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叶欣 《中国医药指南》2014,(33):191-192
目的探讨分析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运用骨科损伤控制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4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运用常规治疗法,B组患者运用骨科损伤控制治疗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A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2.6%,B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74.1%。A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0.05)。结论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运用骨科损伤控制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增强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治疗优良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权威 《中国医药指南》2014,(18):238-239
目的研究骨科损伤控制在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骨科损伤控制对15例患者进行抗休克治疗,用骨盆带对骨盆受伤位置进行固定,后进行内固定手术,先对四肢骨折处做内固定手术,再对骨盆骨折处做内固定手术。结果 15例患者均治疗成功,生活基本能够自理,并且恢复状况良好,没有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使用骨科损伤控制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应该临床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损伤控制技术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 79例应用损伤控制手术治疗不稳定性骨折合并多发伤的患者为研究组,与61例未应用损伤控制手术治疗的多发骨折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比较两组的复位质量、功能恢复及抢救成功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复位优良率为89.87%,明显高于对照组( 73.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为 86.08%,对照组患者术后复位优良率为 65.5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的入院距确定性手术的时间更长,输血量、确定性手术的时长、救治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损伤控制技术的应用符合多发伤性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点,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理论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依照损伤控制骨科原则治疗56例骨盆骨折患者,男47例,女9例。年龄1862岁。Tile分型:B型47例,C型9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8例,高处坠落伤16例,重物砸压伤2例。合并伤:四肢骨折18例,脊柱骨折6例,肋骨骨折并血气胸23例,会阴撕裂伤4例,腹腔内脏损伤12例,泌尿系统损伤5例,颅脑损伤21例。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2262岁。Tile分型:B型47例,C型9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8例,高处坠落伤16例,重物砸压伤2例。合并伤:四肢骨折18例,脊柱骨折6例,肋骨骨折并血气胸23例,会阴撕裂伤4例,腹腔内脏损伤12例,泌尿系统损伤5例,颅脑损伤21例。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2246分。结果:本组死亡2例,主要因持续重度休克未获纠正且合并凝血障碍,术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共发生并发症8例,急性脂肪栓塞综合征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腹部切口感染3例,骨盆外支架钉道感染1例。其余46例经过早期、快速、暂时的骨折稳定及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患者状态平稳后,进行确定性手术等措施后痊愈。本组5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6分。结果:本组死亡2例,主要因持续重度休克未获纠正且合并凝血障碍,术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共发生并发症8例,急性脂肪栓塞综合征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腹部切口感染3例,骨盆外支架钉道感染1例。其余46例经过早期、快速、暂时的骨折稳定及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患者状态平稳后,进行确定性手术等措施后痊愈。本组5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术后采用Matta和Saucedo的标准评定,54例患者的骨盆复位情况为优46例,良4例,可4例。结论:按照损伤控制骨科原则救治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整体治疗效果,有效减少并发症,降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救治成功率,从而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对于急诊救治骨盆骨折合并多发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52例骨盆骨折合并多发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急救疗法,观察组给予骨科损伤控制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骨盆功能、骨折复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存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存活率100.00%、Majeed评分(89.26±8.57)分均高于参照组的84.62%、(74.21±8.2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复位优良率84.62%显著高于参照组的57.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9.23%显著低于参照组的76.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盆骨折合并多发骨折的急救处理,损伤控制可显著提升患者存活率,减少并发症,提升患者预后,可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王青  吴乃庆 《江苏医药》1998,24(1):42-42
不稳定骨盆骨折是指骨盆前后环联合损伤并发生移位,使骨盆稳定性遭受破坏。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常造成多种并发症。我院自1993年起对不稳定骨盆骨折采用内固定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骨折分型:为了便于手术方案选择,根据后骨盆骨折线的情况将不稳定骨盆骨折分为五型:一型髂骨骨折;二型髂骨骨折+骶髂关节脱位;三型骶髂关节脱位;四型骶髂关节脱位+骶骨骨折;五型骶骨骨折。二、本组22例,Tile分型均有垂直不稳。男12例,女10例。年龄23~56岁,平均38岁。其中一型4例,二型7例,三型1例,四型3例,五型7例。2例有坐…  相似文献   

7.
唐传其  陈海  蔡文 《河北医药》2004,26(1):82-83
骨盆骨折合并严重多发损伤多由强大的外伤如撞击、重物压砸、挤压或高处坠落等损伤所致,不仅损伤严重,而且病情复杂,若处理不及时,常危及病人生命安全。近年来由于交通发达和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事故也随着增多。我院自1994年至2002年12月共收治伴骨盆骨折合并严重多发损伤病人5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对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实施损伤控制骨科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治疗结果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伤口愈合及骨折愈合时间都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治疗中有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用骨科损伤控制策略(DCO)治疗严重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控制出血、早期骨折固定、果断截肢处理、复苏及确定性手术等损害控制措施救治;对照组采用早期确定性治疗措施(ETC)治疗。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明显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PT/APTT恢复时间;减少了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结论对严重四肢骨折及时采取损害控制策略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成活率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正确判断伤情,及时采取损害控制是抢救严重四肢骨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用内、外固定联合治疗。结果:本组32例患者随访3~18个月,平均随访12.5个月,骨折均愈合,疗效满意,优良率为93.8%,并发症少。结论: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有助于治疗休克,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移位髋臼骨折合并不稳定骨盆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移位髋臼骨折合并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52例。其中髋臼骨折应用重建钢板或拉力螺钉内固定;骨盆后环损伤应用骶髂螺钉或骶髂关节前方钢板固定;骨盆前环损伤应用重建钢板内固定。结果52例随访完全,平均随访时间17个月。根据Matta的复位标准,解剖复位40例,占77%,满意8例,占16%,不满意4例,占7%。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和Majeed骨盆损伤疗效标准,优34例,占67%,良7例,占12%,可6例,占11%,差5例,占10%。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5例,4例BrookerⅡ级异位骨化,3例迟发性坐骨神经损伤。结论移位髋臼骨折合并不稳定骨盆骨折病情稳定后,应尽早手术治疗,尽可能解剖复位髋臼骨折,同时合理处理骨盆前后环损伤,其中髋臼骨折的损伤程度及其复位质量是决定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接受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9年1月骨科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以双盲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实验组则同时实施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分析两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并发症、拔管、肿胀消退、骨痂形成、下床活动时间、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较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的拔管、肿胀消退、骨痂形成、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接受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且安全性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本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85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行石膏固定,治疗组行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于术后12个月进行回访。结果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的方法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采用石膏固定的患者。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的方法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与合并伤的临床特点和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2例骨盆骨折与合并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治愈48例,好转12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6.8%。结论骨盆骨折与合并伤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微创接骨板内固定(MIPO)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27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骨盆前环、后环骨折均采用MIPO内固定技术,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术后复位质量、术后5~12个月随访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7例骨盆骨折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平均出血量前环分别为:(55.65±10.50)min、(110.50±50.41)mL,后环分别为:(45.83±6.62)min、(135.50±45.10)mL,术中透视时间平均为(1.25±0.81)min,术后第3天复查骨盆X线片及CT三维重建,优良率为88.94%;术后有1例患者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经过2次清洗、负压封闭引流(VSD)覆盖,1个月后痊愈;其余患者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且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经5~12个月随访,27例患者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双下肢及骨盆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定骨盆功能,优良率为100.00%。结论 MIPO内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固定牢靠等优势,临床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接骨续筋胶囊联合复方骨肽注射液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8月北京燕化医院收治的134例四肢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7例。对照组静脉滴注复方骨肽注射液,10 mL加入250m L生理盐水均匀混合后给药,1次/d,连用3周后停药1周(此为1个周期),连用2个周期(共8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接骨续筋胶囊,4粒/次,3次/d。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疗效。比较两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相关症状评分、骨痂骨密度值和相关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5.1%、95.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评分、肿胀评分、瘀斑评分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这些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肱骨干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尺桡骨干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股骨干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胫骨干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水平均显著增加,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这些相关生长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8周时骨痂骨密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骨续筋胶囊联合复方骨肽注射液治疗四肢骨折可明显减轻患者症状,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增强骨折愈合强度,上调骨相关生长因子表达,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接骨七厘片联合鹿瓜多肽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2例,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注射用鹿瓜多肽,24 mg加入生理盐水,1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接骨七厘片,5片/次,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四肢骨折愈合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SF-36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8.05%,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5.1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胫骨干、尺桡骨、股骨干、肱骨干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SF-36评分显著升高,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VAS评分和SF-36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接骨七厘片联合鹿瓜多肽治疗四肢骨折可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