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治疗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方法选取1000名大学生,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测试,筛取量表分≥9分(人际交往存在一般困扰者)223人。根据自愿原则,选取人际困扰的大学生30名,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人:实验组采用团体认知治疗进行干预,每周1次,共8周;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两组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交往焦虑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测定,比较实验组、对照组在干预前后量表得分的差异。结果心理辅导组:交往焦虑得分干预前后有显著性差异(t=2.97,P<0.05)。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总分在干预前后有显著性差异(t=3.09,P<0.05),其因子分:回避因子分干预前后有显著性差异(t=2.61,P<0.05),苦恼因子分在干预前后有显著性差异(t=2.56,P<0.05)。对照组:交往焦虑得分前后测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13,P>0.05)。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总分前后测验无显著性差异(t=0.85,P>0.05),其回避因子分前后测验无显著性差异(t=1.09,P>0.05),苦恼因子分前后测验无显著性差异(t=0.45,P>0.05)。结论团体认知治疗能有效改善被试的社交焦虑情绪,减少社交回避行为,改善社交苦恼症状,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团体箱庭干预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抑郁情绪的效果。方法采用问卷法对5~7年级所有学生进行前测调查,筛选被试进行团体箱庭干预并进行后测。结果①所调查对象中,留守儿童为118人(75.641%),非留守儿童为38人(24.359%)。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 SC)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超出临界分的分别为71人(45.513%)和40人(25.641%),重合人数为40人(25.641%),均为留守儿童,作为干预被试;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较,两量表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t=3.091,P<0.01)、害怕否定评价(t=2.711,P<0.01)、社交回避及苦恼(t=2.643,P<0.01)和抑郁水平(t=2.550,P<0.05)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③干预被试两量表前后测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社交焦虑问题(t=4.111,P<0.001)、害怕否定评价(t=2.718,P<0.01)、社交回避及苦恼(t=4.250,P<0.001)和抑郁问题(t=3.490,P<0.01)在干预后明显减少。结论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及抑郁水平比非留守儿童高,团体箱庭干预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抑郁问题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分析军队基层卫生工作者社交回避及苦恼与领悟社会支持状况.方法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对某个培训班71名来自全军16个基层单位的卫生工作者进行调查.结果 军队基层卫生工作者PSSS高于理论均值(t=12.435,P<0.01),SAD低于理论均值(t=-7.839,P<0.01);来自农村的基层卫生工作者社交回避及苦恼水平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工作者(t=2.593,P<0.05);高领悟社会支持组SAD总分及回避因子得分显著低于低领悟社会支持组(t=2.174,P<0.05);PSSS总分及家庭外支持因子与SAD及各因子呈负相关(P<0.01).结论 军队基层卫生工作者领悟社会支持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社交回避及苦恼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基层卫生工作者社交回避及苦恼受城乡来源影响,领悟社会支持水平是影响社交回避及苦恼的个体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医学生完美主义、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CFMPS)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对401名医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医学生完美主义在人口统计学因素上存在差异;②社交回避及苦恼总分与完美主义总分(r=0.178,P<0.01),担心错误维度(r=0.223,P<0.01),父母期望维度(r=0.109,P<0.05),行动的疑虑维度(r=0.314,P<0.01),以及消极完美主义(r=0.213,P<0.01)均有显著正相关;③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行动的疑虑、担心错误和个人标准对社交回避及苦恼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2=0.134,P<0.01)。结论医学生完美主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完美主义影响社交回避及苦恼。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华侨大学生在内地大学就读的社交焦虑情况,探讨部分人口学和心理学指标对其社交焦虑的影响。方法以93名从小在国外生活目前在内地就读的华侨大学生为对象,运用交往焦虑量表(IA S)、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作测试。结果①在方差分析中,侨生与内地生在社交焦虑存在显著差异(F=16.182,P=0.000),而华侨女生是社交焦虑程度最为严重的群体(t=2.243,P<0.05);②除了求助(t=1.078,P>0.05)维度,侨生的应对方式水平与社会支持情况均低于与内地学生(解决问题t=3.811,P<0.01;自责t=4.493,P<0.01;幻想t=4.464,P<0.01;退避t=3.346,P<0.01;合理化t=5.089,P<0.01;客观支持t=4.044,P<0.01;主观支持t=3.181,P<0.01;支持利用t=3.123,P<0.01;支持总分t=4.612,P<0.01);③侨生应对方式中的自责和幻想与社交焦虑显著相关(r=0.390,P<0.01;r=0.254,P<0.05);④在分层回归分析中低社交焦虑侨生的支持利用对其社交焦虑有预测作用,而成熟型和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对高社交焦虑侨生的社交焦虑有预测作用,其中不成熟型影响最大。结论文化生活背景、性别、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对侨生的社交焦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在青少年亲子沟通对抑郁和社交回避的中介作用。方法:以浙江省两所中学269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青少年亲子沟通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评抑郁量表和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考察青少年亲子沟通、社会支持与抑郁程度、社交回避的关系。结果:1女生的亲子沟通显著好于男生(t=3.141,P0.01),母子沟通好于父子沟通,初一、初二的亲子沟通好于初三和高二(F=5.933,P0.001);2亲子沟通、社会支持、抑郁和社交回避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3社会支持在亲子沟通对抑郁中有部分中介效应,社会支持在亲子沟通对社交回避中有完全中介作用。结论:改善青少年亲子沟通,可以增强其社会支持,从而提高其社会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不同类型的网络成瘾与社交回避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取样法,抽取202名海南某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对样本进行施测,经检验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结果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信息成瘾和网络人际关系成瘾均与社交回避呈显著性相关(r=0.294,0.342,0.236;P<0.01);网络游戏成瘾者,网络信息成瘾者和网络人际关系成瘾者与其未成瘾者在社交回避上呈显著性差异(t=4.347,5.391,3.915;P<0.01)。结论不同类型网络成瘾均对社交回避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医学研究生人际信任及社交回避与苦恼现状,为加强和改进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S)对291名医学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医学研究生人际信任度的平均得分为(75.73±8.10),高于理论平均值75;②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平均得分为(74.43±13.73),低于理论平均值84;③不同性别、不同出生地及不同年级的医学生SADS得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t=0.503,0.765,-0.780;P>0.05);④不同性别、不同出生地ITS得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t=1.314,-0.590;P>0.05);⑤不同年级ITS得分存在差异(t=-0.464,P<0.05)。结论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但一年级人际信任状况较差,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9.
林峰  叶敏捷  郑维芳 《医学信息》2006,19(4):681-682
目的研究团体治疗对中专学生社交焦虑和自尊的干预效果,以寻求改善中专学生社交焦虑和自尊的途径。方法采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对温州市职工中等卫生学校的学生共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团体治疗8周后,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总分为(11.82±4.64),低于治疗前(18.45±5.01,P<0.01);焦虑分量表分为(4.31±2.32),低于治疗前(9.22±3.42,P<0.01);回避分量表分(6.86±2.61),低于治疗前(6.86±2.61),低于治疗前(9.97±3.27,P<0.01);自尊量表(SES)评分在团体治疗后为量表分(34.89±4.78),高于治疗前(28.62±4.36,P<0.01)。结论团体治疗对社交焦虑和自尊水平均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际信任和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社交回避的影响。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应对方式问卷(CSQ)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对3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人际信任与社交回避显著负相关(r=-0.204,P0.001),与应对方式中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因子显著负相关(r=-0.209,-0.156,-0.212,-0.120;P0.05),与问题解决、求助因子显著正相关(r=0.319,0.248;P0.001);问题解决和求助因子与社交回避呈显著负相关(r=-0.322,-0.302;P0.001),自责(r=0.309,P0.001)、幻想(r=0.132,P0.05)、退避(r=0.215,P0.001)和合理化(r=0.132,P0.05)因子与社交回避呈显著正相关;(2)问题解决(t=-4.975,P0.001)、求助(t=-4.761,P0.001)、自责(t=5.003,P0.001)和退避(t=3.159,P0.01)因子在人际信任与社交回避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人际信任一方面会对社交回避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通过问题解决、求助、自责和退避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间接地影响社交回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飞行员特质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对100名飞行员进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 I)、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测评。统计处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AM OS路径分析。结果①飞行员心理健康(SCL-90)与特质焦虑(r=0.425,P<0.01)、消极应对(r=0.366,P<0.01)、社会支持(r=-0.288,P<0.01)、积极应对(r=-0.275,P<0.01)存在显著相关;②AM OS路径分析显示6条路径影响心理健康,其中特质焦虑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明显,影响因素排序:特质焦虑>特质应对>社会支持。结论提高高特质焦虑飞行员的社会支持利用度,改善其应对方式,有利于飞行员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潜艇艇员心理应激与个性特征、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对460名游艇艇员进行量表测评,包括心理社会应激调查表(PSSG)、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特质应对问卷(TCSQ)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数据采用SPSS15.0和Amos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潜艇艇员不同衔级组间心理应激水平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F=12.12,P〈0.01),其中高级士官及军官组(51.46±25.19)心理应激水平最高,而义务兵组(35.63士16.94)最低;②潜艇艇员心理应激水平与适应与焦虑型(0.68)和消极应对(0.63)等呈高度显著性正相关,与内向与外向型(-0.41)、社会支持(-0.33)、积极应对(-0.32)和感情与安详型(-0.30)等呈高度显著性负相关;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标准回归系数排在前3位的变量依次为:适应与焦虑型、消极应对、社会支持(标准回归系数依次为0.441、0.300、-0.107);④路径分析显示适应与焦虑型对潜艇艇员心理应激既有直接效应又有间接效应,且以直接效应为主(总效应0.682,直接效应0.441);消极应对和社会支持对心理应激具有直接效应(分别为0.300和-0.107);积极应对和内向与外向型对心理应激具有间接效应(分别为-0.027和-0.005)。结论潜艇艇员心理应激水平受个性特征、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大一新生社交回避与苦恼的现状及其与人格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状况,探讨社交回避及苦恼与人格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SC)、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S)为调查工具,对随机抽取的某医学院2008级临床、护理专业280名本科生进行调查,数据进行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大一新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均处于中等水平;2社交回避及苦恼、社交回避、社交苦恼与内外倾(E)、神经质(N)、掩饰性(L)相关显著;3逐步多元回归结果发现,E、N、L为新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有效预测因素。结论新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状况处于中等水平;人格是影响社交回避及苦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飞行人员疲劳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方式和途径。方法用疲劳评定量表(FA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97名飞行人员进行量表测评。结果①飞行人员在疲劳的严重程度上与健康组无明显差异,而明显低于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病人组(t=-41.06,P<0.01),不同战机飞行人员在疲劳的严重程度(F=4.19,P<0.01)和情境特异性(F=3.00,P<0.05)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轰炸机人员的疲劳程度显著高于歼击机人员,情境特异性显著高于运输机人员,不同专业飞行人员在情境特异性(F=5.47,P<0.01)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机械师在疲劳的情境特异性方面明显偏低;②飞行人员疲劳状况与EPQ、TCSQ、SSRS及SCL-90各因子呈不同程度的相关;③对疲劳状况的总效应按影响大小依次为人格特征(0.532)、应对方式(-0.118)、心理健康(-0.089)、社会支持(-0.073)。结论飞行人员疲劳状况受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对广州某高校4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对父母信任(t=-2.138,P<0.05)和对支持利用度(t=-3.22,P<0.01)上差异显著;②不同专业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t=-2.243,P<0.05)和主观支持(t=-3.235,P<0.01)上差异显著;③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t=-2.80,P<0.01)、主观支持(t=-2.22,P<0.01)和对支持利用度(t=-2.75,P<0.01)上差异显著;④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客观支持上差异显著(t=3.30,P<0.01);⑤不同社会支持水平在对父母信任(F=11.893,P<0.01)、对无关者信任(F=3.321,P<0.05)和人际信任总分(F=9.964,P<0.01)上差异显著;⑥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成显著负相关(t=-0.229,P<0.01)。结论大学是个体人际信任形成的重要阶段,相关部门应该把握这一时机,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社会干预,提高人际信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潜艇艇员战斗士气与焦虑、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 采用战斗士气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对483名潜艇艇员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结果 潜艇艇员的焦虑水平与战斗士气呈显著负相关,焦虑分与战斗士气总分、努力因子、信心因子、认同因子、气势因子、荣誉因子的相关系数依次为(r=-0.476,-0.437,-0.437,-0.462,-0.433,-0.445;P <0.001);潜艇艇员领悟到的社会支持与战斗士气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分与战斗士气总分、努力因子、信心因子、认同因子、气势因子、荣誉因子的相关系数依次为(r =0.401,0.366,0.350,0.406,0.393,0.367;P<0.001);“焦虑”分和“其他支持”因子分能显著预测艇员的战斗士气(F=141.039,P<0.001).结论 高焦虑与潜艇艇员的低战斗士气相联系,高社会支持与潜艇艇员的高战斗士气相联系.焦虑分和其他支持分是预测潜艇艇员战斗士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职业对救援人员替代性创伤的影响,以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替代性创伤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灾难救助者替代创伤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对205名赴川救援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1不同职业救援人员在认知反应(F=21.641,P0.001)、情绪反应(F=4.217,P0.01)、行为反应(F=3.347,P0.05)、生理反应(F=6.572,P0.001)及替代创伤总分(F=7.104,P0.001)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生活信念因子上无显著差异;2替代创伤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r=-0.202,P0.01)、主观支持(r=-0.197,P0.01)、积极应对(r=-0.249,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r=0.301,P0.01);但只有消极应对在回归方程中具有统计学意义(t=2.516,P0.05)。结论学生和其他类志愿者创伤程度高于心理工作者、医护人员和教师,学生志愿者创伤程度最高,心理工作者创伤程度最低;社会支持状况越好,救援人员的替代性创伤程度越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越多,救援人员替代性创伤程度越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越多,救援人员替代性创伤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研究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云南155名研究生进行集体测查.结果 ①研究生社会支持总分在不同学校(F=4.161,P<0.01)和专业(F=2.644,P<0.01)之间差异显著;人际信任度在各个...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照料者生命质量水平的现状以及影响生命质量的因素,反映AD患者照料者的身心健康水平,同时为AD患者照料者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健康测量量表(SF-36)、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200名AD患者照料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不同居住地的AD患者照料者在生理功能(t=-4.324,P0.001)、生理职能(t=-2.902,P0.01)、身体疼痛(t=3.918,P0.001)、总体健康(t=-4.041,P0.001)、社会支持各维度及社会支持总分(t=-5.787,P0.001)上存在差异;(2)与患者关系不同的AD患者照料者在生理功能(F=4.057,P0.05)、生理职能(F=6.808,P0.01)、身体疼痛(F=25.768,P0.001)、总体健康(F=8.448,P0.001)、活力(F=10.514,P0.001)、社会功能(F=3.235,P0.05)、精神健康(F=7.078,P0.01)、社会支持各维度上及社会支持总分(F=11.939,P0.001)、生命质量总分(F=3.531,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3)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AD患者照料者在生命质量各维度(除精神健康)及社会支持总分(F=3.718~30.938,P0.001)上差异具有显著性;(4)社会支持得分与生命质量总分、生理职能、情感职能、总体健康、精神健康均呈显著正相关(r=0.315,0.361,0.243,0.384,0.283;P0.01)。结论:(1)AD患者照料者的生命质量、社会支持水平受居住地、与患者关系、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影响。(2)社会支持越强,AD患者照料者的生命质量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