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淑芳 《医学信息》2018,(2):172-174
目的 探析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 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接收的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9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预防与护理措施,分析措施实施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形成发生率、住院时间及生活质量改善的情况。结果 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住院时间、生存质量显著优于预防及护理措施实施前,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将预防与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临床护理中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2.
谷爱青 《医学信息》2010,23(6):1636-1637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肌泵运动预防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 对68例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实践.结果 循证护理患者术后应用肌泵运动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应用循证护理指导临床实践能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完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卫勇  李军  张勇  余浩  谢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27):4338-4342
文题释义:髋部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常常需要行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即使采用了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预防,下肢仍然常形成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导致血液回流受阻并且可引发静脉功能不全的一种疾病,深静脉血栓栓子脱落后流入肺动脉可导致肺栓塞以及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 背景: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容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但目前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 目的:统计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探讨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42例髋部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男99例,女143例,平均年龄69.1岁,其中股骨颈骨折18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53例。所有患者对治疗及试验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无抗凝禁忌,入院后予以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常规双下肢行血管彩超检查,根据结果分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组、下肢非深静脉血栓组(下肢伴有深静脉血栓形成时术前行下腔滤器置入)。对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实验室检查(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红蛋白)、合并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的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①242例髋部骨折患者中58例(24%)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②下肢深静脉血栓组与下肢非深静脉血栓组的性别、骨折类型、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合并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2组患者的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5 d是髋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④说明髋部骨折患者即使在预防性抗凝药物治疗的情况下仍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其中高龄患者以及术前等待的时间长是其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ORCID: 0000-0001-8379-9230(卫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廖金芳  郭志敏 《医学信息》2010,23(3):634-636
目的应用循证护理探索预防腹腔镜妇科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护理方法.以减少手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0月间我院妇科收治并进行腹腔镜妇科手术的72例患者运用查阅文献,选择最佳护理证据.制定护理干预措施等循证护理程序预防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通过循证护理,78例患者中,仅12倒患者术后24小时内出现轻度下肢疼痛,但症状均能在24h后自行缓解消失。所有病例均无出现下肢肿胀、瘀血、麻木不适或更严重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中,强化了手术室护理人员预见性护理的意识,制定并落实护理计划,有效防止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背景: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筛查能力并实行个性化预防方案,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的重要措施.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其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无锡市中医医院收住入院的325例髋部骨...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下肢骨折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蓉 《医学信息》2007,20(6):995-996
目的探讨老年人下肢骨折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护理作用。方法对98例老年病人进行观察和对症护理,针对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结果在98例高龄骨折病人中只有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02%)。结论对下肢骨折、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病人做好预防和护理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2014年于我院就诊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40例,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手段与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DVT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术后观察组DVT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护理手段与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防止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尚缺少严格遵照《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进行血栓预防的大宗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的报道。 目的:调查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在进行规范预防性抗凝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方法:纳入2005-01/2010-07于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对置换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高危因素、预防措施、症状特点、治疗方案及转归。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7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1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5例为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诊断分布为股骨颈骨折1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例,血友病性关节炎1例。其合并症1~4个,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围手术期皆应用规范物理、药物疗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例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2例以肺栓塞为首发症状。多数预后良好;1例死于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关的肺部感染,1例抗凝治疗后并发脑出血导致植物生存状态。提示进行规范预防治疗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但仍不能完全杜绝其发生。髋部骨折、长期卧床、高龄、代谢性内科疾病仍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背景:大量文献研究表明,空气波压力治疗在预防髋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方法:8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加个人行为功能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置换后第2天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双下肢;比较两组患者患肢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2周,试验组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明显减少,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有效缓解患肢肿胀,改善凝血综合指数,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史娜 《医学信息》2019,(8):188-189192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干预在预防深静脉血栓方面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86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33%)低于对照组(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67%)高于对照组(8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循证护理,能够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且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各种方法诱导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动物模型缺乏统一的标准。 目的:建立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兔模型。 方法:采用专用击打装置,用位于28 cm高度的击打物击打家兔后下肢左侧大腿根部;建立兔髋部骨折模型,另一侧兔后下肢不击打设为对照侧。4周后选取下肢髂静脉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凝血功能的检查血栓形成情况。 结果与结论:家兔经打击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长度(124±37) mm。对照侧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率81.8%,死亡率为9.1%。结果证实,实验成功建立的兔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效果.方法 根据患者情况,提出临床护理问题(压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与便秘、深静脉血栓、髋关节脱位);查阅相关资料,寻找循证支持;循证的观察与应用.结果 本组30例患者,随访28例,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由干预前的24.69%降低至9.88%,满意率由干预前的90.12%提高至97.53%.结论 应用循证护理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并发症有良好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全膝置换术治疗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骨外科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回顾性探析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措施。结果本组22例患者中,12例患者彻底再通,I A型再通者4例,I B型再通者6例。随访调查1~5个月时间,全部患者均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结论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能够避免或减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已经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干预能提高再通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患者经过治疗、护理,未发生下肢坏死、溃烂及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药物预防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较高。目前尚不清楚原发病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目的:观察不同原发病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47例,年龄64~93岁,根据原发病不同分为2组:骨折组68例,置换前经历了创伤,均为股骨颈骨折患者;骨病组79例,术前未经历过创伤。根据患者生理年龄、置换前社会活动能力、骨质情况、预期寿命等选择全髋假体,其中采用生物学假体5例,混合型假体12例,其他全部采用骨水泥型假体。对术后出现患肢肿胀和/或疼痛,下肢伴有或不伴有Homans征/Neuhofs征阳性的患者常规应用加压超声技术进行超声多谱勒检查。结果与结论:骨折组置换后32例出现患侧肢体肿胀,伴有疼痛者20例,出现Homans征/Neuhofs征15例,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29例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股骨颈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1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症状,于置换后17d猝死,尸检证实为伤侧下肢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骨病组置换后20例出现患侧肢体肿胀,伴有疼痛者11例,出现Homans征/Neuhofs征9例,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比骨病组患者具有更高的血液凝固状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更高(P0.05)。提示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方法 对57例均经彩超证实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住院期间应用抗凝药物、压力治疗、熏洗疗法预防深静脉血栓后遗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57例患者均取得较为满意的预防效果(未发现有深静脉血栓复发,且大部分出现再通;患肢浅静脉无明显扩张或曲张出现;行走活动自如无明显的下肢皮肤湿疹、硬化、溃疡等).结论 中西医相结合的措施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后遗症非常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ICU长期卧床患者多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其预防较治疗更为重要,但目前临床护理过程中常忽视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尤其腹内压的控制等因素常常被忽略。本文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病因、高危人群、评估识别、预防护理等角度系统地对LDVT展开阐述,希望能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036例脊柱内固定手术患者,术前做好患者的检查评估及健康教育,做好心理护理,并指导患者术前进行适应性训练。术后保护下肢,做好各种预防措施,密切观察有无深静脉血栓(DTV)表现。结果2036例患者顺利康复,有效率达99%,只有两例并发DTV,经治疗顺利康复出院。结论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护理干预是防止脊柱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张燕 《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20(1):80-80,83
骨科的老年患者存在着长期卧床、手术创伤、合并心肺功能不全及其他系统疾病等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所以其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发病率尤为明显。因此,积极预防、及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老年患者护理的重点之一。根据个体状况制定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了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护理干预对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 我院将妇科术后病人护理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强化血栓预防措施,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结果 观察组580例发生血栓6例,对照组450例发生血栓68例.结论 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