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勇锋  张政 《耳鼻咽喉》2000,7(2):109-111
目的:研究48例鼻咽癌病人经白细胞介素-2治疗前后CD44v6在原发灶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免疫组化SP方法,在鼻咽癌病人经白细胞介素-2治疗前后检测原发灶中CD44v6的阳性主强阳性表达率。结果:治疗前CD44v6的阳性及强阳性表达率在淋巴结转移组(34例)「11.8%,17.6%」明显低于非转移组(15例)「40.0%,20.0%」;经白细胞介素-2治疗后在局部治疗组(29例CD44V  相似文献   

2.
CD44蛋白在人喉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CD44基因是一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研究检测CD44v6蛋白拓喉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CD44v6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化S-P法,对69例喉鳞状细胞癌蜡块标本和10例正常喉粘膜标本进行研究,并结合资料进行预后分析。结果:69例喉鳞状细胞癌、10例正常喉粘腊中CD44v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2%(36/39)和0.0%(0/10)。CD44v6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发生部位、病理  相似文献   

3.
CD44s及CD44v 6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标准型CD44(CD44s)及变异型CD44(CD44v6)在喉鳞癌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在喉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6例喉鳞癌及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CD44s和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CD44s在喉鳞癌淋巴结转移者(94.4%)及T3-4者(96.2%)的表达水平,较无淋巴结转移者(67.9%)及T1-2者(55.0%)高;CD44v6在喉鳞  相似文献   

4.
转移相关基因CD44V6在喉癌中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欣欣  孔红 《耳鼻咽喉》1998,5(1):28-31
为探讨转移相关基因CD44V6与喉鳞癌颈淋巴结转移和其他生物学行为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9例喉鳞状细胞癌进行标记分析,结果发现:CD44V6阳性率,淋巴结转移组(88.24%)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9.09%),在喉鳞癌Ⅲ级高于鳞癌Ⅰ-Ⅲ级(50%),对CD44V6阳性的组织切片研究同仁三某些切片中不是全部癌细胞均为CD44V6阳性,有部分癌细胞为阴生反应。上述结果表明,在喉鳞癌组织内  相似文献   

5.
吴海涛  许良中 《耳鼻咽喉》2000,7(4):219-222
目的:探讨影响喉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96例喉鳞状细胞癌标本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喉癌预后因素。结果:nm23、Cath-D和CD4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7%(43/94)、52.1%(50/96)和41.7%(40/96)。喉癌部位、大小、分化程度、T分期及nm23表达与喉癌颈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nm23在喉癌中表达情况,对预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6.
VEGF—C和VEGF—D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具有介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和淋巴管增殖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VEGF-C,D)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构建布有甲状腺正常组织、腺瘤组织、有和无颈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组织和甲状腺滤泡状腺癌组织共71例的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VEGF—C、VEGF—D的表达。结果:VEGF-C和VEGF-D在正常甲状腺组织中无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组织的表达高于甲状腺滤泡状腺癌(P〈0.05)和良性甲状腺腺瘤(P〈0.01),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胞质内。VEGF—C、VEGF-D在有颈淋巴结转移的乳头状腺癌中的表达高于无颈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VEGF-C,D通过介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及淋巴管生成,有利于甲状腺乳头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清扫非劣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未行含Ⅵ区的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的分化良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复发情况;探讨分化良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要常规行含Ⅵ区的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方法:不同时期处理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267例,按时间分成2组:A组为近期行含Ⅵ区的择区性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乳头状癌151例;B组为早期未行Ⅵ区择区性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乳头状癌116例。原发灶处理2组均一致:肿瘤发生侧行甲状腺全切除,甲状腺峡部全切,健侧甲状腺次全切除;若肿瘤两侧同时发生,则行双侧甲状腺全切术。统计第1组中Ⅵ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随访第2组患者,观察头颈部淋巴结复发情况以及生存情况。结果:A组151例患者中59例仅行Ⅵ区淋巴结清扫,其中发生转移者22例,其余92例同时行Ⅱ、Ⅲ、Ⅳ、Ⅵ区颈淋巴结清扫,其中各区都没有转移者31例,Ⅵ区和其他区均转移者33例(35.8%),只有Ⅵ区颈淋巴结转移者17例(18.4%),除Ⅵ区外其他区域淋巴结有转移者11例(11.9%)。即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中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7.7%(72/151)。B组11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有颈淋巴结转移者47例,占40.5%;5年生存率为99.3%;复发率为6.0%(7/116)。A组颈淋巴结转移率(54.9%)高于B组(40.5%)。结论:分化良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较多的转移到气管前和喉返神经周围淋巴结,Ⅵ区淋巴清扫可成为常规。  相似文献   

8.
CD44v6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 CD44v6与甲状腺乳头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L SAB方法对 5 0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存档标本进行 CD44v6表达测定。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组 2 6例 CD44v6阳性表达率为 76 .9% (2 0 /2 6 ) ,颈淋巴结转移阴性组 2 4例中阳性率为 5 0 .0 % (1 2 /2 4) ,二者比较 P <0 .0 5 ;CD44v6表达阳性率与病人临床 T分期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CD44v6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对预测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转移相关基因CD44v6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武双  邵彬等 《耳鼻咽喉》2001,8(3):164-166
目的:研究转移相关基因CD44v6在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测定45例甲状腺癌组织中的CD44v6的表达阳性率,分析其阳性率与肿瘤转移的关系。结果:CD44v6表达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85.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48.0%)(P<0.05);在乳头状腺癌的表达率为75.0%,滤泡腺癌组为68.8%,在髓样癌中及未化分癌中未见阳性表达;45-60岁病人组CD44v6表达阳性率高于其它年龄段。分析CD44v6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的关系,发现随分期增加而增加,CD44v6的表达阳性率在Ⅰ,Ⅱ,Ⅲ期分别为64.3%、77.8%,100.0%;死亡的8例中有6例CD44v6表达阳性。结论:CD44v6表达与甲状腺的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临床分期、年龄、预后及病理类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喉癌临床N0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喉癌临床N0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特点,为颈淋巴结处理方式选择提供根据。方法40例临床N0喉癌患者被随机分为选择性根治性颈廓清术(radicalneckdisection,RND)及功能性颈廓清术(functionalneckdisection,FND)两组,分别完成13及27例。将获得淋巴结逐一行病理检查,以确定转移情况。结果RND组平均每侧获淋巴结34.2枚,FND组为27.4枚,差异无显著性(t=0.86,P>0.05)。两组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0.8%(4/13)及33.3%(9/27),总转移率为32.5%(13/40)。13例颈淋巴结转移阳性病例中12例(92.3%)转移淋巴结位于Ⅱ,Ⅲ区。33枚转移阳性淋巴结中32枚(96.9%)位于第Ⅱ和Ⅲ区。两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69.2%(9/13)及77.8%(21/27),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χ2=0.3418,P>0.5),总的3年生存率为75%(30/40)。结论对临床N0喉癌患者行肩胛舌骨肌上或侧颈廓清术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肿瘤血管生成与喉癌颈淋巴结转移关系的意义,应用CD34单克隆抗体,以免疫组织化学法,通过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皮对58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微血管计数。结果:30例颈淋巴结转移组平均微血管密度为41.44±16.94个/200×,28例非转移平均微血管密度为19.74±10.11个/200×,及9例正常喉组织平均微血管密度为9.14±3.87个/200×。3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瘤内微血管密度与颈淋巴结转移有明显正相关性。认为喉鳞状细胞癌微血管定量与颈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可预测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可作为喉鳞状细胞癌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 recepto-1,VEGFR-1),即fms-like tyrosine-1,flt-1)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19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LSAB方法检测原发癌组织中VEGF和flt-1的表达。结果:临床颈淋巴结阳性者47例,VEGF和flt-1的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62%(44/47)、95.74%(45/47);临床颈淋巴结阴性者72例,VEGF和flt-1的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56%(40/72)、62.5%(45/72),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72例N0病例中42例随诊5年以上无颈淋巴转移,VEGF和flt-1的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19%(11/42)、40.48%(17/42);而在30例随诊出现颈淋巴转移的病例中,VEGF和flt-1的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67%(29/30)、93.33%(28/3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在1952~1997年共治疗甲状腺癌2097例,其中乳头状腺癌1732例1954~1992年间乳头状腺癌1219例,男317,女902例,男女之比为1:2.85.年龄最小6岁,最大80岁,中位年龄37.68岁,S=12.72,行颈淋巴结清除术913例(71例行双颈清除术),共984例次。通过对913例(984例次)颈淋巴结清除术的分析及随访。预防性组淋巴结阳性率为66.32%,治疗性组为93.98%,预防性组10年以上无瘤生存率远高于治疗性组。治疗性组5年、10年无瘤生存率功能性组优于传统性组(P<0.01),预防性组10、15、20年无瘤生存率功能性组优于传统性组(P<0.005),说明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即保留功能又不降低生存率,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治疗方法。另外通过109例死亡原因回顾,死于复发和转移62例(56.88%),术后10年内死亡者占83.87%(52/62),术后10年以上复发机会明显减少。转移瘤多以肺转移为主,占71.4%。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1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314例患者中,行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79例,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173例,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侧颈部改良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62例。手术中清扫出淋巴结1~55个,其中阳性淋巴结0~14个。结果:314例患者中经病理证实共有168例(53.50%)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其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59例(50.64%),中央区+侧颈转移淋巴结55例(17.52%),单纯侧颈淋巴结转移9例(2.87%)。患者年龄、肿瘤直径、甲状腺被膜受侵犯、临床分期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最常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应常规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VEGF-C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Ⅰ组)、32例甲状腺腺瘤(Ⅱ组)和3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Ⅲ组)患者中HIF-1α、VEGF和VEGF-C的表达。结果:HIF-1α在Ⅰ、Ⅱ和Ⅲ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5.3%、18.8%和14.3%;VEGF分别为72.6%、18.8%和20.0%;VEGF-C分别为65.8%、15.6%和11.4%;Ⅰ组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Ⅱ、Ⅲ组(均P〈0.01)。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HIF-1α、VEGF和VEGF-C表达均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者(均P〈0.05),HIF-1α、VEGF与VEGF-C的表达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HIF-1α、VEGF和VEGF-C的表达明显上调,且VEGF、VEGF-C的表达可能由HIF-1α调节,共同参与淋巴结转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喉鳞状细胞部Cath—D和CD44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组织蛋白酶-D和CD44表达与喉癌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ath-D和CD44在96例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Cath-D和CD44在喉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2.1%和41.7%;Cath-D的阳性表达与喉癌转移吴正相关,但单独与颈淋巴结转移无关,CD44表达与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17.
CD44H,CD44V6在下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下咽鳞癌中粘附分子CD44H,CD44V6的表达情况并分析CD44H,CD44V6的表达与下咽鳞癌临床分级、病理分级、颈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结果:CD44H,CD44V6的表达与下咽癌的病理分级呈负相关,即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升高,其表达下降。结论:CD44H,CD44V6的表达有助于判断下咽鳞癌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前彩超结合增强CT分区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收集术前行颈部彩超同时行颈部、纵隔薄层增强CT检查的115例(141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分为彩超组、CT组及彩超结合CT组分析比较三组在评估不同区域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结果:评估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彩超、CT及彩超结合CT三组的准确率分别是61.0%,48.9%,62.4%;评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彩超、CT及彩超结合CT三组的准确率分别是87.9%,78.7%,85.8%。彩超在颈中央区(P〈0.05)及颈侧区(P〈0.05)评估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均高于CT。彩超结合CT检查在颈中央区的准确率高于CT(P〈0.05),而在颈侧区的准确率与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无论在颈中央区(P〉0.05)或在颈侧区(P〉0.05),彩超与两者联合检查的准确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前CT考虑6例纵隔转移及1例咽旁间隙转移,术后病理证实均为淋巴结转移。纵隔增强CT扫描发现5例患者肺部转移。结论:彩超结合CT或单一彩超评估颈中央区及颈侧区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要高于CT。CT可以评估纵隔等彩超探及不到的区域淋巴结转移,同时对肺部转移进行评估。彩超结合增强CT应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的评估,较单一检查更加精确、全面。  相似文献   

19.
王建波 《耳鼻咽喉》2000,7(1):41-43
目的:研究喉癌癌变过程中CyciinE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20例正常喉粘膜,40例喉不典型增生和60例喉癌组织中CyclinE的表达。结果:CyclinE阳性表达定位于肿瘤细胞核。在喉癌癌变过程中,喉正常粘膜、不黄型增生病变和喉癌中CyclinE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1/20),20.0%(8/40)和45.0%(27/60)(P〈0.001)。喉癌淋巴结转移组Cyclin  相似文献   

20.
声门上型喉癌的颈显微转移与迟发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47例双侧或对侧无临床淋巴结转移(cN0)的声门型喉癌作了颈显微转移和迟发转移观察。结果显示T1~T4双侧cN0的同侧显微转移率分别为0/1、22.5%、31.6%和37,5%,平均26.3%;同侧迟发转移率分别为1/3、2/11、2/6和2/3,平均30.4%;对侧迟发转移率分别为0/4、6.1%、8.0%和18.2%,平均7.9%。T2~T4对侧cN0的对侧迟发转移率分别为9.5%、26.1%和28.6%,平均19.6%。此数据对于决定cN0者是否行预防性颈廓清术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