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γ-球蛋白对川崎病心脏后遗症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作者认为小儿川崎病心脏后遗症与成人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全面分析川崎病患儿心脏后遗症的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措施预防其发生显得很有必要.本文分析了各种因素如:性别、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γ-球蛋白治疗时间对川崎病患儿心脏后遗症的影.作者共收集了1995~1996两年间全日本2221例川崎病患儿,其中男性1293例(58.2%),女性928例(41.8%),所选病例均接受γ-球蛋白治疗,剂量为2000mg/kg,γ-球蛋白治疗与心脏后遗症,性别,年龄,γ-球蛋白给予时间(治疗早晚及治疗时间)和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关系采用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57例(11.6%)有心脏后遗症,男性较女性多见,年龄<1岁最多见;如果病儿在起病7天内给予γ-球蛋白治疗,并在2天内给予γ-球蛋白剂量为2000mg/kg者心脏后遗症的发生率较少;血清白蛋白水平<3.2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云南省部分地区近10年来川崎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云南川崎病发病、分布、流行特征及临床预后。方法采用日本一中国川崎病流行病调查表,发至全省有儿科病床的县市级以上医院,对1997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10年间住院的川崎病患儿进行填表调查。每5年1次共进行2次。结果调查表回收率95.6%,15个地州47家医院共报告川崎病1662例,云南省儿童川崎病患病率呈增高趋势,1997年为3.51/10万,而2006年达13.6/10万,平均为6.4/10万;男女性别比为1.58:1;发病年龄2月一14岁,5岁以下患儿占74.19%;共11个少数民族患儿占6.4%;全年均可发病,无明显的高峰季节。急性期冠状动脉改变为20.64%,急性期无死亡病例,再发率为0.36%。结论云南省川崎病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在省内有明显的区域分布,高寒地区无病例报道。川崎病冠脉病变已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早期诊断治疗是避免后遗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可引起多脏器受累,以心血管病变最为严重。我院自1998年1月~2 0 0 3年9月间共收治川崎病患儿15 7例,其中有36例(占2 2 9% )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36例患儿均符合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 。其中男19例,占5 2 8% ;女17例,占4 7 2 %。年龄在10个月~8岁之间,其中3岁以下2 4例,占6 6 7%。具体例数见表1。表1 36例患儿年龄及性别资料10个月~3岁~6岁~8岁合计男162 119女87 2 17合计2…  相似文献   

4.
我科于 1998年 10月~ 2 0 0 2年 8月共收治川崎病 10例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男 7例 ,女 3例 ;年龄 4个月~ 5岁 ,<6个月 3例 ,~ 1岁 3例 ,~ 3岁 2例 ,~ 5岁 2例。入院时病程 1~10天。均符合 1984年日本 MCL S研究会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准 [1 ] 。1.2 临床特征与误诊 :均有发热 ,热程 5天以上 ;口唇潮红、皲裂及杨梅舌 9例 (90 % ) ,且均在病程 2~ 5天内出现 ;眼球结膜充血 8例 (80 % ) ;多形性红斑皮疹 7例 (70 % ) ;急性淋巴结肿大 6例 (6 0 % ) ;手足背硬性水肿 5例 (5 0 % ) ;指(趾 )端和甲床交界处有片状、…  相似文献   

5.
赵云华 《云南医药》2005,26(1):43-44
川崎病 (KD )病因不明 ,诊断缺乏特异性 ,本文综合分析 4 8例KD患儿临床特点 ,以期发现其中对早期诊断和确定诊断有提高价值的临床特点。资料与方法  4 8例KD患儿于 2 0 0 0年 1月至2 0 0 4年 5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 ,均符合 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修订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 8例 ,女 2 0例 ,男 :女为 1 4∶1。发病年龄 6月~ 10岁 ,其中 1岁以内 5例 ,1~ 3岁 18例 ,4~ 5岁 10例 ,>5岁 15例。临床表现 :4 8例 (10 0 % )均有持续发热 ,入院时发热病程 1~ 2 0d ,平均发热 7 2d ,体温最高达 39 5℃~ 4 1 5℃ ,为不规则发热或稽留热…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 (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热性疾病 ,在基层医院能够早期明确诊断 ,是相对地比较少见的病例。我院儿科自 1997年 3月至 2 0 0 2年 12月共收治发热性疾病 35 0例 ,其中 ,经临床观察及检查 ,确认为川崎病的有 13例 ,占3 71%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3例患儿中 ,男 9例 ,女 4例 ,男∶女为 2 2 5∶1,其中 ,小于 1岁者 7例 ,大于 1岁小于 3岁者 4例 ,大于 3岁者 2例。1 2 诊断标准 :持续发热 13例KD患儿均符合第三届国际川崎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1998年 12月修订 )。1 3 临床表现 :持续发热 13例 ,一过性充血性…  相似文献   

7.
我院儿科于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9月期间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 (MP)患儿 6 3例 ,有肺外并发症者 2 9例 ,占4 6 0 %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患儿 6 3例 ,男 36例 ,女 2 7例 ,年龄分布为 0~ 1岁 1例 ,1~ 3岁 7例 ,3~ 8岁 31例 ,8~ 14岁 2 4例 ,于病后6小时至 1个月入院 ,住院患儿平均住院天数 11 7天。1 2 症状与体征①有神经系统损害者 5例 (占 7 9% ) ,皆有抽搐昏迷 ,伴发热 ,出现抽搐时间最长于起病后 1周发生 ,最短在发病时即表现抽搐 ;其中 1例有肢体活动障碍 ,1例剧烈头痛、呕吐 ,1例有脑膜刺激征 ;②有…  相似文献   

8.
谷峰 《中国医药指南》2013,(14):655-656
目的研究和探索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以我院2005年8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25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川崎病患儿中男性17例,女性8例,男性患儿明显高于女性(2.125∶1)。5岁以下患儿占比92%,3岁以下患儿占为76%。25例患者中典型川崎病17例,不完全川崎病8例。患儿心脏损害主要为冠状动脉。临床采用静脉注射丙球及联用阿司匹林,疗效可靠。结论及早诊断,川崎病尤其是不典型川崎病,及时应用静丙,可预防减少冠状动脉损害。有静丙不敏感川崎,可再次应用静丙或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9.
婴儿捂热综合征是指因保暖过度、捂闷造成缺氧、高热及抽搐为主的征候群 ,严重者或治疗不及时均可导致死亡或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现将我院 1 997年 2月至 2 0 0 1年 4月收治的 2 6例患儿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6例婴儿捂热综合征患儿中 ,男 1 8例 ,女8例 ;年龄 2 0d至 5个月 ,其中 <1个月 4例 ,~ 3个月 1 6例 ,~ 4个月 5例 ,~ 5个月 1例。发病季节 :春季 6例 ,秋季7例 ,冬季 1 3例 ,夏季无。城镇患儿 4例 ,乡村患儿 2 2例。原发病 :1 9例发病前身体健康 ,6例病前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 ,1例有营养不良。诊断标准 :全部…  相似文献   

10.
药疹是临床上常见的药物反应 ,重症可危及生命 ,目前临床用药较繁杂 ,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为了总结药疹的临床特征 ,降低发病率 ,我们对 4年来我院药疹患儿做一回顾性总结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特点 全部病例来源于 1998年 3月至 2 0 0 2年 3月我院儿科和皮肤科门诊和住院患儿 ,年龄为 18d至 14岁 ,其中新生儿 2 5例 (7 1% ) ,~ 3岁 16 3例 (46 0 % ) ,~ 7岁 97例 (2 7 4 % ) ,~ 14岁 5 9例 (16 7% )。男 198例 ,女15 6例。原发病为感染性疾病 30 3例 (85 6 % ) ,其中包括上呼吸道感染 12 4例 ,急性支气管炎 6 8例 ,…  相似文献   

11.
Records of 34 children diagnosed as having Kawasaki disease in the Auckland region from 1979 to 1988 inclusive were reviewed. Diagnostic and associated features were similar to those reported from North America and Japan. The incidence (average 5.1 per year per 100,000 less than 5 years of age) was similar to that reported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amongst nonorientals and was similar in Polynesians and nonPolynesians. Coronary artery abnormalities were found in five cases (15%), and two cases, both of whom presented before five months of age, died. Those with abnormal coronary arteries had fever for a significantly longer period than those with normal coronary arteries.  相似文献   

12.
青年脑卒中2359例发病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调查中国青年脑卒中发病相关因素,寻求青年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个体化最佳效果。方法 收集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36家医院自1996年1月1日~2000年12月31日所有脑卒中住院患64558例,其中18~45岁青年脑卒中6305例,抽取2359例统计其发病年龄、性别,是否合并有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等因素,有无吸烟、饮酒以及临床体征、影像学检查、血脂、临床诊断和转归等情况。结果 反馈调查2359例中,年龄18~45岁,平均40岁,男女比例为2.63:l,男性占77.70%。其中40~45岁占青年脑卒中总数的62.40%,伴有高血压病38.02%(897/2359),冠心病7.42%(175/2359),糖尿病4.58%(108/2359),高血脂3.70%(88/2359);家族史中高血压占15.8l%(373/2359),脑卒中占12.04%(284/2359),糖尿病占1.74%(4l/2359)。结论 青年脑卒中在中国并不少见;男性脑卒中患居多数;高血压病及家族史高血压病是青年脑卒中最显的危险因素。青年脑卒中的一级预防重点应在可干预相关疾病上。  相似文献   

13.
杨筱 《淮海医药》2012,30(2):115-116
目的分析川崎病(KD)尤其是不完全川崎病(IKD)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以早期诊治,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方法对2003年7月~2011年7月我院儿科收治住院的川崎病患儿61例,其中典型川崎病(KD)45例和不完全川崎病(IKD)1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1例KD中男36例,女25例,男女比例为1.44:1,其中5岁以下发病占80.3%I,KD占26.2%。典型KD和IKD 2组病例在皮疹、眼球结膜充血、口唇及口腔黏膜改变、四肢硬肿脱皮、颈淋巴结肿大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实验室检查及冠状动脉损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KD与典型病例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相近,一旦疑为川崎病,应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14.
彩超诊断小儿川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彩超在小儿川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1例川崎病患者进行彩超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1例川崎病患儿中。有冠状动脉损害者19例,发生率46.3%.其中冠状动脉扩张15例,占78.9%,冠状动脉瘤3例,占15.8%。巨大冠状动脉瘤1例,占5.3%。合并二尖瓣、三尖瓣返流13例,左室扩大3例,少量心包积液5例。结论 彩超检查可及时发现川崎病患者的心血管损害情况,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为小儿川崎病及时诊断,及时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发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初发的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深圳市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0例川崎病复发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脏超声、治疗方案、疗效进行总结,并与初发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初发组不完全川崎病2例,复发组不完全川崎病6例。初发组外周血白细胞升高5例。血红蛋白降低2例,血小板升高3例,CRP升高8例,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例,白蛋白降低1例,复发组白细胞升高6例,血红蛋白均正常,血小板升高2例,CRP均升高,血沉均增快,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例,白蛋白降低6例。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血白蛋白、血丙氨酸转氨酶,初发组与复发组比较统计学无差异。两组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发组热程短于初发组,有统计学差异。复发组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开始使用时间早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后患儿退热时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复发组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与初发时类似,不完全表现发生率高,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并不高于初发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为治疗此病提供参考。方法我院于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了74例小儿川崎病患者,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他们的临床表现。结果比较完全性川崎病组和不完全性川崎病组的体征和症状,完全性川崎病组和不完全性川崎病组的患儿在发热、球结膜充血、口唇改变这3个症状上,并没有完全的差异和区别;但是在皮疹、肛周红肿、颈部淋巴异常、手脚蜕皮这几个症状上,完全性川崎病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完全性川崎病组。结论由于完全性川崎病和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表现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所以在检查的时候,必须将实验室检查的八项指标全部纳入进去,这样才能防止出现误诊和漏诊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云南地区多家医院内使用云南白药胶囊的1 875例患者集中监测,观察在真实用药环境下云南白药胶囊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现未知或罕见不良反应,完善云南白药胶囊在特殊人群(如老人、慢性患者等)中的安全性信息,为云南白药胶囊临床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监测期2015年6月-2016年12月,云南省内11家医院作为集中监测点,以接受云南白药胶囊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给药方案由各医院负责本次监测的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监测记录不良事件特征、发生时间、消失时间、处理措施及转归等信息。结果 从1 875例用药患者中收集到52例不良事件,最终判定出4例不良反应与云南白药胶囊有关。云南白药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56%,属偶见。未发现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云南白药胶囊用药年龄覆盖范围广,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小,依据说明书用法用量进行使用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IFN-γ、IL-4、IL-10在川崎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FN-γ、IL-4、IL-10在川崎病(K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分析,使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45例急性期KD患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前后血浆中的IFN-γ、IL-4、IL-10蛋白浓度与25例正常同年龄对照组的差异。结果急性期KD患儿血浆IFN-γ、IL-4、IL-10水平觉对照组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予IVIG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FN-γ、IL-4、IL-10可能通过调节T细胞活化的细胞因子机制参与KD发病的自身免疫耐受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完全川崎病与典型性川崎病的异同以便早诊断、早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60例确诊为川崎病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 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诊断指标中的症状出现率较典型性川崎病低(x2 =16.46、10.10、11.71、34.43,均P<0.01),两者实验室检查指标WBC、Pt、ESR及CRP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4、0.12、0.04、0.26,均P>0.05),两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43,P<0.05).结论 川崎病的早期诊断要结合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