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行气囊上至口鼻咽腔联合冲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20例机械通气患者均使用可冲洗气管导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每日应用0.02%洗必泰溶液行气囊上及口、鼻咽腔联合冲洗两次,B组不进行气囊上及口鼻咽腔冲洗,只进行持续吸引气囊上滞留物,必要时吸引口鼻咽腔分泌物。两组对照研究,观察呼吸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结果:A组发生VAP12例,发生率20%;B组发生VAP31例,发生率51.7%。A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使用可冲洗气管导管,每日使用0.02%洗必泰溶液进行联合冲洗气囊上至口、鼻咽腔滞留物,可明显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使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将68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48h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带一个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观察组采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套管,下方气囊用于充气,上方气囊连接负压吸引器吸引气囊上滞留物及口咽部分泌物,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以后VAP的发生率.结果 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改进后的气管切开套管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先口鼻腔后气管插管内吸痰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行机械通气的患者8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按照先气管后口鼻腔的顺序吸痰,观察组采用先口鼻腔后气管的顺序吸痰,对比两组患者血气指标、相关吸痰指标、VAP发生率及预后。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PaCO_2及PaO_2水平均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吸痰舒适度评分较高,吸痰间隔时间较长,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VAP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先口鼻腔后气管插管内吸痰,可有效改善临床指标水平,减少VAP的发生,提升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4.
气囊上持续吸引冲洗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福泰  赵红梅  臧奎 《重庆医学》2009,38(22):2878-2879
目的 探讨气囊上持续吸引冲洗(CASS)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ICU156例气管切开带气管套管机械通气患者分成A组(气囊上持续吸引组)80例和B组(非吸引组)76例,记录每日气囊上持续吸引分泌物量、VAP发生时间和例数、机械通气天数、住院平均天数及病死率.结果 A组气囊上日吸引量明显低于B组,A组分泌物培养致病菌与其下呼吸道分泌物一致性明显低于B组,两组病原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优势菌.两组机械通气(MV)5d内VAP发生率A组(10.0%)较B组(42.1%)明显减少(P<0.01).结论 气囊上持续吸引可显著降低VAP发生率,同时降低G+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率,是预防VAP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从而降低病死率,降低平均住院日,安全方便,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行气囊上及口、鼻咽腔联合冲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20例机械通气患者均使用可冲洗气管导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每天应用0.02%洗必泰溶液行气囊上及口、鼻咽腔联合冲洗2次,B组不进行气囊上及口、鼻咽腔冲洗,只进行持续吸引气囊上滞留物,必要时吸引口鼻咽腔分泌物。两组对照研究,观察呼吸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结果A组发生VAP12例,发生率20%;B组发生VAP31例,发生率51.7%。A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使用可冲洗气管导管,每天使用0.02%洗必泰溶液进行气囊上及口、鼻咽腔联合冲洗,可明显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集束化干预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进行机械通气大于或等于48 h 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口腔冲洗组36例(对照组)、口腔冲洗结合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37例(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和口腔冲洗、气囊上滞留物引流联合半坐位组37例(集束化组),观察3组患者 VAP 发生率、VAP 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和住 ICU 时间。结果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和对照组在机械通气第3、7天 VAP 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集束化组与对照组在 VAP 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大于9 d 与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机械通气时间和住 ICU 时间明显缩短。一旦发生 VAP,3组患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严格执行半坐卧位,加强口咽部各环节的干预管理,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定时监测并维持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效果。方法根据是否定时监测气囊压力将2007年7月至2009年12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ICU行有创通气患者分为测压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机械通气时间。结果 225例有创通气患者中,测压组109例,对照组116例。两组患者VAP发生率分别为15.6%和27.6%(P0.05),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12.61±45.98)h和(132.82±52.11)h(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定时监测并维持合适气囊压力可降低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可吸引气管导管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均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观察组采用可吸引气管导管行声门下间歇吸引,对照组采用普通气管导管。观察两组每日吸痰次数、吸引分泌物总量、每日刺激性呛咳频次、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48 h或拔管48 h内的VAP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差异。结果:观察组每日吸痰次数、刺激性呛咳频次及机械通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而每日吸引分泌物总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VAP发生率和VAP持续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对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行可吸引气管导管行声门下间歇吸引,可有效清除气管导管气囊上分泌物,减少呛咳,降低VAP的发生及持续时间,有利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气道管理对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洁净度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e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邓州市人民医院行机械通气的患者13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气道管理,对比分析两组口腔洁净度及VAP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口腔清洁Ⅰ~Ⅱ度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观察组,但口腔清洁Ⅲ度所占比例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行机械通气的7 d内、7~14 d、14 d后VAP发生率及总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行机械通气患者综合气道管理的效果较好,可明显提高口腔清洁度,降低VAP发生率,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166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干预组除常规护理外,改进护理措施.比较两组VAP的发生率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 干预组发生VAP11例(12.9%),对照组发生VAP37例(45.6%),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干预组为(113.93±78.39)h,对照组为(145.78±79.46)h,干预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实施改进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间歇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72例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方法吸引鼻腔、口腔滞留物,观察组进行间歇声门下分泌物吸引冲洗。比较2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率及发生时间,MV时间及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驻留时间。结果: 观察组MV时间、ICU驻留时间、VAP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VAP发生时间明显迟于对照组(P < 0.01)。结论: 间歇声门下吸引可缩短MV时间,减少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护理干预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影响.方法:将166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干预组除常规护理外,改进护理措施,比较两组VAP的发生率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干预组发生VAP 11例(12.9%),对照组发生VAP 37例(45.6%),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干预组为(113.93±78.39)h,对照组为(145.78±79.46)h,干预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实施改进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两种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法在ICU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入住ICU行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的患者104例,按入院序号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采用声门下间断吸引、冲洗的方法,B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加间断冲洗的方法,观察两组2周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例数,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呛咳和吸引管堵管例数。结果:B组2周内VAP发生例数、机械通气时间及呛咳和吸引管堵管例数明显少于A组(P<0.05),B组VAP发生时间明显延缓于A组(P<0.05)。结论:对ICU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患者实行声门下持续负压吸引加间断冲洗方法,不仅能够达到清除气囊上方滞留物的目的,而且还能有效的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9):4-8
目的探讨锥形气囊气管导管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0例AMI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圆形气囊气管导管,观察组采用新型的锥形气囊气管导管。气管插管期间两组患者均实施VAP集束化护理策略。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生情况、痰液变化量、声门下分泌物变化量、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平均诊断VAP时间则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痰液变化量和声门下分泌物变化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入科第7天时观察组患者CPIS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ICU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锥形气囊气管导管能够明显减少声门下分泌物及误吸,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呼吸衰竭患者VAP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并减少ICU停留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李娜 《当代医学》2016,(4):109-109
目的:探究口腔护理干预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机械通气患者60例,以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口腔护理,观察组采用口腔护理干预,护理后观察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入住时长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入住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VAP发生率为13.3%,对照组患者VAP发生率为40.0%,观察组患者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行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中实施口腔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患者口腔感染,降低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入住时长,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口腔护理联合气流冲击法对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安徽省立医院ICU收治的96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0.12%洗必泰溶液配合可冲洗式牙刷刷洗进行口腔护理,试验组先用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再采用同对照组相同的口腔护理方法进行操作,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长.结果 方案数据分析(PP)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VAP的发生率分别为4.35%、18.28%,意向性分析(ITT)显示两组VAP的发生率分别为8.33%、25.00%,不同分析结果得出两组的VAP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案数据分析(PP)显示试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长分别为(7.41±2.86)d、(11.24±3.18)d,对照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长分别为(9.98±3.45)d、(12.96±4.01)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前联合气流冲击法能够降低VAP的发生率,间接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与ICU入住时长.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 评价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合并中间综合征(IMS)的治疗价值.②方法 将84例IMS患者,随机分成序贯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单纯给予机械通气,序贯组给予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动态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率及总住院时间等情况.③结果 序贯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气管切开率、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④结论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AOPP合并IMS可降低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率、VAP发生率及总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床旁经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引导下的鼻腔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护理效果。方法:将连续收治的139例患者,随机分为经鼻腔气管插管(A)组和经口腔气管插管(B)组。A组为纤支镜引导下的鼻腔气管插管,B组为按常规口腔气管插管。结果:通气前后组内比较,各项血气监测指标均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没有差异性(P>0.05)。A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16例(23.19%),B组发生VAP27例(占38.57%)。A组明显低于B组(P<0.05)。因VAP致死亡的A组13例(19%),B组23例(占34.2%);机械通气平均时间A组为119.234±45.432h,B组为136.768±56.346h,A组较B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对需机械通气的患者,尽量采取经纤支镜引导下的鼻腔气管插管,有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机械通气患者继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焦作市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40例RICU机械通气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和护理前后血气指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呼吸机成功撤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两组PaO_2均上升,PaCO_2均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P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集束化护理应用于RICU机械通气患者,可有效预防VAP发生,对缩短患者病程、改善其血气指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间歇声门下吸引对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将预计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患者随机分为间歇声门下吸引组(实验组)和常规人工气道护理组(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一周内VAP发生率,痰培养阳性例数、菌株种类、病死率。结果一周内VAP发生率,实验组(11.3%)低于对照组(34.6%),两组差异显著(P<0.05);声门下气囊上区细菌阳性率,实验组(17.5%)低于对照组(43.6%),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间歇声门下吸引可减少机械通气患者声门下气囊上细菌数量、降低一周内VAP发生率,同时减少机械通气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