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云南陆氏气阴学术流派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昆明市名中医魏丹霞教授从"平调阴阳"论治不寐的经验,运用平调阴阳之法治疗不寐,可使阴阳平衡、安神镇静,使阴阳相交而得卧,阴平阳秘而治精神。  相似文献   

2.
《陕西中医》2015,(9):1220-1221
目的:探讨不寐症的形成与五脏阴阳失调的关系,而知火为六淫之一,最伤人而易致病,从而累及五脏,导致阴阳失调。从"火"调整五脏可以治疗不寐症。方法:从临床实践及临床表现阐述火是致病的始动因素,并从调理外感邪火、火热内生着手,分别从先期调和肝脾,中期交通心肾,后期益气养血之法治疗不寐。结论:从"火"论治不寐当详辨。  相似文献   

3.
康静教授基于《黄帝内经》理论认为肿瘤的致病因素与情志、外邪、饮食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与阴阳失衡,积损致热,热极成毒,虚痰瘀毒杂合相关,在此基础上运用"平调阴阳法"治疗肿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试图从现代医学最新的生物学模式:欲望和欲望模式及耗散结构理论的热熵病等观点证实《黄帝内经》中肿瘤的发病机制,并从"金元四大家"出发诠释了广义的"平调阴阳法"的内涵,结合典型病例,对"平调阴阳法"辨治肿瘤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肿瘤本质上以阴阳失衡为本,痰瘀毒邪相合为标,临床采用平调阴阳法,标本同治,进行细微的中医药调理,使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正在问心堂本的《温病条辨》下焦篇之风温、温热中附有"人身阴阳生死寤寐图形",将不寐的病机根据阴阳总纲分为"阳从上脱"、"阴从下脱"、"阴阳交脱"三类。审查其病因病机,依据中医脏腑辨证体系其或为痰湿流于胃腑不寐、或为痰热不眠、或为胆虚不寐、或为虚烦不眠、或为虚劳不寐等,观其脉证,随证治之,综合吴鞠通现存著作中有关不寐的病案及论述,探其规律,挖掘吴塘辨治不寐的遣方用药规律及治疗特色。  相似文献   

5.
"不寐"又称失眠,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不寐称之为"不得眠"、"不得卧"、"卧起不安"或"不能卧"等,其内容多分散于各条文中,本文拟就其论治不寐的内容分析如下。1以神机失用的不寐为主要表现,兼以其他神志病症此类不寐发病机制多为邪气侵袭人体,失治误治损伤人体气血阴阳;抑或素体本虚,脏腑阴阳失  相似文献   

6.
《国医论坛》2021,36(4):55-57
阳盛阴衰,阳不入阴,阴阳失交是导致不寐的总病机。而在临床中不寐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曾英坚教授认为阳虚、阴盛及气滞均能引起阴阳失和而致目不瞑。通过调节气血阴阳盛衰,促使阴阳平衡,用治不寐,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叶新翠  李宏 《光明中医》2016,(19):2873-2875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顾植山教授运用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指导不寐治疗,疗效甚佳。文中列举防风通圣散、柴胡桂枝干姜汤合乌梅丸、血府逐瘀汤治疗不寐案3则以佐证。案1不寐用防风通圣散解表使卫行通畅,太阳得开,清下阳明,则阳明得阖,寐差易醒得解;案2不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枢转少阳、太阴,使太阴"机转"而获效,二诊使用乌梅丸调节厥阴枢机,使阴阳之气顺利交接而愈;案3不寐用血府逐瘀汤,调畅少阳、少阴枢机,使阴阳开、阖有度,阳入阴则寐,阴出阳则寤。  相似文献   

8.
不寐,又称为"失眠"、"不得卧"、"目不瞑",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不寐轻者可见入寐困难,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或时寐时醒;不寐重者则整夜不能入寐.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对不寐一证的研究总结认为其病因总是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1].  相似文献   

9.
不寐一证多因情志所伤、劳逸失度、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等引起阴阳失交、阳不入阴而形成。其病机较多,众说纷纭,对不寐的辨证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以致医者多有困惑。《内经》论述不寐从阴阳着手,但文简义深,很难运用于临床。故从易经卦象中的"否"卦和"未济"卦为切入点,从易理的角度探讨不寐"阳不入阴"的病机变化,希冀对不寐的辨证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不寐总由阳不入阴,阴阳失交而导致,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运行规律调控着人体睡眠节律,使其顺应自然界的昼夜变化,若卫气运行通道不畅或卫气亏虚可使睡眠功能异常。卫气出入阴阳的关键通道为跷脉,跷脉的循行连目入脑,具有司双目开阖、调控睡眠的作用。若跷脉畅通则卫气正常出入阴阳以司睡眠,若跷脉阻塞则卫气滞留不得入阴导致不寐。通过选取跷脉经气所发之处的"照海""申脉"及经气所归之处的"睛明""风池",并配合"泻阳补阴"的针刺方法,可促使卫气正常出入及跷脉功能恢复正常,使阴阳相交,从而达到治疗不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不寐源自《黄帝内经》,"营卫失度,阴阳失衡"为其理论基础。不寐的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故治疗不寐,蔡炳勤教授除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遣方外,还在方中加入对应阴阳的药对调和阴阳,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失眠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营卫论治推拿治疗不寐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不寐,祖国医学称之为"不得眠"、"目不瞑"、"不得卧"等,是指脏腑机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不寐一症,病因繁杂,论治思路不尽相同.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笔者受著名推拿医学家朱春霆先生治疗不寐"从营卫论治"学术思路的启迪.运用"引阳入阴"法推拿治疗86例不寐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三、平调阴阳创制新方由于张介宾治医学,很重视阴阳生、长、杀、藏的相互关系,而着意于平调阴阳。所以他在注《素问·阴阳应象》“治病必求于本”说: “本之一字,合之则惟一,分之则无穷。所谓合之惟一者,即本篇所谓阴阳也,未有不明阴阳而能知事理者,亦未有不明阴阳而能知疾病者,此天地万物之大本,必不可不知也。”后来介宾著《求正录》时,在《大宝论》的开头便说: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及《金匮要论》所论之"不得眠"病机,不外乎为阴阳虚损、阴阳失和以及邪浊、火热上犯心神。据此,本文对张仲景治疗不寐相关经方进行归纳分析,以期有助于提高中医药治疗不寐之辨证遣方。  相似文献   

15.
<正>不寐证即"失眠",亦称"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其病机多种多样,但其根本为"阳盛阴衰,阴阳不交,阳不入阴",如《类证治裁·不寐》载:"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中医学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主夜,主静,阴不制阳,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相似文献   

16.
孟苗苗 《河南中医》2011,31(4):323-324
天人相应,阳入于阴,阴阳和合是正常睡眠的生理基础和总体规律;不寐的基本病机为卫气循行失常,阴阳失和;而五脏精气不足,或因邪扰,或因五脏相互乘侮均可导致阳不入阴,而成不寐,故不寐与五脏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五脏各有阴阳,相互制约,而"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故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在于以阴阳平调为本,调理阴阳,调补脏腑,充分利用五行生克乘侮的生理病理关系,或母子同治,或补  相似文献   

18.
不寐,本于阴阳不交。半夏,由阳入阴之药,能交通阴阳而治不寐。自《内经》开始,历代医家擅用半夏组方治疗不寐,且多主张重用之。现代药理学亦明确半夏及其复方具有镇静催眠之效。  相似文献   

19.
<正>失眠即不寐,古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少寐""卧不安",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睡眠深度不足,轻则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仲景认为不寐的病机关键在于阴阳失调,阴阳不相顺接。秦师引经据典,以仲景为法,对失眠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和辨证  相似文献   

20.
失眠属于中医学的"不寐"范畴,不寐的主要病位在心,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而失眠,且与肝、脾、胆、胃、肾的阴阳气血失调有关。实证者,多因肝郁气滞化火,引起心神不安所致。故治疗当以疏肝理气入手,佐以安神宁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