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 要 目的:对姜黄、郁金、莪术的寒热药性进行评价,研究姜黄素的含量与三味中药寒热药性的关系。方法: 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考察姜黄、郁金、莪术对SGC 7901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三味中药对细胞形态特征的影响,台盼蓝染色法分析三味中药的细胞毒作用,HPLC法测定三味中药中姜黄素的含量。结果: 姜黄和莪术为温热药,在5 μg·mL-1浓度时可以促进细胞的生长,郁金为寒药,在所选浓度5~800 μg·mL-1范围内抑制细胞生长。台盼蓝染色表明三味中药对SGC 7901细胞均无细胞毒作用。HPLC结果显示姜黄中姜黄素含量最高为4.88%,莪术次之0.15%,郁金最低0.042%。结论: 姜黄素的含量高低与三味中药寒热药性变化一致,推测可能为三种中药发挥寒热药性的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南药学》2022,(1):193-196
目的分析挖掘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运用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相关文献,建立结直肠癌方剂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频次统计,对纳入标准的高频中药进行中药功效分类、性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对治疗结直肠癌的827首方剂进行分析,共涉及251味中药,其中出现频次≥39的中药共67味,累计出现频次为7631次(78.55%),出现频次最高的前5味中药分别是白术、茯苓、黄芪、甘草、薏苡仁;使用最多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清热药及利水渗湿药;药性选择以温性药最多,药味选择以苦味、甘味药为主,归经选择以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关联强度较高的药物组合34个,得到党参-薏苡仁-甘草-茯苓-白术等置信度为100%的核心药组,网络展示图提示治疗用药以白术、茯苓、黄芪为主。结论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以补脾虚扶正为主,兼清热、利水渗湿,符合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药治疗过敏性哮喘的用药规律。方法 以中药和过敏性哮喘为主题词,搜索中国知网(2008年1月-2018年8月)相关期刊文献,收集文献记载的方剂,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使用Excel 2013、SPSS Clementine 12.0、SPSS Statistics 19.0统计软件对纳入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纳入符合标准的期刊文献48篇,共含中药98味,频数共计455次。在纳入的98味中药内,频数≥ 5的中药共30种,频数≥ 10的中药共12种;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解表药在功效分类中最为常见,占比达到74.31%;药性药味中,药味以甘、苦、辛居多,药性以温、平、寒居多;归经分类中,以肺、脾、心经居多。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组合为7种。结论 过敏性哮喘的中医治疗用药多以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且多与补虚药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测定20种活血化淤中药中14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并分析20种平性与非平性活血化淤中药药性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ICP-AES法及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元素含量,应用支持向量机分析研究14种无机元素与药性的相关性.结果 建立了14种无机元素与药性相关性分析的识别模式;20味药材中,平性药的识别正确率为90%,非平性药的识别正确率为80%,总正确率达85%.结论 无机元素与中药药性之问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以K、Mg元素对平性与非平性药的分类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用药规律。方法:以中药和神经性皮炎为主题词,搜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2010~2020年)相关期刊文献,收集文献中所涉及的相关方剂,建立神经性皮炎数据库,对统计的结果进行分析。使用Excel2013、SPSS Modeler 14.1、SPSS Statistics 19.0统计软件对纳入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方剂中,共含中药133味,中药频数516次。在纳入的133味中药中:频数≥5的中药共32味,白鲜皮(31,8.91%)、苦参(28,8.04%)、防风(21,6.03%)、当归(20,5.74%)、荆芥(16,4.59%)和生地黄(15,4.31%)的用药频次较多;与其对应的清热药、解表药、补虚药在功效分类中出现最多,占比达到67.53%;药性药味中,药味以苦味、辛味、甘味的中药居多,药性以寒、温、平的中药居多;归经分类中,归肝经、脾经、胃经的中药较多。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关联强度较高的药对组合为白鲜皮-地肤子(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白鲜皮-蒺藜(清热药-平肝熄风药)、白鲜皮-赤芍(清热药-清热药)等。系统聚类分析得到新的中药核心组方5类。结论:中医药治疗神经性皮炎多以清热药为主,与解表药联合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用药规律。方法以"中药"和"过敏性鼻炎"为主题词,搜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中文期刊(2010年1月-2019年1月)相关期刊文献,收集文献记载的方剂,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使用Excel 2013、SPSS Modeler 14.1、SPSS Statistics 19.0统计软件对纳入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方剂147篇,共含中药175味,频数共计1 427次。在纳入的175味中药内,频数≥5的中药共57种;功效分类中,以解表药和补虚药最为常见,占比高达72.84%;药性药味中,以辛温药居多;归经分类中,以肺经、脾经和胃经居多。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组合为10种,因子分析中提取6个公因子。结论 AR的中医治疗用药以解表药为主,且多与补虚药同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文献提取、关联度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筛选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高频药物组合,揭示中医治疗MM用药特点,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医药和多发性骨髓瘤为关键词,探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2009年1月至2019年11月)相关文献,整理文献记载的方剂,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以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所纳中药进行药性药味及归经分类。使用Excel 2016、Clementine 12.0、SPSS Statistics 21.0统计软件对纳入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109首方剂,共含中药285味,频数共1492次。在纳入的133味中药中:频数≥10的中药共42种,频数≥15的中药共26种,前三种分别是熟地黄、当归和黄芪;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尤其是补肾阳药)、活血化瘀药和理气药最为常见;药性药味中,药味以甘、苦居多。药性以温、平、寒居多;归经分类中,以肝、肾、脾经居多。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可以得到13种关联强度较高的药对组合,通过聚类分析可提取5个聚类。结论:多发性骨髓瘤的中医治疗用药以补虚药尤其是补肾药为主,且多与活血化瘀药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和关联规则,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我院)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中药用药经验,为我院儿科中药临床药师的工作提供指导,提高儿童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Apriori算法,对儿童消化不良的中药饮片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总结高频用药、超量用药、高频中药功效、性味、归经分布和用药关联规则。结果 经统计,消化不良中药饮片处方使用频次前37味药中,甜叶菊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白术、陈皮、茯苓,部分中药存在超药典用量情况;高频中药功效以补气、消食、理气和化湿为主;药性以温者为多,占35.14%;药味以甘味居多,占51.35%;共涉及归经94次,脾经最多,占78.38%。在关联规则分析中,共产生112条规则,在二阶关联规则分析中,白术+鸡内金支持度最高,为31.74%,白术+当归置信度最高,为89.52%;在三阶关联规则分析中,白术+茯苓、陈皮支持度最高,为23.73%,白术+白芍、陈皮置信度最高,为88.04%。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和关联规则,显示我院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用药存在超量使用,且常用关联密切药物以补气药、消食药为主,为我院儿科中药临床药师开展处方审核、用药教育及监护工作提供...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数据挖掘研究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HF)的物质基础及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HF及相关实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GeneCard、OMIM、DrugBank、DisGeNET获取HF作用靶点,然后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筛选与靶点关联的化合物,构建“靶点-化合物”网络,并进一步筛选包含关联化合物的中药,构建“靶点-化合物-中药”网络。基于中药分类和性味归经对潜在可治疗HF的中药进行用药规律分析。使用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以进一步评估核心靶点与成分的结合活性。结果:共获得HF相关靶点323个,其中能匹配到满足ADME和Lipinski规则化合物的靶点有35个,核心靶点有PTGS2、SCN5A、ADRB2、KCNH2、NR3C2等。共筛选得到891个候选化合物和445味中药,核心化合物有丹参酮ⅡA、槲皮素、木犀草素等,较重要的中药有丹参、甘草、银杏叶、延胡索等。潜在可治疗HF的中药类别以清热药、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为主,药味以苦、辛、甘频率较高,药性寒温并重,主归肝、肺二经。分子对接网内99个组合中有60组Affinity<...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关联规则、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用药规律,为了达到早日完成抗疫战争胜利的目的,以及之后防止疫情再次反复,为中医药临床预防、治疗的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从2020年1月下旬,中医药介入新冠肺炎治疗起,搜集全国各个地区、各个中医院所提供的中医治疗方案,排除食疗方、香囊方,仅收集预防方和治疗方,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并且以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所纳中药进行药性药味及归经分类。使用Excel 2016、Clementine 12.0、SPSS Statistics 21.0统计软件对纳入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本次统计总共纳入101首方剂,共计中药163味,出现频数974次。在纳入数据库的101首方剂中:出现频次≥10的中药有28种、≥15的中药有14种,频次最高的前三味药为甘草、金银花和连翘;总体来看,药物功效及分类以清热药、补虚药和解表药最为常见;性味及归经中,药性占寒性、温性和平性三种,药味以苦味、甘味及辛味最多,占总药味的96.9%,归经以归肺经、胃经和脾经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可以得到9种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组合,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得出5个因子,聚类分析则提取出3个聚类。结论 新冠肺炎的中医药预防和治疗常用的中药以清热药为主,且与补虚及解表药合用可起到很好的防病治病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文献检索平台筛选中药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文献并建立数据库,利用软件分析中药的性味归经、类别、证型、关联规则及聚类。结果 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中药分别是丹参、黄芪、麦冬、川芎、甘草;功效以活血化瘀药、补气药、补阴药、补血药、清热药为主;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甘味占比最高,归经以入心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以丹参为核心的10个组合,聚类分析得到4个潜在方;以气阴两虚瘀血阻滞证和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证为主要中医证型。结论 糖尿病心肌病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虚”“瘀”“痰”为主要病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药对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中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技术,分析中药抗流感病毒的用药规律。方法 汇总抗流感病毒中药专利、经典古方、已上市中成药所包含的中药,采用Excel进行频数分析,SPSS Clementine 12.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SPSS Statistics 27.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汇总得到221味中药,甘草、金银花、连翘、石膏等为高频使用中药;药性主要为寒、温;药味主要为苦、辛;归经主要归肺经、心经;功效主要为清热类、解表类;关联规则共得到11组核心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共聚5类。结论 抗流感病毒治疗中医辨证常为“温病”,组方具有一定规律性,对中医药诊疗和新药研发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治疗雄激素性脱发(AGA)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并结合网络靶标反向查找中药,发现治疗AGA的有效中药,为处方发现提供依据。方法 以“脱发”为关键词,在中医药百科全书在线数据库(ETCM v2.0)检索古代方剂和中成药,按照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开展用药频次、药性理论、关联规则等分析。利用文献检索AGA相关通路及靶点,反向查找靶点所对应的中药,对2部分中药进行交集,按照中药材对应靶点个数进行排序,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 v2.0)收集排名前20味中药的化学成分,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并进行可视化。结果 分析得出传统组方中治疗脱发的高频次中药为当归、川芎、熟地黄、茯苓、附子、白术等,核心组合10个,使用频次>10的关联规则6个。依据数据库分析富集靶点个数最多的中药为枸杞子、山药、半夏、地黄等,同时富集4条通路及雄激素受体(AR)、II型5α-还原酶(SRD5A2)基因的中药为丹参,其发挥作用的成分为丹参环庚三烯酚酮、胡萝卜苷、齐墩果醇酸、丹参醛、丹酚酸B。结论 针对AGA的中药主要以补肝血、养血滋阴类为主。丹参可能是治疗AGA的潜在有效中药材,并可能是通过丹参环庚三烯酚酮、胡萝卜苷、齐墩果醇酸、丹参醛、丹酚酸B等成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药三七对大鼠心肌缺血保护作用的谱效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以大鼠心肌缺血模型为对象,研究中药三七对大鼠心肌缺血保护作用谱效关系及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在建立中药三七液相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研究药物治疗心肌缺血作用的物质基础及谱效关系。结果 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三七皂苷R1是中药三七治疗心肌缺血的主要有效成分。结论 通过谱效关系研究直接获得药效活性物质,建立了三七药材谱效关系评价的新方法,客观反映了药物的内在质量,为该类中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微量元素对中药药性的逐步判别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药温热寒凉四气是药性的重要概括,传统的药性分类由前人长期经验总结而成。某些归类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检索近百种中药的微量元素Fe、cv、Mn、Zu含量。分温热、寒凉。平三类归类统计。对中药微量元素的含量与中药药性分类进行逐步别分析,构造出判别函数。最后进入判别方程的自变量为Fe与Cu,提示Fe、Cu的含量组合是影响药性类别的重要原因。两两判别中温热与寒凉类。温热与平类区别均呈高度显著,但寒凉与平类则不易区别。如加大样本。进一步研究中药药性分布和组合,判别函数可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12种降压西药的寒热药性。方法 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12种降压西药对HepG2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并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对细胞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 利血平、倍他洛克、卡托普利、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的药性为寒性;普萘洛尔、培哚普利、雷米普利、氯沙坦钾、尼群地平、吲达帕胺、氢氯噻嗪为热性。形态学观察表明利血平、倍他洛克、卡托普利、硝苯地平、氨氯地平使细胞密度减小,固缩变圆;普萘洛尔、培哚普利、雷米普利、氯沙坦钾、尼群地平、吲达帕胺、氢氯噻嗪在低浓度时可使细胞密度增加,结构致密、生长旺盛。结论 细胞学方法能够用于西药寒热药性的评价,这为西药中药化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评价寒热药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 以犬心肌缺血模型为对象,研究中药三七对犬心肌缺血保护作用谱效关系及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在建立中药三七液相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结扎犬冠状动脉致急性心肌缺血的模型,运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将三七提取物药效数据与指纹图谱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相关联,研究药物治疗心肌缺血作用的物质基础及谱效关系。结果: 研究证实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三七皂苷R1均与药效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人参皂苷Rb1可显著降低血清中乳酸等物质水平的升高,人参皂苷Rg1可显著降低血清FFA水平升高,是中药三七治疗心肌缺血的主要有效成分。结论:通过谱效关系研究获得了药效活性物质,建立了三七药材谱效关系评价的方法,客观反映了药物内在质量,为该类中药的创新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黄芩提取物抑菌谱-效相关质量评价系统,对其药效物质基础进行分析。方法: 自制黄芩提取物,建立HPLC指纹图谱检测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黄芩提取物样品水提液的抑菌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相关分析及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对谱-效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挖掘药效物质基础;同时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结果: 成分4,7,8,9,10与抑菌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分析显示,成分3,7,4,5,6,9与抑菌率药效呈(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显示,成分3,4,5,6,7,9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较大,VIP值大于或接近于1,对抑菌率贡献率较大;数学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在6%以下。结论: 初步确定黄芩提取物抑菌药效物质基础主要为汉黄芩苷、汉黄芩素以及白杨素-7-O-葡萄糖醛酸苷;数学模型的建立,达到了从抑菌作用评价黄芩提取物质量的目的,并为中药谱-效相关质量评价系统的建立提供了详细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用药规律。 方法:以血管性痴呆为主题词,收集、整理CNKI数据库(2014年1月1日~2018年11月30日)中收载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药方剂,建立血管性痴呆的中药方剂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 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72篇期刊文献中,共涉及74首中药方剂和142味中药,中药频数共计840次。其中使用频数≥5次的单味中药共有51种,累计出现680次,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核心药物有石菖蒲、黄芪、川芎、丹参等,中药功效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开窍药、安神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甘、辛、苦最为常见,归经与五脏有关占总频次的80.75%。通过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组合为11种,因子分析中提取5个公因子,系统聚类分析中归为4大类。 结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药方剂中用药多以开窍、补虚、活血、祛痰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挖掘菟丝子用药配伍规律,为临床用药及潜在新处方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的含菟丝子中成药为来源,以Excel 2013、SPSS Modeler 14.1和SPSS Statistics 19.0为统计工具对纳入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共搜索含菟丝子中成药46种。46种中成药包含168味中药,性味归经和功效以甘(431,51.93%)、苦(153,18.43%)、温(222,46.06%)、平(162,33.61%)、肾经(330,27.30%)、肝经(292,24.15%)和补虚药(316,65.56%)、利水渗湿药(35,7.26%)居多;剂型以丸剂(15,32.16%)、片剂(14,30.43%)居多;对组成含菟丝子中成药的高频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对11种;对含菟丝子中成药的主治疾病进行统计,得到11类中医常见临床疾病。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治疗男性前阴病类和肾系病类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分别为5种和6种,高频药物聚类分析中得到治疗男性前阴病类和肾系病类的中药分别为8类和7类。结论 基于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分析挖掘得到菟丝子潜在药对组合以补虚药为主,未来可着重进行其与枸杞子、黄芪配伍在男性前阴病类,以及与枸杞子、白术、熟地黄、川芎配伍在肾系病中应用的研究,并可进行其外治疾病中成药和剂型的研究,以扩大主治病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