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青光眼滤过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庆军  张舒心 《眼科》2002,11(1):17-19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体脉和膜脱离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0例12只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4只眼经1-3次脉络膜上腔放液联合抽玻璃体水囊联合前房注气术后,3只眼压恢复正常,1只眼前房不恢复,改行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余8只眼均一次行前 部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眼压控制正常,前房形成.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为难治并发症。脉络膜上腔放液联合抽玻璃体水囊治疗有效,前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复杂外伤性青光眼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手术方法及并发症。方法:对28例继发于钝挫伤、穿通伤的复杂外伤性青光眼行联合手术治疗,其中行晶状体摘除、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青光眼阀前房植入术10例,保留晶状体、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青光眼阀前房植入术3例,无晶状体眼行前部玻璃体切除、人造瞳孔术联合青光眼阀前房植入术4例及睫状体扁平部植入术5例,人工晶状体眼行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4例,恶性青光眼行前房成形术,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青光阀扁平部植入术2例,以上眼其中7例同时行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结果:术后随诊9~40个月,平均18.6个月,手术成功(眼压:6~21mmHg)21只眼(75%)视力提高15只眼(53.5%)。并发症:早期低眼压18例,脉络膜脱离12例,眼压失控7例,玻璃体出血4例,引流管内口阻塞5例,驱逐性出血1例,视网膜脱离1例。结论:联合手术是治疗复杂外伤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前房重建手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前房重建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方法34例(36眼)浅前房(包括无前房)者中23眼行脉络膜上腔放液联合前房注气;8眼行玻璃体水囊抽液联合前房注气;2眼行玻璃体水囊抽液联合白内障囊外摘出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3眼行前房角分离、前房形成、小梁切除联合囊外摘出或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36眼中33眼在浅前房发生2周内手术,2月、4月、9月手术各1眼。其中30眼一次手术成功;3眼脉络膜上腔放液联合前房注气者经原角膜穿刺口进行了二次注气成功;2眼行玻璃体水囊抽液联合前房注气后前房仍不能形成改行其它手术方式成功;1眼前房角分离、前房形成、小粱切除联合囊外摘出术者手术失败。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Ⅱ度浅前房保守治疗最长不要超过2周,无效时须考虑前房重建手术;Ⅲ度浅前房一旦发生应立即手术。根据浅前房原凶要选择不同的手术或进行多手术联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前、术后前房深度及房角形态的改变。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5月至2008年3月收住我院资料完整的35例(38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患者入院后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6.2±1.6)。对手术前后的房角形态、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及视力进行对照观察。结果超声乳化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中央前房加深,原来狭窄的房角增宽,关闭的房角部分开放。结论对于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有效地降低眼压,开放房角,加深前房,提高视力,与滤过性手术相比,手术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恶性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及阶梯治疗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6/2018-05我院收治的常规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患者16例18眼的临床资料。采用阶梯式的治疗方案,首先采用睫状肌麻痹剂和降眼压药联合治疗,再采用YAG激光晶状体后囊切开联合玻璃体前界膜切开,然后前房成形术,最后采用晶状体后囊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对治疗前后屈光度、前房深度、房角及眼压进行分析。

结果:恶性青光眼倾向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4.1±2.3wk发生,1眼单纯接受药物治疗,7眼接受YAG激光晶状体后囊切开,6眼接受前房成形术,4眼接受晶状体后囊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阶梯治疗后屈光度+0.48±0.89D,前房深度3.14±0.33mm,眼压15.3±4.7mmHg,14眼房角开放。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恶性青光眼控制表现为近视减轻、中央前房加深、房角开放、眼压下降。  相似文献   


6.
由新英  王涛 《眼科》2012,21(1):43-46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为主的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治疗模式的可行性。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青光眼滤过术后药物治疗无效合并有白内障的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患者12例12眼。方法对所有患眼优先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必要时联合术中抽玻璃体水囊及房角分离术;无效者再行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及玻璃体前界膜切开或前部玻璃体切割术。除常规检查外,手术前及手术后2周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术后平均随访(15.8±5.2)个月。主要指标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及视力变化。结果12眼中术前平均中央前房深度(0.38±0.17)mm,平均眼压(31.50±3.50)mmHg。5/12眼经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折叠式IOL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5/12眼又联合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及玻璃体前界膜切开术;2/12眼又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术后2周平均中央前房深度(2.31±0.37)mm;末次随访时平均眼压(14.60±4.80)mmHg;视力提高或不变。结论本文小样本的资料显示,药物治疗无效的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病例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无效者依次行Nd:YAG激光晶状体囊膜、玻璃体前界膜切开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的治疗模式是可行的。(眼科,2012,21:43-46)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恶性青光眼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5年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恶性青光眼患者19例(23只眼)的手术方式、术后视力、眼压情况。结果 19例(23只眼)中,12只眼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其中6只眼于术后1月内病情复发,经分别或联合行激光后囊切开、玻璃体前界膜切开、前部玻璃体切除,甚至房水引流管植入后才得以缓解。11只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未见复发。患者的视力较术前提高,眼压得到控制。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为治疗恶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和眼压的变化及手术疗效.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入选病例为原发性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7例49眼,对26眼临床前期或房角检查动态下房角关闭粘连范围≤180°的患者采取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23眼动态下房角关闭粘连范围≥180°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小梁切除术;对有青光眼发作史的所有患眼联合行房角粘连分离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和房角.随访3mo~2a.结果:术后47眼视力提高,2眼无变化,≥0.5者35眼(71%).术后所有患者眼压明显降低(P<0.01)、前房明显加深(P<0.01),房角增宽.47眼眼压得到长期良好控制.2眼术后1mo眼压再次升高,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晚期高眼压下手术的患者.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可使前房加深、眼压降低、房角增宽;但对房角关闭粘连范围≥180°的患者应同时行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后,术眼前房深度和角膜厚度及前房角结构的改变。方法:对20例20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wk使用超声生物显微镜量化测量前房深度、角膜厚度和前房角宽度。结果:全部患者术后1wk角膜厚度明显增加,前房深度明显增大;500μm处前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及ACA角度均与术前值比较明显增加,且均P<0.01。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使角膜厚度显著增加;可显著增加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前房深度及房角宽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及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跟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22只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房角关闭小于1/2者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房角关闭大于1/2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结果术后随访22只眼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平均眼压为(12.1±3.9)mmHg,全部病例术后视力均有提高,视力0.5及以上者16只眼,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增加,19只眼术后房角全部开放。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具有安全、降眼压确切、增进视力和开放房角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巩膜瓣下25G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极浅前房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18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例男性,10例女性),其中11眼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7眼为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青光眼。所有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眼压不能控制,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小梁切除术及巩膜瓣下前段玻璃体切除术。主要观察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前房深度、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降眼压药物、眼底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患者平均眼轴为21.5±0.6 mm,平均年龄为62.3±7.9岁。术前平均前房深度0.78±0.43 mm,术后1wk平均前房深度2.89±0.41 mm(P<0.001)。术后1wk平均眼压16.72±6.28 mmHg,较术前平均眼压43.28±9.38 mmHg显著下降(P<0.001)。均未发生如眼内炎、视网膜脱离、脉络膜上腔出血、角膜内皮失代偿、恶性青光眼等并发症。

结论:巩膜瓣下25G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极浅前房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青光眼术后前房形成不良的处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青光眼术前、术后的意外情况和处理不当出现前房形成不良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对我院1975/2006的青光眼患者实施不同术式后发生前房形成不良47眼。通过在手术时行眼球加压、减压,前房穿刺术、保护巩膜瓣和避免对眼内组织的损伤。仔细检查和分析,找出原因,采取积极的相应处理。结果:前房形成不良47眼,术后经过药物处理恢复8眼,手术修复结膜、巩膜瓣7眼,结膜转移、对侧移植或羊膜移植3眼,睫状体脉络膜上腔放液5眼,后巩膜下抽玻璃体水囊和前房注气术4眼,前部玻璃体切除4眼,前、中部玻璃体切除7眼,白内障摘除和前房注气术5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和人工晶状体植入、玻璃体切割术4眼。前房恢复39眼,其余8例中发生结膜巩膜漏眼内炎1眼,角膜失代偿2眼,恶性青光眼和放弃治疗失明5眼。结论:青光眼的滤过手术,在术中和术后出现短暂的浅前房和无前房是允许的。前房延缓形成或久无前房可造成眼部不同程度的严重改变或损害。应密切观察眼压、瞳孔、眼压变化,及时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13.
晶状体超声乳化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2例(89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加房角分离术治疗,随访3~6个月,平均4.2个月.结果 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眼压控制良好.房角镜下见术后房角较术前明显增宽,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减小;前房加深.结论 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加房角分离术可有效提高视力,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并开放房角,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前房应用曲安奈德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秦萍  陈彬川  魏星  许耀 《眼科新进展》2011,31(9):862-864
目的评价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在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前房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56例(56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机分为2组:TA组28例(28眼),术中前房内注射TA0.5mg(0.05mL),并术后常规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mg;对照组28例(28眼),只给予术后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mg。观察比较2组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前房反应、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等指标。结果 TA组术后各时间点前房反应情况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第3天TA组和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2620±165)mm-2、(2617±171)mm-2,第5天分别为(2610±160)mm-2、(2603±161)mm-2,第7天分别为(2608±163)mm-2、(2602±167)mm-2,2组各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A组和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前房应用TA可显著减轻术后前房反应,且不影响角膜内皮与眼压,可改善视力,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和钝性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晶体半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和钝性房角分离法治疗18例(18眼)伴有白内障晶状体半脱位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对手术技巧、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及并发症进行探讨。结果 18例(18眼)患者术后1d、1周和3个月的平均视力分别为0.30±0.41、0.37±0.32和0.52±0.36,较术前平均视力0.15±0.19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d、1周、3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18.3±7.8)mmHg(1kPa=7.5mmHg)、(15.8±3.9)mmHg、(16.2±2.6)mmHg,与术前用药前平均眼压(30.7±6.5)mmHg及药物治疗后平均眼压(17.2±4.8)mm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前房深度(3.04±0.38)mm较术前(1.98±0.31)mm显著增加(P<0.05);术后患者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房角粘连关闭象限不同程度开放,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和钝性房角分离治疗白内障晶状体半脱位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前房角分离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9例(29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29例(29眼)术后前房深度增加,视力较前提高,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前房角分离、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可有效降低眼压,开放房角,提高视力,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内镜下前房角分离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研究。对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33例(33只眼),采用内镜下前房角分离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10个月。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抗青光眼药物种类、前房角开放范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末次随访时眼压(15.01±4.37)mmHg(1 mmHg=0.133 kPa),较术前(28.58±11.14)mmHg明显下降(t=8.353,P<0.00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0.64±0.32较术前的1.02±0.36提高(t=1.382,P=0.074);术前使用抗青光眼药物数量(3.48±0.94)种降至(0.24±0.66)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72,P=0.008);术后前房角开放范围达270°者28只眼(84.85%),相比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1.495,P<0.001)。随访期间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内镜下前房角分离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