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内经》上有句话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举痛论》也说:"百病皆生于气也。"说明"气"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素问·评热病论》中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丹波元坚释曰:"此非邪凑则气虚之谓,言气所虚处,邪必凑之."邪,即邪气,包括了六淫病邪,以及食积、虫积、水饮、痰浊、瘀血和情志内伤等引起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的有害因素.正,即正气,主要指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康复能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经文,强调了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主导地位.正气不足是内在因素,是发病的根本,而邪气的侵入是外部因素,是发病的条件.此理论可以说是中医发病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至今仍指导着中医临床治疗.历代医家对此理论均有发挥,并运用到临床治疗当中.本文仅对后世部分代表医家在发病学上的相关理论进行整理,以飨同行.  相似文献   

3.
笔者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临床及相关实验结果 ,从重症角度对"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与"虚不受补"两个中医经典理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内外因素互为因果以及邪正盛衰的动态发展过程,并提出"虚极宜补""危则治本"的重症治疗策略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源于《黄帝内经》,讲述了疾病"气虚"、"邪凑"的动态发展过程,《灵枢》言"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为该句释义,凡是邪凑之所,必为气虚之处。从妇科疾病宫颈HPV持续感染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因证分析,"气先虚"致"邪必凑","邪凑"日久致"气续虚","气虚"与"邪凑"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致本病病情反复、病程缠绵。《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根据发病机理,提出"补气扶正,除湿化瘀"的宫颈HPV持续感染的治疗策略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新中医》1983,(1)
××医学院×大夫问:《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此看来,凡是被病邪入侵,皆因正气先应,那么,是否凡病皆虚? 这个间题提得好。他实际是问:既然临床上的病证有虚有实,  相似文献   

6.
依据《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以邪正两方面类析金地四家学说,认为四家学说虽分为四,各有主张,所论有别,但共学术理论源流相连,不易分割。尤从邪正两方面类析四家学说,即吊同祛邪但表里有别;虽同补虚但阴阳有异。则更易于以简执繁而明了四家学说之要旨,便于临证之应用。  相似文献   

7.
陈婷婷  刘宁 《北京中医》2007,26(1):32-33
《素问·评热病论》中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丹波元坚释曰:"此非邪凑则气虚之谓,言气所虚处,邪必凑之."邪,即邪气,包括了六淫病邪,以及食积、虫积、水饮、痰浊、瘀血和情志内伤等引起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的有害因素.正,即正气,主要指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康复能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经文,强调了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主导地位.正气不足是内在因素,是发病的根本,而邪气的侵入是外部因素,是发病的条件.此理论可以说是中医发病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至今仍指导着中医临床治疗.历代医家对此理论均有发挥,并运用到临床治疗当中.本文仅对后世部分代表医家在发病学上的相关理论进行整理,以飨同行.  相似文献   

8.
<正>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中医治法虽多,但实脾固本当为固根本、强正气、祛病邪诸多正治法中极为重要的一法,阐述如下。1实脾固本,缘于慢性乙肝之病机慢性乙肝病机复杂,但总体为正虚邪恋。《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金匮要略》云:"四季脾旺不受邪";否则,脾若  相似文献   

9.
《诸病源候论》对皮肤病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诸病源候论》在皮肤病方面的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总结 ,该书着重讨论了皮肤病的命名、分类、病因病机 ,并阐发了《内经》“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理论和预防为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中医虚实理论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邪之所凑与其气必虚的反思“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是中医发病学理论中的一个常用术语 ,是解释人体为什么会患病的经典理论依据。运其中之“气”字 ,是指正气 ,“虚”是指正气虚 ,这是众所周知的。问题是对“虚”的理解 ,绝大多数医家皆囿于正气亏虚的一  相似文献   

11.
正《素问遗编·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针灸甲乙经》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搏,乃客其形。"说明只要人体正气强健,脏腑功能调和,气血旺盛,阴阳平衡,则邪气不易侵犯。相反,邪之为病,乃因正气虚、无力抗邪所  相似文献   

12.
韩旭 《国医论坛》1997,12(3):43-43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语出《素问·评热病论》。历代医家见仁见智,对之阐释颇多。如张隐庵释云:“风邪伤肾,精气必虚。”马莳释云:“凡邪之所凑于阳经者,其阳经之气必虚;邪之所凑于阴经者,其阴经之气必虚。”近版的《素问》校释书、中医学院教科书大多从中医病因学的角度,认为本语阐述了外邪犯人为病时,邪正斗争的内外因关系,几成定论。诸释尽管看法不甚一致,然异中有同,即都认为本句中“邪”指外邪;而对“其气必应”之释诸家一般从简。笔者认为,诸说未能全面剖析本句经文之精义,故不揣浅陋,为作新释,见教于同道。首先,…  相似文献   

13.
正雷鸣教授是四川省中医名家,著名的老年病专家,临床善治内外妇儿等各科病症,尤擅长从脾胃调理五脏,现将雷鸣教授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经验整理如下。1病因病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属中医"风瘙痒"范畴。早在《内经》时期对瘙痒就已有记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指出瘙痒的发生多与心有关,且多由正虚受邪引起瘙痒。《灵枢·刺节真邪篇》言"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意为正气内虚,卫外不固,感受  相似文献   

14.
略论张志雄理虚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张志雄理虚特色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中医科朱秋琴(200003)关键词张志雄,理虚张志雄教授出生于上海著名中医世家。现将先师的理虚特色略论于下。一、百病皆因始有虚,疗疾自应首理虚《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先师积...  相似文献   

15.
80例虚证血浆镁含量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证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精气亏损的病理反应,如《内经》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疾病的发生外因是必要条件,正虚是决定因素,故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在临床上,虚证主要表现为气、血、阴、阳方面的不足。这些虚象虽然表现各异,但其病理基础却是共同的——精气亏虚。所以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一步阐明虚证的物质基础,是中医辨证客观化,疗效评定  相似文献   

16.
补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琪 《中医杂志》1989,30(8):4-9
补法是临证中运用十分广泛的治法之一,前人程国彭谓:“补者,补其虚也”。《内经》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曰:“精气夺则虚”,“虚者补之”。明确了补法的作用及应用范围。但虚者有阴阳气血之不足,又应定位于脏腑,  相似文献   

17.
高军  时乐 《江苏中医药》2015,47(7):51-52,54
<正>扶阳思想源于内经。《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中的"气"即指的是"正气",是"阳气"的具体体现。《经籍篡诂》解释,"扶"为护也、助也、治也,有保护、帮助、调理之义。历代医家对"扶阳"有不同的理解,多数医家常常因为阳气易伤而把扶阳理解为温阳,这是对扶阳法的片面看法。仲景认为气虚、阳虚、火衰都属可用扶阳方法治疗的范畴[1],亦可用于预防疾病。所以"扶阳"思  相似文献   

18.
生病、早衰决定因素是内因(正气不足)。《评热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刺法》亦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凋内因是疾病与健康的根据,重视内因在发病学上的重要性.但《内经》不是唯内因论者,不排除外因所起的作用,如《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相似文献   

19.
<正> 小儿感冒从脾论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 1 脾虚气弱是小儿感冒的病因基础 小儿感冒有内外之因,究其根本,实属正虚。故《内经》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小儿水谷运化、转输中心,也是气生成的关键之脏。小儿脾常不足,形气未充,机体与生理功能均未达成熟完善。当小儿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外邪就乘虚侵入而发病。李  相似文献   

20.
顾海军 《河南中医》2007,27(12):78-78
补法乃中医治病八法之一,是选用具有补益、滋养、强健等作用的药物,根据配伍原则组成方剂,来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恢复身体健康为目的的一种治病方法.《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者补之","损者益之",补者,补其虚也.补法临证用之甚广,投之得当,每起沉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