张清清  郑蓓蓓 《新中医》2021,53(7):139-141
目的:观察四黄粉局部贴敷治疗浅静脉留置针后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进行浅静脉留置针治疗且出现输液性静脉炎的100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50%硫酸镁湿敷治疗,观察组给予四黄粉局部贴敷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是82.00%、98.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满意度分别是80.00%、96.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26.00%、6.0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黄粉局部贴敷治疗浅静脉留置针后输液性静脉炎,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孕产妇满意度,并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静脉输液中采用腋下静脉留置针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至今的104例静脉输液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患儿给予腋下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头皮或四肢留置针输液,将两组患儿输液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率、留置针留置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腋下静脉留置针输液可明显减少反复穿刺,从而降低患儿痛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加强门诊输液室儿科病人的用药安全的管理方法。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湖州市中心医院门诊输液室输液的24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用药安全管理实行情况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投诉率、差错发生率、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投诉率、护理差错率分别为2.50%、0.83%,对照组投诉率、护理差错率分别为10.00%、8.33%。两组投诉率、护理差错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满意度为97.50%,对照组满意度为84.17%。两组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门诊输液室儿科用药安全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投诉率和护理差错发生率,保证患儿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门诊小儿留置针输液效果的影响。方法:200例留置针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输液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系统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儿护理疗效。结果;实验组留置针相关知识知晓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可减少门诊患儿使用留置针的并发症,保证其使用效果,提高输液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刘锦  孙亚利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8):163-163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发静脉炎及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需要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方案,并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通过采取预见性护理方案,实验组患者的静脉炎及疼痛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积极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静脉留置针输液时静脉炎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防逆流留置针与普通留置针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对比及效果讨论。方法:选择长期住院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行动自如病人2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穿刺部位均选择肘部静脉较粗的血管。观察组应用防逆流留置针。对照组应用传统普通留置针。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留置针使用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为9.2%(局部红肿8例,渗漏3例,血液回流0例)低于对照组的22.5%(局部红肿8例,渗漏10例,血液回流9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留置针使用时间4.36±1.03d、患者满意度97.5%,高于对照组3.42±0.97d、患者满意度8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防逆流留置针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少,留针时间延长,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浅静脉输液中应用留置针时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护患关系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16例静脉输液中应用留置针的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住院期间应用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5%,低于对照组的14%(P<0.01);实验组患者满意度93%,高于对照组的79%(P<0.01)。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浅静脉留置针中是科学的,可以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早日康复,提高满意度,提高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艾灸预防输液并发静脉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艳 《广西中医药》2003,26(1):12-13
目的 :探讨艾灸预防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发静脉炎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使用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 ,每组60例共输液320例次。观察组艾灸足三里及穿刺点始沿近心端静脉约10cm处预防静脉炎 ,对照组按留置针常规护理 ,对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后出现静脉炎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0 %,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22.5%(P<0.005)。两组套管针留置时间与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为:留置时间≤4天两组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2、10例 (P<0.01) ,留置时间5~6天两组静脉炎发生率分别4、24例 (P<0.005) ,留置时间>7天2组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10、22例 (P<0.01)。结论:使用艾灸可使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发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及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观察脑梗塞患者健患侧肢体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率、留置针堵塞率等,总结脑梗塞患者健患侧留置针的留置天数,为脑梗塞患者临床静脉输液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观察60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患者选健侧肢体予封闭式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患者选患侧肢体予封闭式浅静脉留置针输液,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留置针的堵塞率,总结两组留置针留置天数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留置针堵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留置针的留置天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塞患者采用健侧使用封闭式留置针静脉输液,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降低静脉留置针的堵塞率,从而延长留置针的留置天数,并且有利于保护脑梗塞患者患侧的静脉的血液循环,从而减轻脑梗塞患者的痛苦,更有利于脑梗塞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在推进中西医结合科静脉留置针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例中西医结合科住院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对留置针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品管圈活动模式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留置针留置时间、留置针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率分别为100.00%与98.00%,与对照组患者(70.00%、69.0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留置针留置时间、留置针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推进中西医结合科静脉留置针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及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并有利于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延长,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静脉留置针使用有效期,保证心血管患者得到及时用药,有效开放静脉抢救通道。方法:建立了心血管患者静脉留置针的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选择我院2018年1-12月期间接诊的静脉留置针心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00例,随机分组,即对照组(50例,常规护理)与实验组(5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辅以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包括留置时间、不良反应情况、患者满意度等。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但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满意度、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而非计划性拔管率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患者静脉留置针护理中辅以临床护理路径,可减少不良反应,预防静脉炎,延长置管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优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在外科手术中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效果。方法:选取136例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9例患者,进行静脉留置针;对照组67例患者,采用常规静脉输液针的静脉输液,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外渗发生率为1.4%,对照组患者的外渗发生率为13.4%,两组患者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外科手术中使用静脉留置针,有利于手术的成功进行,减少并发症,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腋下静脉留置套管针在新生儿病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近期收治的新生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头皮静脉穿刺输液,实验组采取腋下静脉留置套管针输液,观察两组新生儿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和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不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新生儿静脉输液不良反应明显降低(p〈0.05),静脉留置套管针留置时间明显增加(p〈0.05)。结论:给新生儿患者留置腋下静脉留置套管针可以明显减少反复穿刺等引起的并发症,留置时间明显增加,减轻了护理人员的负担,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烧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110例住院烧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静脉留置针,对照组应用普通金属头皮针输液,比较两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静脉炎以及堵管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输液过程中静脉炎及堵管的发生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住院烧伤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抢救成功率,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护理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新生儿24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家属对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家属(P0.05);观察组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护理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减少留置针不良事件,提高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5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在手术中应用普通头皮针输液,观察组给予静脉留置针输液,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中的护理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25例手术患者术中护理工作效率及对护理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中应用静脉留置针对手术患者血管刺激小且不易脱出血管,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患者痛苦体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新中医》2014,(9)
目的:观察中医预防护理防止小儿浅静脉留置针引发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79例使用浅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9例实施常规护理,中医组40例实施中医预防护理。观察2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静脉炎发生率,并评价患儿的疼痛情况和护理依从性。结果:静脉炎发生率中医组为2.50%,对照组为20.5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医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中医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中医组护理依从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浅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患儿实施中医预防护理,可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减轻患儿的输液疼痛,提高患儿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输液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防范措施。方法:对浙江省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输液的1800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调查患者满意度情况,分析并发症发生率和满意度。结果: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患者满意度不理想,有待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结论:静脉输液应严格按照静脉留置针输液标准操作,对输液操作做好防范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