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穿琥宁注射剂致血小板减少69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穿琥宁注射剂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规律、相关因素和预后情况。方法:对国内1998-2003 年文献报道的穿琥宁致血小板减少69例进行分析。结果:血小板减少主要由穿琥宁注射剂引起,冻干粉针则很少发生。血小板减少多发生于连续用药1周以上,平均8.3±2.9 d,70%患者穿琥宁浓度超出说明书的标示浓度(1 mg·ml-1)。血小板减少表现为可逆性,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平均为9.3±6.5 d。结论:穿琥宁致血小板减少与用药时间、药液浓度、药品质量等密切相关,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10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围生期处理。方法分析1995年至2005年间10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结果106例患者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40例(37·74%),子痫前期25例(23·5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3例(12·26%)。血小板减少出现最早孕周为20+3周,<28周出现25例(23·58%),>28周出现81例(76·42%)。阴道分娩25例,剖宫产81例。产后出血13例(12·26%)。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有多种病因,以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最多见,对血小板<50×109/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者,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分娩前后使用血小板制剂,预防产时或产后出血。PAT一般不作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3.
郭毅  彭庆明 《江西医药》2014,(3):242-243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2例手足口病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3420例手足口病病例中,发生ITP者32例,其发生率为9.4‰,87.5%均在起病1周内出现紫癜症状;其中有12例为重症手足口病,且有1例出现现水肿及脑干脑炎症状死亡。结论手足口病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较其它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率高;出现紫癜症状早,且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4.
卡马西平致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卡马西平主要用于治疗癫痫、三叉神经痛等疾病,常见不良反应有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1],偶见粒细胞减少、可逆性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等.不常见的不良反应往往被忽视.笔者就我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2例卡马西平致大疱性表面坏死松解型药疹报道如下,以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5.
<正>利奈唑胺(linezolid)为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是继磺胺类和喹诺酮类后上市的又一类全新合成抗菌药物,该药主要用于控制耐万古霉素革兰阳性球菌所引起的感染。最近研究显示,利奈唑胺具有良好的抗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作用,对耐药菌株也显示了强大的抗菌活性。近年来随着利奈唑胺在临床上的应用,其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均已有报道,但全血细胞减少较为少见。我院长疗程应用利奈唑胺治疗1例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出现全血细胞可逆性减少,现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米氮平相关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方法报道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米氮平相关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诊治经过, 并对该例以及检索有关数据库(截至2023年8月31日)收集到的相关病例的主要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米氮平用药指征、米氮平用法用量、联合用药情况、用药前后血小板计数、应用米氮平至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时间、临床处理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9例, 男性4例, 女性5例;年龄28~74岁, 中位年龄52岁;用药指征为抑郁症者8例, 1例无记录;米氮平日剂量15 mg者4例、30 mg者3例, 2例无记录;单独使用米氮平者2例, 合并使用其他药物者6例, 1例无记录。9例患者应用米氮平至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时间为2~28 d, 中位时间8 d, 血小板减少严重程度1、3、4级者分别为3、3、2例, 1例无记录;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的5例患者中3例有出血症状, 1例出现皮肤瘀斑。2例患者行药物依赖性抗血小板抗体检测, 结果呈阳性。发生血小板减少后9例患者均停用米氮平, 6例未予特殊干预, 3例给予对症治疗;停药2~43 d(中位时间9 d)后, 7例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至参考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并分析利奈唑胺治疗血小板减少合并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G+)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血小板减少合并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患者,静脉滴注利奈唑胺600mg,每12h1次,疗程为12.58±6.52d。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血常规和病原体培养,分析其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的影响。结果 82例患者中,出现进一步血小板下降的有25例,于用药后8±4d发生。大部分为Ⅲ级以上血小板减少,仅需密切观察或停药处理,无需输注单采血小板等紧急处理,且血小板减少发生与用药前血小板计数基础值无明显相关。25例血小板减少患者集中于老年人(>60岁),共有16例(64%)。结论利奈唑胺对血小板减少合并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患者疗效显著,虽然可引起血小板可逆性下降,但用药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上尿路结石合并感染患者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10例上尿路结石合并感染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资料。10例血小板计数范围(51~90)×109·L-1。6例术前出现此症,通过抗感染和应用糖皮质激素,4例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例予输注单采血小板,其中4例随后行输尿管镜逆行插管术,2例行微通道经皮肾造瘘术。4例经皮肾取石术后出现此症,全部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并输注单采血小板治疗。结果 6例通过上述处理肾功能好转,行二期手术取石;4例术后出现者痊愈出院。结论 上尿路结石合并感染患者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措施包括应用糖皮质激素,输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或输注单采血小板,配合输尿管镜逆行插管术或微通道经皮肾造瘘术解除梗阻。术后出现者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同时输注单采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72例恶性肿瘤患者,均给予化疗治疗,探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结果本组72例患者,化疗后均进行随访,无瘤生存48例(66.7%),复发24例(33.3%)。72例患者无中性粒细胞缺乏共17例(23.6%),有中性粒细胞缺乏者共55例(76.3%),其中I度12例(16.7%),Ⅱ度25例(34.7%),Ⅲ度11例(15.3%),IV度7例(9.7%)。与无中性粒细胞组比较,I度、Ⅱ度、Ⅲ度、IV度组,感染发生率均显著增高,P<0.05,P<0.01,P<0.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治疗,可以对肿瘤的复发直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化疗过程中易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导致患者院内感染发生增加,因此,在临床上要加强对中性粒细胞的监控。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对住院抑郁症患者服用抗抑郁药所致白细胞减少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筛选出2012年临床诊断为抑郁症,住院期间服用过升白药物的住院患者,详细记录患者的基础白细胞和粒细胞计数、抗抑郁药物使用情况、白细胞减少发生时间和白细胞计数、升白药物种类及预后。结果:735位抑郁症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后,有30位患者(4.1%)出现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在(3.3~4.0)×109·L-1,其中16例同时出现轻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服用抗抑郁药后出现白细胞减少发生时间为7~31 d,平均(16.6±7.7)d。引起白细胞减少例数排序前3位的抗抑郁药分别为:艾司西酞普兰、文拉法辛和帕罗西汀。大部分患者服用升白药物后能很快恢复正常。结论:临床在应用抗抑郁药时,需定期监测白细胞计数,及早识别可疑药物,及时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万古霉素致白细胞减少症38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万古霉素致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06年1月~ 2011年6月我院发生的38例病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年龄、性别、用药情况、出现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38例患者中男26例(68.42%),女12例(31.58%).年龄16~ 71岁,平均年龄39.66±9.86岁.使用万古霉素的疗程7~27天,白细胞值最低的为0.49×109/L,所有病例均在出现白细胞减少时停用万古霉素,有6例给予升白细胞药,有32例未做其他特殊处理,2~7天后38例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得到恢复.结论 万古霉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是可逆的,但在此期间发生合并感染的风险增加,故临床仍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1 临床资料1 .1 自 2 0 0 1年 1 2月~ 2 0 0 2年 3月我院收入风疹致血小板减少患者共 7例。男 5例 ,女 2例 ;年龄最大 1 4岁 ,最小 7岁。1 .2 临床特点  1既往无风疹病史 ,未接种风疹疫苗。 2有发热及卡他症状 ,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 3起病 2 4小时皮肤出现淡红色皮疹 ,自上而下出疹并依序消退。 4外围血小板减少。 5骨髓吞噬细胞升高。本组入院时情况 :皮疹伴发热 2例 (2 /7) ,颜面躯干皮疹 3例 (3/7) ,皮疹伴鼻出血 2例 (2 /7)。1 .3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小板减少 ,3× 1 0 9~ 5× 1 0 9/L 5例 (5/7) ,2× 1 0 9~ 3× 1 0 9/L 2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2008年5月间就诊的89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最常见为妊娠生理性血小板减少。89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孕妇中52例,占58.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引起8例(8.98%),合并肝脏疾病10例(11.23%),重度妊高征引起19例(21.4%)。结论引起妊娠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很多,应注意观察及给予相应治疗.产前适当提高血小板水平,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术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分析。方法分析7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结果化疗后随访,无瘤生存48例(66.7%),复发24例(33.3%);无中性粒细胞缺乏17例(23.6%),有中性粒细胞缺乏55例(76.3%),其中I度12例(16.7%),Ⅱ度25例(34.7%),Ⅲ度11例(15.3%),IV度7例(9.7%)。与无中性粒细胞组比较,Ⅰ度、Ⅱ度、Ⅲ度、IV度组,感染发生率均显著增高,P<0.05,P<0.01,P<0.001。结论化疗治疗对肿瘤的复发起一定控制作用,化疗过程中易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导致患者院内感染发生增加,临床上要加强对中性粒细胞的监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3岁以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7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1例患儿显效57例,良效9例,进步3例,无效2例,5例患儿在强的松常规减量过程中出现病情反复,2例予加强抗感染后获显效;1例加强抗感染同时再次予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1g/(kg d)×2d治疗后显效,2例改地塞米松口服并逐渐减量,1例显效,1例良效。结论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点是发病年龄偏小、起病急、病情重、春冬季节发病率较高、多有诱因、病因多样化、治疗显效率高。糖皮质激素和IVIG仍是治疗ITP的主要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脾切除对成人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无效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于2006至2011年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20例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进行脾切除手术,对患者术后随诊5年。结果 5年内15例患者血小板高于100×109/L,其中3例患者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不同程度高于正常高限值,5例无效。结论脾切除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部分患者脾切除后会出现血细胞增高现象,故脾在人体不仅是一个免疫器官,对血细胞也是一个调控器官。  相似文献   

17.
卢少英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336-337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总结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2例的护理经验。结果新生儿无1例发生颅内出血。所有产妇未出现严重感染及创口渗血不止等情况。剖宫产20例(90.91%),阴道产2例(9.09%),产后出血2例(9.09%)。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降低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产后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8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小板减少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并血小板减少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同期住院的无血小板减少的SLE患者作为对照,探讨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果85例SLE住院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者有24例,占28.24%,其中14例出现轻度血小板减少,6例出现中度血小板减少,4例为重度血小板减少。SLE患者合并浆膜炎、血液系统受累、ACA阳性及脾大者易出现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组肾脏损害的发生率高于血小板正常患者,但蝶形红斑的发生率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患者合并浆膜炎、血液系统受累、ACA阳性及脾大者易出现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利奈唑胺患者的肾功能对该药所致血小板减少的影响,为肾功能不全患者安全使用利奈唑胺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因革兰阳性菌致肺部感染在空军总医院住院、单独或联合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的肾功能不全、肾功能正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为用药前后血小板计数和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为排除联合用药的影响,按照年龄、住院时间匹配原则,选择同期因感染住院且肾功能正常、未使用利奈唑胺但使用利奈唑胺联合疗法中的另外1种抗菌药物的患者,作为单独应用该种抗菌药物的对照。结果应用利奈唑胺患者共43例,其中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不全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38~93(74.8±14.2)岁,16例联用利奈唑胺和其他抗菌药物,包括替考拉宁(1例)、美罗培南(4例)、万古霉素(1例)、甲硝唑(1例)、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6例)和头孢哌酮舒巴坦(3例);肾功能正常患者(肾功能正常组,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38~90(73.8±13.7)岁。替考拉宁、美罗培南、万古霉素、甲硝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组各22例。应用利奈唑胺的时间:肾功能不全组为1~13(5.4±3.6)d,肾功能正常组为2~13(5.9±3.0)d。肾功能不全组应用利奈唑胺前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07±94)×109/L和(131±97)×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功能正常组患者应用利奈唑胺前后小板计数分别为(208±89)×109/L和(181±94)×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不全组与肾功能正常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59.1%(13/22)与28.6%(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均无出血症状,停药3~10(5.7±3.3)d后均逐渐恢复至基线水平。肾功能不全组中联用甲硝唑、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者各1例,均出现血小板减少;联用美罗培南者4例,3例出现血小板减少;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者3例,2例出现血小板减少;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者6例,3例出现血小板减少。而替考拉宁、美罗培南、万古霉素、甲硝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仅有头孢哌酮舒巴坦组的1例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轻度)。肾功能不全组患者联用利奈唑胺和上述6种抗菌药物之一时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与单独使用其中1种抗菌药物的各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患者肾功能对利奈唑胺所致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有一定影响。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利奈唑胺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一旦出现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救治成功的2例妊娠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资料。结果2例患者均出现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异常、发热、肾脏、肝脏、心脏等多器官系统损害,起病初均未能正确诊断;经行血浆置换、血液透析及支持对症治疗,救治成功。结论妊娠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易误诊;诊断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依据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异常、发热及肾脏损害;治疗上采取以血浆置换为中心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