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前庭神经切断术治疗由于活动性迷路疾病引起的眩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手术径路可有多种选择,诸如迷路后径路、乙状窦后径路、经颅中窝或经迷路等。迷路后径路或许是最常应用的,但该径路对因慢性中耳炎曾行乳突切除术的眩晕病例则不宜采用,以免蛛网膜下腔的感染。曾行乳突切除术的病例应慎重考虑的因素有乳突腔感染情况、听力损失程度及耳鸣。该文报道采用前庭神经切断术或前庭耳蜗神经切断术治疗曾行乳突切除术的顽固性眩晕病8例,其中采用乙状窦后进路2例,经迷路进路3例,颅中窝进路3例,并就各种不同的进路加以讨论。颅中窝进路虽…  相似文献   

2.
著者提出,给单侧美尼尔氏病作手术治疗时应考虑两点:(1)对保守治疗有效的患者其手术目的是消除前庭功能、减少眩晕发作及保存听力。手术方法有内淋巴囊手术、超声波治疗和经颅中窝前庭神经切断术。(2)丧失应用听力及保守治疗失败者可采用经外耳道迷路切除术和经迷路前庭神经切断术,二者都能起到消除眩晕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1979~1994年间经保守治疗无效的126例眩晕病人进行手术治疗作回顾性分析。126例中采用迷路.切除术sl例,前庭神经切断术45例。病因为梅尼埃病89例,迷路炎15例,迟延性内淋巴积水8例,前庭神经炎7例,迷路切除术后失败5例,其余2例因需经迷路行岩尖部囊肿造疾术而牺牲的正常迷路。比较两种手术方法对解除眩晕的疗效:迷路切除术为98.8%,前庭神经切断术为978%,但两种术式在其它方面存在显著差异。①经顿中窝前庭神经切断术常用于术前听力较好的病例,本组选择性前庭神经切断术中82%术后保存了听力,其中5例术后听力提高。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4.
作者总结了140例经外耳道进路耳蜗前庭神经切断术病例,指出其优于迷路切除术,对于梅尼埃病所致眩晕治愈率达89%,慢性迷路炎眩晕治愈率达68%,耳鸣缓解率为65%,效果满意,并发症少,无一例永久性面瘫或脑膜炎。手术适应症主要是伴有重度眩晕、听力损失大于80dB 的梅尼埃病人;其次为慢性迷路炎及经镫骨切除术、乳突切除术、单孔神经切除术、迷路切除术后不成功者。手术禁忌症为:高龄;前庭功能尚好,对侧耳听力差,双侧梅尼埃病,共济失调或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手术经耳后切开 Henle's 嵴下方耳道后外侧壁  相似文献   

5.
作者报道1978~1984年行49例迷路后前庭神经切除术治疗眩晕及用BAER、ECoG NP、8NP监测听力的结果。方法采用扩大乳突根治术,牵开侧窦,于内淋巴囊周切开脑膜,进入颅后凹,将耳蜗神经与前庭神经分开,切断前庭神经,缝合脑膜,乳突腔填以脂肪组织。手术中测定BAER、ECoG NP和8NP。ECoG电极  相似文献   

6.
枕下进路前庭神经切断术是控制眩晕的有效方法,下面报告40例手术结果及并发症。4(例中梅尼埃病23例,耳蜗前庭神经压迫综合征9例、中耳炎并发的迷路炎2例,外伤及钦肯切除术后各显例、原因不明者4例。均为单侧前庭功能紊乱,4例曾行内淋巴囊手术,1村曾行迷路后前庭神经切断术。手术采用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头颈躯干抬高45“体位全麻下手术。切除前庭神经时连续监测ABR、ECOG,以免损伤耳蜗神经。术中行内听道开放者了例,未开放者33例。切斯前庭神经者37例,切断全部前庭耳蜗神经者3例。随访12个月,40例中36例(gD畅)眩晕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7.
前庭神经切断术治疗顽固性眩晕并能保存听力,该方法首先在1904年由Parry提出,1930年McKenZie首例作了前庭神经切断术。作者从1987年3月到1990年2月对12例梅尼埃病和2例突聋病人进行经后颅窝前庭神经切断术,所有病人术前都采取了保守治疗,其中6例病人曾做过内淋巴囊手术,均未能控制眩晕。在14例病人中有7例采取经迷路后进路,5例经乙状窦进路,2例死耳患者采取经膜迷路进路。按照AA00划分法,手术后,所有病人的眩晕程度都在A~C级之间:听力1例提高,1例下降,其余无明显变化;12例仍有耳闷胀感;1例耳鸣减轻,2例加重;出现脑脊  相似文献   

8.
美尼尔氏病的治疗十分复杂,确诊后应先给予药物治疗,包括限制食盐摄入、利尿剂、迷路镇静药(diazepam,meclizine,glycopy-rrolate)和经皮肤东莨菪硷注射等。药物疗法失败,按照眩晕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和二耳听力情况采用相应的外科术式。双侧性病例通常首选内淋巴囊手术,以冀保存原有听力,无效时考虑经颅中窝或迷路后进路的前庭神经切除术。听力损失严重的单侧病例,建议作经乳突迷路切除术(transmastoid labyriothectomy),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分析31例患者,行迷路后进路前庭神经切断术(RVN)治疗眩晕。其中美尼尔氏病25例,已行内淋巴囊手术(ELS)失败;2例为后颅窝血管袢;其他4例。31例中29例眩晕完全控制,治愈率为94%,2例仍有眩晕发作,经 ENG 检查仍有前庭反应,说明前庭神经切断不彻底,后来一例再次手术,眩晕得到完全控制。作者分析在美尼尔氏病患者中,经RVN 与 ELS 治疗相比、术后听力变化在统计学上无差别,而眩晕的控制 RVN 好于 ELS。前者治愈率为94%;后者为50%。手术适应症是单侧患病,经各种保守治疗无效者。在美尼尔氏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单侧或双侧前庭功能突然丧失之后用简便的锻炼方法,并记录重心移位来评价锻炼效果。患者包括单侧迷路切除术12例,其中美尼尔氏病8人,内耳神经瘤1人和内耳病变伴严重的听力及单测变温反应障碍者3人;单侧第Ⅷ脑神经切断术3例;中耳腔灌注硫酸链霉素者22例(12例为内耳病变,听力正常和单侧变温反应严重障碍;3例良性位置性眩晕和7例美尼尔氏病);双侧前庭功能丧失者8例(3例是患脑膜炎之后,2例是庆大霉素和链霉素中毒,余3例原因不明)。锻炼分4个阶段,包括:1双脚并拢站立,检查10次,睁眼或闭眼30~60秒。2闭眼踏步50~100次,同时双臂上举。3闭眼置一  相似文献   

11.
美尼尔氏病由于内淋巴高压,导致螺旋器变性,终至不可逆转的听力损害。本文介绍的经颞骨前庭神经切除术,不但可解除眩晕症状,且能收到改善听力的效果。本文回顾了前庭神经切除术的演进历史。早年采用第Ⅷ脑神经全切断,结果导致耳聋;以后改行枕骨下前庭神经切除术,使1/3病例保存了听力;直至耳神经显微手术的开展,术后听力始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对迷路后前庭神经切断(RLVN)无效的或不能站立行走的严重眩晕患者可采用颅中窝前庭神经切断术(MFVN)。作者于1985~1990年间对RLVN失败的11例患者,进行了颅中窝进路的前庭神经切断术,女性8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47.4岁,梅尼埃病引起的眩晕8例,慢性中耳炎伴有内淋巴积水症状2例,镫骨手术失败1例。接受MFVN以前的病  相似文献   

13.
经迷路彻底切除第八颅神经是治疗前庭性眩晕的最佳方法。对伴有严重听力障碍有眩晕患者,可建议对其患耳施行该术。术中,术者可在直视下切除全部神经上皮,并能切除前庭神经的节前纤维,消除患耳前庭功能,失败率低。多数耳蜗神经可予以分离,适应症系晚期梅尼埃病。全麻下行乳突切除术,暴露鼓窦,确定外半规管。将脑膜板、乙状窦轮廓化。于窦膜角内,沿着岩上窦清除迷路上气房。用切割钻头,由上而下切除迷路。首先打开外半规管,确定上、后半规管的总脚,继之切除上半规管,但保留其壶腹部,作为确定上前庭神  相似文献   

14.
保守治疗失败的梅尼埃病患者手术治疗已普遍接受。非梅尼埃病致残性眩晕亦可手术治疗。对14例非梅尼埃病致残性眩晕的患者行迷路切除术或前庭神经切断术。其中慢性前庭神经炎4例,均行前庭神经切断术,1例治愈,3例好转。颞骨骨折2例行迷路切除术,痊愈。迟发性眩晕8例,2例行迷路切除术,6例行前庭神经切断术,均获痊愈。既往对非梅尼埃病眩晕是否采用手术治疗意见并不一致,较为普遍的看法是非梅尼埃病眩晕手术治疗效果较典型梅尼埃病差,该文采  相似文献   

15.
当梅尼埃病或其它外周前庭紊乱导致持续性使劳动力丧失的眩晕内科治疗无效时,通常采取外科破坏性手术,如迷路切除术或前庭神经切除术。Kemick等报道迷路切除术后15~25%的梅尼埃病患者发生术后平衡失调。Glasscock等报道迷路切除术后病人的不稳定感比前庭神经切除术更糟,迷路切除术后28%患者存在持续性不稳定,而前庭神经切除术后仅14%病人有此情况。其原因除了与医生的正确诊断及手术适应症有关外尚与手术是否得以完全阻断前庭信息有关。作者对猫迷路切除术及前庭神经切除术后的前庭代偿进行了定量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乙状窦后径路选择性前庭神经切断术对梅尼埃病患者听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7月~2008年7月间,6例乙状窦后径路选择性前庭神经切断术治疗的梅尼埃病患者手术前后眩晕发作频率、纯音听阈及前庭功能的改变.结果 6例患者手术前后纯音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患者术后眩晕完全控制,1例基本控制;2例患者前庭功能完全代偿,4例部分代偿.结论 乙状窦后径路选择性前庭神经切断术能有效地控制眩晕,保留或改善患者既有听力,是治疗梅尼埃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作者及其同事以及早年Lempert(1948)、Ariagno(1964)等都曾指出,迷路切除术,特别是经鼓室径路是一个直接、安全而有效的除去前庭神经的方法,他们认为文献中报道的迷路切除术失败病例是由于未将前庭感觉器完全去除,是手术技能不佳之故。这些病例术后冷热试验仍有反应可证明迷路切除不完全。为这些病例二次施行迷路切除术时可见椭圆囊斑依然存在;如在局麻下除去椭圆囊则产生严重的眩晕,也可进一步说明第一次迷路切除术不彻底。迷路切除优于神经切断术的另一点是手术危险性较小和并发症较少。神经切断术可发生面瘫、术后颅内出血、邻近脑组织水肿、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迷路后径路前庭神经切断术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的手术安全性、可靠性、术后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单侧难治性梅尼埃病患者行经迷路后径路前庭神经切断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 75例患者平均病程(53.11±43.87)个月,术前500 Hz、1 000 Hz、2 000 Hz、4 000 Hz平均听阈(63.71±16.85)dB HL。听力分期Ⅱ期2例,Ⅲ期34例,Ⅳ期39例。Ⅱ期2例患者为内淋巴囊减压术后复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1例(1.3%)、脑脊液漏4例(5.3%)、暂时性面瘫1例(1.3%)、切口感染2例(2.6%)、切口脂肪液化3例(3.9%)。无颅内出血及术后即刻全聋的病例。术后眩晕疗效评定73例患者为A级,2例患者为B级。 结论 经迷路后前庭神经切断术疗效确切,风险与并发症可控,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迷路后前庭神经切除术客观听力测定和患者主观听力与前庭功能的评价。手术方法为标准的迷路后经路,做耳后半月形切口,并作乳突根治术。切除骨质的范围向后延伸包括覆盖乙状窦部分和乙状窦后1.5cm的颅后窝硬脑膜,应用甘露醇以利于暴露进入脑脊液间隙的切口,沿岩上窦和乙状窦平行切开硬脑膜,然后弯向前,减低侧他脑脊液压力,观察面、前  相似文献   

20.
从1976年元月至1982年7月,作者对72例美尼尔氏病患者进行了内淋巴囊手术。其中65例单侧发病,7例双侧发病。手术指征为:由于眩晕而不能工作、以及经利尿剂治疗无效者。本文介绍了三种内淋巴囊手术方法——单纯内淋巴囊切开术,囊切开带蒂颞肌瓣插入术,以及囊切开伴内淋巴-乳突分流术。对于术后仍不能控制眩晕者,根据当时听力水平决定给予前庭神经切断术或迷路破坏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