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在心肺转流(CPB)大鼠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ND)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350~450 g,进行Morris水迷宫训练5 d后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组)、CPB组(C组)和CPB+NLRP3炎性小体抑制剂Ac-YVAD-cmk组(Y组)。S组进行双侧隐动脉、右大隐静脉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但不进行CPB;C组穿刺置管后行CPB 60 min;Y组在CPB前30 min给予Ac-YVAD-cmk 8 mg/kg腹腔注射,穿刺置管后行CPB 60 min。术后第3天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认知功能,ELISA法检测血浆和海马组织IL-1β和IL-18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NLRP3、凋亡相关点样蛋白(ASC)和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1前体(pro-caspase-1)蛋白含量,TUNEL法检测海马组织凋亡情况,计算凋亡指数。结果与S组比较,C组和Y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120 s穿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血浆和海马组织IL-1β和IL-18浓度、NLRP3、ASC和pro-caspase-1蛋白含量以及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Y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120 s穿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增多(P0.05),血浆和海马组织IL-1β和IL-18浓度、NLRP3、ASC和pro-caspase-1蛋白含量以及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 CPB后大鼠PND可能与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有关,使用NLRP3炎性小体抑制剂可减轻大鼠PND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钴原卟啉(Co PP)诱导肺组织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在大鼠体外循环(CPB)后肺组织损伤中的抗细胞凋亡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方法将144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50~350 g)随机分为3组,每组48只:A组(对照组)、B组(Co PP组)、C组[Co PP+锌原卟啉(Zn PP)组]。建立改良大鼠CPB肺损伤模型。制模成功后采用断颈法分别于CPB前(T0)、CPB结束即刻(T1)、CPB后2 h(T2)、6 h(T3)、12 h(T4)、24 h(T5)将大鼠处死。取肺组织检测相应的指标,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血红素加氧酶-1(HO-1)和B细胞淋巴瘤-2(Bcl-2)蛋白的表达以及TUNEL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B组大鼠肺组织中HO-1蛋白表达在CPB开始前后均有明显增加,其活性测定结果与蛋白表达结果一致,在各时间点均强于A组和C组(P0.05)。各组大鼠肺组织细胞Bcl-2蛋白表达在CPB前无明显差异(P0.05),在CPB后表达逐渐下调,B组在CPB后各时间点均高于A组和C组(P0.05)。各组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AI)在CPB前无显著差异,B组在CPB后各时间点均低于A组和C组(P0.05)。HE染色显示B组肺组织损伤程度较A组和C组明显减轻。结论 Co PP可以诱导肺组织HO-1的高表达,而且经过CPB后,仍保持较高的表达。内源性HO-1高表达在体外循环肺损伤中具有一定的抗细胞凋亡作用。其抗凋亡作用可能通过使抗凋亡蛋白Bcl-2蛋白增高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氯胺酮麻醉及脾切除术对幼年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健康幼年雄性SD大鼠30只,15日龄,体重29~31g,随机分为三组:生理盐水组(S组)、氯胺酮组(K组)、氯胺酮+脾切除组(KS组),三组大鼠腹腔分别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0.3 ml、氯胺酮100 mg/kg(10mg/ml)、氯胺酮100mg/kg(10mg/ml),KS组大鼠氯胺酮麻醉后行脾切除。2周后三组大鼠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记录逃避潜伏期、Ⅱ象限穿越次数及Ⅱ象限游泳时间。水迷宫实验结束后杀死大鼠,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结果与S组比较,K组前3d和KS组前4d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K组和KS组Ⅱ象限穿越次数明显减少,Ⅱ象限游泳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K组比较,KS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Ⅱ象限穿越次数明显减少,Ⅱ象限游泳时间明显缩短(P0.01)。与S组比较,K组和KS组Glu含量明显降低,Glu/GABA明显减小(P0.05),KS组GABA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K组比较,KS组Glu含量明显降低,Glu/GABA明显减小(P0.05)。结论氯胺酮麻醉及脾切除均能损伤幼年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且其记忆功能受损与海马区Glu含量及Glu/GABA下调有关。氯胺酮对幼年大鼠学习能力的损害只是暂时的,脾切除能延长并进一步损害幼年大鼠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0%长链脂肪乳剂对脑室注射局麻药引起的氨基酸神经递质失衡的影响。方法选择3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C组,n=10)和局麻药中毒组(L组,n=20)。L组按处理不同分为对照组(S组,n=10)和脂肪乳治疗组(I组,n=10)。L组大鼠经右侧侧脑室以50μl/min速度注入0.75%左旋布比卡因,脑电出现惊厥波时持续输注20%长链脂肪乳剂0.25ml·kg-1·min-1(I组)或生理盐水(S组),C组大鼠不予任何处理,持续监测三组大鼠EEG、ECG和SpO2。观察三组大鼠惊厥持续时间、左旋布比卡因惊厥阈值及建模后24h死亡率,同时检测脑脊液中神经递质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浓度以及海马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的表达,计算Glu和GABA浓度比值,并分析Glu与NMDAR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S组大鼠惊厥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建模后24h死亡率明显高于,惊厥阈值明显低于I组(P0.05)。S组和I组大鼠脑脊液Glu与GABA浓度、Glu/GABA及海马区NMDAR1的表达均明显高于C组(P0.05),S组大鼠脑脊液Glu浓度、Glu/GABA及海马区NMDAR1的表达均明显高于I组(P0.05),脑脊液中Glu含量与NMDAR1呈正相关(r=0.884,P0.01)。结论静脉输注20%长链脂肪乳剂可通过有效改善局麻药引起的脑内Glu和GABA失衡而发挥抗中枢神经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应用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营养因子的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术后PRP组在损伤段脊髓注入RPR,BMSCs组注入BMSCs,PRP+BMSCs联合组注入BMSCs+PRP复合物,对照组不注入任何物质。术前3d和术后8周对大鼠后肢的恢复能力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造模后第8周,处死动物,HE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脊髓中NGF、BDNF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后肢功能恢复具有明显提高,PRP+BMSCs组的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最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脊髓的NGF、BDFN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所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PRP、BMSC能恢复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提高脊髓中NGF、BDNF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受体2(CRFR2)反义寡核苷酸(ASP)在严重烧伤大鼠高代谢反应中的作用. 方法 将36只SD大鼠大脑立体定位、第三脑室置管.其中30只烧伤后,根据脑室注人物的不同,分为烧伤对照组(注入等渗盐水3μL)、CRFRI正义寡核苷酸(ODN)组(注入CRFRlODN 10 μg)、CRFRIASP组(注入CRFR1ASP 10 μg)、CRFR20DN组(注入CRFR20DN 10 μg)、CRFR2 ASP组(注入CRFR2 ASO 10 μg).每组6只大鼠.另取6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不致伤,仅在脑室内注入等渗盐水3μL.分别于伤后5、6 d在大鼠清醒状态下经脑室置管注射药物.伤后7 d经该管注入20 g/L甲紫3μL,当日检测大鼠静息能量消耗(REE),并取大鼠脑组织检测CRFR2 mRNA表达及CRFR2蛋白含量. 结果 烧伤对照组、CRFR10DN组、CRFR1ASO组、CRFR20DN组、CRFR2ASO组REE值分别为(11 840±987)、(11 133±1100)、(10 733±1338)、(11 123±1321)、(7563±890)kJ·(m2)-1·d-1,均高于正常对照组[(6641±526)kJ-(m2)-1·d-1,P<0.05],而CRFR2ASO组却明显低于CRFR20DN组(P<0.01).烧伤对照组伤后脑组织CRFR2 mRNA的表达和CRFR2蛋白含量明显增加,而CRFR2ASO组CRFR2 mRNA表达及CRFR2蛋白含量却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 结论 中枢应用CRFR2ASO可下调下丘脑CRFR2 mRNA表达和蛋白含量,降低烧伤高代谢反应,下丘脑CRFR2受体可介导大鼠烧伤后高代谢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糖尿病大鼠膀胱中P物质、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及氧化应激状态的改变.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分3组:对照组(n=10),糖尿病组(n=10),治疗组(n=10,糖尿病大鼠胃管注入太得恩(R),100 mg·kg-1·d-1).8周后取出膀胱,RT-PCR法检测膀胱组织中NGF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物质及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采用生化方法检测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糖尿病组膀胱组织中NGF mRNA表达水平中位值(0.35)显著低于对照组(2.77,P<0.05),P物质表达水平(9.83)显著低于对照组(28.81,P<0.05),CAT及SOD水平(11.46,7.16 U/mg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16.01,21.436 U/mg蛋白,P<0.05),iNOS及MDA水平(67.50,15.97 nmol/mg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0,7.95 nmol/mg蛋白,P<0.05).治疗组膀胱组织中NGF mRNA表达水平中位值(1.84)显著高于糖尿病组(P<0.05),P物质表达水平(20.75)显著高于糖尿病组(P<0.01),CAT及SOD水平(14.47,16.641 U/rag蛋白)显著高于糖尿病组(P<0.05),iNOS及MDA水平(13.20,10.99 nmol/mg蛋白)显著低于糖尿病组(P<0.05).结论 氧化应激存在于糖尿病大鼠膀胱.NGF、P物质在糖尿病膀胱中低表达.太得恩能增强糖尿病大鼠膀胱中NGF及P物质表达,改善氧化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构建营养性肥胖雄性大鼠的模型,探讨下丘脑弓状核kisspeptin/kiss1r系统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表达和作用,以及对下丘脑-垂体-睾丸轴(HPT)的影响。方法:孕14 d SD大鼠,其后代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高能饲料组,构建营养性肥胖模型。将肥胖大鼠进一步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侧脑室注入kisspeptin。记录体重参数和内分泌激素的改变;免疫组化和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弓状核中瘦素受体(LepR)、kisspeptin、kiss1r和GnRH的蛋白表达。qRT-PCR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弓状核GnRH mRNA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营养性肥胖大鼠,体重参数和内分泌激素改变明显。相比较正常组,对照组大鼠弓状核LepR、kisspeptin和GnRH表达减少,侧脑室注入kisspeptin后,实验组大鼠弓状核GnRH显著增加,血清LH和T水平显著升高,未见LepR和kiss1r的改变。结论:中枢注入kisspeptin可以显著改善由营养性肥胖引起的GnRH低表达,纠正HPT轴功能失调,进而改善生殖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κ阿片受体(kappa opioid receptors,KORs)激动剂U50488H对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后大鼠认知功能及α7烟碱型乙酰胆碱能受体(α7nAChR)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400~450g,随机分为四组:Sham组(S组)、CPB组(C组)、CPB+U50488H组(K组)、CPB+KORs拮抗剂Nor-BNI+U50488H组(N组),每组8只。四组大鼠于术前5d开始进行水迷宫训练,每天4次。S组不建模型,动静脉穿刺后进行机械通气60min,其余三组心肺转流60min。术后1d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随后处死大鼠,采集血清,取海马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TNF-α、S100-β浓度、海马ACh含量及ChAT和AchE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α7nAChR蛋白含量。结果与S组比较,C、K和N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目标象限游泳距离和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血清IL-1β、TNF-α和S100-β浓度明显升高,海马α7nAChR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K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多,目标象限游泳距离和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血清IL-1β、TNF-α和S100-β浓度明显降低,海马α7nAChR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S组比较,C组、N组海马Ach含量及ChAT活性明显降低,AchE活性明显升高。与C组比较,K组海马Ach含量及ChAT活性明显升高,AchE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 KORs激动剂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上调α7nAChR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改善CPB后大鼠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益气化瘀方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糖尿病溃疡大鼠外周神经修复的作用。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PF级SD大鼠30只,分成正常组6只,其余24只大鼠建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溃疡模型,然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益气化瘀方组、益气化瘀方+PI3K抑制剂组、益气化瘀方+mTOR抑制剂组,每组6只。给药第21天后处死动物取材,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形态,检测神经传导速度、创面神经肽P物质、神经生长因子(NGF)蛋白及NGF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坐骨神经病变程度更重,神经传导速度减慢,P物质、NGF蛋白及NGF mRNA含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气化瘀方组坐骨神经病变程度减轻,神经传导速度加快,P物质、NGF蛋白及NGF mRNA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益气化瘀方组比较,益气化瘀方+PI3K抑制剂组、益气化瘀方+mTOR抑制剂组坐骨神经病变程度更重,神经传导速度减慢,P物质、NGF蛋白及NGF mRNA含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化瘀方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影响P物质、NFG表达,促进糖尿病溃疡大鼠外周神经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大鼠离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LIRI)时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混合系列蛋白酶样结构域(MLKL)介导的肺组织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三组(n=24):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和对照组(C组)。IR组采用IL-2型离体肺灌流系统建立大鼠离体LIRI模型; DEX组在复灌开始时于灌流液中加入右美托咪定10 nmol/L;C组只通气和灌流。测定大鼠肺组织湿/干重比(W/D),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并测定肺泡损伤率(IAR)。测定灌流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肺组织中RIPK3和MLKL蛋白含量。结果与C组比较,IR组和DEX组肺组织W/D、IAR和灌流液中MDA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而灌流液中SOD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与IR组比较,DEX组肺组织W/D、IAR和灌流液中MD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而灌流液中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光镜显示IR组肺组织形态学结构发生明显损伤,而DEX组则明显减轻。与C组比较,IR组和DEX组肺组织RIPK3和MLKL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DEX组肺组织RIPK3和MLKL蛋白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通过抑制RIPK3/MLKL介导的肺组织细胞程序性坏死来减轻大鼠离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海马程序性坏死在心肺转流(CPB)诱发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6月龄,体重400~4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CPB组和CPB+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1组(N组),每组15只。建立CPB模型前,N组腹腔注射Nec-1 6.25 mg/kg,C组和CPB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CPB组和N组建立无血预充心脏不停跳CPB模型60 min。于CPB结束后2 d采用旷场试验评估自主运动能力。于CPB结束后3 d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认知功能。水迷宫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分离海马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数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RIP1、p-RIP3和p-MLKL蛋白含量,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的超微结构。
结果 三组旷场试验运动速度、路程及中心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CPB组和N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减少,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明显升高,p-RIP1、p-RIP3和p-MLKL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海马神经元细胞器肿胀,溶酶体破裂,部分细胞核发生染色质溶解。与CPB组比较,N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增多,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明显降低(P<0.05),p-RIP1、p-RIP3和p-MLKL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海马神经元细胞器肿胀程度、溶酶体破裂程度及细胞核染色质溶解程度明显减轻。
结论 心肺转流可能通过增加海马程序性坏死程度诱发大鼠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对小鼠反复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 IR)脑损伤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的影响。方法 SPF级成年C57BL/6J小鼠96只,6~8周龄,体重16~25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盐酸戊乙奎醚组(PHC组)、IR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每组32只。Sham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30 min后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IR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30 min后分离并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建立反复IR脑损伤模型;PHC组腹腔注射盐酸戊乙奎醚1.0 mg/kg,30 min后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术建立反复IR脑损伤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术前及术后学习记忆能力,随后处死小鼠,留取海马组织并测定其湿/干重比(W/D)。采用伊文斯蓝(EB)法检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海马组织ERK1/2 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组织磷酸化ERK1/2(p-ERK1/2)蛋白含量。结果与Sham组比较,术后3、7 d IR组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明显延长(P0.05)。与IR组比较,术后3、7 d PHC组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明显缩短(P0.05)。与Sham组比较,IR组海马组织W/D和脑组织EB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PHC组海马组织W/D和脑组织EB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Sham组比较,IR组海马组织ERK1/2 mRNA表达量和p-ERK1/2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PHC组海马组织ERK1/2 mRNA表达量和p-ERK1/2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可通过抑制海马组织ERK 1/2激活而减轻小鼠反复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并改善其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只,8周龄,体重220~250 g。将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组)、假手术+盐酸戊乙奎醚组(SP组)、IR组和IR+盐酸戊乙奎醚后处理组(IP组),每组8只。S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仅穿线不结扎,30 min后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g/kg。SP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仅穿线不结扎,30 min后经尾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1 mg/kg。IR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穿线结扎30 min后,松开结扎线,再灌注3 h。于再灌注(松开结扎线)前即刻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g/kg。IP组于再灌注前即刻经尾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1 mg/kg。于开胸前5 min、再灌注后3、6 h,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大鼠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收缩末压(LVES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采用智能血压计监测大鼠尾动脉MAP,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肌钙蛋白T(cTnT)浓度。结果与开胸前5 min比较,再灌注后3、6 h IR组和IP组LVEDP明显升高,LVESP、LVEF、LVFS、MAP明显降低(P<0.05);再灌注后3、6 h S组、IR组和IP组血清cTnT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再灌注后3 h比较,再灌注后6 h IR组LVEDP、血清cTnT浓度明显升高,LVESP、LVEF、LVFS、MAP明显降低(P<0.05)。与S组比较,再灌注后3、6 h IR组和IP组LVEDP、血清cTnT浓度明显升高,LVESP、LVEF、LVFS、MAP明显降低(P<0.05)。与IR组比较,再灌注后3、6 h IP组LVEDP、血清cTnT浓度明显降低,LVESP、LVEF、LVFS、MAP明显升高(P<0.05)。S组和SP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后处理能够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cTnT浓度,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丹酚酸A复合右美托咪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及Sirt1-p53通路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90只,体重160~230 g,随机分为五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丹酚酸A干预组(A组)、右美托咪定干预组(D组)、丹酚酸A复合右美托咪定干预组(AD组),每组18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检测大鼠血流动力学情况,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第1、2、3、4、5天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评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TUNEL法检测海马神经细胞凋亡,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性,硫化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组织Bcl-2和Bax蛋白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Sirt1和乙酰化p53蛋白含量。结果与S组比较,IR组、A组、D组和AD组第1、2、3、4、5天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HR明显减慢(P<0.05),MAP、CO明显降低(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升高(P<0.05),海马组织凋亡细胞百分比、MDA含量、Bax和乙酰化p53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海马组织SOD活力、Bcl-2和Sirt1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IR组比较,A组、D组和AD组第1、2、3、4、5天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多(P<0.05),HR明显增快(P<0.05),MAP、CO明显升高(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5),海马组织凋亡细胞百分比、MDA含量、Bax和乙酰化p53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海马组织SOD活力、Bcl-2和Sirt1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A组、D组比较,AD组第1、2、3、4、5天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多(P<0.05),HR明显增快(P<0.05),MAP、CO明显升高(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5),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百分比、MDA含量、Bax和乙酰化p53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海马组织SOD活力、Bcl-2和Sirt1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丹酚酸A复合右美托咪定可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其作用可能与Sirt1-p53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七氟醚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3月龄,体重180~2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组)、单纯七氟醚组(Sev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七氟醚后处理组(SP组),每组18只。S组:穿线不阻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Sev组:穿线不阻断LAD,穿线稳定后60 min吸入2.4%七氟醚15 min; IR组:穿线稳定后30 min阻断LAD,缺血30 min,再灌注2 h; SP组:穿线稳定后30 min阻断LAD,缺血30 min,再灌注2 h,同时在穿线稳定后60 min吸入2.4%七氟醚15 min。于再灌注后2 h,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LDH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IPK1)、p-RIPK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K3)、p-RIPK3、混合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p-MLKL含量,荧光显微镜观察程序性坏死心肌细胞的荧光强度,1%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心肌病理学形态。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和SP组血清LDH浓度明显升高(P0.05),心肌RIPK1、p-RIPK1、RIPK3、p-RIPK3、MLKL、p-MLKL含量明显增加(P0.05),程序性坏死心肌细胞荧光强度明显增强(P0.05),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心肌细胞排列更为紊乱。与IR组比较,SP组血清LDH浓度明显降低(P0.05),心肌RIPK3、p-RIPK3、MLKL和p-MLKL含量明显减少(P0.05),程序性坏死心肌细胞荧光强度明显减弱(P0.05),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心肌细胞排列更为整齐。S组和Sev组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醚后处理可通过升高血清LDH浓度、降低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改善心肌病理学改变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细胞程序性坏死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RIP1和RIP3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CCI)痛大鼠脊髓水平的表达变化,探讨程序性坏死特异性抑制剂Necrostatin-1(Nec-1)在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8周龄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坐骨神经CCI组(CCI组)、坐骨神经CCI+Nec-1组(CN组),每组20只。在术前1周、术后1、3、5、7、10和14 d分别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 TWL)。每组取10只大鼠于术后7 d处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中RIP1、RIP3蛋白含量,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脊髓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Sham组比较,术后1、3、5、7、10和14 d CCI组MWT明显降低(P0.05),术后3、5、7、10和14 d TWL明显缩短(P0.05),术后7 d脊髓RIP1和RIP3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脊髓中可见多处细胞核膜崩解,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神经髓鞘出现明显的分离。与CCI组比较,术后7、10和14 d CN组MWT明显升高(P0.05)、TWL明显延长(P0.05),术后7 d脊髓RIP1和RIP3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脊髓细胞核膜完整,线粒体稍有肿胀、嵴清晰,神经髓鞘分离不明显。结论 RIP1和RIP3介导的信号通路参与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给予Nec-1治疗可以减轻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痛觉过敏症状。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在熵指数指导下右美托咪定、丙泊酚及依托咪酯用于脑功能区手术术中唤醒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脑功能区手术且需术中唤醒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丙泊酚组(P组)和依托咪酯组(E组),每组20例。手术过程中调整右美托咪定、丙泊酚或依托咪酯的泵注剂量使反应熵(RE)维持在40~60。记录唤醒时间、唤醒质量、唤醒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D组唤醒时间明显短于P、E两组(P0.05);D组唤醒质量明显优于P、E两组(P0.05),P组唤醒质量明显优于E组(P0.05)。D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P、E两组(P0.05)。结论在熵指数指导下,右美托咪定、丙泊酚和依托咪酯联合瑞芬太尼麻醉用于脑功能区手术术中唤醒均是安全且有效的,但右美托咪定的唤醒质量最高,唤醒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单次短期七氟醚暴露联合母婴分离对新生大鼠发育期大脑远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 选择出生后第6天的雄性SD新生大鼠64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新生大鼠分为五组:对照组(C组,n=13)、七氟醚组(S组,n=13)、母婴分离组(M组,n=12)、七氟醚+母婴分离组(SM组,n=13)和布美他尼组(SMB组,n=13)。C组自由饮水饮食。S组于出生后第6天暴露于2.1%七氟醚1 h。M组于出生后第10天母婴分离3 h。SM组于出生后第6天暴露于2.1%七氟醚1 h,并于出生后第10天母婴分离3 h。SMB组于出生后第6天七氟醚暴露前腹腔注射Na+-K+-2Cl-同向转运蛋白(NKCC1)抑制剂布美他尼1.82 mg/kg,后暴露于2.1%七氟醚1 h,于出生后第10天母婴分离3 h。于大鼠出生后第44天行旷场实验,记录运动总距离和穿越中央格次数。出生后第54或55天行新物体识别实验,记录大鼠对新物体和旧物体的探索时间,计算辨别指数。出生后第84~86天行场景性条件性恐惧实验,记录场景性恐惧测试阶段和条件性恐惧测试阶段的僵直时间。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取大鼠下丘脑组织测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和海马组织测定盐皮质激素受体(MR)mRNA表达量。
结果 与C组比较,SM组辨别指数明显降低(P<0.05),场景性恐惧测试阶段僵直时间明显缩短(P<0.05),下丘脑组织CRH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海马组织MR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SM组比较,SMB组辨别指数明显升高(P<0.05),下丘脑CRH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海马组织MR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C组、S组和M组新物体识别实验的辨别指数、场景性恐惧测试阶段的僵直时间、下丘脑组织CRH和海马组织MR mRNA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新生大鼠单次短期七氟醚暴露联合母婴分离可通过活化NKCC1,增加边缘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性,导致大鼠的远期认知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