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低度炎症反应,这种炎症以气虚为基础,火热为重要致病因素,气虚之火即李东垣所说的“阴火”。因此,本研究以慢性低度炎症为切入点,探讨阴火的基本证候要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机制的关系,气虚是动脉粥样硬化低度炎症发生的基础,火热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关键,气虚又是动脉粥样硬化火热之邪形成和缠绵难愈的重要基础,甘温除热法可能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途径。并结合自噬相关研究,探讨了气虚之火与自噬功能异常引起的免疫炎症级联反应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对甘温除热法的可能物质靶标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
金元医家李东垣 ,注重调补脾胃 ,以脾胃立论 ,对祖国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他提出的“阴火”理论 ,内容丰富 ,却不够清晰 ,造成后世对此认识的紊乱。如《脾胃论》里有“阴火者 ,心火也”,“肾为阴火”,“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又有“加寒水之药降其阴火”等 ,不仅把生理之火 ,而且把寒性的阴火与热性的阳火混为一谈 ,让人难以理解。笔者在深入学习与思考的基础上 ,对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今将笔者所得介绍如下。1 渊源其渊源可追溯到《黄帝内经》。李东垣在《脾胃论》、《兰室秘藏》等著作多处引用《内经》经文 ,可见他对《内经》有深…  相似文献   

3.
刘完素的玄府理论对中医眼科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干眼为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中医将其归纳为“神水将枯”“白涩症”“干涩昏花”等范畴。本文通过分析目与玄府的关系,总结干眼在病因方面以风、湿、热、痰、瘀、虚为主,而玄府闭塞、津液代谢失常、目失濡养是其主要病机。治疗方面,以开通玄府为法,根据虚损、阻滞之不同分别施以补、通之法。用药方面,宜在补益或宣通玄府的基础上佐以辛散通络之品,如麻黄、羌活、荆芥、防风等。本文主要探讨玄府理论在干眼治疗中的应用,以期完善本病相关中医疗法,有效防控其复发。  相似文献   

4.
李东垣“阴火”理论之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志栋 《河北中医》2009,31(1):131-132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是“补土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阴火”理论,并创甘温除大热之法。这一理论和方法对后世影响颇深,至今他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仍广泛应用于临床,效果神奇。但长期以来笔者对“阴火”病机困惑不解,不明白脾胃元气损伤为何产生的是火热证,而非常见的虚寒证。通过对《内经》理论的深入学习,并反复研读李东垣《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等著作,自觉稍有所悟,故在此介绍笔者对“阴火”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金元四大家中的李东垣,突破性创见阴火理论,但皆因种种原因其本人并未对其作出明确解释,故而后世对此素有争议。结合众家学者对阴火理论的理解,试从概念、病机、症状及治法方面探讨李氏的阴火理论,以求对此有一概解。  相似文献   

6.
李东垣依据《素问·调经论》中“阴虚则内热”之文引申,创立“阴火”论。阴火实乃内伤之火,其病因为饮食伤胃,劳倦伤脾,七情伤气,以致脾胃中元下陷,相火离位,上乘脾胃,干扰心包。人以胃气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内伤脾胃,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采用补中益气汤类方治疗各种内伤病证,对证施治,往往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IgA肾病(IgAN)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中医基本病机以脾肾气虚兼湿热为主。阴火学说为李东垣学术思想重要组成部分,阴火的病机为脾胃元气亏虚,阴火内生,治法主要为“补中、升阳、降火”。IgAN的基本病机与阴火病机相似,故可取法东垣,以“补中升阳、除湿降火”之法治疗脾肾气虚兼湿热型IgAN。本虚为主者,以补中之剂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等培补中气,加用升阳风药如柴胡、升麻、羌活等调理气机,以引阳气上升,复元气于本位以补中。标实为重者,若湿重于热,需以淡渗之品如茯苓、猪苓、泽泻等利湿,加用升阳风药如葛根、升麻、防风、柴胡等,升提清气鼓舞脾胃,以其辛散之性,风动胜湿;若热重于湿,需在补中药基础上,以苦寒之品如黄连、黄柏、黄芩等降泻阴火,加用升阳风药如防风、羌活、柴胡、升麻等升散阴火。如此,中虚得补,湿热得除,阳气得升,元气来复,则阴火自消。用宜从权,临证需斟酌比例,执简驭繁。  相似文献   

8.
金元医家李东垣的“阴火论”是中医学“火邪致病”认识的重要分支。心为君脏,属火而居上,火邪是心系疾病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本文从“阴火”角度探讨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辨治思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病因为阴火内生,病机为脾胃虚损,阴火内生,炎上扰心,治法为调脾理气泻火,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并以一则验案作分享。临证基于“阴火”理论辨治快速性心律失常应重视脾胃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脾胃虚损为疾病根源,治疗重在调治脾胃、畅通气机。  相似文献   

9.
10.
胰腺癌属于积聚范畴,病机多为脾虚湿邪不运,内生毒素而形成积聚。李东垣《脾胃论》阴火理论,即消耗元气之火,致脾阳不升或脾失健运,浊气蕴热,与该病病机相合。治疗上应以补益脾胃为根本,顾护元气,消散阴火。临床中应仔细辨证,灵活配伍,切忌一味使用寒凉或甘温之品。  相似文献   

11.
“阴火论”由李东垣首次创立,阴火产生于脾胃虚弱,元气亏虚,阴火与下流之湿气相合,阻滞于肢体关节处则可发为痛风性关节炎。本研究整理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与“阴火”的发生机理,认为可从阴火角度探讨痛风性关节炎。提出针对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可借鉴甘温除热之法,并在治疗过程中酌情配伍风药与寒凉之品的治疗思路。旨在为临床论治本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从对阴火实质的分析认识来探讨李东垣提出"气虚发热"的病机,就阴火的涵义、存在形式及其与气虚发热的关系分析阐述其发病机理,认为气虚发热只是阴火证的一种表现类型之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体的代偿性发热,可以称之为功能性发热;二是因气虚而导致的推动无力,代谢产物堆积,郁而化热、化火而发热。再结合东垣对阴火理论的论述,认为其脾胃内伤,阴火上冲的病机,也就是气虚发热的病机,实质是脾胃气虚,导致升降失常,气机阻滞于中焦,阳气郁而不得泄,转变为病理之火,继而出现火热病证。  相似文献   

13.
李东垣独创阴火理论指导内伤脾胃而导致的诸多疾病,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被后世誉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创立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经典名方,用药符合四时脏腑运行规律,将补脾胃,伏阴火,甘温除热之法运用于中。  相似文献   

14.
李东垣“阴火论”是《脾胃论》的核心思想之一。阴火产生的主要原因为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本文通过追溯阴火理论的渊源,探讨后世及现代医家对阴火论的发挥及临证运用,结合本人的临床实践,进一步研究“阴火论”的病因病机及运用,并对后世认识不足之处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临证观察,焦虑病人身心症状与李东垣著作中阴火为病见症具有相似性,阴火产生的病机主要为饮食、劳倦、七情等损伤中焦脾胃,脾胃中土气机枢纽伤损之后,人体气机升降浮沉紊乱,上中下三焦气机进一步郁闭化火。运用《脾胃论》中的名方治疗焦虑障碍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深入研究,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6.
钱乙的泻黄散与李杲的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均是治疗脾胃郁火的名方,通过分析论述二方在病因病机、主要方证、遣方用药原则、现代临床运用等方面的异同,深究二方的深义,从而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李杲阴火理论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整理与分析,发现近五年来,医家对"阴火"本质的研究,主要有妄动的相火,内生之火以及气虚发热三种观点。病因方面,医家大多认为阴火产生的始动因素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与七情内伤,产生的根源为脾胃亏虚和元气不足。病机方面,主要有气火失衡伴升降失常以及脏腑功能失调两种观点。症状方面,医家大多认为阴火为病,元气不足与火热亢盛之象并存。治法方面,医家大多从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三个方面入手,以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及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化裁使用。临床方面,阴火理论多运用于糖尿病、发热及消化类疾病的诊治,肺、心、肾、五官、皮肤等相关疾病亦有涉及。通过探讨李杲阴火理论的研究进展,以期达到丰富李杲学术内涵、拓展临床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19.
近年来随着视频终端产品的普及,并受到各种环境、社会因素变化的影响,干眼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呈年轻化趋势。本文从中医的角度对干眼的证治进行了分析,认为其病机与心、肝、肾、脾、肺均关系密切,中医治疗干眼应立足于治病求本的原则,全面综合四诊资料辨证分型,辨证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记载胞系于肾内藏精气,胞中之气在脾胃元气不足、湿气下流、肾间经络闭塞的情况下可化生阴火.阴火起于下焦胞络,肾水的盈亏影响阴火的发生和潜降.胞脉属心而络胞中,下焦胞络阴火可循胞脉上行衍变为心火,所谓心火、阴火、相火和下焦包络之火是同一事件的不同阶段.胞通过冲脉联系脾胃,下焦胞络阴火循冲脉乘其土位,耗伤脾胃元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