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泰安市乡村医生的职业倦怠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使用Maslach职业倦怠普适量表(MBI-GS)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结果 75.6%的乡村医生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乡村医生在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处于重度倦怠的比例分别为34.8%、38.3%和35.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从医年限和家庭年收入是乡村医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泰安市乡村医生存在职业倦怠的比例较高,应采取以增收入、促发展为主的手段,预防和控制职业倦怠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济南市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简称基层医生)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20年6—9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济南市6个区(县)选择30家基层医疗机构的426名医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职业倦怠普适量表》调查并分析其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基层医生情绪耗竭、去人格化水平和个人成就感得分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M (P25,P75)]分别为2.0 (1.1,3.0)分、0.4 (0.2,1.0)分和4.9 (3.8,5.5)分;情绪耗竭和个人成就感维度以轻度和中度职业倦怠为主,分别为48.36%、41.78%和69.01%、27.03%,去人格化以轻度职业倦怠为主,占87.32%。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岗位、学历、工作量、工作紧张程度和工作对家庭影响是基层医生情感耗竭是否发生高度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结论:济南市基层医生职业倦怠处于一般水平,情绪耗竭维度为中度水平。影响职业倦怠的因素较多,建议降低基层医生工作强度,改进职称晋升制度,改善内部工作环境,从而降低基层医生职业倦怠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北京市某中医医院医生医患关系和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其医患关系影响因素,为改善医患关系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2年6月,采用人口学资料调查表、医患关系量表、职业倦怠量表对北京市某中医医院292名医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医医院医生医患关系总得分为(18.98±4.85)分,职业倦怠总得分为(35.96±13.75)分。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低成就感以及职业倦怠总分与医患关系总分呈正相关(r均>0,P均<0.05)。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专业、职业倦怠的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是中医医院医生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北京市某中医医院医生医患关系处于较好水平,职业倦怠程度较低。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负向影响中医医院医生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儿内科医生的职业倦怠水平、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方法本文采用M aslach职业倦怠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13名儿内科医生开展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关系研究。结果该医生群体职业倦怠状况整体并不严重,但仍普遍存在,且情感衰竭最为严重。本院医生的成就感高于进修医生(P<0.05);男医生情感衰竭高于女医生(P<0.01),女医生则更有成就感(P<0.01);中级职称医生职业倦怠整体水平最高,而高级职称最轻;男医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优于女医生,中级职称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最差。结论医生职业倦怠水平及心理健康状况受隶属关系、性别、职称影响,并且职业倦怠可以用来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麻醉医生职业倦怠现状及职业倦怠与年龄、学历、工龄、性别的关系。方法采用马斯勒职业倦怠量表,对78名麻醉医生进行调查。结果麻醉医生的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明显高于国内常模,低成就感明显低于国内常模。年龄与职业倦怠成负相关;学历高者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要高于学历低者;工龄短者在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要高于工龄长者。结论麻醉医生职业倦怠较严重。应重点关注学历高、工龄短的麻醉医生,以提升医疗质量,缓解医患矛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医生职业倦怠、抑郁倾向、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以及它们对职业倦怠的交互作用,为改善医生的职业倦怠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应用《职业倦怠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和《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对河南省郑州市某市级医院382名医生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职业倦怠与抑郁倾向、情绪稳定性呈中度正相关(r=0.566,0.417,P0.01),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内外倾向性呈负相关(r=-0.419,-0.308,P0.01)。抑郁倾向、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人格内外倾向性对职业倦怠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其中抑郁倾向的主效应呈现显著正相关(β=0.546)。低自我效能内向医生的倦怠感高于低自我效能外向和高自我效能的医生(P=0.001,0.040,0.023)。抑郁倾向、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人格情绪稳定性对职业倦怠的交互作用显著(P0.01),其中抑郁倾向的主效应呈现显著正相关(β=0.521)。低自我效能情绪稳定医生的倦怠感高于低自我效能情绪不稳和高自我效能情绪稳定的医生(P=0.000,0.032)。结论自我效能感较低、性格内向的医生职业倦怠相对较强,性格内向不稳的医生在经历抑郁倾向时受倦怠的影响较大,在面临工作挑战或压力时,随着抑郁倾向程度的增加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7.
医生职业倦怠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医生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如果不及时调整身心状态,可能会出现对工作的厌倦,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工作质量下降等,这就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由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降低3个维度构成。本文通过对杭州市7所医院医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阐述杭州市医生职业倦怠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银川市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及工作能力现状,探讨职业倦怠与工作能力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职业倦怠指数量表(MBI)和工作能力指数量表(WAI),对银川市10所医院的522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生的职业倦怠与护士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医生在消极怠慢及成就感方面的得分高于护士(P<0.01和P<0.05),而两者在工作能力方面的得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质医院的医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及职业倦怠得分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国营医院医生的情绪耗竭程度高于私立医院的医生(P<0.05),而其成就感低于私立医院的医生(P<0.01),其工作能力得分也低于私立医院的医生(P<0.01);国营医院护士的成就感得分低于私立医院护士(P<0.05),其工作能力得分也低于私立医院的护士,而在情绪耗竭及消极怠慢方面得分国营和私立医院护士间均无统计学意义。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及其各因子均与职业倦怠及其各因子均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0.113~-0.494,P<0.01),即随着职业倦怠程度的增加,医务人员的工作能力随之降低。进一步经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情绪耗竭、成就感、睡眠状况、工龄及工作班类型因素进入了工作能力评分的回归方程中,提示这些因素对医务人员工作能力评分影响较大。结论不同医院、不同职业类型的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有所不同,且已影响到其工作能力状态。通过增进医护人员的成就感、调整职业倦怠程度因素及改善睡眠状态可提高其工作能力状态,为保护医护人员身心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医生职业倦怠、疲劳、组织支持感与精神质的关系,以及它们对职业倦怠的交互作用,为改善医生的职业倦怠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应用职业倦怠量表、组织支持感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和疲劳评定量表对河南省郑州市某市级医院432名医生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职业倦怠与疲劳、精神质呈正相关(r=0.344、0.129,P0.01)。倦怠与组织支持感呈负相关(r=-0.310,P0.01)。疲劳、组织支持感和人格精神质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031,P0.05),单独解释职业倦怠变异的0.8%(ΔR~2=0.008),其中疲劳的正效应影响最大(β=3.127)。针对高组织支持感的医生,低精神质医生的倦怠感低于高精神质的医生(P=0.005)。结论组织支持感和精神质是影响疲劳对倦怠作用的主要因素,组织支持感对医生倦怠的调节作用随着倦怠程度的加重调节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护一体化协作对降低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某三级医院4个临床科室的65名医生和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对照法,对照组按照常规工作的方法,试验组采取医护一体化协作,职业倦怠感采用MBI-GS量表。结果医生、护士均存在职业倦怠,护士职业倦怠感更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职业倦怠不同,对照组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感更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感随着医护一体化协作实施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护士职业倦怠感降低程度较医生更明显。结论采用医护一体化协作可以降低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感,尤其是降低护士职业倦怠程度,有利于提高护理队伍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