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于薇  彭应心  王秀萍 《临床荟萃》2009,24(18):1624-1625
研究证实不稳定型心绞痛(UA)大多是由于冠状动脉内斑块不稳定,发生斑块破裂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炎症反应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炎症反应的标识物,是冠心病严重并发症的预测因子及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多项临床试验证明,他汀类药物可降低C反应蛋白(CRP)水平,从而降低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且该作用独立于其调脂作用。本研究通过对UA患者应用罗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观察两药的降脂作用和对hsCRP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他汀类药物的调脂外机制。  相似文献   

2.
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非调脂作用,其抗炎特性可能抑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通过检测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旨在探讨氟伐他汀干预治疗前后血清hsCRP的水平变化。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包括心肌梗死(非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心源性猝死(SCD)。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子,他汀类调脂药有不依赖于胆固醇降低的非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本试验应用阿托伐他汀和血脂康对照治疗ACS患者,观察血清CRP和IL-6变化。  相似文献   

4.
孙芳毅  刘菊英  马景涛 《临床荟萃》2009,24(10):891-892
本研究测定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比值及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并在给予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早期强化治疗后观察其变化,旨在进一步揭示他汀类调脂药治疗ACS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阿托伐他汀的调脂干预对ACS患者冠脉病变炎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93例ACS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7例)和非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46例),另选健康对照组46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在治疗前、治疗后8周血浆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①ACS患者的血浆hs—CRP的水平明显升高。②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治疗8周后其血浆hs—CRP的水平明显降低,非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hs—CRP在冠心病ACS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阿托伐他汀的调脂干预可阻滞ACS患者病变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赵清珍  刘坤申 《新医学》2007,38(11):758-760
大量的临床试验证实,他汀类药物作为心血管病的一级或二级预防治疗药物,可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预后.该文就国外有关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强效他汀类调脂药物对冠心病一级或二级预防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有潜在危险性的临床急症,与冠状动脉内易损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血小板黏附聚集、血栓形成等密切相关,容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有学者认为他汀类调脂药物具有独立于调脂之外的直接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非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祖敏  吴永清  赵远莲  魏其梅 《临床荟萃》2005,20(19):1102-1103
心房颤动(房颤)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通常会增加病死率和脑栓塞发生率.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作为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调脂药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其非调脂作用也对改善心脏疾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了解他汀类药物是否能有效地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的再发率,以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房颤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脂异常及炎症反应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均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斑块破裂引起ACS中起着关键性作用,C反应蛋白(CRP)作为急性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水平与心血管病有密切联系,与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1]。他汀类药物被认为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以外的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在稳定斑块、降低冠脉缺血事件发生率中起重要作用[2]。瑞舒伐他汀是最新一代他汀类药物。本研究主要观察不同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血脂、CRP 及缺血事件的影响,评价大剂量瑞伐舒他汀治疗ACS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护理的效果,观察术后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I(TnI)、B型利钠肽(BNP)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方法 选择 ACS患者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PCI.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2h及术后2w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的变化,并分别于术前、术后12h及术后2w测定患者CK-MB、TnI、BNP和CRP水平.结果 患者行PCI后,症状改善,心电图动态变化.CK-MB、TnI水平符合ACS的动态变化,未发现术后再次升高的病例;术前和术后12h的BNP 处于高水平.PCI术后12h血清CRP水平较术前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周后降至正常.结论 CK-MB、TnI和BNP的术前术后变化在本组患者中符合ACS的一般规律.PCI治疗后CRP升高,提示PCI可加剧冠脉局部炎症反应,但随着血管开通以及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炎症反应逐渐减轻.提示接受介入治疗的ACS患者的临床护理指导原则和进行心脏标志物检测的必要性.护士应了解常用心脏标志物的多种意义,在护理这类病人当中,应选择适当的血管进行穿刺,在介入治疗前后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注意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ACEI和他汀类等对检验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石金虎  方庆 《临床荟萃》2012,27(20):1806-1807
近年的研究证实,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壁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1]。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除了具有调脂作用外,还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等作用,本研究旨在观察瑞舒伐他汀对血脂正常高血压患者血压和血清hsCRP的影响,探讨其对高血压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出现裂缝、糜烂或形成血栓,不完全堵塞冠状动脉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UA),炎症反应和血小板激活在此病理过程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脂联素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相关[1-2].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血脂、稳定斑块、降低炎症反应等作用,服用他汀类药物可升高脂联素、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和Lp-PLA2活性[3-4].本研究旨在探讨强化调脂能否进一步纠正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联素和Lp-PLA2紊乱,从而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吴瑕 《医学临床研究》2012,(10):1959-196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脂联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对在本院行PCI手术的9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20mg/d),低瑞舒伐他汀组(10mg/d),高瑞舒伐他汀组(20mg/d),各30例,在常规治疗时,于术前一周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于术前、术后一周及术后一个月对三组患者血清中的脂联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结果】术前三组患者血清中的脂联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及一个月,高瑞舒伐他汀组患者血清中的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瑞舒伐他汀组患者血清中的脂联素水平高于阿托伐他汀组,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低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PCI患者术后应用高剂量的瑞舒伐他汀能够明显升高脂联素水平,同时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抵抗素和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其病理生理意义。【方法】酶联免疫法测定76例ACS患者的血清抵抗素、脂联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4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30例,并选取24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CS患者血清抵抗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均P〈0.01),脂联素水平降低(P〈0.01);另外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相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抵抗素(P〈0.05)、超敏C反应蛋白(P〈0.01)和脂联素(P〈0.01)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中,血清抵抗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r=0.536,P〈0.01)呈正相关,脂联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r=-0.446,P〈0.01)呈负相关。[结论]ACS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升高,脂联素水平降低,与超敏C反应蛋白具有相关性,提示了脂肪细胞分泌的血清抵抗素和脂联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ACS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初发ACS患者131例及同期中老年健康体检者178名,记录受试者一般情况,给予ACS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d)调脂治疗,检测受试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血清sdLDL—C水平。统计分析受试者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健康对照人群血清sdLDL—C水平第95百分位数为0.62mmol/L。调脂治疗后,ACS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TC/HDL—C比值和sdL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dLDL—C降低程度与治疗前血清TC、TG、LDL—C和non—HDL—C水平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29(P〈0.001)、0.320(P〈0.001)、0.232(P=0.013)、0.385(P〈0.001)],与HDL—C水平和TC/HDL—C比值之间无相关性[r分别为一0.155(P=0.100)、0.046(P=0.624)]。LDL—C〈2.59mmol/L的ACS患者调脂治疗后血清sdLDL—C明显降低(P〈0.05),sdLDL—C异常率由治疗前的26.9%下降到8.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可降低ACS患者血清sdLDL—C水平,亦可明显降低血脂水平正常的冠心病患者sdLDL—C异常率。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广泛开展,对比剂肾病(CIN)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并发症之一。近年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对预防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CI-AKI)可能有一定效果,但目前关于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与术后肾功能改变相关性及阿托伐他汀对 CI-AKI 预防作用的研究资料较少。本研究观察老年 ACS 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年龄、hs-CRP 与 CI-AKI 关系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患者血清褪黑素(melatonin, MT)的观察,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血清MT水平与病情稳定性的关系. 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9月~2009年9月心内科住院的CHD 192例,分为ACS组100例与非ACS组92例,进行M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心肌坏死标记物的测定.结果 ACS组与非ACS组比较血清Hs-CRP及心肌坏死标记物水平显著升高(P<0.01),MT水平明显降低(P<0.01).ACS组血清MT水平与Hs-CRP、心肌坏死标记物呈负相关(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MT含量越低,病情越不稳定,对CHD患者适时进行血清MT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给予相应补充,可控制ACS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成功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再狭窄的影响及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ACS患者并植入药物支架6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行多导睡眠仪监测后分两组,①OSA组:ACS合并OSA患者21例,②对照组:ACS不合并OSA患者45例。术前患者抽血查血糖、血脂及hsCRP ,术后6个月随访时复查血糖、血脂、hsCRP并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复查。结果 OSA 组基线水平的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较对照组增高( P <0.05);经过他汀调脂治疗6个月后复查两组 TC及LDL差异无显著性( P>0.05)。OSA组基线时和随访时 hsCRP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 < 0.01)。在6个月随访时,在OSA组支架再狭窄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01)。AHI与hsCRP及再狭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P<0.05)。hsCRP与再狭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P <0.05)。结论 OSA促进ACS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其可能机制为OSA患者的A HI增高导致的低氧血症,促进血浆hsCRP增高,导致血管内皮炎症反应加重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院内制剂三生调脂舒对2型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继续给予原降糖治疗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三生调脂舒,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经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均降低,而两组间比较,治疗组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三生调脂舒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能够引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行选择性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人195例,于术前、术后24h测定血清Hs-CRP水平,计算术后与术前Hs-CRP水平之差(ΔCRP)。根据ΔCRP≤3mg/L和〉3mg/L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并行ΔCRP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高密度脂蛋白、支架个数、支架长度、支架重叠、靶病变类型B2/C、多支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9~7.747,χ2=12.333~65.090,P〈0.05、0.01)。ACC/AHA病变分型B2/C、支架长度、支架数目、支架重叠和多支病变是引起ΔCRP升高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ACC/AHA病变分型B2/C、支架长度、支架数目、支架重叠和多支病变是引起PCI术后Hs-CRP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