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在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中,血糖监测是了解血糖控制情况的根本,血糖水平则是评估治疗个体反应及安全性的关键。血糖监测技术在不断发展,用于评价血糖管理效果的指标也逐渐增多。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是新兴血糖评价指标,因其可为临床医师及患者提供更多有关血糖管理方面的信息而备受关注。目前,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与糖尿病并发症及其他血糖管理指标相关性方面的探讨相对较多,因此,该文拟对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伴食欲不佳患者住院期间血糖管理的优化策略。方法选取89例年龄65岁、住院前2天内每日摄入主食25 g、住院≥5 d的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分成血糖管理组(43例)和对照组(46例)。血糖管理组患者由医院血糖管理小组制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并实施合理的血糖监测及降糖方案。结果血糖管理组较对照组平均血糖水平[(10.19±1.38)mmol/L比(12.91±1.25)mmol/L,P=0.004]、血糖变异性[(2.91±0.46)mmol/L比(3.34±0.49)mmol/L,P=0.001]及低血糖发生率(1.8%比2.9%,P=0.049)显著降低;住院天数显著缩短(13.63±2.06)d比(14.64±2.43)d,P=0.036);血糖达标率显著增高(65.1%比39.1%,P=0.014)。结论对老年糖尿病伴食欲不佳住院患者,优化血糖管理可获得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连续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与常规护理或自我血糖监测(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SMBG)相比,不同使用时长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方法 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CGM对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糖高于范围时间(time above range,TAR)、目标血糖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TIR)、血糖低于范围时间(time below range,TBR)和平均葡萄糖水平(mean glucose,MG)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8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4及Stata 16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包括1 745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使用CGM>16周[MD=-0.23,95%CI(-0.35,-0.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目标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频率及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并血脂、血压异常患者1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诊疗方法及疾病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目标管理,建立患者目标管理档案,制定饮食、运动计划,血糖监测方案、频率及血糖、HbA1c、血脂、血压、体重等控制目标。观察两组患者血糖监测频率、低血糖发生率及血糖、HbA1c、血脂、血压、体重等达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血糖监测频率及血糖、HbA1c、血脂、血压、体重等指标达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目标管理可有效 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频率,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有效控制各项指标达标,显著提高糖尿病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个体化糖尿病教育对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的影响。方法将云南省干部疗养院接受个体化糖尿病教育前后的126例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自身对照,对血糖控制疗效、血糖水平和Hb A1c水平进行比较评价。结果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个体化糖尿病教育后显效率(63.49%)、总有效率(96.83%)明显高于个体化糖尿病教育前(显效率44.44%、总有效率74.60%,P0.05),FPG、2 h PG和Hb A1c水平明显低于教育前(P0.05)。结论个体化糖尿病教育对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和Hb A1c控制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Medtronic Minimed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80例使用降糖药物治疗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7%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72±3)h的血糖监测,了解其动态血糖波动状况。方法对80例HbA1c<7%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72 h连续动态血糖监测,分析其血糖谱。结果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顺利完成动态血糖监测且耐受性良好。CGMS血糖值与自我血糖监测(SGMS)血糖值的相关性良好。80例患者全天有(56.2±11.7)%的时间在目标血糖范围内[(3.9~10.0)mmol/L],全天(18.1±7.7)%的时间出现血糖过高现象(≥13.9 mmol/L),同时还发现了无症状低血糖。结论大多数HbA1c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实际控制并不理想,存在缺陷,而动态血糖监测能较详细地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波动的特征,可为拟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nminuria,MAU)与动态血糖监测参数中的变异系数(variable coefficient,CV)、日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MAGE)及葡萄糖范围内时间(timeinrange,TIR)的相关性。方法: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MAU结果分为两组,30 mg者为对照组(A组)(53例),≥30 mg为研究组(B组)(53例),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主要包括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收缩压(systolic bloodpressure,SBP)、舒张压(d iastol icbloodpressure,DBP),同时所有入组患者均采用72h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评估血糖变异性,记录平均血糖(meanbloodglucose,MBG),平均血糖标准差(standarddev iationofmeanbloodglucose,SDBG),C V,M A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rgeampl itudeofglycemicexc ur sions, L AGE),TI R;M AU与血糖波动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评估。结果:两组之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组Hb A1c,SBP,MBG,SDBG,CV,MAGE,LAGE均高于A组,TIR低于A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B组患者的M AU水平与TIR水平呈负相关(r=-0.846),与SBP,MBG,SDBG,C V,M AGE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653,0.346,0.271,0.434,0.963,0.967);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V,MAGE是MAU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IR为保护因素(95%CI:0.601~4.932,1.714~6.439,-0.153~-0.018;P0.01)。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MAU者血糖变异性更大,TIR比例更低,MAGE,CV及TIR可作为临床评估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敏感指标,及早干预可明显提高相关人群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糖化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比值(GA/HbA1c)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动态血糖参数间的相关性。 方法 筛选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首次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的T2DM患者。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血压、体重指数、生化指标、空腹血糖(FBG)、空腹C肽、精氨酸激发后的C肽,HbA1c、GA等。每例患者入院后佩戴扫描式血糖监测仪,截取每例患者入院后第3到5天的72小时的血糖结果,以此计算平均血糖、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最高及最低血糖差(△BG),以及血糖在目标范围的时间(TIR)、血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血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共100例T2DM患者入选,其中男58例,女42例。以GA/HbA1c比值三分位数分组。随GA/HbA1c比值升高,激发后C肽值呈逐渐降低趋势(P趋势<0.05),MAGE、FBG、△BG呈逐步升高趋势(P趋势<0.05)。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GA/HbA1c比值与空腹C肽、激发后C肽水和TIR平呈负相关(P<0.01),与FBG、MAGE、△BG呈正相关(P<0.05)。与并发症个数无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GA/HbA1c比值与MAGE、△BG、TIR 独立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A/HbA1c比值与TIR(OR=6.990,95% CI 2.179~22.423,P<0.01)是否达标独立相关。 结论 GA/HbA1c比值与T2DM患者的残余胰岛β细胞功能相关,与血糖波动参数MAGE、△BG、TIR独立相关。该比值是评估胰岛功能、监测血糖波动及考察血糖达标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体化血糖调治低血糖发生情况.方法 对邢台市第三医院2003-01-2003-06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2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14例,对照组108例.治疗组根据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有无心血管并发症对患者制定不同的血糖控制目标及达标时间;对照组制定统一的血糖控制目标和达标时间.两组均给予胰岛素降糖治疗,观察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为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6%.结论 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采取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可以明显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临床应用中的可视化教育手段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及健康行为改变的影响。方法将7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CGMS连续监测患者72 h血糖,针对患者生活事件对血糖的影响实施个体化的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血糖监测法监测血糖,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观察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代谢指标及生活质量方面的变化。结果干预6个月后进行评价,观察组患者FPG、2hPG、HbA1c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干预后观察组自护行为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基于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的可视化教育手段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及护理要点、注意事项.方法:用CGMS监测仪对2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同时进行相关知识教育与护理.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地完成CGMS,无不良反应.结论:合理应用CGMS,能及时了解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变化特点,为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同时指导糖尿病的护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并探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慢性病管理的作用,为临床治疗糖尿病提供有效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门诊收治的糖尿病患者200例,将患者统一编号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2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100例和研究组10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普通管理,研究组患者实施慢性病规范管理,对比两组治疗后的血糖控制情况和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水平优于对照组的相应指标,两者差异较大(P<0.05)。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慢性病管理的作用较好,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稳定病情,提高其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安全性比较高。  相似文献   

13.
重新认识糖尿病治疗中的低血糖反应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CCT)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等大型循证医学资料充分证实严格控制血糖可以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某些慢性并发症.目前糖尿病领域普遍接受了强化血糖控制(使血糖控制于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的观念,监测血糖使之达标是许多糖尿病医生和病人追求的目标.最近我院购置了当前最先进的血糖监测装置--植入式连续血糖监测系统(CGMS).在对50多例住院糖尿病患者行昼夜CGMS后发现,几乎所有常规血糖监测认为"达标"的患者无一例外出现了无感知性低血糖.这一现象使我们应当重新思考糖尿病强化治疗的尺度并应重新认识糖尿病治疗中低血糖反应的多变性,使糖尿病患者在降糖治疗中获得最大益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糖尿病管理护士开设糖尿病专科护理门诊的效果,探索社区一专多能专科护士管理及工作的新模式。方法由经培训的糖尿病管理护士牵头,建立糖尿病健康教育团队,设立糖尿病护理门诊,为门诊糖尿病患者提供形式多样的个体化健康教育。以2016年3—4月就诊于上海市松江区车墩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护理门诊的40例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编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知识调查问卷"于患者门诊入组时及6个月后评价其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并监测患者这两个时间点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结果经糖尿病护理门诊随访6个月后,40例患者糖尿病知识以及服药、饮食、运动锻炼、血糖监测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明显优于入组时,且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的达标率高于入组时(P0.05)。结论以一专多能糖尿病管理护士主导的社区护理门诊能有效促进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规范血糖管理,改善血糖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5.
动态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泵联合应用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建华  王筑萍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2):1106-1107
据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DCCT)研究及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证实,严格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可以延缓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日常血糖监测对于及时、准确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中联合运用动态血糖监测(CGMS)和胰岛素泵(CSII)即双C治疗方案,可使患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个体化健康管理的治疗效果。方法 268例老年T2DM患者分为A组134例和B组134例,所有患者建立健康档案,两组均常规服用降糖药物。同时对A组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个体化的健康管理计划。结果经过90 d治疗后,根据糖尿病综合治疗主要内容,自行制定调查量表,A组患者糖尿病知识认知程度评价高于B组,有69.4%的患者达到深认知水平,与B组相比P0.01;采用密西根糖尿病管理评定量表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评估,A组患者饮食管理、运动管理、药物管理、血糖监测、足部管理的能力均高于B组(P0.01);与B组比较A组患者各项临床检测指标:体重指数、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结论个体化健康管理能明显提高老年T2DM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中国成人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患者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lash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FGMS)衍生的目标范围时间(time in range, TIR)与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的关系。  方法  前瞻性收集并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招募的成人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测定HbA1c,并佩戴医院版FGMS 14 d,计算TIR以及葡萄糖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等指标。采用Spearman法分析TIR与HbA1c的相关性,采用简单线性回归法分析TIR与HbA1c的关系。  结果  共77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T1DM患者纳入分析,HbA1c为(7.5±1.3)%,TIR为62.0(48.7,67.8)%,CV为(39.7± 8.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bA1c与TIR呈负相关(r=-0.645,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HbA1c=10.58-0.05×TIR,TIR每增加10%,HbA1c下降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血糖稳定(CV<36%)/血糖不稳定(CV≥36%)患者的HbA1c与TIR均呈负相关(r=-0.774,P<0.001;r=-0.560,P<0.001),且在血糖稳定的患者中二者相关性更强。对于同一TIR,血糖稳定者的HbA1c较血糖不稳定者更高。  结论  在中国成人T1DM患者中,FGMS衍生的TIR与HbA1c呈负相关,可用于指导血糖管理,但TIR与HbA1c的相关性可能受血糖变异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应用于围手术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围手术期糖尿病患者,根据血糖监测方案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每日8次血糖监测方案,观察组采取动态血糖监测,对2组患者动态血糖监测、输注胰岛素前和围手术期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动态血糖监测、输注胰岛素前2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2 h血浆葡萄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上,动态血糖监测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血糖监测组的血糖控制情况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血糖监测可提高围手术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胰岛素用量,可更好地控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基于我国糖尿病特点及国人循证的不断丰富应运而生,为我国糖尿病管理提供了新指导。《共识》回答了以下4个核心问题:①为什么要着重强调餐后血糖的重要性?②控制餐后血糖能否带来获益?③餐后血糖的控制目标及监测人群是什么?④餐后血糖应如何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管理的最佳证据, 为临床开展血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系统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澳大利亚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美国国立临床诊疗指南数据库、国际指南协作网、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医脉通、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管理相关的指南、临床决策、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和最佳证据总结, 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1月30日。由2名研究者进行证据检索、质量评价和总结。按照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版)进行证据分级及推荐级别评定。结果共纳入文献15篇。最终从血糖监测、血糖控制、药物选择、护理管理4个方面汇总16条证据。结论血糖管理有助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医护人员应根据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年龄、病程、低血糖风险、肾功能等多项因素制订血糖控制目标, 并选择适宜的药物。医疗机构应构建科学、系统的血糖管理体系, 增强血糖控制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