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减少病区药房调剂差错件数,降低患者用药风险。方法将品管圈方法应用到病区药房发药中,分析病区药房调剂差错的主要原因,拟定相应对策并实施,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与讨论。结果该院病区药房发药差错件数由每周41.33件降至每周18件,改善幅度达56.45%。结论品管圈活动对于发现和解决病区药房调剂差错有效。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可减少病区药房调剂差错件数,提高药学部对临床的服务水平,同时可提高药师团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医院药房发药差错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来发 《广东药学》2002,12(2):55-5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门诊药房发药差错防范措施。方法从配方发药的各个工作环节着手,完善各项工作规程,采取各项具体防范措施,避免差错隐患。结果避免和减少门诊药房发药差错,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药学服务水平。结论药师应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最大限度地防止发药差错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朱伟梁  丁禄霞  李莉  蒋鹏 《中国药房》2012,(13):1190-1192
目的:降低医院门诊药房发药差错率,促进药学服务质量提升。方法:以"降低门诊药房发药差错率"为主题,在我院门诊药房按照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并评价该活动的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拟定了几方面的对策,如配方人员仔细核对打印标签,药品调配后摆放整齐;对同一成分不同规格、包装非常类似的2种药品,用其他品种的药品隔开,并贴上醒目图标等。有形成果方面,与改善前比较门诊药房发药差错率下降62.9%(29.25件vs.10.85件),目标达标率120.66%;无形成果方面,员工品管手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责任心等方面的评分明显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提升门诊药房药学服务质量,促进临床用药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杨振  蒋玲 《中国药业》2013,(2):43-44
目的提高药品调剂工作质量。方法分析门诊药房调剂处方差错的原因,提出减少差错的相应措施。结果药品调剂差错分处方差错和配方差错。门诊药房调剂差错主要集中在单品种数量和相似药名的品种上。结论医院应严格按规章制度管理,药师应加强业务学习和责任心,以降低发药差错,提高调剂质量,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吴晓  金杨君  朱东升 《医药导报》2011,30(7):970-972
目的 利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组成门诊药房Vitamin圈,提升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降低门诊药房调配发药差错次数,保证用药安全.方法 自2010年3月起,在系统培训的基础上,门诊药房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推行QCC活动,按QCC实施的十大步骤进行计划、实施、确认和处置.结果 门诊药房的Vitamin圈通过开展QCC活动,使门诊药房处方差错次数由改善前的每周137件降至52.5件.结论 品管圈活动在门诊药房取得良好效果,减少门诊药房发药差错次数,提升员工药学服务水平,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朱方 《北方药学》2015,(3):165-16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减少我院中药饮片发药差错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以减少中药饮片发药差错为主题,对比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我院中药饮片发药差错件数,分析原因并制定对策,最后评价成果。结果:品管圈活动的实施,不仅有效减少了我院中药饮片发药差错,而且圈成员的愉悦感、品管手法、沟通配合、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在我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保障了临床用药的安全,而且提高了圈成员的各项能力,值得大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医院门诊药房发药差错隐患产生的原因,提高药品调配工作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医院852例门诊处方发药差错隐患情况及产生的原因。结果医院门诊处方调配差错隐患原因分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类。主观原因包括医师处方错误(50.00%)、药荆师调配发药错误(33.33%)、会计录入处方错误(12.68%)、患者家属和患者因素(4.00%),客观原因包括药品包装、处方、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因素。结论通过对发药差错隐患的分析,提示应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实现零差错。  相似文献   

9.
张玲 《北方药学》2018,(5):186-187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药房发药差错的原因,探讨降低差错的对策.方法:收集2014~2016年门诊药房发药差错记录,对差错原因进行分析归类.结果:我院门诊共发生84例差错,差错率为0.009%,平均每月有2.3次发药差错.其中,审核处方时未能发现的差错占23.82%,调配药品时发生的差错占57.14%,书写药袋、提供咨询、发药时产生的差错占14.28%,其他差错占4.76%.结论:针对差错原因,制定对策有助于降低门诊药房发药差错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减少门诊药房发药差错,提高药品调剂工作质量。方法对我院门诊药房2004-2008年发药差错的类型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4年内共发生差错49例,其中收费处划价差错17例,调配人员发生差错22例,发大输液时单人无核对6例,用法用量差错3例,未交代贮存条件导致药品报废1例。结论药学人员应严格执行处方调配规程,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素质,避免发药差错。  相似文献   

11.
目的:降低住院药房工作差错率,促进患者用药安全。方法:按品管圈理论的十大步骤进行计划、实施、确认和处置,分析导致住院药房工作差错(品项和数量差错)发生的真因并探讨解决的对策并实施,评价效果。结果:针对品项差错发生的主要原因如同一品名的药品多规格、多厂家,制订药品分开摆放及设计醒目标识等对策。取得的有形成果:差错件数从每周10.3件下降到0.7件(降低93.2%);无形成果:药师在品管圈手法运用、工作积极性、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结论:品管圈用于降低住院药房工作差错是可行的、有效的,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李肖玲  陆国红  沈金芳 《中国药房》2012,(25):2345-2347
目的:通过持续质量改进(CQI)提高住院药房调剂质量,提升药房管理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和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找出我院住院药房调剂过程中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实施相应CQI措施(如实行目视管理、完善医院信息系统程序、合理排班等),并对比实施前(2010年5-8月)、后(2010年9-12月)的各类差错(如"漏药品"、"数量错"等)数据,评价CQI的效果。结果:实施一系列CQI措施后,改进前差错例数居前列的"漏药品"和"数量错"分别从186、133例下降至92、65例,下降幅度均超过50%;口服药、注射剂2种摆药方式发生的差错例数均较改进前显著下降(从284、131例下降至127、49例,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效的维护机制、不断的持续改进,是提高医院住院药房调剂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提升药房管理水平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降低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率,保障患者安全用药。方法:分析造成门诊药房调配差错的原因,采用品管圈方法拟定对策,评估对策实施的效果。结果:针对药品调配差错多为数量发错和品种发错的原因,制订并实施了电子处方单上增设剂型警示标签和定位码,对工作区域内药架整理进行岗位划分,制作培训手册、对轮转人员等进行岗前培训,重新设计统一药品标识等对策。活动后,调剂差错率由每周0.82%降为0.17%,圈员在学习能力、工作积极性等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效减少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门诊药房日常的药品调配工作更加准确、快捷和高效,降低了调配差错率。  相似文献   

14.
探讨医院药房调剂差错产生的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以期降低调剂差错率,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将药房调剂差错以全面质量管理的分类方法,从药剂人员、药品、工作方法、环境、计算机系统五个方面有针对性的进行阐述和分析。调剂差错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想降低调配差错率,需从人员、药品、管理、环境和计算机系统各方面去改进,还要注重多部门内外协调,才能达到综合性防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实践中探索单剂量全自动片剂摆药机在住院药房应用的可行性,优化摆药工作模式,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介绍全自动片剂摆药机在我院的使用情况,描述常见的差错类型并提出解决方法,全面分析摆药机使用效果。结果与结论:摆药机常见的差错类型有药片窜包、手动放药单元不漏药等,解决方法包括设置合适的包药速度、定期清洁药片托盘等。摆药机的使用完善了摆药工作流程、避免了药品污染和交叉感染、提高了患者用药依从性和药品管理水平、转变了药师的工作模式等,给药房带来了调剂模式和管理的变革,更符合新形势下药房管理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鲍仕慧  白少华  王增寿  李菁 《中国药房》2011,(21):1956-1958
目的:降低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内差件数。方法: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减少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内差中,分析处方调剂内差的主要表现及引起差错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实施,同时评估该活动的效果。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处方调剂内差件数明显降低,由活动前的145.6件/周降为61件/周,下降比例达58%以上;药师在品管手法认识、团队凝聚力、学习积极性、荣誉感等方面有明显提高。结论:推行品管圈活动降低了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内差件数,促使临床用药更加安全、有效,提高了门诊药学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17.
施政  王建平 《中国药房》2011,(13):1183-1184
目的:降低门诊西药房用药差错件数,提高医院药剂科工作质量。方法:在我院门诊西药房按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比较评价该活动的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使门诊西药房每周用药差错件数由改善前的45.5件/周降至22.0件/周;药师在品管手法的认识、沟通与协调、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谐程度等方面有较大提升。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提升了门诊西药房药学服务水平,促进患者用药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闫万梅  王素卿 《中国药房》2012,(45):4317-4318
目的:为我院住院药房口服固体制剂的标记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住院药房实行中心摆药的共348种口服固体制剂标记情况按不同形式进行分类统计,并分析各类标记形式的作用。结果:未标记的口服固体制剂为218种;而有标记的口服固体制剂为130种,占中心摆药药品总数的37.36%。药品标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6类:Ⅰ类:标记了药品商品名;Ⅱ类:标记了药品通用名;Ⅲ类:标记了药品商品名或药品通用名,并标注生产企业名;Ⅳ类:标记了药品生产企业名;Ⅴ类:标记了主药含量;Ⅵ类:标记了不明意图的记号。采用药品名或生产企业名+主药含量进行标记易于识别和核对,一些制剂采用异形片形式或者丸剂形式等,即使没有标记也很容易识别和核对。结论:药品生产企业应在口服固体制剂上标记通用名+主药含量,以便识别和核对,利于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李辉  赵锦欢  林伟斌  季波  赵树进 《中国药房》2011,(45):4258-4260
目的:为优化住院药房医嘱摆药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围绕住院药房医嘱摆药,通过对医嘱摆药系统常见问题及与医师、护士、药师有关的医嘱摆药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结果与结论:住院药房实行中心摆药,方便了临床,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仍存在各方面问题,如医嘱摆药系统方面存在药品计价失败导致无法保存等问题,医师方面存在医嘱意愿与患者实际用药不符、长期医嘱执行时间不详等问题,护士方面存在非药疗项目选择药疗等问题,药师方面存在医嘱摆药系统时间选择有弊端、医嘱摆药系统不识别部分执行时间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医、药、护人员应加强沟通,针对性解决上述问题;而药师的临床药学专业实践能力也应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促进信息化住院药房的建设。方法对比新旧住院药房药品调剂管理系统(简称调剂系统)应用前后1个月的流程,护理模块的改变及药师模块的优化,护士排药时间、取药等候时间、药师调配时间、调剂差错率等与医疗质量的差异。结果新调剂系统提高了护士排药效率,缩短了取药等候时间,提高了药房工作效率和准确率,调剂差错率明显下降。结论新调剂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提升了药房药学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