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烽 《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1):121-122
目的:分析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11年8月到2012年8月收治的6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6.7%,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效果较好,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单边和双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到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行双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观察组行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脊柱融合率、脊柱功能JOA评分、脊柱稳定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疗效显著,有效降低术中出血,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李永战 《包头医学》2021,45(3):36-38
目的:探讨脊柱骨折患者采用不同入路方式内固定融合术的效果.方法:对在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行内固定融合术的脊柱骨折患者8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采用前路手术治疗的43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用后路手术治疗的4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均随访至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并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脊髓神经功能及Cobb角.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均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P<0.05);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Cobb角均比术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创伤较小,可有效改善患者Cobb角,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68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前路内固定融合术,观察组给予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两组的疗效、手术相关指标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高于对照组74.3%的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56.5±43.0)min,术中出血量(741.2±175.6)mL,对照组手术时间(211.1±59.8)min,术中出血量(1190.1±184.2)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脊柱胸腰段骨折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效果显著,应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永城市人民医院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64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后路组与前路组,各32例。前路组患者予以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后路组患者予以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留院观察时间及临床效果。结果后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留院观察时间均少于前路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患者临床效果优于前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予以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可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及术后留院观察时间,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沈丘县中医院收治的87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前路组44例与后路组43例。前路组行前路内固定融合术,后路组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后路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前路组总有效率为93.1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手术情况显著优于前路组(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较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操作简单,手术创口小,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患者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患者前后路不同术式的选择及其疗效。方法:选取204例脊柱结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各51例。A组患者采用病灶后路清除术、椎弓根后路内固定术及植骨融合术;B组患者采用椎弓根后路内固定手术、植骨融合术及病灶前路清除术;C组患者采用病灶侧前方清除术、植骨融合术及椎弓根后路内固定手术;D组患者采用病灶前路清除术、植骨融合术及前路内固定术;观察各组患者的疗效。结果:A、B、C 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优于D组(P<0.05);A、B、C组患者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率显著高于D组(P<0.05);A、B、C 3组患者矫正角度丢失率显著低于D组(P<0.05)。结论: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脊柱结核患者的效果显著不同,采用后路固定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能清除病灶、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酮咯酸氨丁三醇用于脊柱融合术超前镇痛中的效果。方法将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下行脊柱融合术患者60例分为酮咯酸氨丁三醇组和对照组,各30例。酮咯酸氨丁三醇组在手术切皮前15 min静脉注射酮咯酸氨丁三醇30 mg,对照组静脉注射同等剂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两组患者术后4、8、12、24及48h进行镇痛评分,并记录术后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及VAS〉5分时肌肉注射哌替啶50mg镇痛的应用情况;采用Ramsay镇静评分对两组术后5、10、20、30 min及1 h进行镇静评分;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酮咯酸氨丁三醇组术后4、8、12、24及48hVA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酮咯酸氨丁三醇组术后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要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有5例使用哌替啶50 mg,酮咯酸氨丁三醇组无一例额外给予镇痛药物。两组术后5、10、20、30 min及1 h Ramsay镇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酮咯酸氨丁三醇超前镇痛用于脊柱融合术,能减少辅助镇痛药用量,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前路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9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查病例号按照奇数偶数将其分为对照组(n=35)和实验组(n=34),开展前路内固定融合术即为对照组,开展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即为实验组,详解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比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升高,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值得临床采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76例的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10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将76例患者简单随机分为2组,38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为一组。其中,一组患者实施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照组),另一组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手术情况、住院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手术情况、住院时间和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治疗时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有利于患者的恢复,疗效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多模式镇痛在术后疼痛管理中的作用.方法:2012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患者共206例,根据患者住院时自行选择分为多模式镇痛组114例和常规镇痛对照组92例.观察两组术后的6h、12h、24 h、48 h时和72 h疼痛的VAS 评分,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日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模式镇痛组和常规镇痛组术后6、12、24、48、72 h疼痛的VAS评分分别是:(3.2±1.1)和(4.7±0.7)、(3.5±1.0)和(5.5±0.9)、(4.0±1.1)和(5.4±1.2)、(2.9±1.4)和(3.6±1.1)、(2.9±0.6)和(3.1±0.6);首次下床时间为:(4.3±2.8)d和(5.4±2.2)d;住院日数为:(13.2±2.8)d和(14.8±4.6)d.两组相比较,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日数上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多模式镇痛较常规镇痛方式能缓解患者疼痛、减少卧床时间和住院日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钉棒系统固定并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1年3月进行治疗的12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钉棒系统固定并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组)60例和对照组(AF系统内固定组)60例,后将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脊髓功能恢复程度及术前术后脊柱畸形情况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脊髓功能恢复程度及术后脊柱畸形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钉棒系统固定并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赵希君 《甘肃医药》2014,(4):252-253
目的:分析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8月我院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160名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成两组,观察组80例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照组80例行前路内固定融合术,对比两组手术指标、ASIA神经分级、术前术后cobb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伤口长度、住院时间及ASIA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obb角均得到矫正,但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创伤小、安全性好、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酒石酸布托啡诺不同给药方式用于腰椎融合术术后镇痛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80例腰椎融合术患者纳入研究样本,将患者依据随机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60人,其中A组采用持续微量静脉泵入,B组实施肌肉注射,C组给予静脉滴注,记录三组患者的术后12 h、24 h、48 h、72 h疼痛评分,统计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后12 h、24 h、48 h、72 h疼痛评分相当,镇痛效果确切,无明显差异(P 0.05);B、C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且C组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对于腰椎融合术术后患者采用酒石酸布托啡诺镇痛以持续微量泵静脉注射最佳,肌肉注射次之,静脉滴注不良反应较高,布托啡诺不同给药方式均适用于腰椎融合术术后患者镇痛,具有安全无害、无污染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4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抛硬币法进行分组,正面为对照组,反面为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行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小,住院时间和术后下床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效果较好,能改善患者胸腰椎的活动功能,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6.
韩景全  斯琴 《中外医疗》2016,(13):16-18
目的:研究择期行脊柱椎间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术患者采用两种不同输血方式对患者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60例该院2013年6月—2015年8月期间行脊柱椎间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术的患者,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其中30例患者术中采用自体输血方式进行输血作为自体输血组;另30例患者术中采用异体输血方式进行输血作为异体输血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血常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自体输血组术中输液量、术中出血量均大于异体输血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异体输血组(P<0.05)。术后自体输血组RBC、PLT以及Hb均大于异体输血组,WBC小于异体输血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荨麻疹以及非溶血性发热等,自体输血组、异体输血组发生率分别为13.33%、26.67%,自体输血组明显较低(P<0.05)。结论自体输血可进一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在大量输血情况下尤为适用,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抗焦虑护理在脊柱外科患者术后镇痛中的作用。方法 92例拟在全麻下行脊柱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抗焦虑护理组(AA组,n=46)和对照组(C组,n=46)。AA组患者在接受脊柱外科手术常规护理基础上,同时接受抗焦虑护理措施,而C组患者仅接受脊柱外科手术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三天内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术后三天内需要额外镇痛药的例数、术后三天内的睡眠质量以及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评分。结果 AA组患者术后三天内各时间点的镇痛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5);AA组患者术后三天内的额外镇痛药需求显著低于C组(P0.05);AA组患者术后三天内的睡眠质量显著高于C组(P0.05);AA组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抗焦虑护理能够显著改善脊柱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是一项有益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在脊柱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于孟州市人民医院行脊柱手术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术后对照组接受舒芬太尼镇痛,观察组接受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镇痛。观察两组术后镇痛、镇静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术后6、48 h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6 h时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寒颤、恶心呕吐、头痛、呼吸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右美托咪定与舒芬太尼联合应用于脊柱手术患者术后镇痛、镇静效果良好,安全性较高,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减压后长节段与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S)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该院收治的100例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短节段组49例和长节段组51例。两组均予以后路减压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短节段组对术前椎体压缩率最大的椎体进行固定,长节段组对上、下端椎,顶椎,以及因减压失稳的椎体进行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Cobb角、脊柱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短节段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长节段组,术中出血量少于长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Cobb角均小于术前,ODI、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长节段组Cobb角小于短节段组,ODI、VAS评分低于短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压后长节段与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DS患者各有优劣,短节段固定融合术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而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Cobb角与脊柱功能,临床应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洛阳市中心医院2011年3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成两组,接受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的43例患者作为单边组,接受双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的43例患者作为多边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腰椎功能(腰椎JOA评分)、脊柱融合率及脊柱稳定性(胸椎后凸角、矢状垂直偏距、颌眉角、腰椎前凸角)。结果单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多边组、手术时间短于多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个月,两组脊柱融合率、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 a,两组胸椎后凸角、矢状垂直偏距、颌眉角较术前减小,腰椎前凸角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 a,两组胸椎后凸角、矢状垂直偏距、颌眉角、腰椎前凸角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利于腰椎功能恢复、脊柱融合,改善脊柱稳定型,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