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STI571,Glivec)一直是治疗进展期或无法手术切除的KIT阳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2006年,舒尼替尼(sunitinib,SU011248,Sutent)开始应用于imatinib耐药或者不能耐受的GIST进展期患者的治疗。虽然imatinib和sunitinib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GIST患者的平均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但大部分患者仍出现耐药。此文旨在总结GIST继发性耐药的最新机制,探讨新的治疗靶点及更科学的耐药GIST处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TKI)伊马替尼等靶向治疗药物的发明,胃肠间质瘤(GIST)的生存期大为改善,但GIST的原发和继发性耐药问题是限制其疗效的关键。热休克蛋白90(HSP90)抑制剂能绕过酪氨酸激酶受体,直接作用于其下游信号分子的保护伞HSP90,间接使其下游信号分子降解,中断异常活化的信号通路,从而抑制GIST的生长。近年来,HSP90抑制剂作为GIST三线治疗药物开始尝试应用于临床实验。研究表明,多种HSP90抑制剂对TKI多重耐药的GIST患者有较好疗效。随着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和相互促进,BEAMing技术等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应用,HSP90抑制剂的应用前景会渐趋光明。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发生主要与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导致下游信号异常激活有关。伊马替尼(imatinib)靶向作用于KIT和PDGFRα治疗转移性和复发性GIST患者已取得确定疗效。但多数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出现耐药现象。索拉替尼(sunitinib)、达沙替尼(dasatinib)等多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出现将给耐药GIST患者带来希望。最近研究发现,除KIT、PDGFR突变引起的信号转导外,还存在其他促使GIST细胞增殖的旁路途径,如AXL、IGFR等,它们可能与肿瘤的演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胃肠间质瘤(GIST)在分子标记物、基因检测、靶向治疗药物药效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有诸多进展。DOG1、PKC-θ、ETV1等新的标记物的发现有助于提高GIST的检出率,同时为寻找新的靶向治疗的靶点提供了方向。目前伊马替尼作为靶向治疗一线药物对于改善GIST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其耐药机制及新的靶向药物的研制仍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该文对GIST分子病理诊断及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110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对2002年2月至2008年7月110例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的GIST主要起源于胃(50.9%)和小肠(31.8%),103例(93.6%)有临床症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肿块.手术病理结果发现良性14例(1 2.7%),交界性37例(33.6%),恶性59例(53.6%).免疫组化检测CD117、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8.2%(108/110)和77.3%(85/110).81.8%的患者进行了根治性的手术切除.15例手术时已转移的GIST和6例复发的GIST行伊马替尼治疗,15例可评估,临床获益率80.0%.结论 GI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须依赖大体标本或免疫组化病理结果,CD117对诊断有重要价值.肿瘤的完整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能延长晚期GIST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李文帅  刘杰 《胃肠病学》2014,(4):248-251
KIT和PDGFRA基因突变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已成为诊断和治疗的靶点。不同的基因突变类型GIST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且随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推广以及疾病本身的基因突变,药物耐药率逐渐提高而影响疗效,因此突变也可作为GIST预后评价的指标。在临床实践中,伊马替尼通常作为GIST的一线用药,舒尼替尼作为伊马替尼失败的二线药物。本文就GIST靶向治疗的药物遗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隋翔宇  胡三元 《山东医药》2015,(12):106-108
胃肠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尽管病理检查是确诊GIST的惟一方法,但对大多数可切除的原发局限性GIST,术前不推荐常规活检。外科手术仍然是GIST的惟一治愈方法。对局限性可切除、复发转移GIST,手术仍能使患者获益。基因检测不仅对确诊GIST非常重要,且有助于判断靶向药物治疗反应及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8.
胃肠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多见于胃和小肠,GIST多具有恶性潜能,生物学行为可以从良性到高度恶性不等。GIST的预后与肿瘤的发病部位、瘤体大小、核分裂数以及肿瘤是否破裂密切相关,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明显延长了GIST患者的生存时间。近年对于GIST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的理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就GIST个体化治疗的策略研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胃肠道间质瘤(GIST)预后相关的临床及病理因素. 方法 根据Kaplan-Meier 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收集到的44例GIST老年患者的预后与相关临床及病理因素进行回顾性评估分析.结果 根据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得知GIST的预后与肿瘤的生长部位、大小、核分裂像,以及GIST的生物学行为分级标准有关.根据多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得知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像、GIST的生物学行为分级标准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结论 老年GIST患者的预后分析帮助制定患者的治疗策略,并有利于消除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类独立来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以梭形细胞为主非定向分化的肿瘤,因其多发生于空腔脏器的肌层,曾被误认为平滑肌瘤、上皮平滑肌肉瘤等.近几年,我们对GIST的认识从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GIST的影像学诊断是目前诊断GIST的主要方法,其影像学特征对判定肿瘤生物学行为,了解肿瘤周围组织浸润情况及有无远处转移提供一定的信息;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有着重要意义.在GIST的病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为GIST诊断和危险度判定提供了重要依据,现如今,GIST的综合治疗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多更好的办法应用于GIST的治疗,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李健丁教授特组织本期焦点论坛,将围绕GIST的影像诊断、病理诊断、临床治疗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希望能引起同行专家的兴趣,提出更深入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手术方式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214例原发性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方式和伊马替尼对GIST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生存率比较采用寿命表法和Kaplan-Meier曲线计算.结果 214例GIST患者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3.0%、87.0%、80.0%;按美国国立卫生署(NIH)风险分级比较术后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058,P<0.05);不同核分裂象数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599,P<0.05),核分裂象数>10/50高倍视野者生存率最低;胃肠道内GIST患者生存率高于胃肠道外GIST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139,P<0.05);完整切除肿瘤后局部复发患者生存率高于广泛复发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09,P<0.05);完整切除肿瘤后服用伊马替尼组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服用伊马替尼组.结论 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和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肿瘤。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极大促进了治疗的发展,特别是药物靶向治疗。格列卫可以抑制kit、PDGFRα和PDGFRβ等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主要用于手术不能切除、转移的GIST。然而,一部分病人却存在对格列卫的耐药现象。另一种靶向治疗药物索坦是一个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抑制kit、PDGFR、FLT3和VEGFR等,主要用于对格列卫耐药和不能耐受的病人。同时,还有一些新的酪氨酸激酶抑制药物单独或与格列卫合用,正在进行基础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类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由于特异的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或血小板转化生长因子(PDGFRA)突变而引起的.GIST病理诊断必须依据大体病理学、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以及基因检测结果综合判断,正确的术前病理诊断和危险度判定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阐述近年来关于GIST病理诊断的最新进展,以及国际国内对GIST危险度分级方案的最新共识.此外本文还总结了对GIST生物学行为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分子生物学指标,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4.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系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其中60%-70%来源于胃.所有的GIST都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潜能,可表现为微小病灶到进展性肉瘤.GIST极少发生淋巴结转移,术中无需常规行淋巴结清扫.正因为这些生物学特性,使得腹腔镜、内镜等微创手术的优势在GIST的手术治疗上得以充分体现.腹腔镜内镜联合技术的出现拓宽了微创手术治疗GIST的适用范围、提高了手术安全性.本文将介绍目前腹腔镜、内镜以及双镜联合技术在GIST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 对31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1例GIST患者发生部位以胃(19例,61.35%)和空肠(6例,19.3%)为主.首发症状以腹痛、腹胀(20例,64.5%)和消化道出血(12例,38.7%)、腹部包块(8例,25.8%)为主要表现.病理报告良性13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16例.免疫组化CD 117阳性28例(90.3%),CD34阳性26例(83.9%).结论 (1)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易造成误诊.(2)CD 117和CD 34阳性可以作为GIST的诊断标志.(3)治疗应以局部切除为主,恶性者应扩大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岗  郭琳  王强 《胃肠病学》2009,14(3):171-173
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近10年随着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不断发展,GIST的诊治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目的:研究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78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GIST主要发生于胃和小肠,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和消化道出血。细胞形态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为84.6%,CD34阳性率为78.2%。68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21例复发;其余10例晚期患者接受手术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的临床获益率75%。结论:G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D117对其诊断较为重要,目前手术切除是GIST的首选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将成为今后治疗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系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是一种潜在恶性的肿瘤.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上存在较大困难.近几年其发病机制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诊断及治疗水平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原癌基因kit突变是其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以CD117为代表的免疫织化学染色在其诊断中作为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治疗上目前注重于综合治疗,手术完整切除仍然是其首选治疗,包括新辅助治疗及术后辅助治疗在内的分子靶向治疗的出现成为GIST治疗上的一次巨大进步,甲磺酸伊马替尼等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制剂的出现,给GIST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治疗中已取得令人瞩目的疗效,然而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出现成为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GISTs对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可能机制包括KIT/PDGFRA基因二次突变、PTEN基因丢失、触发GIST细胞进入静止期等。针对上述耐药机制,目前已提出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应用下游通路靶向抑制剂、较少依赖KIT/PDGFRA途径的靶向抑制剂(KIT分子伴侣抑制剂、极光激酶抑制剂等)、诱导静止期GIST细胞凋亡等解决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策略,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齐凤杰  赵树鹏 《山东医药》2008,48(19):55-56
对46例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进行病理形态观察,并进行免疫组化标记,发现胃肠道间质瘤(GIST)35例、平滑肌源性肿瘤9例、神经鞘瘤2例.35例GIST免疫组化表型Vimentin、CD117、CD34蛋白阳性率较高.GIST极低度、低度、中度、高度侵袭危险性分别为5、7、15、8例.35例GIST均行根治手术或局部切除,约48.6%的患者愈后较差.认为GIST的诊断有赖于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化的结合,手术切除为主辅以甲磺酸伊马替尼化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胃肠间质瘤诊断及外科治疗分析(附9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华  张晓霞  宋旭东 《山东医药》2010,50(14):88-89
目的观察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02年收治的59例胃肠道平滑肌肿瘤患者和2003—2007年收治的49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的59例中有46例(78.0%)被纠正诊断为GIST。95例GIST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行肿瘤完全切除术78例;术后总体58生存率为79.7%。完全切除术后无病生存率与首诊已有转移和核分裂数有关(P〈0.01)。结论既往(2002年以前)诊断的胃肠平滑肌肿瘤大部分应纠正诊断为GIST。治疗GIST应以手术治疗为主,首诊肿瘤转移和核分裂数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