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王伟炎  刘海鹰  王波  王会民 《中国医药》2013,8(9):1271-1273
目的 分析比较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7例颈椎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23例行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24例行单节段ACDF,进行临床随访,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主要观察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SF-36健康调查评分.运用McAfee分级法评估置换节段异位骨化情况,动态X线测量手术节段活动度.结果 Prodisc-C组和ACDF组患者术前颈痛VAS分别为(7.0±1.0)、(6.6±1.4)分,术后5年随访颈痛VAS分别为(2.1±0.9)、(2.9±0.9)分,2组患者术后VAS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disc-C 组患者术前NDI为(54±13)分,ACDF组为(54±11)分;术后5年随访NDI分别为(20±8)、(23±6)分,2组患者较术前均有明显好转,2组患者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术后5年N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Prodisc-C组术前、术后5年ROM分别为(8.4±0.6)°、(8.1±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术前为(7.8±0.6)°,术后5年为(1.1±0.3)°,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odisc-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5年随访临床效果优良,为治疗单节段颈椎病安全有效术式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患者6例(8个椎间盘),年龄55~73岁;脊髓型颈椎病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例.术后随访24~38个月,拍摄颈椎X线片,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WLS).结果 6例患者术后随访临床效果满意,疼痛症状明显缓解.与术前比较,术后VAS、NDI评分降低[(7.2±1.6)分vs.(1.8±1.1)分、(52.6±5.6)分vs.(7.5±2.6)分](P<0.05);颈椎曲度、置换节段功能活动度、置换节段上下位椎体椎间隙高度得到保持.假体未见下沉或偏移,未见异位骨化.结论 中老年颈椎病患者可行颈椎间盘置换手术,但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  相似文献   

3.
郭卫春  黄文俊  汪光晔 《安徽医药》2015,19(9):1686-1690
目的探讨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ACDF)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或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2年年8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颈椎病病例,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实验组:24例行ProDisc-C 置换术,对照组:22例行ACDF。评价指标主要如下: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两组术前、术后3、12月VAS评分,JOA评分,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颈椎活动度( ROM)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46例患者全部获得平均12个月(8~18个月)随访。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 P <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试验组整个下颈椎的活动度及邻近节段活动度各个随访时段与术前相比无变化(P>0.05);对照组在术后3个月整个下颈椎活动度较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时逐渐恢复正常,术后12个月邻近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对照组术后出现3例吞咽困难。结论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ACDF)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或神经根颈椎病在中短期随访中临床效果满意,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能有效保留颈椎活动度,减少临近节段的退变,并且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经椎间隙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联合邻近节段人工间盘置换(Hybrid Surgery)在颈前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应用Hybrid Surgery术式治疗颈前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8例。随访1~50个月,手术前后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评估分数(JOA)进行评分。通过JOA评分的改善情况,Odom’s分级随访结果及颈椎活动度的变化评价Hybrid Surgery的效果。结果 18例术后JOA评分(13.5±2.4)分高于术前(10.6±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4,P<0.05)。18例中16例显效,2例有效。Odom’s分级评价优6例,良11例,可1例。术后颈椎运动范围(40.1°±8.4°)与术前(42.6°±11.9°)颈椎运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P>0.05)。结论 Hybrid Surgery术式颈前路充分减压融合,既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又可保留一定程度上的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5.
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2月~2007年12月采用颈椎间盘置换方法治疗颈椎病9例,平均随访14个月.回顾性分析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影像学评价病变节段活动度及上位椎间盘高度的变化.结果:9例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的改善,VAS评分较术前平均降低3.7分,JOA评分平均提高5.2分,颈椎屈伸侧位X线片显示病变节段活动度由术前的平均1.3°到术后最近一次随访时的1.9°,上位椎间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6.30 mm至术后最近一次随访时的6.25 mm.9例均未发生任何近期并发症.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可以保留病变节段的活动度,预防或减慢邻近节段的退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2月~2007年12月采用颈椎间盘置换方法治疗颈椎病9例,平均随访14个月.回顾性分析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影像学评价病变节段活动度及上位椎间盘高度的变化.结果:9例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的改善,VAS评分较术前平均降低3.7分,JOA评分平均提高5.2分,颈椎屈伸侧位X线片显示病变节段活动度由术前的平均1.3°到术后最近一次随访时的1.9°,上位椎间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6.30 mm至术后最近一次随访时的6.25 mm.9例均未发生任何近期并发症.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可以保留病变节段的活动度,预防或减慢邻近节段的退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到2011年1月在我院接受单节段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的颈椎病患者30例,分型:神经根型10例,脊髓型14例,混合型6例。结果本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脊髓型患者术前JOA评分为(7.9±1.0),末次随访JOA评分(15.6±1.1)显著高于术前、颈痛视觉评分(VAS)、颈肩障碍疼痛指数(NDI)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神经根型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置换节段出现后凸,余未发现假体下沉、移位等。结论 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可获得较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规范手术操作和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是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胡伟 《中国实用医药》2011,6(8):104-105
目的 探讨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短节段的应用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9位患者施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其中单节段置换8例,双节段置换2例.脊髓型颈椎病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4例,混合型颈椎病2例.结果 随访时间4~19个月,平均时间9个月,对所有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的改变,椎间影像的变化进行了随访,行JOA脊髓功能评定,JOA评分(17分法)从术前的7分提高到术后的15分.术前术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椎间盘的临床应用,恢复了椎间高度,获得了颈椎的近期灵活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Bryan人工间盘置换手术的临床使用要点和早期治疗效果。方法5例颈椎病患者(5个节段)行颈前路间隙减压,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术前术后行JOA评分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经1~6个月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升至术后平均14.2分;影像学复查未见假体移位、下沉,生理弧度良好,未见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无明显颈部僵硬和活动受限表现。结论5例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颈椎矢状面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PPECD治疗37例软性椎间盘突出和/或椎间孔狭窄的CSR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定手术疗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颈椎功能状态,VAS疼痛评分评价颈肩部和上肢部疼痛程度,观察影像学指标手术节段椎间盘角 α、脊柱功能单位(FSU)角β、C2~C7 Cobb角γ、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2~C7 SVA)、T1倾斜角(T1S)、颈部倾斜角(NT)和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 3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神经和血管损伤.术后1例患者出现患侧拇、示、中指伸直受限,对症治疗12周后略有改善.疗效优良率91.9%.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时椎间盘角α、FSU角β、C2~C7Cobb角γ和NT均增大,VAS疼痛评分、NDI、T1S和C2~C7 SVA均减小(P<0.05),而椎间隙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PECD治疗CSR不仅临床疗效显著,还能改善颈椎的矢状面形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显微减压对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方法挑选本院30例患者,进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显微减压的手术,患者中男性有16例,女性有14例,年龄在26~62岁,平均年龄为46.5岁。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有1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5例。对13例患者用Bryan假体进行治疗,对17例患者用ProDisc-C假体进行治疗,同时在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障碍功能指数(NDI)以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结果手术后症状明显得到改善,没有出现假体偏移下沉的现象。VAS、NDI、VAS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显微减压对于患者病情的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椎间融合器在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间融合器(SOLIS)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53例单纯外伤性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三组(A组、B组、C组),均按相同的标准完成颈椎前路减压术,A组18例植入带自体松质骨的SOLIS,B组16例植入带自体松质骨的syTlcage,C组19例植骨加ACPS行颈椎融合.观察三组骨融合情况、稳定性和椎间隙高度变化,并以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均于术后3~9个月骨性融合;术后随访平均16.5个月,A组SOILS位置良好,病变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正常并无丢失发生,术前后JOA评分分别为:(10.4±2.4)、(14.9±2.0)分(P<0.01);B组5例s),Syncage塌陷,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丢失,术前后JOA评分分别为:(10.6±2.5)、(13.2±2.3)分(P<0.05);C组18例ACPS位置良好,1例发生螺钉钛板滑脱,术前后JOA评分分别为:(10.5±2.4)、(15.1±19)分(P<0.01);手术后JOA评分A组和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同B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SOLIS用于单纯外伤性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融合率高,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高,椎间高度丢失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病,观察近期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比较.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12年1月本院采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20例,记录所采用的不同术式的疗效以及术后随访结果.术前及术后随访采用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Odom评级判断疗效,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简称VAS)记录上肢痛及颈肩痛,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量表判定手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采用ACDR组9例,ACDF组11例.两组患者在末次随访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随访JOA评分、SF-36量表评分、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提高,NDI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SF-36躯体评分和精神评分在末次随访时A组优于B组,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疗效评估A组优于B组,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达到了满意的手术效果,在临床疗效的评估及健康状况调查表中ACDR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Bryan人工间盘置换手术的临床使用要点和早期治疗效果。方法5例颈椎病患者(5个节段)行颈前路间隙减压,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结果5例患者经1~6个月(平均3.5个月)随访,术前JOA评分由平均8.5分升至术后平均14.2分,5例患者至随访时影像学均未见假体移位、下沉,生理弧度良好,未见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均未见明显颈部僵硬和活动受限表现。结论5例人工间盘置换手术均取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颈人工椎间盘假体应用于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操作要点和早期治疗效果,观察假体植入后的稳定性和植入节段的活动度。方法对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个节段)行颈前路间隙减压,Bray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在此基础上对4例患者纵行切取颈长肌内侧肌瓣,交叉缝合,防止人工椎阃盘移位。术前、术后进行JOA评分和Odem评分比较评价早期治疗效果;术后摄置换节段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稳定性和植入节段的活动度。术后3个厅进行置换间隙CT或MRI扫描观察是否存在早期异位骨化现象。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无并发症,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0(6—11)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6.0(14—17)分。4例患者术后3个月置换节段前屈后伸活动范围平均4.8(4.0—5.7)度,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3.48(3.3—3.7)度和3.26(2.6—3.7)度。未发现假体偏移或下沉。CT或脚扫描显示:假体上、下金属壳位于临近下、上终板骨的中央,未见假体周围的异位骨化现象。结论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保持前路减压的良好效果,同时取得了很好的术后稳定性,保持了颈椎正常的活动度,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颈长肌皮瓣交叉缝合对颈人工椎间盘向前脱出有一定阻挡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照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脊柱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20例颈椎病患者施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对24例颈椎病患者实施脊柱融合术(脊椎融合组)。手术前和术后3个月对2种手术方式疗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分别摄颈椎动力位x线片,观察颈椎的稳定性及活动度,比较2种手术效果。结果2种手术方法术后临床症状缓解,脊髓功能改善,均无并发症。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13.3±1.9vs9.2±2.2;12.5±2.1VS8.8±2.3,P〈0.01),2种手术方法间比较,JO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13.3±1.9vs12.5±2.1,P〉0.05)。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与脊柱融合术相同,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具有脊柱稳定性良好,运动功能无明显丢失,手术及临近节段的活动范围接近正常人群等优点,因此有利于预防脊柱邻近节段继发性退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Peek-Prevail融合器与钢板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我科治疗单节段颈椎疾病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固定融合方式不同分为两组,Peek-Prevail固定组(A组)和钢板固定组(B组)。于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分别进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吞咽情况评估,并拍摄X线片测量手术近远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结果:两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 05);VAS评分、JOA评分末次随访时均显著优于同组术前(P <0. 01);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近、远端节段椎间隙高度及颈椎活动度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 05),但B组近端节段椎间隙高度末次随访时显著低于术前(P <0. 05),B组末次随访时颈椎活动度显著大于术前(P <0. 05);A组术后出现吞咽异物感1例,术后3个月时缓解;B组出现吞咽困难2例,末次随访时仍有1例患者存在重度吞咽困难。结论:Peek-Prevail融合器与钢板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前者对术后吞咽功能、邻近节段活动度等影响更小,其长期优势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2010年1月至2010年7月应用DISCOVER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3例,术前和术后2个月进行JOA评分,并摄颈椎正侧位、前屈后伸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颈椎置换节段和C3~C7节段的活动度,统计手术并发症及其转归。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出现一过性声音嘶哑1例,1个月内自愈。随访2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3分(7~12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5.3分(14~17分),置换节段术前活动范围平均9.7°,术后平均为6.5°;颈椎(C3 C7)活动度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能获得与传统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同样的手术效果,术后达到即刻稳定,纠正并维持了颈椎近正常的活动度,是治疗颈椎病的较好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和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的影响。方法159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和对照组(7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JOA、VAS评分,手术前后脊柱稳定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JOA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7 d、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3.26±1.74)、(1.40±0.6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1±1.69)、(2.55±0.6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7 d、3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8.77±1.80)、(25.65±1.83)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15±1.87)、(22.63±1.4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腰椎曲度、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度及腰骨倾斜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腰椎曲度、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度及腰骨倾斜角均大于术前,且实验组患者腰椎曲度、腰椎前凸角度、腰骨倾斜角及椎间隙高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能有效缓解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颈前路手术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诊断为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且行颈前路手术的患者39例,行椎体次全切除,髂骨植骨联合前路接骨板内固定术。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进行JOA评分,测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标准侧位X片上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HAB)、融合节段椎体后缘高度(HPB)。结果术前JOA评分为(8.09±2.20)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98±2.01)分,(P0.05),其中优25例,良8例,中5例,差1例,优良率为84.6%。术后1周时的Cobb角、HAB和HPB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0.01),术后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HAB和HPB相较于术前同样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效果明显,是首选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