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血流感染中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的荚膜多糖血清分型特点、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临床分离自血培养的165株肺炎克雷伯菌作为本次实验对象。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鉴定分离出的菌株,其中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55株,普通的肺炎克雷伯菌(KP)110株,采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性,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荚膜多糖血清分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 hvKP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KP,且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低(P<0.05);两组在K1、K2、K5、K54、K57荚膜多糖血清分型的分布比较方面差异较大(P<0.05),且与KP相比较,hvKP荚膜多糖血清分型K1、K2的检出率较高,K5、K54、K57的检出率较低(P<0.05);ST23、ST86、ST65是hvKP主要的多位点序列分型,依次占比32.73%、20.00%、16.36%。结论 引起的血流感染的hvKP对大部分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某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分布、耐药性及患者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的107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和药敏试验,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iucA基因和peg-344基因阳性区分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和经典肺炎克雷伯菌(cKP),比较分析hvKP和cKP的毒力基因携带率、药敏结果以及患者临床特征。结果 107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共检出hvKP 57株,占比53.3%,hvKP组的毒力基因iucA、iroB、rmpA、rmpA2、peg-344基因携带率明显高于cKP组,与cKP相比,hvKP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恶唑耐药率较低;hvKP及cKP主要分离自痰标本,与hvKP相比,年龄大于75岁的患者更易引起cKP感染。结论 本院hvKP临床分离率较高,但老年人更易引起cKP感染。与cKP相比,hvKP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临床医生应根据菌株特性和患者临床特征,制定合理的诊治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某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分布、耐药性及患者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的107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和药敏试验,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iucA基因和peg-344基因阳性区分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和经典肺炎克雷伯菌(cKP),比较分析hvKP和cKP的毒力基因携带率、药敏结果以及患者临床特征。结果 107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共检出hvKP 57株,占比53.3%,hvKP组的毒力基因iucA、iroB、rmpA、rmpA2、peg-344基因携带率明显高于cKP组,与cKP相比,hvKP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恶唑耐药率较低;hvKP及cKP主要分离自痰标本,与hvKP相比,年龄大于75岁的患者更易引起cKP感染。结论 本院hvKP临床分离率较高,但老年人更易引起cKP感染。与cKP相比,hvKP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临床医生应根据菌株特性和患者临床特征,制定合理的诊治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柳州市中医医院2010—2019年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情况,并探讨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柳州市中医医院2010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住院患者送检标本资料,统计肺炎克雷伯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采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的使用量的相关性。结果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医医院2010—2019年共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8 082株,检出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波动变化,未见明显的持续增长。抗菌药物使用中,β-内酰胺类占主导,每年使用量均占总使用量的50%以上,排名第2位的为喹诺酮类。相关性分析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与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使用量具有相关性(R=0.890,P=0.010;R=0.175,P=0.011);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与环丙沙星的使用量具有相关性(R=0.949,P=0.000);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与美罗培南的使用量具有相关性(R=0.729,P=0.0.017)。结论 某些抗菌药物的使用与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具有相关性,为减少细菌耐药,应继续加强抗菌药物监管,提高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广东省肇庆市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KP)临床分离株的抗生素耐药情况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特征。方法 收集肇庆市两家医院KP临床分离株63株,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进行30种抗生素的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对所有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 63株KP临床分离株的耐药谱特点可分为4类,即全敏感的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 pneumoniae, hvKP)、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 K. pneumoniae, ESBLsKP)、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 pneumoniae, CRKP)和其他类型的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multidrug-resistant K. neumoniae,MDRKP);MLST分型结果显示63株临床分离株可分成41个ST型。其中,ESBLsKP以ST37型(9株,39.13%)为主,CRKP以ST11型(5株,62.50%)为主,hvKP以ST65(5株,25.00%)型和ST23(3株,15.00%)型为主,而其他类型的多重耐药KP的ST型(12株9种ST型)则呈现明显的多态性。结论 我市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要加强院内感染监测,警惕其成为优势菌型并引发院内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作为主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已被大家所熟知,同时它也是目前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第二大菌。近二三十年间KP表现出两大趋势:其一是越来越多KP发展为多重耐药菌株甚至出现泛耐药菌株;其二是部分KP表现为高毒力且常侵袭健康的宿主并造成严重的侵袭性疾病,出现了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HVKP)。现普遍认为造成HVKP高毒力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厚重的荚膜抗吞噬作用及其强大的摄铁系统。目前鉴定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尚无金标准,这对临床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造成了较大的困难。HVKP除对氨苄西林天然耐药外,对其他大多数抗菌药敏感,但这几年产β-内酰胺酶的HVKP和产碳青霉烯酶的HVKP也陆续报道。本文对HVKP的研究进展做一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7.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广泛分布于医院环境中,常易导致呼吸道、泌尿道、腹腔感染以及血流感染。作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对多药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所致感染具有很好的疗效。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也日趋严重,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本文就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现状和耐药机制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相关合理用药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舒阳  潘群 《中国药事》2018,32(10):1444-1448
目的:研究氨曲南使用强度与医院内病原菌耐药率的相关性,为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控制病原菌对氨曲南耐药性的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2017年氨曲南的使用强度(AUD)和同期3种病原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用SPSS软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氨曲南在2010-2012年间使用强度逐年上升,经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2013年起呈下降趋势。2010-2017年间医院检出的主要革兰阴性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与其AUD有显著相关性(r=0.924,p=0.001),大肠埃希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与其AUD亦有显著相关性(r=0.908,p=0.002),肺炎克雷伯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与其AUD无相关性(r=0.449,p=0.264)。结论:住院患者AUD下降,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呈现下降趋势,提示临床应考虑抗菌药物对病原菌耐药的选择性筛选作用。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调查我国近5年临床尿路感染病原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情况。方法: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公开发表的关于尿路感染病原菌对头孢曲松耐药性监测的全部文献,分层计算尿路感染病原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敏感率,计算肯德尔相关系数(τ)。结果:共筛选出文献36篇,经统计,尿液中检出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占64%)和肺炎克雷伯菌(占18%)。除奇异变形杆菌外,检出细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超过50%,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超过75%。根据肯德尔相关系数(τ)大小判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耐药呈高度相关,但不完全一致,菌株产ESBLs与头孢曲松耐药呈高度相关。结论:尿路感染分离革兰阴性菌对头孢曲松呈现出较高的耐药性,耐药机制以ESBLs为主,对于头孢曲松耐药菌感染选用头孢曲松酶抑制剂复方或许具有更好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阐述了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及分子特征,以及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与毒力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希望能给临床实践带来新视角和新选择。  相似文献   

11.
摘要: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常引起社区和医院感染。根据毒力的不同,分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和普 通肺炎克雷伯菌。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毒力更强的肺炎克雷伯菌进化型,影响其毒力的因素主要包括:荚膜多糖、黏液 表型调控基因、铁载体和可移动的遗传元件等。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在亚太地区流行,近年来其耐药株分离率明显上升。 本文将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情况、高毒力相关因素、耐药情况及其检测方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
摘要: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hvKP)具有独特的表型特征和基因型特征,常导致严重的感染。然而,国际上仍无统一的hvKP定义标准,造成不同研究选择的hvKP评价方案不尽相同,基于流行病学分析和感染的快速诊断等多方需求,目前迫切需要关于hvKP的客观鉴定方法。本文从hvKP的表型、毒力基因、毒力评估方面对其实验室鉴定方法进行综述,希望对hvKP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广东省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抗生素耐药情况与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特征。方法 收集了广东省9个地市的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102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3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同时对所有分离株进行MLST分型,分析其菌群分布特征。结果 根据药敏试验与黏液拉丝试验结果,广东省9个地市102株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特点可分成4类,即(ESBLs)KP(43株,其中9株为ESBLs-hvKP)、CRKP(8株,其中1株为CR-hvKP)、较敏感的KP(30株,均为hvKP)和其它类型多重耐药KP(MDRKP)(21株,其中6株为MDR-hvKP)。MLST分型结果显示102株临床分离株可分成54个MLST型,其中有6种为新发现的ST型,地区分布上看,湛江地区以ST23(4/30)为主;茂名地区以ST1224(4/12)为主;阳江地区以ST11(3/6)为主;珠海地区以ST15(3/8)为主,其他地区的ST型呈多态性。结论 我省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情况较严重,菌群分布多样,在某些地区存在耐药变异株,应加强对此类菌株的耐药性和菌群结构变化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山市陈星海医院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2014年中山市陈星海医院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461株鲍曼不动杆菌,其标本的主要来源为痰液,其次为分泌物和引流液。感染区分布主要为重症监护病房,其次为老年综合科和呼吸内科。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替坦、磷霉素、厄他培南、美洛培南、氨苄西林、呋喃妥因、强力霉素的耐药性较强,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和多黏菌素B的耐药性弱,而且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逐年递增。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应该加强其耐药性的监控,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感染的高危科室和高危部位,应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抗生素杂志》2021,45(10):1063-1069
目的 了解广东省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抗生素耐药情况与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特征。方法 收集了广东省9个地市的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102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3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同时对所有分离株进行MLST分型,分析其菌群分布特征。结果 根据药敏试验与黏液拉丝试验结果,广东省9个地市102株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特点可分成4类,即(ESBLs)KP(43株,其中9株为ESBLs-hvKP)、CRKP(8株,其中1株为CR-hvKP)、较敏感的KP(30株,均为hvKP)和其它类型多重耐药KP(MDRKP)(21株,其中6株为MDR-hvKP)。MLST分型结果显示102株临床分离株可分成54个MLST型,其中有6种为新发现的ST型,地区分布上看,湛江地区以ST23(4/30)为主;茂名地区以ST1224(4/12)为主;阳江地区以ST11(3/6)为主;珠海地区以ST15(3/8)为主,其他地区的ST型呈多态性。结论  相似文献   

16.
傅芬蕊  陈韡  钟文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3,38(11):2877-2882
目的 分析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指导ICU病原菌的防控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以2018年1月—2022年12月宁德市医院ICU患者血培养分离病原菌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培养出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对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 共培养出44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03株(45.52%),革兰阳性菌196株(43.95%),真菌45株(10.09%)。检出率最高病原菌依次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最高,为78.46%,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为分别为18.46%、20.00%;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及环丙沙星耐药率最高,为81.36%、50.85%,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全部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42.86%、50.0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21.43%、28.5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率最高,为94.12%,对阿奇霉素、红霉素及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达50.0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为100.00%,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率为28.00%;粪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率为56.25%。结论 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ICU患者血流感染感染病菌种类繁多,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病原菌对药物耐药率较高,应引起临床重视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同时加强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减少或延缓耐药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木糖氧化产碱杆菌的分布与耐药性。方法 对2011—2013年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木糖氧化产碱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木糖氧化产碱杆菌主要来自痰液标本,占90.0%,其余来自于伤口分泌物和腹腔脓液,占10.0%。感染区分布主要以重症监护病房和呼吸科为主,分别占47.5%、25.0%,脑外科及其他科室分别占17.5%、10.0%。菌株耐药率3年呈现逐年增高趋势,菌株中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及氨曲南耐药率最高,分别为100%、90.0%;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耐药率为77.5%~80.0%;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及头孢吡肟耐药率分别为57.5%、82.5%、75.0%。菌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和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5%、12.5%、12.5%、5.0%、30.0%。结论 木糖氧化产碱杆菌感染以呼吸系统为主,其耐药性已经日益严重,临床上应根据其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从而减少院内感染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郑市人民医院妇科肿瘤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菌情况。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20年9月在新郑市人民医院接受妇科肿瘤手术的120例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妇科肿瘤术120例患者总计检出病原菌208株,革兰阴性菌134株(64.42%),革兰阳性菌60株(28.85%),真菌14株(6.73%)。大肠埃希菌耐药性较高的药物依次为头孢曲松(59.09%)、复方新诺明(56.82%)、环丙沙星(54.55%),对替加环素为0。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较高的药物依次为阿莫西林(71.42%)、头孢曲松(42.86%)、头孢噻肟(39.29%),最低为替加环素(3.57%)。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较高的药物依次为头孢曲松(81.25%)、复方新诺明(81.25%)、阿莫西林(68.75%)。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较高的药物依次为亚胺培南(100%)、哌拉西林(92.86%)、头孢吡肟(85.71%)。从主要革兰阳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来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90.00%)、复方新诺明(90.00%)耐药率较高。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81.82%)、四环素(81.82%)耐药率较高。结论 妇科肿瘤手术后感染的发生与多种病原菌有关,主要为革兰阴性菌,不同病原菌的耐药性存在差异,临床治疗方案需要全面评估感染情况,保证用药方案的科学合理,并注重监测,结合病原学证据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Staphylococcus aureus is a bacterial pathogen responsible for a variety of serious infections and is a frequent cause of nosocomial disease. During the last 60 years, S. aureus has developed increasing in vitro resistance to virtually all antimicrobials. In contrast, vancomycin has maintained a high degree of activity in vitro against this pathogen, although slight changes with in vitro activity could vastly change clinical activity. As a result, vancomycin has become the mainstay of therapy for invasive infections due to methicillin-resistant strains. However, clinical strains of S. aureus with intermediate resistance to vancomycin were reported in 1996, followed in 2002 with reports of isolates that were fully resistant. Although many authorities believe vancomycin remains the drug of choice for most staphylococcal-resistant infections, important issues surrounding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remain. These include the need for multiple daily dosing,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requirements for serum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increasing resistance in vitro, modest efficacy rates and (less frequently) treatment-limiting adverse effects. This review addresses these important top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