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日趋上升,动脉粥样硬化(AS)是其病理基础,对于 AS 的发病机制学说众多,目前认为AS 是一种慢性免疫炎性疾病,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在 A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动脉粥样斑块的主要特征包括动脉壁脂质沉积和免疫细胞浸润,而巨噬细胞是首先侵入动脉粥样损伤的炎性细胞,并且是最终形成粥样斑块的主要成分。有关巨噬细胞在 AS 发生、发展各阶段的作用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现就在 AS 各个阶段巨噬细胞所发挥的核心作用,特别是在预测与巨噬细胞相关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时炎性生物标志物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是脂蛋白代谢异常、炎性因子作用、单核/巨噬细胞黏附和血小板活化作用及基因异常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对AS相关标志物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于敏  刘志河  华兴  韦建瑞 《新医学》2021,52(2):77-81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类慢性血管疾病,局部胆固醇的大量蓄积和炎症的发生是其主要原因。现已证明许多细胞因子通过调节巨噬细胞向M1及M2型的转化,影响巨噬细胞对脂质的摄取及排出。该文将阐述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是否通过调节巨噬细胞的极化而对巨噬细胞的脂质摄取及排出产生影响,从而为以IRF5为作用靶点治疗AS的可能性提供一些前期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4.
清热类中药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的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风胜  李振彬 《临床荟萃》2006,21(13):977-978
随着分子免疫学的研究进展,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动脉粥样硬化(AS)过程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清热类中药在现代医学认为具有“抗炎”作用,能杀伤和抑制病原微生物,解除现代医学所述的炎性反应症状。随着研究深入,发现清热类中药不仅仅限于传统理论中的抗菌消炎作用,而涉及到了炎性反应的多个环节。而AS是炎症性疾病,这就为清热类中药治疗AS提供了药理学依据。现将清热类中药在抗AS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是对基质起广泛作用的一种蛋白酶,是具有降解细胞外基质功能的蛋白多糖酶,主要由各种结缔组织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其作用底物主要是基质中蛋白多糖和糖蛋白。研究表明,在用remicade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机制中,下调MMP3是重要的环节。检测MMP3的水平,可作为AS诊断和监控remicade疗效的指标,研究通过逆转录PCR技术检测不同临床分期阶段的AS患者周围血MMP3的相对表达,然后与患者的髋关节影像对比,探讨MMP3表达在AS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娟  许佼 《实验与检验医学》2020,38(1):46-49,155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现状及应用进展。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资料,总结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炎性标志物、脂质标志物、出凝血标志物及基因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并对上述研究的应用进行展望。AS是脂蛋白代谢异常、炎性因子作用、单核/巨噬细胞黏附和血小板活化作用及基因异常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AS相关的炎性标志物、脂质标志物、出凝血标志物及基因标志物检测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和关节液白细胞介素15水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脊柱和骶髂关节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发僵、活动受限、外周关节炎或关节外症状。但发病机制至今不明,最近研究发现,AS发病机制可能与炎细胞因子产生有关。由于白细胞介素(IL)-15和IL-2共用IL-2βγ链,并具有其类似的生物学特征,使IL-15受体表达在活化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和巨噬细胞时,能与IL-15有高度亲和性结合,促进炎症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但是,IL-15是否与AS患者的发病机制有关,目前尚无文献报道。本研究通过测定AS患者血清和关节液IL-15水平,分析其与AS的疾病活动指数(BASDAI)H0、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和TNF-α等活动参数的相关性,以了解IL-15在As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反复作用引起,在我国主要以肝炎为主要致病因素,其发病与免疫及炎症反应密切相关。IL-18是一种具有多重生物学效应的新的炎性因子,主要来源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其生物学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其在肝硬化诊断中的作用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AS )是心脑血管疾病中最重大的风险因子,是冠心病、脑血栓等疾病的发病基础,炎症反应在AS的发生及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IL )是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目前白介素家族以发展为38个成员的“大家庭”,分别命名为IL‐1~IL‐38。IL的功能复杂、成网络化;其在细胞间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及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IL在AS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声动力学疗法是利用超声的物理能量激活声敏剂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活性氧,从而发挥生物学效应。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免疫炎症性疾病,巨噬细胞作为主要的免疫细胞,在AS斑块形成、发展、不稳定及斑块破裂过程中均发挥关键作用。声动力学疗法可通过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炎症和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该疗法简单、费用低,创伤小、安全性高,在脑AS的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就声动力学疗法治疗脑AS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多发病,其病死率一直高居首位。而动脉粥样硬化(简称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许多因素:如脂质代谢紊乱、高血压、肥胖、糖尿病、氧自由基、血小板功能亢进、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炎性因子反应等都能加速AS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在临床治疗AS过程中,凡能对抗这些因素的药物都有可能抗AS作用。现对我院2001年及2002年常用的抗AS药物作一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2.
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众多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AS是血管壁内细胞、脂质、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血小板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慢性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白细胞介素10(IL-10)是由Th2细胞活化的B细胞、单核一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等产生的细胞因子,IL—10参与抑制细胞合成炎性因子、集落刺激因子(CSF)等主要负反馈调节机制,能广谱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炎性介质IL-1、IL-6、IL-8、TNFa的合成及表达。为了解IL-10细胞因子在肝损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明确其在肝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  相似文献   

14.
NSAID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应按需用还是持续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蕊  刘湘源 《新医学》2011,42(3):196-198
NSAID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阻断前列腺素生成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NSAID作为As治疗的一线用药,可有效缓解外周关节和(或)腰背疼痛及僵硬症状,临床上多间断“按需”对症使用NSAID治疗AS,但有研究显示,持续服用NSAID可起到改善病情作用。该文就NSAID治疗AS是“按需”用还是长期持续使用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病理性局限性扩张产生的瘤样突起,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在我国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缺血性疾病和高血压脑出血。确切的颅内动脉瘤发病率目前尚属未知。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目前并无定论,通常认为是由遗传因素、血流动力异常以及后天退行性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剪切力和炎症被认为是颅内动脉瘤病理生理过程的关键因素。研究证实,动脉瘤壁中的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有单核巨噬细胞,且可以分泌多种炎性因子以及活性物质,削弱或者破坏动脉瘤壁。本文对巨噬细胞的浸润、巨噬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及巨噬细胞的趋化因子在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CHD)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其为炎症性疾病过程.脂联素(APN)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胶原样血浆激素蛋白,APN不仅与肥胖、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有关,而且还具有抗炎、AS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肥胖是胰岛素抵抗(IR)的主要原因,是2型糖尿病进展的重要风险因素,是一种低度炎性反应状态.有研究发现[1].在某些肥胖个体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占40%.巨噬细胞通过表达和分泌促炎因子在IR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探讨巨噬细胞、炎症和IR之间联系.及巨噬细胞对胰岛素介导的炎症起始反应的分子机制和对胰岛素靶组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中轴骨,以骶髂关节炎和附着点炎为特征。AS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3%左右[1-2],发病高峰年龄在20~30岁,男性多于女性。目前,AS的致病机制仍不清楚,而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导致自身免疫紊乱在其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相似文献   

19.
杨凯介  魏正宗 《新医学》2011,42(3):199-200
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累及骶髂关节、脊柱,较少累及外周关节。AS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了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骨代谢异常。由于糖皮质激素(GCs)具有抗炎和抗新骨形成的作用,故其在AS中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一小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连续3d使用375mg和1000mg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的疗效相当。局部注射GCs治疗骶髂关节炎似乎也是有效安全的。个别临床经验认为使用GCs可能有助改善中轴和周边关节炎症。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AS患者能长期使用全身性GCs治疗。因此,下一步有必要进行GCs治疗AS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20.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椎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AS偶可合并恶性肿瘤,但临床医师常满足于AS的诊断而忽视了肿瘤骨转移的存在。作者最近收治2例以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ANA阳性且常规治疗疗效不佳的AS患者,于本院完善检查后确诊为同时合并有恶性肿瘤骨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