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比较小儿骶管注入相同浓度(0.2%)左旋布比卡因(1evobupivaeaine)与布比卡因(bupivacaine)的术后镇痛效果、不良反应以及运动神经阻滞时间,以期为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小儿术后镇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刘瑶  贾洪峰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10):1156-1157
目的:研究七氟醚作为基础麻醉与氯胺酮作为基础麻醉后再行骶管阻滞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效果比较。方法:60例ASAⅠ级,年龄1~6岁择期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七氟醚复和骶管阻滞组(S组)和氯胺酮复和骶管阻滞组(K组),观察两组术中心率(HR)和血压(BP),诱导和苏醒时间,呼吸道分泌物及术中、术后喉痉挛、呕吐、术中体动及苏醒期躁动等不良反应。结果:术中心率(HR)及血压(BP)K组大于S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清醒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S组小于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呼吸道分泌物S组小于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复和骶麻在小儿疝气手术中患儿麻醉诱导迅速,术后清醒较快,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罗哌卡因用于小儿骶管阻滞麻醉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骶管阻滞麻醉是小儿外科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适用于小儿下腹部、会阴、下肢的手术。罗哌卡因属酰胺类局麻药,具有时效长,毒性低等特点,在小儿骶管阻滞麻醉的应用,国内报道较少。2006年3月-6月,我们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将0.375%罗哌卡因用于小儿骶管阻滞麻醉30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垂直进针骶管阻滞与传统进针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全麻在婴幼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婴幼儿手术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进针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全麻,观察组采用垂直进针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全麻。比较两组穿刺次数、骶管阻滞操作时间、术中氯胺酮用量、心率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骶管阻滞穿刺次数和操作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氯胺酮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心率水平及Wong-Baker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两种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全麻在婴幼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相当,但垂直进针法相对简单和易行。  相似文献   

5.
王志  王晓军 《西南军医》2013,(6):606-608
目的:探讨小儿尿道下裂手术后,右美托咪定对术后罗哌卡因骶管阻滞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40名年龄5-7岁患儿,ASAⅠ-Ⅱ级,无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贫血,无右美托咪定过敏者,随机分入DR (2ug/kg右美托咪定和0.25%罗哌卡因)组和R(0.25%罗哌卡因)组,每组20人。观察FLACC小儿疼痛评分,以及镇痛药物使用人数、时间、用量。结果两组患儿FLACC术后24h疼痛评分有差异,术后4h有显著差异(P〈0.05),镇痛药物使用人数、开始使用时间、使用量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小儿尿道下裂术后骶管阻滞镇痛中能有效减轻患儿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多模式镇痛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CTPB)置管术后镇痛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术后镇痛的术后48 h镇痛效果、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以及术后镇痛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CTPB组和PCIA组具有相当的术后镇痛效果,但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和术后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却远低于PCIA组。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应用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置管镇痛可提供令人满意的镇痛效果,同时又具备其独有的镇痛优势,可用于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比较连续臂丛神经阻滞与静脉自控镇痛在上肢术后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随机将120例ASAI或II级择期上肢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分为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60例)和静脉自控镇痛(60例)两组,观察比较两组术后4h、8h、12h的VAS评分、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组的VAS评分、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均明显优于静脉自控镇痛。结论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术后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优于静脉自控镇痛。  相似文献   

8.
<正>小儿下腹部、下肢及会阴部手术可采用多种麻醉方法,其中骶管阻滞因其操作简单,效果确切,对患儿生理干扰小,血压比较稳定等特点,更易被患儿和家长接受,临床应用价值明显。我科自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小儿手术中采用氯胺酮基础麻醉辅助下行骶管阻滞麻醉,取得  相似文献   

9.
甲磺酸罗哌卡因是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用于小儿骶管阻滞尚未见报道。笔者观察了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小儿骶管阻滞的麻醉效果,探讨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阻滞在成人手术中是常见的麻醉方法。自1988年以来,我院采用本法对69例小儿下肢手术及术后镇痛进行了临床观察,获得了满意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骶管麻醉具有操作简便、阻滞完全、对患者生理干扰小及副作用小的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是肛肠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1]。但骶管的解剖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我院自2003-01—2009-01对44例骶裂孔解剖结构异常者实施骶管阻滞,应用于肛肠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布比卡因局部阻滞在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患儿60例,随机分为布比卡因局部阻滞组(A组)、曲马朵静脉麻醉组(B组)和对照组(C组)各20例。A组给予0.2%布比卡因,行双侧扁桃体窝及腭舌弓上、中、下3点浸润;B组于手术结束前5min给予曲马朵2mg/kg缓慢静脉注射;C组给予生理盐水5~7ml,行双侧扁桃体窝及腭舌弓上、中、下3点浸润。比较3组术后Wong-Baker表情评分及CHEOPS评分,并观察和比较各组术后并发症及追加镇痛情况。结果:术后5、15、30、60、120min,A组和B组的CHEOPS评分及Wong-Baker表情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P〈0.05),A组与B组间两项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240、360min,A组CHEOPS评分及Wong-Baker表情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C组术后需追加镇痛百分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后镇痛可减轻患儿痛苦;布比卡因局部阻滞镇痛和静脉曲马朵镇痛均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但局部阻滞镇痛时间较曲马朵静脉镇痛延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骶管阻滞术应用于小儿介入放射治疗的麻醉管理及可行性.方法 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Ⅰ组骶管阻滞给予 0.8%利多卡因、0.2%罗哌卡因混合液0.8 ml/kg,术中给予丙泊酚3~5 mg·kg~(-1)·h~(-1)维持;Ⅱ组麻醉维持用丙泊酚6-10 mg·kg~(-1)·h~(-1).结果 两组患儿介入治疗均顺利完成.术中Ⅰ组3例患儿麻醉阻滞下面达到T8,收缩压下降超过15%,调整丙泊酚用量,补液处理后血压逐步回升.2例患儿需要术中追加氯胺酮.Ⅱ组病例中有8例在术中SpO_2降至90%以下,辅助通气并调整麻醉用药后,SpO_2升至98%.12例患儿出现心率显著减慢.调整丙泊酚剂量后心率逐步恢复.4例患儿需要术中追加氯胺酮.结论 骶管阻滞复合静脉麻醉是安全有效的小儿介入治疗麻醉管理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骶尾部压力传感用于骶管穿刺成功判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拟骶管阻滞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14例,随机分为2组(n=57例):对照组以针尖突破骶尾韧带时的"落空感"为骶管穿刺成功的判断标志,试验组以"落空感"+注药时骶尾部压力传感为判断标志,以5.0 g/L罗哌卡因20 ml行骶管内注射,观察2组骶管阻滞的成功率。结果试验组骶管阻滞的成功率为94.6%,对照组的成功率为82.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尾部压力传感有助于提高骶管穿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七氟烷吸入复合骶管阻滞麻醉以及静脉复合麻醉在小儿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24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儿分为2组,各112例,Ⅰ组为七氟烷吸入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组,Ⅱ组为静脉复合麻醉组,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Ⅰ组患儿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变化不明显。Ⅱ组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较术前升高(P〈0.05),呼吸频率(R)明显低于术前。而且Ⅱ组患儿苏醒时间明显延长、苏醒期不良反应也多于Ⅰ组患儿。结论七氟烷吸入复合骶管阻滞与静脉复合麻醉在小儿疝修补术中相比,患儿更容易接受,麻醉过程平稳,苏醒快,苏醒期不良反应少,更适合在小儿疝修补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杨小宇 《武警医学》2019,30(8):672-675
 目的 探讨小儿发育性髋脱位矫正术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效果。方法 选取2016-06至2018-06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小儿发育性髋脱位矫正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试验组予以超声引导定位骶管阻滞麻醉,对照组常规使用0.2%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记录两组患儿的穿刺情况;记录两组患儿的罗哌卡因用量、切皮前后血压(BP)及心率(HR)变化;记录术中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2、4、6、12、24 h及48 h的患儿疼痛FLACC评分及患儿首次使用乙酰氨基酚时间;记录患儿睡眠障碍镇静评分(Ramsay评分),评价患儿术后12 h的镇静情况;记录患儿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试验组的穿针调整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而试验组的穿刺时间[(13.42±2.50)min]长于对照组[(5.73±2.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的罗哌卡因用量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儿术后首次觅求对乙酰氨基酚时间[(19.6±3.2)h]明显晚于对照组[(11.4±4.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试验组的FLACC评分(1.6±0.9)明显低于对照组(4.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术后12 h的Ramsay评分要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小儿DDH矫正术采用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可提供术后24 h有效镇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肛肠手术中骶管麻醉联合亚甲蓝及局部浸润麻醉联合亚甲蓝的麻醉效果。方法:将1 253例肛肠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骶管麻醉)和对照组(局部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术中肌松情况、术中至术后7 d内镇痛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术中肌松满意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治疗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尿潴留发生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骶管麻醉联合亚甲蓝术中、术后镇痛效果理想,局部浸润麻醉联合亚甲蓝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可根据具体情况,实行个体化止痛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派卡因复合芬太尼骶管阻滞对丙泊酚无痛人工流产术麻醉效果及术后下腹痛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160例早孕妇女,随机分为4组,全麻组和复合1、2、3组,每组40例。全麻组实施单纯丙泊酚全身麻醉,复合组1、2、3组分别用0.075%、0.15%、0.3%罗派卡因和芬太尼(2ug/m1)行改良骶管阻滞麻醉,再行丙泊酚全身麻醉。结果四组病人丙泊酚诱导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合2组和3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全麻组,P〈0.05,术后下腹痛发生率和程度明显小于全麻组,P〈0.05,恶心呕吐,唾液增多及皮肤瘙瘁病例各复合组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结论0.15%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骶管阻滞可改善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效果,减少丙泊酚的用量,减轻术后下腹痛等并发症,对下肢运动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解放军医学杂志》创刊号所载来远琴等同志之《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外科之应用》一文,读后有以下几点不同看法,现提出供讨论。 一、首先在适应证方面,我们认为骶管阻滞麻醉最适用于肛门、会阴手术,其次为下肢手术,而非腹部手术。尤其是上腹部手术采用骶管阻滞不仅不合理,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被动ROM练习在TKA术后康复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择36例拟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8例。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早期被动ROM练习(A)组,连续静脉镇痛联合早期被动ROM练习(C)组。两组患者均维持术后镇痛6 d,期间分别记录膝关节静息和功能锻炼时的VAS评分,分别于术后1、2、4、12及24周进行HSS评分及主、被动ROM测量,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术后6 d总体镇痛满意度显著优于C组(P<0.01);术后1、2、4、12及24周的HSS评分及ROM明显优于C组(P<0.01);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1)。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早期被动ROM练习,不仅能改善患膝的主动和被动ROM,还能改善膝HSS功能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老年膝关节置换术后较为理想的镇痛与功能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