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背景:髓内钉扩髓与不扩髓治疗股骨干骨折仍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扩髓与不扩髓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1年第9期)、MEDLINE(1966-01/2011-09)、EMbase(1984-01/2011-09)、CNKI(1979-01/2011-09)等数据库,收集比较扩髓和不扩髓治疗股骨干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利用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2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 分析,使用GRADEpro version3.2.2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证据评级。 结果与结论: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共1 36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其中扩随组 656例,不扩髓组704例。Meta分析表明,与不扩髓髓内钉相比,扩髓髓内钉固定能降低成人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率(RR = 0.20,95%CI 0.07~0.82,P=0.02)、再次手术率(RR=0.25,95%CI 0.11~0.59,P=0.002)、延迟愈合率(RR = 0.30,95%CI 0.14~0.64,P=0.002)等,对于内固定失败率(RR=0.68, 95% CI 0.28~1.70,P = 0.41)、病死率(RR 0.94, 95% CI 0.19~4.58,P=0.94)、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RR 1.53,95% CI 0.37~6.32, P=0.78)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扩髓髓内钉比不扩髓髓内钉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背景:在骨骼肌无复流现象中血栓素A2及前列腺素I2是重要参与因子。 目的:观察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血浆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值与骨骼肌发生无复流现象的关系。 方法:选择经影像学及临床表现确诊为下肢动脉栓塞患者36例,行下肢动脉取栓,根据患者取栓后缺血肢体是否发生无复流现象分为无复流组(n=10)和对照组(n=26)。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无复流组取栓后0 h无复流组前列腺素I2明显减少(P < 0.01);取栓后24 h,无复流组血栓素A2明显升高、前列腺素I2明显下降(P < 0.01)。与对照组相比,无复流组术后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值升高(P < 0.05)。与术前相比,对照组术后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值升高后然后下降,无复流组取栓后均维持较高的水平。而取栓前后两组血小板数量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同时术后24 h点无复流组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值与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r=0.613, P=0.049);而与血小板数量无相关性(r=0.199,P=0.543)。提示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值可以作为判断动脉栓塞患者缺血再灌注后骨骼肌发生无复流现象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背景:掌背侧入路钢板置入固定修复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用的钢板置入固定形式,其固定后并发症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有争议。目的:比较掌侧入路与背侧入路钢板置入固定修复桡骨远端骨折并发症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所有检索截止至2012年8月25日。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掌背侧入路钢板置入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并发症比较的临床对照试验,采用STATA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同时使用RevMan 5.2软件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meta分析的研究共12个,累计952例患者。结果显示,两种入路钢板置入固定后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掌侧入路置入钢板置入固定比背侧入路置入钢板固易发生神经病变[相对危险度=2.19,95%置信区间:1.27-3.76,P < 0.05]与腕管综合征[相对危险度=4.56,95%置信区间(1.02-20.44),P < 0.05],较少发生肌腱刺激症[相对危险度=0.38,95%置信区间(0.17-0.86),P < 0.05]。结果说明,与掌侧入路钢板置入相比,背侧入路钢板置入固定后并发神经病变与腕管综合征的概率较低,而肌腱刺激症则较高,而其他并发症两者无显著差异。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背景:临床对肺结核大咯血患者实施支气管动脉栓塞介入治疗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栓塞材料,其中海藻酸钠微球和明胶海绵是两种常用的材料,但目前关于两种材料应用效果的比较分析相关报道相对较少。目的:分析海藻酸钠微球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的临床有效性。方法:纳入157例肺结核大咯血患者,其中男98例,女59例,年龄22-75岁,均实施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按照栓塞材料的不同分为海藻酸钠微球组(n=74)和明胶海绵组(n=83)。栓塞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复发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经疗效判定,海藻酸钠微球组和明胶海绵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2%和81.9%,组间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海藻酸钠微球组和明胶海绵组的复发率分别为6.8%和26.5%,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海藻酸钠微球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肺结核大咯血临床有效率高、复发率低,效果更理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奥氮平所致精神分裂症肥胖患者在接受二甲双胍治疗过程中,肝脏脂肪含量及血清内脏脂肪素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并分析两者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奥氮平治疗过程中出现肥胖的精神分裂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接受二甲双胍(二甲双胍组,n=30)或安慰剂(安慰剂组,n=30)治疗,疗程12周。在治疗0周、12周时,分别测定肝脏脂肪含量、内脏脂肪素水平。结果:1治疗后12周时,二甲双胍组患者在肝脏脂肪含量显著下降(t=2.098,P0.05)的同时,内脏脂肪素也显著降低(t=2.832,P0.01);安慰剂组肝脏脂肪含量和内脏脂肪素的变化均不显著(P0.05);2二甲双胍组治疗前后肝脏脂肪含量、内脏脂肪素的下降值,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t=6.204、3.403;P均0.001);3线性相关分析显示,二甲双胍组治疗前后肝脏脂肪含量的下降值与内脏脂肪素的下降值正相关(r=0.388,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降低奥氮平致精神分裂症肥胖患者肝脏脂肪含量及内脏脂肪素水平,内脏脂肪素的下降可能参与了二甲双胍的降低患者肝脏脂肪含量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背景:双膝关节置换后出血量及输血需求较大,因此氨甲环酸等止血药物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成为近来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证明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该类患者的失血量,但专门针对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研究较少。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对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出血量、血红蛋白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安全性。 方法:选取69例需进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氨甲环酸1 g溶于100 mL 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溶液       100 mL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的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置换后引流量、输血率、血红蛋白、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等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的失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2.194-2.908,P < 0.05),输血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219,P=0.022)。比较置换后第3天和第5天的血红蛋白量,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3.481,2.319,P < 0.05)。置换前、置换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后均未出现血栓栓塞事件,置换后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未见深静脉血栓形成。上述结果提示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围术期失血量,降低对输血的需求,减少血红蛋白的动态变化,同时不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氨甲环酸是一种赖氨酸合成衍生物,它可以可逆性的阻断纤溶酶和纤溶酶原上赖氨酸结合点从而发挥抗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目前已在心血管外科治疗中广泛使用并证实可以有效减少手术失血量。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氨甲环酸在减少全髋关节置换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关于氨甲环酸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血量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同时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截止到2013年9月。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氨甲环酸组与安慰剂组总失血量和总输血量采用加权均数差(WMD)评价,输血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采用相对危险度(RR)评价。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16篇,样本总量88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氨甲环酸能够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平均总失血量261.42 mL (95%CI -334.25至-188.59,P < 0.000 01)、平均减少置换中失血量135.04 mL (95%CI-223.31至-46.77, P < 0.01)、平均减少置换后失血量 159.70 mL (95%CI -217.06 至 -102.34,P < 0.000 01), 氨甲环酸同时可以显著降低输血率(RR 0.46, 95%CI 0.36-0.59,P< 0.000 01),而两组间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静脉应用氨甲环酸能够显著减少全髋关节置换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但不增加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背景:临床中治疗成人胫骨中下段骨折的微创内固定方式包括交锁髓内钉技术和微创经皮钢板技术。大量回顾性研究都证实这两种策略临床有效,但两种治疗方法孰优孰劣,目前仍无定论。 目的:评价交锁髓内钉技术与微创经皮钢板技术治疗成人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CBM、万方、CNKI数据库中比较交锁髓内钉与微创经皮钢板治疗成人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文章,并手工检索相关中英文杂志,纳入随机对照试验和半随机对照试验。然后,按照Cochrane Collaboration标准对相关文献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估,选取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组织愈合相关不良事件、软组织愈合相关不良事件、胫骨功能恢复作为评价指标,并用RevMan 5.1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377例患者,其中交锁髓内钉组188例,微创经皮钢板组18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比较中,两种方法在手术时间[WMD=0.58,95%CI(-28.91,30.07),P=0.97]、软组织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RR=0.51,95%CI(0.22,1.18),P=0.11]及胫骨术后Johnner-Wruhs功能评价优良率[RR=1.03,95%CI(0.91,1.17),P=0.63]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相比于交锁髓内钉组,微创经皮钢板组骨折愈合时间较短[WMD=1.99,95%CI(0.15,3.83),P=0.03],骨组织愈合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RR=1.84,95%CI(1.03,3.27),P=0.04]。说明利用交锁髓内钉和微创经皮钢板治疗成人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基本一致,但微创经皮钢板可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减少骨折愈合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背景:胫骨髁间棘骨折临床目前多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但其固定方法目前尚有争议。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应用空心螺钉与缝线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自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6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及医师建议分为空心螺钉组(n=25)和缝线组(n=21),分别在关节镜下行空心螺钉与缝线内固定。 结果与结论:空心螺钉组与缝线组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固定后Ikeuchi膝关节评分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但空心螺钉组患者固定后功能训练时间明显比缝线组短(P < 0.05)。提示关节镜下空心螺钉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比缝线有利于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的恢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为全髋关节置换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85%以上属于Vancouver B2、B3型骨折,手术难度较大。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后发生Vancouver B2、B3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采用Cable-Ready索绑系统配合生物型长柄假体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对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黄冈市中心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后发生Vancouver B2、B3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钢丝环扎内固定结合生物型长柄假体的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Cable-Ready索绑系统内固定结合生物型长柄假体的治疗方式。 结果与结论: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且术中出血量也比对照组少;随访1年后,观察组患者髋关节Harris总分高于治疗前(t=3.174 9,P=0.002 6),也明显高于对照组(t=2.479 8,P=0.015 4);观察组患者髋关节Harris总分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1.294 5,P=0.002 6);观察组患者置换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8.139 7,P=0.042)。说明采用Cable-Ready索绑系统结合生物型长柄假体治疗全髋关节置换后发生的Vancouver B2、B3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损伤较小,置换后并发症较少,置换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置换后引流可减少置换后伤口渗液、血肿、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但仍有较多研究者认为引流不但不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还会增加患者对伤口的恐惧,降低患者舒适度,因此,对于髋关节置换后引流与不引流一直是临床骨科医师争论的焦点。 目的:比较髋关节置换后引流与不引流对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知网、中国科技期刊全文、中国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从建库至2013年2月28日的相关文献,纳入行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引流与不引流的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半随机对照试验,按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用RevMan5.1.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7个研究,共1 838例患者,均为随机平行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引流组患者输血人数(RR=1.36,95%CI:1.03-1.79,P=0.03)、输血量(MD=0.59,95%CI:0.14-1.05,P=0.01)、失血量(MD=355.14,95%CI:204.93-505.35,P < 0.000 1)和住院时间(MD=1.04, 95%CI:0.62-1.47,P <  0.000 01)均高于不引流组,但并发症发生率在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0.91,95%CI:0.64-1.30,P=0.62)。Meta分析的结果证实,髋关节置换后不放置引流管对患者的康复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背景:急性髌骨脱位在临床中多见,对于其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尚存在争议。 目的:系统评价手术和保守治疗急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2年第4期)、MEDLINE(1966年至2012年4月)、EMBase(1966年至2012年4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1月至2012年4月)、PubMed(1966年6月至2012年4月)、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建库至2012年4月),手工检索中文骨科期刊中的相关文献。筛选出比较手术和保守治疗急性髌骨脱位的随机对照研究,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后应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观察两种方法治疗急性髌骨脱位的复发率、术后膝关节Kujala评分、基于Kujala评分的优良率以及随访期间再次手术等情况。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研究,包含380例患者,其中手术组203例,保守组17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急性髌骨脱位患者,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在术后复发率(RR=0.54,95%CI:0.28-1.07)、膝关节功能的Kujala评分(WMD=5.50,95%CI:-4.46-15.45)、基于Kujala评价优良率(RR=2.53,95%CI:0.47-13.56)及随访期间再次手术情况(RR=1.09,95%CI:0.72-1.65)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进一步对随访2-5年的短期随访组及随访5-7年的长期随访组进行亚组分析,发现仅在短期随访组的膝关节Kujala评分方面手术治疗优于保守治疗(WMD=15.52,95%CI:5.67-25.38,P < 0.05)。说明对于急性髌骨脱位,手术和保守治疗效果相当,但手术治疗后患者短期内膝关节功能恢复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3.
背景:纤维蛋白黏合剂作用于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止血疗效和安全性的分析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系统评价纤维蛋白黏合剂对对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1975年至2012年10月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OVI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并手动检索相关骨科杂志。中文检索词: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纤维蛋白黏合剂、组织胶水。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引流量,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输血率,患者平均住院日,置换后膝关节的活动度,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总计310例患者,其中纤维蛋白黏合剂应用组患者为168例,对照组患者为14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膝关节置换后,纤维蛋白黏合剂可明显减少纤维蛋白黏合剂组的置换后引流量(MD=-386.88,95%CI:-583.66- -190.10,P < 0.01);纤维蛋白黏合剂能够明显降低纤维蛋白黏合剂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输血的概率(RR=0.53,95%CI:0.42-0.83,P < 0.01)。纤维蛋白黏合剂可减少纤维蛋白黏合剂组患者的住院时间(MD=-3.56, 95%CI:-4.97- -2.16, P < 0.01),同时改善实验组患者膝关节置换后的膝关节活动程度(MD=16.48, 95%CI:5.94-27.02,P < 0.01)。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纤维蛋白黏合剂应用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1.18, 95%CI:0.18-7.84,P=0.86)。结果证实,纤维蛋白黏合剂可以明显减少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的引流量及输血率,止血疗效较好,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纤维蛋白黏合剂能够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背景:弹性髓内钉与外固定架修复儿童股骨干骨折是临床常用的两种固定形式,至于选择哪种固定方式更好目前仍存争议。 目的:系统评价弹性髓内钉与外固定架修复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疗效。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图书馆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刊至2014年11月25日,检索文献语种无限制。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弹性髓内钉与外固定架修复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患儿年龄3-15岁,应用改良Jadad方法学评分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纳入6篇研究文献,共237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 与外固定架相比,弹性髓内钉固定后总体并发症[RR=0.30,95%CI:0.19-0.46,P < 0.001]与针道感染[RR=0.286,95%CI:0.13-0.61,P=0.001]的发生率较低,针尾激惹[RR=1.86,95%CI:1.35-2.56,P < 0.001]的发生率较高,而两组其他指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与外固定架相比,弹性髓内钉固定具有并发症少,骨折愈合快等优点,对于单纯性儿童股骨干骨折,推荐选择弹性髓内钉固定;而对于下肢高能量损伤、多发伤或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外固定架是更好的选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显示太极拳运动能够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下降,提高运动耐力,但也有研究发现太极拳运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耐力并没有达到改善的效果。 目的:系统评价太极拳锻炼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中文数据库中1980年1月至2014年7月间的文献资料。纳入太极拳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包括太极拳运动干预组和常规药物或是健康教育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共计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40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太极拳运动明显改善了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百分比水平(MD=4.62,95%CI:0.73-8.51,P=0.0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水平(MD=4.95,95%CI:0.33-9.57,P=0.04)、6 min步行距离水平(MD=33.81,95%CI:6.00-61.62,P=0.02),但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在太极拳组与对照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MD=0.02,95%CI:-0.10-0.14,P=0.76)。结果证实,太极拳运动有效了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耐力,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产生了积极的康复效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背景:关于非手术及手术修复急性跟腱断裂一直存在争议,相关研究多为回顾性分析,缺乏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 目的:系统评价非手术与手术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临床疗效。 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1期)、CBM、CNKI、Ovid及WanFang Data,手工检索相关杂志,检索时限均从建库或建刊至2014年2月,纳入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提取文献数据及质量评价后,用RevMan 5.2软件进行系统评价。 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9篇随机对照文献,患者共874例,非手术组441例,手术组43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手术组相比较,非手术组总的并发症率更低[OR=0.41,95%CI(0.26,0.63),P < 0.000 1],但跟腱再断裂率高[OR=2.86,95%CI(1.62,5.02),P=0.000 2],瘢痕粘连=0.07,95%CI(0.03,0.19),P < 0.000 1]。而两者在患者满意度、浅表感染、恢复正常运动、深部感染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非手术修复与手术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相比,可有效降低总的并发症及瘢痕粘连率,但跟腱再断裂率较高。受样本量及方法质量学的限制,以上结论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背景: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与动力髋螺钉作为临床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两种主要的髓外固定方法,其疗效孰优孰劣,目前仍有争议。 目的:系统评价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1999年1月至2014年4月的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资源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搜集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与动力髋螺钉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比较的对照研究。制定入选和剔除标准,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利用 RevMan5.2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最终有8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682例患者,其中锁定加压钢板组336例,动力髋螺钉组34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锁定加压钢板组的手术时间[MD=-12.07,95%CI(-29.85,5.71),P=0.18]、术中出血量[MD=-15.01,95%CI(-87.85, 57.83),P=0.69]、术后引流量[MD=-13.62,95%CI(-28.49,1.26),P=0.07]、下地活动时间[MD=-0.14,95%CI(-0.68,0.41),P=0.63]、住院时间[MD=-0.74,95%CI(–2.29,0.82),P=0.35]、骨折愈合时间[MD=-1.18,95%CI(-2.78,0.42),P=0.15]均与动力髋螺钉组无明显差别。而对于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OR=2.03,95%CI(1.23,3.36),P=0.006],锁定加压钢板组则明显高于动力髋螺钉组。并发症方面,锁定加压钢板组的髋内翻发生率[OR=0.34,95%CI(0.12,0.96),P=0.04]低于动力髋螺钉组,但对于内固定松动、断裂、退出[OR=1.20,95%CI(0.59,2.45),P=0.61]和总的并发症发生率[OR=0.55,95%CI(0.24,1.28),P=0.16],两者则无明显差别。鉴于纳入研究存在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势必影响结果的论证强度,因此尚需更多设计严谨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8.
背景:3年以上长期使用抑酸剂者是否会增加骨折的风险度,一直以来都是争议的焦点。 目的:系统评价使用抑酸剂(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Cochrane、Embase、CNKI数字图书馆等数据库,并手工检索查找有关研究使用抑酸剂和骨折风险度之间关联性的临床试验研究。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查试验、提取资料和评估方法学质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纳入11篇文献进行荟萃分析,3篇为队列研究,5篇为病例-对照研究,3篇为组内病例对照研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对骨折风险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OR=1.29,95%CI(1.18,1.41),P < 0.001],而使用H2受体拮抗剂对骨折风险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OR=1.10,95%CI(0.99,1.23),P=0.34]。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将使骨折风险度显著增高,该效应对于患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群尤为明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