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属于中医"骨痿"的范畴。自噬是真核细胞清除受损细胞成分或老化蛋白质的过程,属于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调节骨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自噬清除和代谢的过程,与中医"阴阳自和"相互为用、相互制约,有着极其相似的内涵。本文将从"阴阳自和"角度探讨自噬与OP之间的关系,进而丰富OP发病机制的理论内涵,为防治OP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疾病,其发病机制与骨内稳态的失衡密切相关。骨内稳态依赖于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和成骨细胞的骨形成之间的精确动态平衡,并涉及一系列复杂且高度调节的步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自噬是免疫细胞、骨细胞分化与活化的必需过程,自噬失调可导致骨免疫紊乱,直接或间接引起OB/OC比例失调,导致骨稳态失衡。本综述以“伏毒”理论为切入点,以“伏毒-细胞自噬-骨免疫”学说为基础,探讨自噬、骨免疫学与OP的关系,为OP的治疗及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GIOP)由长期或过量应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所导致,其发病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相比有其自身特点。基于细胞自噬与OP的相关研究,探讨自噬与GC及GIOP三者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在GC导致GIOP形成的过程中,针对不同GC浓度、不同细胞(BMSC、OB、骨细胞、OC)等,通过不同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自噬发挥着复杂作用。要依据自噬对骨形成的积极作用开展GIOP的相关治疗,需要考虑多因素,将自噬水平精确调控在一个相对稳态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许多老年女性生活质量。研究表明,自噬参与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发展。在机体衰老、雌激素水平下降及氧化应激水平增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骨组织细胞的自噬活性发生改变,进而导致了骨代谢及骨稳态的调节失控,并进一步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自噬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维持细胞稳态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也参与了促骨形成及促骨吸收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对自噬研究的不断深入,自噬活性的调控通路及其在细胞中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众多进展。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后,本文对自噬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并对自噬与骨形成、骨吸收的关系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是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以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使该病的防治成为棘手的公共卫生难题。随着现代医学对该病的研究日趋深入,发现细胞自噬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自噬作为机体必不可少的细胞机制,通过清除衰老受损的细胞器和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以确保实现细胞稳态以及细胞器的自我更新。在骨质疏松症的进展过程中,自噬不仅参与了成骨、破骨以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功能发挥过程,在维持骨稳态方面更是充当了至关重要的调控角色。虽然骨质疏松症与自噬之间的可能联系及相互作用机制不断被揭示,但以此为切入点的药物靶点设计尚未展开。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优势明显,效果显著,并且诸多研究证实中药可通过激活自噬相关途径来调控细胞自噬水平,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相关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及肿瘤防治等研究领域发挥作用,因此有效调节细胞自噬水平已成为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新的靶向研究策略。本文就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细胞自噬的影响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防治该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摘要: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疾病,其典型特征是骨量减少和骨折风险增加。迄今为止,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详细分子机制仍有待阐明。自噬是一种主要的分解代谢途径,通过调节骨相关细胞的生理和发育过程参与维持骨内稳态。本文综述了在骨质疏松症中骨相关细胞自噬参与调节细胞分化、增殖、凋亡等功能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目前干预自噬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多种方式进行总结,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是与年龄相关的全身系统性骨代谢疾病。随着年龄增加,骨形成受抑制骨破坏增加导致骨量降低与骨折易感性。骨质疏松症形成的分子机制较为复杂,其中自噬与骨质疏松形成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近年热点研究话题。自噬是高度保守的真核细胞物质循环过程,通过降解大分子物质、蛋白质、细胞器,并对降解产物循环利用,保持细胞在应激、能量缺乏等不利环境中稳定生存。随着人们对自噬研究的不断拓展,自噬水平的分子调控通路及其在细胞生理与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取得了众多进展,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糖尿病、心肌疾病等。许多动物体内外及人体研究显示自噬与包括骨质疏松症在内的骨骼疾病存在着很大关联。自噬在骨组织各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保持稳定等多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深度参与骨重塑过程。骨组织各细胞在衰老、活性氧累积、雌激素水平下降、全身炎症水平增高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下,自噬水平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导致骨代谢与骨稳态失衡并逐步发展为骨质疏松症。该文在现有的相关文献报告基础上,对自噬与骨稳态、骨质疏松症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对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由骨吸收增加和骨形成减少引起,是一种常见代谢性骨疾病,其发生发展的详细分子机制尚不清晰。自噬作为一种应激反应性分解代谢过程,在维持细胞和组织稳态中起着关键作用。非编码RNAs,如微小RNAs、长链非编码RNAs和环状RNAs,通过作为调节因子对基因表达进行转录后调控,在包括自噬在内的许多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部分自噬相关ncRNAs通过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生理和发育过程参与维持骨稳态。基于此,本文综述了影响骨微环境的自噬相关微小RNAs、长链非编码RNAs和环状RNAs参与调控骨质疏松发生发展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探索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和确定临床治疗潜在靶点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临床常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目前临床治疗药物存在副作用明显、价格较高等不足。中医药治疗OP历史悠久,具有临床疗效显著且毒副作用小的独特优势,但相关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自噬为细胞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生物学过程,与OP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其通过干预病理性骨代谢水平来发挥治疗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药活性成分及中药复方通过调节细胞自噬治疗OP的作用明确,本文拟从自噬与OP的发病机制及中药单体、复方调控自噬治疗OP的角度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治疗OP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前,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 GC)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抑制炎症反应与免疫系统,然而GC的长期大量应用会引起破骨细胞过度活跃,导致骨质疏松症以及相关骨折,被称为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IOP)。GIOP属于中医学“骨痿”“骨枯”的范畴,“骨痿”的发病病机与机体阴阳失衡密切相关。细胞自噬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对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调节“成骨-破骨”形成的骨稳态至关重要。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介导的骨稳态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自和理论不谋而合。本文基于GIOP发病的病机“阳有余而阴不足”探讨通过“调节自噬-平衡阴阳”来调控骨稳态,为防治GIOP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全身性骨量的丢失、骨微观结构的退行性改变为特征的骨骼疾病,根本原因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动态平衡失调。自噬(Autophagy)能够通过影响成骨和破骨细胞分化的过程改变两者的平衡关系,这就提示我们可以从调控自噬的角度对骨质疏松的病情发展进行干预。本文就自噬的信号通路在骨质疏松症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为进一步探究自噬信号通路的内在调控机制,选择适当的干预靶点,选择性发挥自噬对成骨、破骨细胞的调节作用,为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多种病理因素导致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近来年,因高发病率、致残率及尚未明确的发病机制使其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过去普遍认为细胞凋亡是唯一受调控的细胞死亡方式,细胞坏死不受调控。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现细胞坏死亦可被某些基因和蛋白通路调控。凋亡、坏死性凋亡、铁死亡和焦亡等均属于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 PCD),其是生物发育和病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PCD可影响骨代谢微环境及骨代谢平衡,在OP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就上述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与OP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OP的防治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 是一种以骨组织微结构退化、骨密度和骨量降低为特征的骨代谢疾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实验研究总结OP以及骨细胞病理进程发现,细胞焦亡(pyroptosis)机制对该病有着重要介导作用。细胞焦亡属于机体的天然免疫反应,多种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在OP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细胞焦亡介导OP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因此,阐明细胞焦亡的信号机制和与OP的联系,从而采取针对性的靶向治疗,对于防治OP有着重要意义。此外,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分子水平的研究逐渐深入,中医药抑制细胞焦亡改善OP骨细胞代谢的研究逐渐增多,中医药参与靶向治疗有望成为临床上治疗该病的突破方向。本文将综述细胞焦亡机制与OP的相关性研究,分析细胞焦亡途径影响骨质疏松的病理机制,阐述细胞焦亡调控OP中骨细胞代谢和平衡的具体机理,为细胞焦亡介导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且为寻找潜在的靶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以骨强度下降、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目前OP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然而由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药物治疗还存在周期长、费用高、不良反应多等问题。近年来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细胞)技术的诞生为OP的防治开创了新平台。研究报道iPS细胞模型已成功用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症、精神分裂症、脊髓损伤等众多疾病,建立OP的iPS细胞模型将有助于在其致病机制研究和药物筛选中取得新突破。这篇综述主要介绍建立OP的iPS细胞模型的重要性,并预测它在OP的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osteoporsis,OP)是以骨的微结构破坏、骨量减少、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OP发病率的上升,OP已经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社会问题。近年来,葛根素在治疗OP相关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多,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葛根素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途径及潜在分子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葛根素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Hedgehog信号通路是一种高度保守而重要的信号通路,参与多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受多种信号通路调控。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Hedgehog通路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参与骨形成和骨稳态的信号通路。已有研究证实,Hedgehog信号通路可能通过增加骨形成相关因子的表达,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对防治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目前Hedgehog信号通路在骨形成调节中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的干预作用,旨在为促进骨形成、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骨退行性慢性代谢性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化,易骨折和骨的力学性能下降为特征。骨血管的生成、骨代谢中骨生成和骨吸收的平衡以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向成骨分化作用对于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及防治至关重要,氧是骨细胞生长、发育及功能代谢的重要条件,骨微环境处于天然的低氧状态下,其中维持骨稳态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均属于氧感应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是具有转录活性的核蛋白,其活性亚基HIF-1α是细胞感知和适应氧调节机制的核心调控因子,在细胞氧调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HIF-1α对骨血管生成以及骨代谢作用的研究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了更多可能。研究证明HIF-1α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蛋白、miRNA等调节骨血管生成、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生成分化,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向成骨分化作用,HIF-1α可能成为防治骨质疏松症极具潜力的新靶点。本文旨在综述HIF-1α在骨血管生成及骨代谢方面对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影响及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抗疏健骨颗粒对去卵巢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大鼠骨稳态及自噬相关因子的影响,探讨抗疏健骨颗粒干预OP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抗疏健骨颗粒低、中、高剂量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4组建立去卵巢大鼠OP模型。正常喂养12周检测模型建成后,给予抗疏健骨颗粒干预12周,采用ELLSA法测定血清ALP、BGP和TRACP水平和股骨GPR48、ATF4含量;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股骨中AMPK、LC3、Beclin1和P62蛋白表达。结果抗疏健骨颗粒可显著降低OP大鼠血清ALP、BGP和TRACP水平,升高股骨GPR48、ATF4含量,上调AMPK磷酸化水平及LC3、Beclin1蛋白表达,降低P6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疏健骨颗粒各剂量组中,中剂量组效果显著,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疏健骨颗粒可调节血清、骨组织中骨代谢指标,减轻去卵巢大鼠OP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通过骨组织中AMPK调节自噬通路有关,通过恢复自噬水平,促进骨生成,进而维持骨平衡。  相似文献   

19.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现已成为世界十大慢性疾病之一,50岁以上的人群中,30%的女性和10%的男性都患有OP。国际上将OP从病因学上简单地分为原发性、继发性、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三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是随着年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退行性病变,发病人群主要为老年人,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指妇女绝经后雌激素迅速减少,骨吸收大于形成,骨量丢失加快;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指随着年龄增加,人体单位体积骨量低于正常,骨小梁间隙增大、骨基质减少、骨强度降低。OP会使老年人骨结构遭到破坏,骨折风险增加,肌肉力量下降,造成身体不同部位的疼痛和麻木,降低生活质量。目前针对OP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其中运动作为OP的一种康复干预手段,因其能改善骨生物力学及有效减少骨量继续流失的特性,准确适度的运动处方已作为一种相对经济、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在OP的临床治疗用中备受医务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关注。在此我们将不同运动疗法对老年人及绝经 后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做一综述,希望对今后老年人群OP的预防及治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镁与骨质疏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质疏松症 (OP)是一种严重的进行性的骨代谢疾病 ,是一种多因子疾病 ,是中老年人特别是绝经后妇女的常见病。缺钙可以引起OP ,补钙可防治OP ,但很少有人了解镁和钙同样与OP的形成和防治有关系。镁缺乏也是形成OP的潜在危险因素[1 3 ] ,当人们仅是钙不足时 ,称骨软化症[2 ] ,OP既缺钙也缺镁、硼、锌、铜、硅等矿质 ,以及骨的其他成分 ,如胶原质[2 ,3 ] 。笔者仅对镁与OP相关问题报道如下。镁是组成骨的主要成份 ,人体镁的 60 %存在骨内 ,当镁摄入不足时则从骨中释出镁。镁促进骨、牙齿及细胞形成 ,是正常骨的细胞间质的形成所需要的[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