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论证10kg以下小儿唇裂整复术气管内插管全麻的安全及可行性。方法 60例患儿入手术室,先行基础麻醉肌注氯胺酮4mg/kg,开放静脉,行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诱导药物为咪唑安定0.15mg/kg,芬太尼2~4μg/kg,维库溴胺0.1~0.2mg/kg,连续监测PETC02,气道峰压(PP)、SpO2、MAP、HR、ECG。术中吸入安氟醚维持麻醉。术毕待患儿自主呼吸恢复后,吸痰拔管。结果 患儿术中麻醉平稳,无缺氧或误吸发生,无CO2蓄积,术毕均安返病房或ICU,痊愈出院。结论 气管内插管全麻用于10kg以下患儿唇裂整复术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用小口径的弹簧管经鼻腔明视插管加静吸复合麻醉行声带息肉摘除术的麻醉安全性以及麻醉体会。方法术前半小时给所有患者均肌注阿托品0.5mg,鲁米那100mg。入室后行静脉穿刺。常规监测ECG、BP.HR、SpO2,用1%麻黄素滴鼻,用1%丁卡因在导管前端涂约0.5ml。给氧去氮2~5min后,静注芬太尼3~6μg/kg、丙泊酚2—2.5mg/kg、维库溴铵0.08~0.15mg/kg,行快速诱导后男性用ID为6.0、女性用ID为5.5号弹簧管经鼻腔行明视插管术。麻醉维持用异氟醚吸入.浓度为0.8%~1.5%,术中分次追加丙泊酚,一般不需追加维库溴铵,遇特殊情况可追加。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对症处理。手术结束前几分钟停药,待病人自主呼吸恢复,各种保护性反射恢复、吸尽气管和口腔痰液和分泌物,待病人脱氧SpO2〉95%以上,意识清醒,呼之能应,拔出气管导管。术后随访病人有无呕吐.出血.呼吸困难.气道水肿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声带息肉摘除术,手术部位在咽喉部,术野较小,手术与麻醉合用同一气道,有相互干扰之虞,要求维持足够的肺泡气体交换,且要求声带完全静息,麻醉既要求足够的麻醉深度,又要求术苏醒快,麻醉并发症少。采用这种麻醉方式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结论(1)虽小口径弹簧管内径比普通气管导管小,但可保证气道通畅,呼吸交换良好,术中不影响通气功能。因使用的导管口径小而且是通过鼻腔插管使术野扩大,便于术者精细操作,深受术者的青昧:(2)又因导管有很好的弹性,导管受压时不至于扭曲而被压瘪影响通气,而普通导管容易被压瘪,需要及时发现和调整,增加了麻醉风险系数:(3)通过在临床中的观察,用这种麻醉方式术中SpO2、HR、BP影响轻微,其麻醉性能安全可靠,麻醉并发症较少:(4)虽然操作较复杂,有可能损伤鼻腔粘膜,但只要插管动作轻柔,按照程序操作,掌握好拔管时机,就能减少不良反应。由此可见.这种麻醉方式是一种成熟,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在临床中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根据针刺麻醉对机体的调理作用 ,将针刺麻醉与气管内全身麻醉结合应用于开胸手术 ,以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0例择期开胸手术病人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 2组 ,实验组(A组 )为针灸麻醉复合气管内全身麻醉 ,对照组 (B组 )为单纯气管内全身麻醉 ,每组各 2 0例 ,A组先选双侧合谷、内关穴针刺 ,诱导时间为 2 0min ,然后行气管内全身麻醉 ,术中继续通电针刺至术毕。结果 :对照组气管插管后 1min ,剖胸探查时及拨管后 1min ,血压、呼吸均较麻醉前有显著差异(P <0 .0 5~ 0 .0 1 ) ,而A组麻醉后血压呼吸在上述各期稳中略有升高 (P >0 .0 5 ) ,术中麻醉用药明显少于B组 ,术毕患者清醒早 ,较少需要催醒。结论 :针灸麻醉不仅能有效抑制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气管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同时在麻醉维持期间同全身麻醉药物有协同作用 ,减少全身麻醉药用量 ,使循环更稳定 ,术毕苏醒早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提高急症新生儿手术麻醉的安全性。【方法】术前肌注阿托品0.02mg/kg,入手术室后肌注氯胺酮4~5mg/kg,内含安定0.2mg/kg,开放静脉。根据病情分别选择气管内麻醉(10例):入室后静注羟基丁酸钠(r-OH)80~100mg/kg,10min后气管插管。术中间断加注氯胺酮、POH维持麻醉。复合组(15例):选择L1~2或b3~4间向头或尾端行硬膜外穿刺,分别向上或向下置管2cm,注0.5%~0.66%利多卡因(6mg/kg) 0.1%丁卡因(1mg/kg) 1:20万肾上腺素混合液分次注入。术中间隔50~60min,追注首次剂量的1/2~2/3。静脉麻醉组(10例):以肌注氯胺酮为主辅以亚冬眠合剂。术中监测: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呼吸、血压、体温及尿量。[结果]35例患儿麻醉全部获得成功,无一例死亡。【结论】麻醉方式的正确选择和术中各项指标的严密监测,可提高危重新生儿手术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气管插管前应用地卡因混合地塞米松声门表面麻醉对气管插管后咽喉疼痛的影响。方法 将190例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气管插管前后用1%地卡因2ml加地塞米松5mg对声门区及声门下进行表面喷雾麻醉,然后气管插管,对照组常规气管插管对照,术后24h随访,用纤维喉镜检查咽喉红肿情况并记录声音嘶哑和喉痛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声音嘶哑和喉痛发生率为4.2%,对照组为20.2%,两组术后咽喉纤维喉镜检查水肿发生率,试验组3.1%,对照组17.1%。结论 地卡因混合地塞米松气管插管前声门表面麻醉可减轻气管插管后的声音嘶哑和喉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恩纳"用于气管表面麻醉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恩纳”用于气管插管表面麻醉的可行性。方法:20只成年白兔随机分为两组,经耳缘静脉推注安定0.5mg/kg,氯胺酮1mg/kg全身麻醉后,用直喉镜暴露声门,实验组插入直径3.5mm,前端5cm均匀涂有“恩纳”乳剂的气管导管;对照组插入同型导管,但不使用“恩纳”。观察气管插管后的耐受情况及麻醉苏醒后的呼吸道反应;插管4小时后,取气管导管接触段行光镜检查。结果:两组白兔经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生命体征平稳,嘴唇红润,呼吸通畅,没有分泌物增加现象:麻醉作用消失后,实验组白兔一般能耐受气管导管,没有呛咳,打喷嚏的现象(0/10),而对照组白兔一般均有呛咳,打喷嚏的现象(10/10),两组白兔气管标本均未见形态学改变,双肺观察也无水肿,充血,分泌物增加的现象。结论:“恩纳”乳剂用于气管插管,能减轻导管在麻醉维持期及拔管后的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喉部并发症,对实验动物呼吸道未见过敏及炎性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复合利多卡因气雾剂表面麻醉对声带显微手术患者苏醒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单纯气管内全身麻醉组(C组)20例,气管内全身麻醉联合表面麻醉组(B组)20例。C组给予咪达唑仑0.04mg/kg,异丙酚1.5mg/kg,阿曲库铵0.5mg/kg,芬太尼4μg/kg快速麻醉诱导,插入6.5号加强型气管导管。B组在C组基础上,于插管前沿舌面、会厌至声门及咽后壁喷入质量分数为7%利多卡因4揿(4.5mg/揿),并在气管导管套囊表面均匀喷洒质量分数为7%利多卡因。比较2组麻醉、手术、苏醒时间,麻醉药用量,手术前、插管后1min、术始、术始5min、术毕、自发呼吸恢复、警觉/镇静评分4分及拔管后1min平均动脉压、心率,自发呼吸恢复、警觉/镇静评分4分、拔管后1min呛咳评分及拔管后30min麻醉不适评分。结果:B组警觉/镇静评分4分、拔管后心率较C组降低(P〈0.05);自发呼吸恢复时间、警觉/镇静评分4分、拔管后呛咳评分较C组降低(P〈0.05),患者麻醉不适评分低于C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质量分数为7%利多卡因气雾剂表面麻醉用于声带显微手术效果优于单纯气管内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对患者气管插管及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变化与拔管条件的比较。方法:40例择期颅脑手术的患者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分别用瑞芬太尼(R组)或芬太尼(F组)。观察气管插管及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变化与拔管条件等情况。结果: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1~5min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幅度R组明显小于F组(P〈0.05);术后苏醒恢复状况及拔管条件R组优于F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在气管插管和麻醉苏醒期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拔管条件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我院收治困难气道急行经鼻气管插管鼻腔大出血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58岁。身高173cm,体重92kg。因外伤致腰椎压缩性骨折致截瘫,拟急诊在全麻下行椎体内固定术。麻醉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0.1g。人手术室后,常规生命体征监护,测BP165/95mmHg,P82次/min,SpO298%。拟行快速气管内插管,面罩吸氧,依次静脉注射芬太尼0.2mg、  相似文献   

10.
微量输液泵控制麻醉在腹腔镜妇科手术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静脉微量泵麻醉、静吸复合麻醉和单纯静脉麻醉对患者气管插管及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拔管条件的影响。方法美国麻醉学会手术前分级标准原则(ASA)Ⅰ~Ⅱ级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的病人180例,随机分为微量泵麻醉组(Ⅰ组)、静吸复合麻醉组(Ⅱ组)和单纯静脉麻醉组(Ⅲ组),每组60例。记录术毕停药后病人清醒时间、拔管时间,记录病人拔管后即刻、离开手术间。观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结果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1~5min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幅度Ⅰ组明显小于Ⅱ、Ⅲ组(P〈0.05);术后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Ⅰ组早于Ⅱ、Ⅲ组(P〈0.05),并且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结论微量泵静脉控制麻醉在气管插管和麻醉苏醒期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拔管条件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16岁,脊柱侧弯,拟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侧弯矫正植骨术。入室后测血压110/70mmHg.脉搏80次/分,血氧98%,心肺功能正常。麻醉诱导用咪唑安定5mg,芬太尼0.1mg,琥珀胆碱90mg,静注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控制呼吸。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对称,生命体征正常,翻身俯卧置手术体位,约10min,发现患者口唇青紫,颈动脉搏动消失,确诊心搏骤停。  相似文献   

12.
梁根强  王昊 《实用医学杂志》2003,19(10):1148-1149
目的 :比较腰硬联合麻醉与全身麻醉用于妇科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 5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妇科腔镜手术的患者 ,随机分为全麻组 (G组 )和腰硬联合麻醉组 (C组 ) ,每组 2 5例。G组行常规气管插管全麻 ,C组选L2~ 3 间隙穿刺行腰硬联合麻醉。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气腹后 5min、2 0min、放气后 5min的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结果 :C组患者气腹后血压、心率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较麻醉前升高 (P <0 0 5) ,且比G组同一时间点的相应数值为高 (P <0 0 5)。结论 :在妇科腔镜手术中 ,气管插管全麻较腰硬联合麻醉更为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小儿气管切开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周怡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4):3295-3296
我院1995-2006年进行小儿气管切开术15例,对其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9例,女6例,年龄0.2~9(平均5)岁。原发病:喉乳头状瘤2例,喉外伤3例,急性喉炎5例,气管异物5例,行气管切开前患儿呈Ⅱ~Ⅲ度呼吸困难。治疗方法:全麻下气管切开术,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与连续硬膜外麻醉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探讨全身麻醉用于剖宫产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足月妊娠拟行剖宫产术的孕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身麻醉组(GA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EA组),每组30例。GA组给予瑞芬太尼1μg·kg-1、丙泊酚1.5~2.0mg·kg-1、顺阿曲库铵0.05~0.10mg·kg-1静脉推注至患者意识消失,下颌松弛行气管插管逐实施剖宫产术。EA组常规消毒、穿刺置管,给试验量(2%利多卡因3mL),待麻醉平面稳定术区痛觉消失开始手术。观察2组产妇麻醉前、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后1、5min时SBP、DBP、HR、SpO2的变化。对2组产妇自麻醉至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Apger评分及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GA组气管插管后1min收缩压高于麻醉前、HR快于麻醉前;EA组气管插管后1min血压较麻醉前降低、HR减慢(均P〈0.05);2组在气管插管后5min血压及HR均恢复到麻醉前水平。2组产妇各时间段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A组胎儿娩出时间明显短于EA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EA组(均P〈0.05)。2组新生儿Apger 1、5、10min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身麻醉快速诱导气管插管与连续硬膜外麻醉同样适用于剖宫产术,对产妇及胎儿各项指标无明显影响,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食管引流型喉罩(PLMA)和气管插管(IT)在婴幼儿疝囊高位结扎术麻醉中通气情况、血流动力学影响及并发症。方法选择6月至3岁行疝修补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PLMA组(n=30)和IT组(n=30),PLMA组诱导后使用软插管探条辅助插入1.5~2号喉罩,IT组诱导后插入普通气管导管。以压力模式行正压通气,丙泊酚和七氟烷维持麻醉。观察喉罩密闭性,比较两组潮气量(VT)、呼气末CO2浓度(EtCO2)、插管及拔管时的血压、心率,拔管后喉痉挛的发生率。结果在相同气道压下潮气量(VT)、EtCO2两组无显著性差异;插管及拔管时喉罩组血流动力学稳定.而气管插管组血压、心率升高较明显,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喉痉挛发生率IT组明显高于PLMA组(P〈0.05)。结论食管引流型喉罩用于婴幼儿疝修补术的麻醉优于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16.
异丙酚具有起效快 ,时效短和苏醒迅速而完全等优点 ,在各种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多年来 ,小儿先天性唇裂手术一般采用氯胺酮基础麻醉加局麻[1] ,不行气管内插管。为此 ,我们于 2 0 0 1年 3~ 9月将异丙酚气管插管麻醉用于 1岁表 1 两组病人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组别nHR  相似文献   

17.
为保持呼吸道通畅 ,做到有效通气 ,便于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临床广泛应用经口明视下气管插管或经鼻插管麻醉。所以了解气管插管麻醉术后呼吸道梗阻的原因 ,并对此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是确保患者顺利渡过麻醉恢复期的重要保证。本院自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3年 6月共对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96例病人进行观察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96例 ,男 71例 ,女 2 5例 ,年龄 5 0~ 78岁 ,开胸手术 6 5例 ,胃切手术 15例 ,胆管探查 ,脾切、肝叶切除等上腹部手术 2 3例 ,颌面手术 3例。手术结束气管拔管回病房后 ,其中 5例病人发生低氧症 ,血氧饱和…  相似文献   

18.
肾移植术的麻醉方式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不同的肾移植患者麻醉方式的选择。方法:1991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我中心行肾移植术的1707例患者,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硬膜外麻醉组,n=1675;B组:全身麻醉组,n=32。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麻醉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B两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256/1707)与12.5%(4/32)。硬膜外麻醉组2.87%(49/1707)的患者出现穿刺插管处渗血,2.1%(36/1707)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10.02%(171/1707)的患者在肾移植术中出现烦躁与瘙痒。1例患者发生硬膜外血肿,后导致截瘫。气管麻醉组2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经治疗无效死亡。1例患者拔掉气管插管后,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后恢复。另1例患者拔管后呼吸停止,重新插管机械通气后恢复。结论:肾移植术麻醉方式的选择应取决于患者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终末期肺部疾病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序贯式双肺移植中的麻醉处理方式和注意事项。【方法】1例矽肺Ⅲ期、肺气肿并多发肺大疱、严重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式双肺移植。麻醉诱导常规采用咪达唑仑0.05~0.1mg/g、芬太尼8μg/kg、维库溴铵0.2mg/kg及丙泊酚0.4mg/kg等药物,术中麻醉维持以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0.01~0.08mg/(kg&#183;min)、瑞芬0.01~0.1μg/(kg&#183;min),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及维库溴铵。术中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根据血气指标及生命体征调节机械通气参数,必要时行手控通气。【结果】手术过程顺利,麻醉平稳,于术后49h拔除气管插管,8d转出ICU,术后27d康复出院。【结论】麻醉前充分准备、合适的麻醉诱导和维持、术中全面监测、对移植肺的保护等措施是麻醉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暂停(OSA)患者的麻醉风险,预防和消除此类患者的麻醉隐患。方法对实施区域阻滞麻醉的40例OSA与890例非OSA患者以及实施全麻气管插管的35例OSA与780例非OSA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区域阻滞麻醉组需要托下颌,辅助呼吸,控制气道的百分率分别是OSA组42.5%、32.5%、15.0%;非OSA组3.0%、2.0%、0.2%。全麻气管插管组的困难插管、插管失败和拔管后需要放置口咽通气管的百分率分别是25.7%、5.7%、37.0%。非OSA组分别为:1.5%、0.1%、0.5%两组均有极显著差异。结论OSA患者的呼吸道管理难度极大,麻醉风险极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