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7 毫秒
1.
背景:依达拉奉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作用,能够改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区的微环境。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大鼠脑梗死的效果。 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细胞培养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经尾静脉注射2.0×109 L-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依达拉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经尾静脉注射2.0×109 L-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同时经腹腔注射依达拉奉3 mg/(kg•d),连续5 d。移植后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用RT-PCR测定脑梗死组织水通道蛋白9及水通道蛋白4 mRNA的表达,并经全脑冷冻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自然存活及分布情况。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24 h,3 d各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后2周,依达拉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及对照组(P < 0.05-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脑梗死周围组织水通道蛋白9 及水通道蛋白4 mRNA的表达高于依达拉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却低于对照组(P < 0.05)。依达拉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CM-Dil阳性细胞和神经元数量多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及对照组(P < 0.05)。提示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移行至大鼠脑梗死灶周围并存活,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联合注射用依达拉奉治疗可明显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学功能。  相似文献   

2.
背景: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受损脑组织的作用并不十分理想。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梗死的效果。 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尾静脉注射PBS、丹红注射液组尾静脉注射2 mL/kg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组联合注射2 mL/kg丹红注射液+2.0×109 L-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连续5 d,1次/d。 结果与结论: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2周,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模型组及丹红注射液组(P < 0.05);移植后3周联合治疗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模型组和丹红注射液组(P < 0.05);病理组织学观察也可见联合治疗组的组织损伤减轻程度大于丹红注射液组和模型组。结果可见丹红注射液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梗死疗效显著,可以对脑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CD4+CD25+调节性T细胞功能降低、数量下降已被公认为是肾病综合征患儿免疫失调的重要表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可上调CD4+CD25+调节性T细胞,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并已在许多免疫性疾病方面成功应用。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大鼠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方法:自SD大鼠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外传代培养及鉴定后制备细胞悬液。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和干细胞移植组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建立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干细胞移植组注射阿霉素当日尾静脉射干细胞1×107;正常组不做处理。 结果与结论:①与正常组比较,生理盐水组大鼠均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以腹水、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为特征;干细胞移植组较生理盐水移植组则有明显改善(P < 0.05)。②造模第28天,干细胞移植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造模后外周血CD4+CD25+Treg/ CD4+ Treg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 < 0.05);干细胞移植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造模第28天,干细胞移植组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oxP3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和正常组(P < 0.05)。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霉素肾病综合征模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FoxP3在组织局部的表达而诱导CD4+CD25+Treg产生有关。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背景:很多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修饰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对脑损伤大鼠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用Western blot鉴定外源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90只大鼠成功建立重型液压颅脑损伤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为对照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结果与结论: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能表达促红细胞生成素;与对照组比较,移植后1,2,3,4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神经缺损评分均降低(P < 0.05),后者更低(P < 0.01)。各组平均潜伏时间均逐渐缩短,3~5 d时平均潜伏时间为促红细胞生成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P < 0.05)<对照组(P < 0.01)。穿越平台次数及在目标象限游泳距离与总距离百分促红细胞生成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最高(P < 0.05)。形态学可见3组损伤处脑组织瘢痕和软化灶为:促红细胞生成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对照组,CM-Dil阳性细胞数则3组相反。说明促红细胞生成素修饰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后对脑损伤大鼠脑损伤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神经节苷脂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惟一具有修复神经损伤,重塑神经网络的特效物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是神经节苷脂的一种。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并应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治疗大鼠脑梗死的效果。 方法:Wistar大鼠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建模成功6 h后通过尾静脉注射浓度为1×1010 L-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或细胞培养液1 mL,同时经腹腔注射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水溶液或生理盐水,1次/d,连续3 d。静脉移植后24 h,3 d及伤后1、2 周行Longa行为学评分,检测神经功能的损伤情况。治疗3 d后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AQP4mRNA表达和蛋白合成的变化。2周后行BrdU免疫组化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和对组织的修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2周,大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细胞移植+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组低于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组低于梗死组(P < 0.05);移植后3 d,脑梗死周围组织AQP4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梗死组高于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组高于细胞移植+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组(P < 0.05);2周后BrdU免疫组化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中的神经元数量细胞移植+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组多于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组多于梗死组(P < 0.05)。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同时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可明显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学功能。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神经细胞黏附分子有关。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神经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再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左侧侧脑室移植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105)和对照组(移植磷酸盐缓冲液)。假手术组不闭塞大脑中动脉也不移植。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7,14 d,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梗死灶周围神经细胞黏附分子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 < 0.01),且细胞移植组高于对照组(P < 0.05)。移植后14 d,细胞移植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通过上调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梗死灶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背景:脐血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到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较统一且有效的方法。 目的:探讨影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成功分离培养的相关因素。 方法:分别从不同胎龄(≥40周,37周和≤32周),脐血中单个核细胞数量(≥2.5× 109 L-1,< 2.5×109 L-1), 不同细胞接种浓度(1×107,1×109,1×1011 L-1),不同体积分数胎牛血清(5%,10%,15%,20%)以及培养瓶是否被胎牛血清包被等方面对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成功率为58.3%,且随胎龄的增高而培养成功率降低(P < 0.01);脐血中单个核细胞浓度≥2.5×109 L-1组培养成功率高于< 2.5×109 L-1组(P < 0.01);相同容量脐血中单个核细胞数量与胎龄呈负相关(r = -0.95,P < 0.01);1×1011 L-1组原代及传代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及扩增情况高于1×107,1×109 L-1;体积分数5%FBS组间充质干细胞贴壁速度较其他3组略慢,但细胞纯度较高,且细胞传代速度与其他3组无明显差别;胎牛血清包被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和传代后的纯度及扩增能力均高于未包被组。提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选择较低胎龄的胎儿,采集足够量的脐血,以较高的细胞密度接种,培养基中添加较低浓度的胎牛血清,并将培养瓶预先用胎牛血清进行包被,能在体外建立稳定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内外诱导下分泌神经营养因子,还可向神经元方向转化,从而促进创伤脑组织再生修复,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又存在生存周期短的问题而影响其发挥对损伤脑组织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大鼠颅脑创伤的效果。方法:60只Wistar大鼠采用液压颅脑损伤仪制备大鼠重型颅脑创伤模型,建模24 h后按照随机表法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经尾静脉注入1 mL DMEM培养液,移植组经尾静脉注入1 mL(1×1010 L-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联合组经尾静脉注入1 mL(1×1010 L-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以及经腹腔注射神经节苷脂水溶液(30 mg/kg),1次/d,共3 d。伤后24 h,细胞移植后3 d及1,2,3,4 周依据Longa 5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移植后3 d应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创伤脑组织中水通道蛋白4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移植后1周,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创伤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结论:移植后3 d及1,2,3,4 周,联合组神经行为学功能评分低于移植组(P < 0.05),移植组低于模型组(P < 0.05);移植后3 d,模型组创伤脑周围组织水通道蛋白4蛋白及mRNA的表达高于移植组(P < 0.05),移植组高于联合组(P < 0.05);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到联合组脑组织恢复明显优于模型组和移植组(P < 0.05)。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神经节苷脂可以明显改善颅脑创伤大鼠的神经行为学功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显著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功能。 目的:观察尾静脉途径移植人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造模后3 d尾静脉注射5×106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不进行细胞移植。 结果与结论:两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行为学评分随着细胞移植后时间延长均逐渐降低。移植后第14,21天,实验组大鼠行为学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 0.05),且实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移植的人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管周边和缺血周边区聚集并存活。说明尾静脉移植的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宿主脑内存活,并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具有神经元的保护及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移植对大鼠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用Western blot鉴定外源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模型组尾静脉注射PB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促红细胞生成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注射转染了促红细胞生成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移植后3 d及移植后1,2,3,4 周行改良神经功能评分,检测神经功能的损伤情况。移植后4 周将大鼠麻醉后断头取脑,RT-PCR检测脑组织中bcl-2/bax基因表达变化,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细胞凋亡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及荧光显微镜观察PKH26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和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能表达促红细胞生成素蛋白。移植后1-4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神经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 < 0.05,P < 0.01)。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及模型组相比,大鼠脑梗死区组织促红细胞生成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bcl-2基因的表达明显增高(P < 0.05),bax基因的表达明显降低(P < 0.05),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KH26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 < 0.05)。结果证实,促红细胞生成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移植对脑梗死大鼠脑梗死疗效较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背景: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缺血可促进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目前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目的: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缺血保护作用的机制。 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栓塞组、溶剂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于脑梗死1 d后经侧脑室注射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溶剂对照组则注射同等剂量的PBS。 结果与结论:大鼠脑缺血后缺血区皮质可见大量的微血管生成,2周达高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缺血区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大脑中动脉栓塞组和溶剂对照组(P < 0.01)。治疗后4,7,14 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脑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大脑中动脉栓塞组和溶剂对照组(P < 0.01)。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大鼠缺血区微血管生成,改善缺血区血运,从而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表明, 神经节苷脂(GM1)通过激活神经营养因子,抑制毒性产物对神经元的损害,并且能够减少兴奋性氨基酸所引起的神经细胞的死亡起到促进神经细胞修复的作用。 目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同时应用GM1,观察两者对脑损伤大鼠恢复的影响。 方法:取健康Wistar大鼠制成重型液压颅脑损伤模型,随机分成3组:损伤组(培养液移植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神经干细胞+GM1组。脑损伤后4 d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AQP4基因表达和蛋白合成的变化,并于脑损伤后24 h,3 d及伤后1,2,3,4 周行动物神经学缺损评分,在脑损伤后21~28 d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4周后处死大鼠行免疫组化、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观察。 结果及结论:脑损伤后4 d脑损伤周围组织AQP4及其mRNA的表达损伤组高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高于神经干细胞+ GM1组(P < 0.05);移植后1,2,3,4 周,大鼠神经学缺损评分及水迷宫测试结果显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大鼠的神经功能,联合应用GM1有协同效果。移植4周后苏木精-伊红染色神经干细胞+ GM1组出现典型的神经细胞样形态学改变且软化灶消失。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大鼠损伤灶脑组织中的BrdU阳性细胞数神经干细胞+GM1组高于NSCs移植组和损伤组。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大鼠的神经学功能,联合应用GM1有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13.
背景: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组织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需要结合药物及生物工程材料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目的:验证高压氧结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效果。 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大鼠模型,按随机区组法分为3组,即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及高压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静脉移植后24 h,3 d及伤后1,2 周行Longa行为学评分,检测神经功能的损伤情况。移植2周后,应用RT-PCR法测定生长相关蛋白43 mRNA的表达,并以BrdU免疫组化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行梗死处组织学检查以证实恢复程度。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周,高压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低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低于对照组( < 0.05)。2周后脑梗死周围组织生长相关蛋白43 mRNA的表达高压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高于对照组(P < 0.05)。BrdU免疫组化和苏木精-伊红切片中的神经元数量高压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多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多于对照组(P < 0.05)。提示高压氧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治疗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可明显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效果优于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4.
背景:采用MCAO法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时,通过分析Bederson评分结果并不能完全可靠的诊断皮质下梗死。 目的:对SD大鼠皮质梗死和皮质下基底核区梗死在不同时间点的体质量与Bederson评分结果进行比较。 方法:参照Zea Longa的线栓造模方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SD大鼠,栓塞100 min后拔出线栓。术后将大鼠进行磁共振成像扫描,根据有无梗死灶及梗死部位的不同将大鼠分为:皮质下基底核区梗死组(n=13)、皮质梗死组(n=25)、未出现梗死组(n=10)。对3组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7周内的体质量与Bederson评分结果进行监测。 结果与结论:皮质下梗死组与无梗死组在各时间点大鼠相对体质量相比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皮质梗死组大鼠的相对体质量在大脑中动脉闭塞后2周内明显小于皮质下梗死组,在大脑中动脉闭塞后3周内明显小于无梗死组(P< 0.05)。皮质下梗死组大鼠造模后第1天Bederson评分结果与皮质梗死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都明显高于无梗死组(P < 0.05)。提示可结合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第1天的相对体质量与Bederson评分结果对大鼠的梗死类型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成神经分化特性,有很多试验也证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用于改善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 目的:比较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腹腔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干细胞来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大鼠疗效。 方法:实验以改良的Zea-longa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建立SD大鼠脑梗死模型,造模24 h后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腹腔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结果与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脑梗死模型大鼠的运动和认知功能,且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脑梗死模型大鼠的运动和认知功能的改善比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明显,移植后第7,14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梗死面积小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 < 0.05),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BrdU阳性细胞数多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 < 0.05)。提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可能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的移植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补体系统活化产物过敏毒素 C5a是炎症反应的重要递质和趋化因子,在创伤性脑损伤病理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目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同时应用C5a受体拮抗剂,观察两者对脑损伤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SD大鼠制备重型液压颅脑损伤模型,随机数字表均分成为脑损伤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和C5a受体拮抗剂+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4周,与脑损伤组比较,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C5a受体拮抗剂+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神经学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 < 0.05,0.01),后者降低更显著。各组平均潜伏时间均逐渐缩短,C5a受体拮抗剂+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3~ 5 d时最短(P < 0.05),穿越平台次数及在目标象限游泳距离与总距离百分比均高于其他两组(P < 0.05)。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大鼠的神经学功能,联合应用C5a受体拮抗剂有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Synaptophys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covery of neural function after cerebral ischemi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on nervous function and expression of synaptophysin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Totally 60 rats were equivalently randomized into four groups, including sham operation, control, model and stem cell treatment groups. Rats in the control, model and stem cell treatment groups were used for preparing cerebral infarction models, and the remaining underwent the sham operation. After 1 day of modeling,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transplanted into the rat lateral ventricle in the stem cell treatment group, and ra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injection of the same amount of PBS. After 1, 7 and 14 days of treatment, rat’s neurological function was scored on beam-walking test, rotarod test and screen test, and expression of synaptophysin was detected by RT-PCR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assay. RESULTS AND CONCLUSION:At 7 and 14 days after treatment, the beam-walking test, rotarod test and screen test scores in the stem cell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and model groups (P < 0.05), and the above score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model group (P > 0.05). At 1 day after treatment, the mRNA expression of synaptophysin and the number of synaptophysin-positive cells in the sham oper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three groups (P < 0.05); at 7 and 14 days after treatment, the mRNA expression of synaptophysin and the number of synaptophysin-positive cells in the stem cell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hree groups (P < 0.05), and additionally, the mRNA expression of synaptophysin and the number of synaptophysin-positive cells in the sham oper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model and control groups (P < 0.05).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cerebral infarction rats, and partially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synaptophys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