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PG0839基因对小鼠肝细胞和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与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明确该基因的功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本研究于2013年6—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18~22 g SPF级昆明小鼠18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组1为接种P.gingivalis W83菌株组,组2为接种P.gingivalis PG0839基因突变菌株组,组3为对照组。在组1、组2的每只小鼠背部皮下2个位点各注射浓度为1×109 CFU/mL的细菌悬液0.1 mL,组3的每只小鼠注射等量无菌PBS缓冲液。在细菌接种后5 d处死各组小鼠,留存肝组织及血清。使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和血清中IL-1β与IL-6水平。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结果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组2小鼠肝组织和血清中的IL-1β与IL-6表达显著低于组1小鼠(P<0.05);与组3小鼠相比,组1和组2小鼠肝组织和血清中IL-1β与IL-6表达均显著增加( P < 0. 05)。结论 PG0839基因可能参与P.gingivalis引发小鼠全身炎症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对人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hDP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提取hDPSCs,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干细胞的表面标记物。实验组利用含有不同浓度TGF-β1(1、5、10、20 ng/mL)的α-MEM培养细胞,对照组以不含TGF-β1的α-MEM培养细胞,分别在第7天和14天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成骨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在第21天时,通过茜素红染色观察矿化结节形成情况。结果  显微镜下可见hDPSCs呈长梭形,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呈CD73和CD90阳性表达,CD31、CD34和CD45阴性表达,具有典型的干细胞表面标记物。qRT-PCR结果表明,含有TGF-β1的各实验组均能明显促进成骨相关因子Runt 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涎蛋白(BSP)和骨钙素(OCN)mRNA的表达。第7天时,TGF-β1浓度为1 ng/mL 组的Runx-2、BSP和OCN的表达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11.3倍、8.7倍和11.7倍,明显高于其他各浓度组(P < 0.05);第14天时,1 ng/mL组的Runx-2、BSP和OCN表达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5.08倍、7.17倍和3.03倍(P < 0.05),20 ng/mL组BSP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茜素红染色显示各浓度的TGF-β1均能促进hDPSCs矿化结节形成。结论 TGF-β1可以促进hDPSCs的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感染对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uman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HAECs)表达炎症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在体外以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分别为0、25∶1、100∶1和200:1的P.gingivalis刺激HAECs 24 h后,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印迹试验检测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2和TLR-4的表达水平;在体外以MOI分别为0和200∶1的P.gingivalis刺激HAECs 30 min后,采用凝胶迁移实验检测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的活化水平。结果 P.gingivalis刺激组(MOI分别为25∶1、100∶1和200∶1)的HAECs中MCP-1、IL-1β、TLR-2和TLR-4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未刺激组(MOI为0)(均P < 0.05),且提示这种上调作用呈P.gingivalis刺激剂量依赖性;P.gingivalis刺激组(MOI为200∶1)的HAECs中NF-κB活化水平显著高于未刺激组(MOI为0)(P < 0.05)。结论 P.gingivalis可能通过TLRs-NF-κB信号通路上调HAECs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提示P. gingivalis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四氯二苯对二恶英(TCDD)和地塞米松(DEX)联合诱导C57BL/6J小鼠腭裂模型,并在腭发育关键时期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和受体活化样激酶5(Alk5)基因的表达,探讨TCDD和DEX联合诱导胎鼠腭裂与TGF-β3和Alk5的相关性。方法在小鼠GD10 ~GD12,实验组小鼠连续3 d胃饲TCDD和腹腔注射DEX,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于GD17.5体视显微镜下检测各组腭裂发生率,并于GD13.5、GD14.5、GD15.5 分别剪取胎鼠腭突提取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TGF-β3和Alk5基因表达。结果采用TCDD和DEX联合致畸,可诱导C57BL/6J胎鼠形成100%腭裂,建立了一种稳定适合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腭裂动物模型。GD13.5时TGF-β3和Alk5基因表达水平在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GD14.5、GD15.5实验组TGF-β3表达均降低(P<0.05),而Alk5表达均升高(P<0.05)。结论TCDD和DEX联合作用可诱导C57BL/6J胎鼠形成稳定腭裂,在腭融合关键时期诱导TGF-β3表达下降,Alk5表达升高,与腭裂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妇牙周病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检出情况、血清炎性因子与早产低体重(PLBW)的关系。方法通过严格筛查分别选取分娩出早产低体重儿的产妇(PLBW组)和正常分娩的产妇各30例(对照组),对其牙周状况进行检查,记录菌斑指数(PI)、出血指数(BI)、探诊深度(PD)及临床附着丧失水平(CAL),并采集产妇龈下菌斑、静脉血和脐带血,采用16S rRNA PCR法检测菌斑中P.gingivalis,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前列腺素E2 ( PGE2)水平。结果PLBW组牙周状况较差,P.gingivalis在PLBW组和对照组中检出率分别为56.7%和3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病变程度、P.gingivalis检出率与胎儿孕周和出生体重均呈弱负相关(P<0.05)。PLBW组静脉血和脐带血中IL-1β、IL-6、PGE2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LBW组内患有牙周病者静脉血中IL-1β、PGE2含量高于牙周健康者(P<0.01)。结论孕妇牙周感染可能是导致早产低体重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牙龈炎症对环孢菌素A(CsA)致牙龈增生的影响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2006年5—8月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比较医学科,将3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对照组7只,胃饲橄榄油9周后处死;结扎组7只,右侧下颌第一磨牙牙颈部栓结正畸用细钢丝,胃饲橄榄油9周后处死;单纯用药组10只,胃饲CsA橄榄油溶液(每天30 mg/kg)9周后处死;结扎+用药组10只,右侧下颌第一磨牙牙颈部栓结正畸用细钢丝,胃饲CsA橄榄油溶液 9周处死。取下颌第一磨牙做病理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TGF-β1表达变化。 结果    胃饲橄榄油或CSA橄榄油溶液9周,结扎+用药组大鼠牙龈增生最明显,其舌侧牙龈结缔组织面积为(294705.30±2490.13)μm2,明显高于单纯用药组[(48710.54±3695.88)μm2]、结扎组[(21440.15±2735.85)μm2]和对照组[(17911.53±1672.70)μm2](P < 0.05);结扎+用药组和单纯用药组大鼠血清中TGF-β1质量浓度分别为(276.60±99.79)ng/mL和(320.11±68.27) ng/mL,均明显高于结扎组[(77.80±54.57)ng/mL]和对照组[(67.63±41.55)ng/mL](P < 0.05)。结论    在炎症存在下,CsA诱发的牙龈增生会更明显;TGF-β1在CsA诱发的牙龈增生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种植体骨界面骨组织中的表达,评价表面处理钛合金、钛合金及不锈钢种植体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于2002年3月至2003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随机将90只大鼠分为3组,每组30只,雌雄各半。分别将表面氧化处理后的六铝四钒钛(处理钛合金组)、未经特殊处理的六铝四钒钛(Ti6Al4V组)、不锈钢(316L合金组),植入大鼠的下颌骨内,于术后第1、2、3、4、6周取材,进行HE染色观察及TGF-β1免疫组化染色灰度值判读。结果    (1) HE染色光镜观察:处理钛合金组种植体成骨细胞排列紧密,新生骨较其余两组更致密。(2)TGF-β1免疫组化染色灰度值的比较:处理钛合金组高于Ti6Al4V组,Ti6Al4V组高于316合金组(均P < 0.05)。结论    表面氧化处理可增强Ti6Al4V骨界面TGF-β1的表达,提高其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2种fimA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刺激下口腔上皮细胞ICAM-1的表达水平。方法实验组用P.gingivalis ATCC 33277(Ⅰ型菌毛组),W83(Ⅳ型菌毛组),47A-1(Ⅳ型菌毛组)分别与KB细胞(ATCC CCL17)共同孵育24h;对照组为未受P.gingivalis刺激的KB细胞。分别在1h、3h、6h和24h收集细胞,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KB细胞膜上ICAM-1的动态表达。结果P.gingivalis刺激细胞后3h、6h和24h,实验组ICAM-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种fimA基因型P.gingivalis调节KB细胞表达ICAM-1的方式相似,Ⅳ型菌毛组的调节作用强于Ⅰ型菌毛组。结论P.gingivalis上调口腔上皮细胞表达ICAM-1的水平与其fimA基因型相关,提示P.gingivalis致病性与其fimA基因型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质量浓度氟对大鼠切牙生长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氟斑牙的发病机制。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建立氟斑牙动物模型。3组分别为低剂量氟组(F-质量浓度60 mg·L-1,13只)、高剂量氟组(F-质量浓度120 mg·L-1,13只)和对照组(蒸馏水,14只)。10周后取材,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氟对大鼠切牙成釉细胞的形态及TGF-β1表达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大鼠切牙均出现典型的氟斑牙症状,牙面出现白垩色改变,釉质表面有横纹。HE染色结果显示成釉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细胞排列紊乱,甚至成灶性堆积,可见空泡性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TGF-β1在分泌期和成熟期成釉细胞均为强阳性表达,在星网状层、中间层均为阳性表达,在新形成的釉基质中呈阳性表达。2个实验组TGF-β1的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个实验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可能通过抑制TGF-β1的表达而干扰了成釉细胞的分化和基质分泌,造成釉质发育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在氧化锆(Zirconia Zr)片表面黏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为氧化锆材料在口腔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将MC3T3-E1分为4组进行培养,即TGF-β1组、Zr组、Zr+ TGF-β1组、对照组。分别使用MTT法检测各组0、1、2、3、4、5、6、7 d细胞增殖活性;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成骨细胞中3、7 d后成骨相关蛋白OPG,Runx2,BGP,BMP2 mRNA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3、5、7 h后各组细胞骨架及微观结构。结果    MTT检测结果显示,随细胞培养时间的增长,各组细胞数目均逐渐增加。其中,1~3 d各组细胞数目未见明显差异(P > 0.05),3~7 d Zr+ TGF-β1组与TGF-β1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其他组(P < 0.05),而Zr组的细胞数目略高于对照组(P < 0.05);PCR结果显示,3 d 后可见Zr+TGF-β1组细胞的OPG、BMP-2、Runx2、BGP mRNA表达相对明显,高于其余组(P<0.05),同时TGF-β1组细胞的OPG、BMP-2、Runx2 mRNA的表达水平也略高于Zr组及对照组(P<0.05);7 d后氧化锆+TGF组相较其余组升高不显著,各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各个实验组细胞的细胞骨架较对照组有明显铺展,且形态多不规则,肌动蛋白纤维交错排列,形态更加伸展。结论    TGFβ-1可能对成骨细胞在氧化锆片表面的贴附、增殖及分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灌服蛇床子素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 72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3组,高浓度(40 mg/kg)、低浓度(20 mg/kg)蛇床子素组和对照组。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分别灌服蛇床子素溶液和等量溶剂,加力7、14、21、28 d后分批处死,获取包含上颌磨牙的上颌骨,测量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分别采用H-E、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变化及对破骨细胞进行计数,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加力后7、14、21、28 d,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逐渐增大。加力第7天,低浓度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时间点实验组牙移动距离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高浓度组与低浓度组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0.05)。组织学观察可见,张力侧成骨细胞出现,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压力侧破骨细胞计数于加力第7天达到高峰,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多,且有显著差异(P<0.05);加力第14天,3组均减少,实验组仍较对照组多,有显著差异(P<0.05),高、低浓度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1 d和28 d时继续减少,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灌服蛇床子素能加快正畸牙移动,在早期阶段增加牙周组织中破骨细胞数量,加快牙周组织改建,其作用受剂量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诱导的耐受对小鼠骨吸收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骨保护素(OPG)/NF-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ANKL)表达水平,以及牙槽骨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1×10~9CFU P.gingivalis口内涂布给菌5 d,磷酸盐缓冲液(PBS)洗脱后,再次口内涂布P.gingivalis给菌2 d,构建Balb/c小鼠牙周组织耐受模型。10 d后收集新鲜牙龈组织,采用western bolt检测牙龈组织中IL-1β、OPG和RANKL表达水平的变化。6周后,收集上颌骨,采用亚甲基蓝染色法检测牙槽骨吸收水平的改变。结果:耐受组小鼠牙龈组织中IL-1β表达水平较非耐受组降低,OPG/RANKL比值较非耐受组升高。亚甲基蓝染色结果显示,耐受组小鼠釉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ABC-CEJ)的距离小于非耐受组(P<0.01),说明耐受组小鼠牙槽骨吸收较非耐受组降低。结论:P.gingivalis诱导小鼠牙周组织耐受后,小鼠牙龈组织中骨吸收相关因子IL-1β分泌降低,OPG/RANKL比值升高,抑制了牙槽骨吸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建立人免疫重建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荷瘤鼠嵌合模型来探讨4-1BBL-B7-H3基因在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方法 将40只SCID鼠随机分为5组,A组(对照组)行免疫重建加注射Tca8113细胞;B组(Ad4-1BBL-B7-H3组)行免疫重建加注射含有人4-1BBL-B7-H3基因腺病毒转染的Tca8113细胞;C组(空载组)行免疫重建加注射含有空载体腺病毒转染的Tca8113细胞;D组(非免疫重建组)不给予小鼠免疫重建,注射Tca8113细胞;E组(非肿瘤组)行免疫重建加注射PBS。每周定期测量肿瘤体积;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人IgG蛋白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人CD3+、CD56+淋巴细胞比例;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自然杀伤细胞2族成员D(NKG2D)和Toll样受体2(TLR2)在肿瘤中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1BBL-B7-H3 mRNA的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类相关分子(M1C)A、B及TLR2的表达。结果 1)B组小鼠肿瘤体积最小(P<0.05);2)A、B、C、E组小鼠外周血中检测到人IgG、CD3+、CD56+淋巴细胞,B组淋巴细胞比例高于A、C和E组(P<0.05);3)B组NKG2D和TLR2的表达较其余各组明显增强;4)人4-1BBL-B7-H3基因在B组小鼠肿瘤中稳定表达;5)B组M1CA、M1CB和TLR2的表达高于A、C、D组(P<0.05)。结论 4-1BBL-B7-H3基因在肿瘤组织中的高表达能成功诱导人CD3+、CD56+细胞增殖,直接或间接活化TLR2,上调NKG2D及其配体M1CA、M1CB的表达,从而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氯已定在牙龈卟啉单胞菌 W83(P.gingivalis W83)引起的大鼠牙周炎模型中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 P.gingivalis W83灌饲和钢丝结扎牙颈部的方法建立大鼠牙周炎模型,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采用0.05%、0.1%、0.2%和0.5%的氯已定冲洗大鼠牙周袋及口腔黏膜,4周后,绝对实时定量 PCR 检测各组大鼠牙周袋内的 P.gingivalis W83拷贝数,扫描电镜观察各组大鼠牙齿表面的 P.gingivalis W83定植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牙龈组织中 TNF-α的表达(P <0.05)。结果:0.2%和0.5%的氯已定能够有效减少大鼠牙周袋内及牙齿表面的 P.gingivalis W83数量(P<0.05);0.1%~0.5%的氯已定能够减少大鼠牙龈组织中 TNF-α的表达(P <0.05)结论:0.1%~0.2%的氯已定能够抑制大鼠慢性牙周炎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牙周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与牙周致病菌、黏膜和免疫宿主细胞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有关。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 gingivalis)在牙周病中被认为是重要的致病菌之一,与黏膜和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导致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牙龈上皮是口腔微生物群的物理和免疫屏障,在牙周组织感染炎症后激活免疫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就牙龈上皮细胞在P. gingivalis刺激炎症细胞形成的炎症微环境中的生物学行为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辅助性T(Th)17细胞在牙周炎小鼠中的免疫状态。方法 将7周龄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牙周炎组和对照组,每组4只。牙周炎组采用口腔涂抹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的方法建立牙周炎动物模型。对照组涂抹PBS液。在涂抹结束后的第4周取材,流式细胞仪检测CD4+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ROR)γτ+(Th17)细胞;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Th17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A的蛋白表达。结果 牙周炎小鼠牙龈组织、颈部淋巴结和外周血中CD4+ RORγτ+(Th17)细胞在总CD4+ T细胞中的比例和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牙周炎组IL-17A的表达增加(P<0.05)。结论 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Th17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增强,牙龈组织、颈部淋巴结和外周血可能是Th17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对人类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产生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的影响。方法:应用厌氧袋法培养P.gingivalis,并用其感染HUVECs,采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培养上清中sICAM-1的含量,结果:HUVECs基础表达少量的sICAM-1;P.gingivalis剂量依赖性增强HUVECs产生sICAM-1蛋白的水平;紫外线、超声波和65℃的热处理都不能抑制P.gingivalis的作用;sICAM-1蛋白水平在P.gingivalis刺激后的4h未见改变,增高的作用从刺激后的8h开始,在12h,16h和20h继续增加。结论:活的和灭活的P.gingivalis都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地增强HUVECs产生sICAM-1,P.gingivalis可能同样诱导牙龈血管内皮细胞表达sICAM-1,升高的sICAM-1可能参与调节牙周病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牙周炎和动脉粥样硬化(AS)动物复合模型,探讨牙周炎对AS的影响。方法3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包括单纯牙周炎(CP)组、牙周炎合并AS(CP+AS)组、单纯AS组和对照组,采用结扎结合涂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的方法建立牙周炎动物模型,单侧髂动脉球囊内皮损伤术建立AS模型。建模成功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样本的组织病理学改变;Elastica van Gieson(EVG)弹力纤维染色进行形态分析,计算髂动脉横断面内膜与中膜面积的比值。采用巢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受损动脉壁中P.gingivalis 16S rDN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系统炎性因子的表达,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结果CP+AS组的CRP、IL-6及IL-1β表达水平较其他组明显升高(P<0.01),血管的内膜与中膜面积比均较其余组大(P<0.01)。在CP和CP+AS组的髂动脉中检出有P. gingivalis 16S rDNA存在。结论牙周炎对患AS
的动脉内膜的增厚可能起促进作用,其作用主要通过系统炎性因子的上调和细菌局部感染的作用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靳赢  王智明  林晓萍 《口腔医学》2015,35(5):349-353
目的 探讨他米巴罗汀(Tamibarotene,Am80)对经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抗原刺激后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的影响。方法 采用P.gingivalis抗原刺激RAW264.7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Am80进行干预;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生长情况;MTS法检测不同浓度Am80对抗原刺激RAW264.7细胞的增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抗炎因子IL-10的含量。结果 10 nmol/L Am80能够显著抑制P.gingivalis抗原刺激RAW264.7细胞的增殖分化(P<0.001);Am80(10 nmol/L)致抗原刺激的细胞IL-10的分泌量显著增加(P<0.05);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显示Am80抑制抗原刺激细胞的增殖分化。结论 Am80(10 nmol/L)时可显著促进P.gingivalis抗原诱导小鼠巨噬细胞分泌抗炎因子IL-10,并可能由此抑制P.gingivalis抗原诱导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fimA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刺激下口腔上皮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水平。方法P.gingivalis ATCC33277(IfimA),W83(ⅣfimA),47A-1(ⅣfimA)分别与KB细胞ATCCCCL17共同孵育6h,在3h和6h收集细胞和培养上清液。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KB细胞IL-8,IL-6,IL-1β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反应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8,IL-6,IL-1β的变化。结果3h时,ⅣfimA组IL-6蛋白水平低于IfimA组(P〈0.05),6h时,ⅣfimA组IL-6和IL-8蛋白水平均低于ⅠfimA组(P〈0.05);IL-8,IL-6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不一致,提示存在转录后水平的调节。3h,6h时,IL-1β对P.gingvalis刺激不敏感,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都很低。结论P.gingivalis fimA基因型与上皮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水平相关,提示P.gingivalis致病性与其fimA基因型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