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开颅术是将翼点开颅术向颅底方向的进一步扩大,包括眶上翼点入路、颧弓翼点入路和眶翼弓入路。本文探讨该入路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经扩大翼点入路切除颅底肿瘤30例。观察术中显露情况及手术效果,并就该入路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进行探讨。结果:所有病例术中病灶显露良好,无1例出现脑牵拉损伤。肿瘤全切除25例,次全及大部分切除5例。术后死亡1例,其余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扩大翼点入路切除颅底肿瘤具有显露好、脑牵拉轻的优点,适用于中颅底、鞍旁肿瘤、颅眶沟通瘤及部分自中颅底向后颅底或颅外生长的肿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肿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近4年来我院神经外科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326例鞍区肿瘤病例,其中,垂体腺瘤158例,颅咽管瘤89例,鞍区脑膜瘤79例。术前准备主要是进行糖激素的替代疗法和癫痫的预防。手术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镜下解剖脑底诸池,经鞍区的5个手术间隙切除肿瘤。术后处理主要包括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尿量和血清电解质,及时防治尿崩症、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预防癫痫和糖皮质激素的替代疗法。结果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开颅,面神经额支的保留率达到92%,眶上神经的保留率达到96%,颞肌萎缩发生率为0%;全部肿瘤的全/次全切除率达到95%,垂体柄的保留率达到62%;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崩症和电介质紊乱,发生率虽然高达61%,但是经过术后的严密观察和处理,97%的病人在术后1个月内得到恢复。结论改良翼点入路对面神经额支、眶上神经和颞肌的损伤机会减少。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应用显微解剖技术,结合积极有效的防治并发症的措施,可以提高鞍区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陈建华 《医学信息》2006,19(7):1223-1224
目的 探讨额颞部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额颞部重型颅脑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36例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均采用额颞部大骨瓣开颅(以yasiarjia手术入路为基础,扩大手术切口)减压术。结果 36例病人,恢复良好25例(41.7%)中残。7例(19.4%)重残4例(11.1%)植物生存1例,死亡9例(25%)。结论 额颞部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是治疗额颞部重型颅脑伤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基底动脉顶端的相关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评价其显露范围.方法 显微解剖10例(20侧)成人尸颅标本,通过翼点入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及乙状窦前入路三种方法显露基底动脉顶端,测量各自显露的距离和范围.显露范围由术者在显微镜下行主观评分.结果 翼点入路开颅骨窗到基底动脉顶端的最短距离为(63.85±2.54)mm,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到基底动脉顶端的距离为(66.58±2.03 )mm,乙状窦前入路到基底动脉顶端的距离为(66.01±1.41)mm,三种方法翼点入路显露距离最短,而显露范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翼点入路可使基底动脉顶端获得最佳显露.  相似文献   

5.
改良翼点入路的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论证改良翼点手术入路的优越性。方法:对20例干性头颅标本的颅中窝底部有关结构进行解剖观测,对20例颅中窝硬膜外血肿患者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术。结果:改良翼点手术入路能缩短距离0.42~1、21cm。18例患者术后清醒;15例Ⅴ级,良好;3例Ⅳ级,中残;2例死亡。结论:改良翼点手术入路到达棘孔路径短,能直视下处理棘孔及颅底处脑膜中动脉出血,利于脑疝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翼点入路切除哑铃形垂体腺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哑铃形垂体腺瘤的经验。方法 27例病人均经翼点入路开颅,在显微镜下解剖基底池,利用脑的自然间隙显露并切除肿瘤。结果 27例病人中获全切除22例(占81.5%),其余5例获次全切除(占18.5%),无手术后死亡病例。对全部病例进行了1~4.5年(平均1.8年)随访观察,全切者经MRI复查21例未见复发,1例复发后行伽玛刀治疗。结论 翼点入路可获得良好的鞍区显露,有助于大型或巨型腺瘤的全切,是治疗哑铃形垂体腺瘤的最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7.
经神经内窥镜侧脑室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神经内窥镜下侧脑室手术相对安全的穿刺路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模拟神经内窥镜手术,分别从侧脑室的额角、颞角、三角区和枕角4种入路对固定后的成人颅脑标本进行解剖观测,分析比较不同手术入路的优劣.结果:E2点与脑膜中动脉和大脑上静脉毗邻;N1~N3点与脑膜中动脉毗邻;N4点的体表定位点位于颞上回,深部正对颞横回;Z1~Z3点穿经视辐射,Z3点距角回最近,Z5、 Z6与大脑上吻合静脉毗邻.结论:(1)额角入路相对于来说比较安全,只是定位准确,在穿刺过程中不会伤及血管和重要的神经中枢;(2)经颞角入路进行穿刺时,有损伤脑膜中动脉的危险;(3)三角区入路不常用,并且易损伤听辐射;(4)枕角入路利于手术中多部位的探查.  相似文献   

8.
王淮  朱成 《解剖与临床》2008,13(3):204-205
目的:探讨经颞下-翼点入路切除侵犯上斜坡鞍区肿瘤的方法。方法:经颞下-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肿瘤患者5例,肿瘤直径在5—7cm,向后上侵犯至上斜坡,左侧入路2例、右侧3例。结果:5例肿瘤均全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脑膜瘤2例,实质性颅咽管瘤1例,骨软骨肉瘤1例,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1例。术后尿崩症1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对症治疗后痊愈。无手术死亡。2例获随访,术后7a未见复发。结论:经颞下-翼点入路能充分显露并切除侵犯上斜坡的大型鞍区肿瘤,增加肿瘤的全切率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骨性眶腔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进一步探讨骨性眶腔的构成特点 ,为相关开眶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取 30例国人成人头颅骨性标本 ,观察眶腔的构成、分部 ,并测量各部的有关参数。结果 :(1)由前向后 ,可将骨性眶腔按形态及结构的不同分为球周部、球后部和眶尖部三部分。 (2 )Dacryon点距筛前孔、筛前孔距筛后孔、筛后孔距视神经管眶口及筛后孔距眶尖的距离分别为 (2 0 .13± 2 .79)mm、(13.38± 2 .6 6 )mm、(7.4 0± 2 .0 3)mm、(13.4 1± 2 .35 )mm。 (3)Mac Carty关键孔位于翼点正前方 (2 5 .74± 4 .12 )mm及颧额蝶缝交汇点正上方 (15 .2 0± 2 .4 5 )mm处。结论 :(1)骨性眶腔各部的构成及内容不同 ,手术入路各异。 (2 )DaCryon点、筛前孔、筛后孔是眶内侧手术入路的重要标志性结构 ,(3)Mac -Carty关键孔是临床经眶颅部手术常用的钻孔部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经翼点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方法。方法:从1997年1月至1999年9月对20例颅咽管瘤进行了显微外科手术。病人年龄13~54岁,平均年龄35岁,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以视力障碍起病18例,尿崩症5例,隐性糖尿病3例,生长发育迟缓4例,头痛10例。术前均行CT和MRI扫描,肿瘤最大直径5cm,实质性9例,囊性变5例,混合性6例,肿瘤钙化14例。全部病人均在全麻后行翼点入路,术中根据肿瘤位置,可以从视交叉前间隙,颈内动脉和视神经间隙及颈内动脉外侧间隙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1例术后10天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全部病例术后放疗效果尚待观察。结论:翼点入路是颅咽管瘤手术切除的首选入路,绝大多数病人可达到肿瘤的全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