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丽岩  王泳 《人民军医》2012,(3):252-253
肺动脉栓塞(PE)是血栓性和(或)非血栓性栓子脱落,堵塞肺动脉或分支引起的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综合征,其中肺血栓栓塞症(PTED)约占PE的90%左右。由于其临床表现及体征缺乏特异性,可以从无症状到猝死,故长期以来病死率高,漏诊及误诊现象严重。近年来,随着业内对PE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诊断与治  相似文献   

2.
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又称肺栓塞,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栓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PE是常见的心血管病,其发病率在心血管疾病中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未经治疗的PE死亡率高达20%~30%,在西方国家中仅次于肿瘤和冠心病,居第3位,诊断明确、及时治疗者死亡率降至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指数(pulmonary satery obstruction Index,PE指数)在指导临床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CT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证实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105例,分别以PE指数30%~60%、>60%分成中、重度两组,再依据是否有溶栓禁忌症,将患者分成溶栓组和抗凝组,对每位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PE指数对临床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指导作用。结果中度组(PE指数30%~60%)溶栓组和抗凝组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重度组(PE指数>60%)溶栓组比抗凝组有效率明显提高而死亡率明显降低。结论 PE指数可以作为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是否进行溶栓治疗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正> 肺动脉栓塞(plumonary embolism,PE)又称肺栓塞,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多见于老年人,并发症较多,病死率高达20%~30%,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正确地溶栓治疗可明显地改善预后,死亡率可降至8%。螺旋CT增强扫描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本文收集我院最近来诊治的12例经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为肺动脉栓塞病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运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MSCTPA)对肺动脉栓塞(PE)的发生部位及其规律进行评价.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临床确诊并行MSCTPA检查的PE患者资料81例,统计各段PE发生的频数,进行分析.结果 左、右肺动脉主干发生PE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肺动脉主干、叶级肺动脉、段级肺动脉三者之间PE的发生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主干到段级,由上而下双肺动脉与PE发生频率呈正相关.结论 PE发生部位的规律是由主干到段级,由上而下PE发生频率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6.
肺灌注/通气显像与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评价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在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临床疑有PE患者30例,男女各15例,平均年龄(38.2±13.9)岁。均行胸部X线片检查、核素V/Q显像和肺动脉造影。11例患者在行肺灌注显像时,选择双侧足背静脉注射肺灌注显像剂,同时完成双下肢静脉显像。结果30例患者中22例V/Q显像示不相匹配的肺叶、肺段或多发亚肺段的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提示为PE;但肺动脉造影证实22例中20例为PE。8例患者的V/Q显像为相匹配的肺叶、肺段或多发亚肺段的稀疏或缺损,提示不是PE,与肺动脉造影结果一致。核素V/Q显像诊断PE的灵敏度为100%(20/20例),特异性为80.0%(8/10例),准确性为93.3%(28/30例)。X线胸片和核素下肢静脉显像有助于PE的正确诊断。结论多数PE患者通过核素肺V/Q显像结合X线胸片可以作出明确诊断,少数肺V/Q显像与临床表现不符的患者需行肺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7.
双源CT肺动脉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肺动脉成像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临床拟诊为PE的患者行双源CT肺动脉成像,总结PE的直接、间接征象及分型,并比较MPR、MIP、VR和CTVE对肺动脉栓子的显示效果.结果:直接征象:58例中45例诊断为PE,共发现栓子 658支(中心型170支,偏心型208支,附壁型74支,完...  相似文献   

8.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sp iral CT pu lmonary angiography,SCTPA)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u lmonary embolism,PE)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SCTPA检查并证实为PE的患者25例,采用单/多排螺旋CT扫描机行肺动脉增强检查并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 IP)和表面遮盖显示(SSD)重建。结果本组25例PE共行29次SCTPA检查,中央型PE 23例(92%),周围型PE 2例(8%)。主肺动脉、左及右肺动脉、叶间肺动脉、叶肺动脉、舌支肺动脉的显示率均达100%,对段肺动脉的显示率达97.77%,对亚段肺动脉的显示率也达68.00%。PE受累血管主要集中在叶、段肺动脉,受累率在46.58%~75.00%之间。结论SCTPA技术为临床及早发现并明确诊断PE的可靠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肺动脉栓塞的螺旋CT肺动脉造影征象、分型及演变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观察肺动脉栓塞(PE)的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征象及其演变,探讨CTPA区分急、慢性PE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计1241支PE患者的CTPA资料。CTPA征象包括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根据直接征象即肺动脉内充盈缺损的形态,分为急性(aPE)、慢性(cPE)和慢性合并急性(c aPE)3类,并与临床标准对照。28例行治疗后CTPA复查。结果:肺动脉内充盈缺损包括中心型117支(9.43%),锐角附壁型226支(18.21%),钝角附壁型576支(46.41%),完全闭塞型215支(17.32%);管腔突然狭窄93支(7.49%),腔内网状改变14支(1.13%)。CTPA诊断aPE、cPE及c aPE分别为34例(49.28%)、29例(42.03%)和6例(8.69%),65例(94.20%)与临床分型一致。间接征象包括主肺动脉和/或右侧叶间肺动脉扩张、胸腔积液、“肺少血”征、肺梗死、右室增大伴或不伴室问隔偏移、“马赛克”征,支气管动脉扩张。治疗后CTPA上肺动脉显示率显著提高,栓塞支数明显减少,aPE变化更明显。结论:螺旋CTPA能够清楚显示PE的征象及其演变,根据直接征象能较准确地对PE进行分型。  相似文献   

10.
肺动脉血栓栓塞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肺动脉血栓栓塞 (pulmonarythromboembolism ,PTE)是指血栓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PTE血栓主要来源于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DVT和PTE在欧美的年发生率约 0 .1%和 0 .0 5 % [1,2 ] ;美国每年新发生PTE约 6 0~ 70万人 ,其死亡率仅次于冠心病及肿瘤、居人口死因构成的第三位。传统观点认为我国PTE少见 ,随着近年对本病的诊断意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PTE生前诊断的病例数会有增多趋势。PTE的病死率较高 ,未经正确治疗的住院患者的病死率达 2 5 %~ 30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肺动脉3期成像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8例临床确诊PE患者的平扫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增强扫描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浓度300mgI/ml,总量100ml,从外周静脉高压注射,速度3.5~4.0ml/s,延迟时间第1期为9~11s,第2期为20~25s,第3期为60~80s。结果:28例显示累及肺动脉564支。急性PE 22例,慢性6例。肺动脉内充盈缺损包括中心型(7.45%)、附壁环型(38.48%)、偏心型(33.51%)、闭塞型(20.57%)。结论:MSCT肺动脉3期成像对PE的诊断更准确、更可靠,是无创性快速诊断PE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的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螺旋CT及其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PE)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PE患,均行螺旋CT容积扫描,并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肺动脉多平面重建图像及三维立体图像。结果:对12例196支肺动脉分支进行分析,受累率为46.4%;栓子发生在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干及叶段肺动脉。多平面重建图像上表现为充盈对比剂血管内有充盈缺损区,或其远侧方无对比剂充填区。肺动脉成像示,主干血管内可见充盈缺损影,或呈截断状影;叶栓塞或段栓塞亦呈突然“截断状”,其远侧方肺动脉分支不显影或呈纤维状。结论:螺旋CT肺动脉造影不仅可以获得轴位图像,而且可以获得立体图像,可多轴向旋转观察PE部位,是诊断叶或段以上PE可靠而直观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急性大块肺动脉栓塞1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急性大块肺动脉栓塞 (MPE)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 对近年 11例MPE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和盆腔手术是肺动脉栓塞 (PE)的高危因素。下床活动和排便常为栓子脱落诱因 ,无法解释的突发呼吸困难和胸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结论 MPE常导致病人在短期死亡 ,等待诊断明确后开始治疗将丧失抢救时机 ,抗凝溶栓治疗的危险远低于再次PE对病人的打击 ,对可疑PE者立即施行有效治疗可以成功挽救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14.
CTPA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PA及后处理技术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多层螺旋CTPA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影像资料,并应用MPR、MIP、VR等后处理方法不同角度显示肺动脉及其栓子情况,观察肺动脉栓塞的征象,10例经临床治疗后行CTPA复查并与临床结果对照指导治疗。结果:40例肺动脉栓塞(PE)病例中,中央型PE32例,周围型PE8例。肺动脉内栓子表现为中心型、偏心型及闭塞型的充盈缺损。经治疗复查CTPA显示栓子变小或消失。结论:MSCTPA已成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可靠方法,并为肺动脉栓塞的治疗提供必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64排CT评估肺动脉栓塞严重程度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定量评估肺动脉栓塞(PE)严重程度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根据临床的严重性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将95例怀疑PE的患者分为3组:严重肺动脉栓塞(SPE)组、非严重肺动脉栓塞(NSPE)组、无肺动脉栓塞(WPE)组.分别阅读各组的CTPA图像,采用CT动脉阻塞指数定量分析栓塞肺动脉的范围及程度,测量舒张期左、右心室短轴最大径及中央肺动脉直径,并观察室间隔形态.结果:与肺动脉严重程度显著相关的因素有:血管阻塞指数(SPE组:74.7;NSPE组:23.0;WPE组:0)、左室短轴最大径(SPE组:31.2mm;NSPE组:35.3mm;WPE组:36.6mm)、右室/左室短轴比(SPE组:1.24;NSPE组:1.04;WPE组:0.93)、中央肺动脉直径(SPE组:31.8mm;NSPE组:28.1mm;WPE组:25.9mm)和1、2级室间隔(SPE组:53.3%,13.3%;NSPE组:16.3%,0%).结论:64排螺旋CT不仅能正确诊断可疑的PE,而且能定量评估PE的严重程度,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是指肺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由于血栓栓塞所导致的血流受阻,长期不能缓解或进行性加重,其形成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相关.在DVT基础上发生一次或反复多次肺动脉栓塞,长期发展形成肺动脉高压.随着检查技术的提高,肺栓塞(PE)已由过去的少见病成为常见病,且病残率及病死率均很高[1].MRI由于无创伤、敏感度高在CTEPH诊断中日趋成为首选检查方法.该法无须注射造影剂,便能清晰显示肺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管腔,而此处血栓约占PE的27.8%[2].在临床诊断肺栓塞中有重要价值.低场MR由于软件功能的提高,图像质量已大有改善.本文收集了经MR检查、临床证实的5例肺动脉血栓病人作一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低场MR在CTEPH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伟  俞同福  徐海  宗敏   《放射学实践》2013,28(3):324-328
目的:探讨CT肺动脉成像(CTPA)对急性肺栓塞(APE)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估算肺动脉收缩压(PASP),将APE患者分为2组:中重度(45例)和轻度肺动脉高压组(29例)。在CTPA上测量心血管径线,包括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直径、右下肺动脉和升主动直径以及右室和左室短轴最大径。计算主肺动脉直径与升主动脉直径比值(rPA)、右室与左室短轴最大径比值(RV/LV)。使用t检验评价中重度与轻度肺动脉高压组之间心血管参数的差异;使用ROC曲线确定CTPA诊断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计算和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使用Pearson等级相关系数评价肺动脉压与心血管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轻度和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主肺动脉直径(P<0.001)、左肺动脉直径(P=0.001)、右肺动脉直径(P=0.001)、右室短轴最大径(P<0.001)、左室短轴最大径(P<0.001)、rPA(P<0.001)、RV/LV(P<0.001)。主肺动脉直径、rPA、RV/LV的AUC值均高于0.8(P<0.01)。PASP与主肺动脉直径(r=0.160)、左肺动脉直径(r=0.258)、右肺动脉直径(r=0.264)、右心室短轴最大径(r=0.401)、左心室短轴最大径(r=-0.511)、rPA(r=0.670)、RV/LV(r=0.644)之间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rPA与PASP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r=0.670)。结论:CTPA不仅可以诊断PE,并且可以通过rPA、RV:LV等指标评估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有助于临床判断预后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模拟失重对肺动脉反应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30°尾悬吊14d大鼠失重模型模拟微重力生理效应,利用离体灌流技术测量对照组和尾悬吊14d组大鼠肺动脉环对苯肾上腺素(PE)、氯化钾(KCl)和乙酰胆碱(Ach)等血管活性物质的反应性及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对肺动脉收缩反应的影响,免疫印迹分析两组肺动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尾悬吊组对PE和KCl的收缩反应显著下降,对Ach的舒张反应明显增强;L-NAME处理后使尾悬吊组对PE的收缩反应恢复;尾悬吊组大鼠肺动脉组织eNOS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模拟失重后肺动脉收缩反应下降,舒张反应增强,肺动脉内皮细胞eNOS表达增加以致舒张产物NO增加是肺动脉收缩反应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招忠满 《航空航天医药》2013,24(9):1100-1102
目的:研究肺动脉栓塞(PE)的临床特征,总结PE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2009-01~2011-12收治40例PE的临床资料,对其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男女比1.22:1,年龄>60岁,占72.5%.患有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冠心病等慢性病,占80%.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及干咳为主.心电图右室肥大并劳损占50%;Ⅰ导联有S波,Ⅲ导联有Q波并T波倒置(SⅠQⅢTⅢ)改变占45%;超声心动图(UCG)右室增大、右室壁增厚、肺动脉高压、三尖瓣返流占检查的50%.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发现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占检查的85.3%.血浆D-二聚体检查阳性占检查的84.2%.治愈好转30例,死亡10例(其中5例为低血压病例),死亡率25%.结论:该病多见于患有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冠心病等慢性病病人,男略多于女性.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及干咳,如同时有右心劳损的心电图改变及/或UCG有右室增大、右室壁增厚、肺动脉高压、三尖瓣返流表现及/或血浆D-二聚体检查阳性,应考虑本病.低血压患者预后不良,死亡率高,应引起重视.肺动脉栓塞病人应常规下肢静脉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20.
16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16-SCTPA)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E)中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拟诊PE的13例病人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通过多平面薄层重建(MPP)、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肺动脉成像(CTPA),并分析其表现.结果 13例中,16-SCTPA共显示肺动脉栓塞58支,其中发生在肺动脉主干3支、叶动脉18支、段动脉22支、亚段及亚亚段肺动脉15支.11例有多支肺动脉栓塞,2例仪单支栓塞.58支中,中央型29支,偏心型17支,闭塞型12支.结论 16-SCTPA可清晰显示亚亚段以上的肺动脉及其腔内栓子的部位和形态;同时具有快速、无创、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诊断PE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