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对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治疗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我科收治的24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药物治疗资料进行剖析。结果对比分析用药后患者心前区疼痛情况及心前区第一心音评估分明显低于用药前的评估。讨论β受体阻滞剂及利多卡因等药物治疗对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有显著疗效,及时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室速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无水酒精-冷冻利多卡因用于硬膜外神经阻滞治疗癌性疼痛。方法 64例癌症后期患者分为两组:1组:冷冻利多卡因,2组:无水酒精。分别给予不同药物。结果 两种药物治疗癌性疼痛.有不同程度差别。讨论 无水酒精,镇痛时间明显优于冷冻利多卡因,效果确切,镇痛时间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利多卡因和穴位电刺激对糖尿病性神经性疼痛的疗效,探索其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20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所使用治疗方法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曲马多200mg/天)、利多卡因组(6mg/kg)、穴位电刺激组和利多卡因与穴位电刺激复合治疗组。观察糖尿病神经病变性疼痛的疗效,包括疼痛评分、神经传导功能及副作用等,综合评价上述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利多卡因和穴位电刺激都能明显的缓解糖尿病性神经性疼痛(P<0.05),与曲马多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并且副作用少。利多卡因可同时改善此类患者神经传导功能。结论利多卡因和穴位电刺激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中内科疾病健康教育实施的方法质量。方法:控制健康教育各个环节的质量。结果:有效提高健康教育质量,提升了病人满意率,增加了生活自护质量。结论:在健康教育中严格控制相关因素,采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对提高内科疾病患者的自我护理水平和增加病人满意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利多卡因与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根据利多卡因及胺碘酮的适应症及禁忌症选取7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观察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其中35例给予利多卡因,35例使用胺碘酮。观察其对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病死率。结果:在室性心律失常急性期治疗中,胺碘酮组优于利多卡因组(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较好的药物,推荐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应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减轻静脉输注氯化钾溶液致局部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128例静脉滴注氯化钾溶液时自觉对疼痛明显的患者,对照组采取抬高手臂、局部热敷等综合处理措施,观察纽予以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涂抹,通过线性视觉模拟标尺评分法进行输液部位的疼痛评定。结果观察组:无痛40例,轻微疼痛16例,中度疼痛8例,严重疼痛0例;对照组:无痛6例,轻微疼痛24例,中度疼痛28例,严重疼痛6例,两组疼痛发生率对比采用卡方检验,P〈0.05。结论应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外敷输液部位能有效减轻静脉输注氯化钾溶液所致局部疼痛。  相似文献   

7.
云南白药除治疗跌打损伤、创伤出血等骨伤科疾病外,还在内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肿瘤科等具有广泛的新用途。本文根据对云南白药临床新用途的报道,加以整理归纳,结合临床对云南白药新用途的应用进行综述。为云南白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7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并发室性心律失常(VA)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对策。方法:73例并发心律失常的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均按心衰常规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伴心功能Ⅱ-Ⅲ级者均应用美托洛尔,心功能Ⅳ级或肺源性心脏病用利多卡因、胺碘酮治疗,恶性心律失常则用利多卡因或电击复律。结果:治疗后显效37例,有效31例,总有效率为93%。无效5例(7%)均死于恶性心律失常。结论:CHF发生VA与心肌肥厚相关。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功能恶化程度相关。β-受体阻滞剂可作为CHF发生VA的一级预防药物。  相似文献   

9.
高霞燕 《工企医刊》2015,(2):1297-1298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内瘘穿刺疼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3年6-12月期间对疼痛敏感的MHD患者36例,内瘘穿刺前使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PIS)分别评估患者麻醉前、后各5次的疼痛评分,比较麻醉前后的缓解疼痛的效果。结果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缓解疼痛的总有效率为83.4%,其中对重度疼痛的MHD患者的有效率为93%。麻醉后较麻醉前总体疼痛评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麻醉能有效减轻MHD患者内瘘穿刺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因器质性心脏病致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7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静注胺碘酮与利多卡因。结果 胺碘酮组、利多卡因组转复窦律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4%(38/45)、80.9%(33/4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胺碘酮组无严重不良反应,有5例发生低血压,3例出现一度AVB,均为一过性,未作特殊处理。用药前后心功能无恶化,QTC无显著差异。结论 静脉应用胺碘酮能安全、有效地终止室性心动过速,恢复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1.
游斌权  苏唏  周炜  王琳 《中国医师杂志》2005,7(9):1285-1286
本文比较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对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的影响。将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后随机接受胺碘酮(胺碘酮组,n=31)或利多卡因(利多卡因组,n=45)治疗。比较两种药物对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疗效,并对治疗前、后QTd及近期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前者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可明显降低QTd。后者则不降低QTd。  相似文献   

12.
吉伟青 《现代保健》2014,(4):118-120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统计感染发生率,对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发生率为14.7%(22/150),以呼吸系统感染最常见,G-菌感染比例高;经过统计学分析,感染的发生受到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有器质性心脏病、有并发疾病以及有创性治疗的影响(P〈0.05)。结论:临床医师应该了解并掌握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赵增明 《药物与人》2014,(9):242-243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联合利多卡因通过痛点注射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3月来我院理疗科就诊治疗的32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组16例,观察组给予曲安奈德联合利多卡因痛点注射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利多卡因痛点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疼痛指数评分,并进行分析比对。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0%,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5.00%,2组比较差异性先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疼痛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安奈德联合利多卡因痛点注射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临床效果明显,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增加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操作简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胺碘酮治疗重症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我院治疗的83例重症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组方法:密封信封不透光法。83例患者分为L组和A组。L组以药物利多卡因治疗;A组以药物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1)A组对比L组重症室性心律失常控制率更高,χ~2检验差异显著,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重症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确切,可有效控制心律失常发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75例已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38例和利多卡因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分别应用胺碘酮和利多卡因进行治疗,评价其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胺碘酮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2.1%、不良反应率为42.1%、病死率为7.9%;利多卡因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3.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0%、病死率为13.5%。两组上述指标比较,除病死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有效率高于利多卡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胺碘酮与利多卡网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1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持续心电监护,在常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多卡因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没有严重副作用发生。结论胺碘酮治疗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显著,但用药要个体化,在用药过程中要监测患者的心律和血压等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胺碘酮联合利多卡因治疗顽固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利多卡因联合慢心律组以利多卡因50-100 mg静脉注射,必要时15 min后重复一次,并以1-3 mg/min速度静脉滴注,维持48 h,同时予慢心律150 mg口服,3次/d。利多卡因联合胺碘酮组以利多卡因50-100 mg静脉注射,必要时15 min后重复一次,并以1-3 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维持48 h,使用利多卡因的同时口服胺碘酮150 mg,3次/d。进行2组疗效比较。结果胺碘酮联合利多卡因组比慢心律联合利多卡因组治疗顽固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疗效高,死亡率明显低于慢心律联合利多卡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利多卡因治疗顽固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能增加有效率,减少死亡率,疗效明显优于利多卡因联合慢心律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对乌头碱中毒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硫酸镁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为该类疾病提供临床治疗依据。方法回顾2009年1月—2013年6月乌头碱中毒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4例,男34例,女30例,年龄19~81岁不等,将其分成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为对照组患者静脉使用利多卡因、阿托品,在此基础上为实验组患者静脉注射硫酸镁,对比两组乌头碱中毒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从平均室性心律失常控制时间角度看,实验组为(1.1±0.5)h,对照组为(2.3±0.7)h,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乌头碱中毒致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更优,P〈0.05,认为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中毒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硫酸镁注射液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显著,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上应用并推广该治疗方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别应用利多卡因与胺碘酮治疗前后心电图QT间期的改变,进一步分析两种药物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6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n=30)和利多卡因组(n=32),并进行观察.结果 治疗3天时胺碘酮组QTc由用药前(396±17) ms延长至(398±16) ms,利多卡因组QTc由用药前(395±25) ms减至(394±26) ms,但两组用药前后QT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3天时胺碘酮组QTd由用药前(34±12) ms减至(21±9)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利多卡因组QTd由用药前(32±11)ms减至(29±14) ms,但前后QT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较利多卡因更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4G留置针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可行性及优异性。方法:选择60-80岁需连续输液治疗5天以上的内科住院病人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24G和20G留置针输液,前者为实验组,后者为对照组。对穿刺疼痛程度、穿刺成功率、输液速度、注射部位血管反应及留置时间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大部分内科住院病人乐意接受用24G留置针输液,在减轻穿刺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静脉损伤程度、有效控制滴速等方面明显优于20G留置针。结论:24G留置针虽然针梗细、短,但它足以完成老年患者的输液功能,血管损伤程度及疼痛轻微,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