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6 毫秒
1.
目的研究学龄前儿童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手术方法、安全性、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1994~2006年该院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857例,其中4~6岁学龄前儿童3例,占0.35%。该组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平均5岁,体重平均17.8公斤;1例为病毒性心肌炎并发窦性停搏,2例为室缺术后并发III度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均为经药物治疗无效的缓慢心律失常。3例均采用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方法治疗,1例起搏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起搏器置于皮下与胸大肌之间;另2例电极经左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术后1周、1、3、6、9个月、1年及每年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1例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起搏器置于皮下与胸大肌之间的患者于术后8个月出现起搏器囊袋磨破,继发感染,予取出起搏器,清创缝合,患者交界性逸搏心率55次/min,家属拒绝再次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自动出院;另2例电极经左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的患者,术后随访正常,无并发症。结论学龄前儿童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是可行、有效的,但有出现起搏器囊袋磨破等并发症的风险;电极经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2.
临床过缓性心律失常可导致严重的血液动力学紊乱。而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从根本上治疗心动过缓 ,改善临床症状 ,延长病人寿命 ,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本文总结了 2 8例永久性心脏起博器安置术的术前护理 ,术中配合与术后护理 ,阐述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中护理与配合工作的重要牲。1 临床资料2 8例患者中病窦 5例 ,高度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2 3例 ,年龄 4 5~ 77岁。患者平卧于手术台 ,穿刺右侧头静脉或右侧锁骨下静脉 ,沿鞘管将起搏器导管顶端伞状电极置于右室心尖部肌小梁间固定 ,在右侧胸大肌筋膜前做一囊袋以置入起搏器 ,将起搏器与导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起搏电极的植入途径及永久起搏器的类型.方法选择1987~1999年安置的80例永久起搏器患者.结果经颈外静脉植入电极6例,手术时间为256±75分;经头静脉植入电极48例,手术时间为247±65分(P>0.05);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电极26例,手术时间为118±35分(P均<0.01).其中,AAI型3例(4%),DDD型5例(6%),VVI型72例(90%).结论经锁骨下静脉植入起搏电极,方法简单,组织损伤小,手术时间短,优于其它途径.VVI型起搏器在我国仍然是主要使用的起搏器.  相似文献   

4.
不同静脉径路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246例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1977年起对246例患者经不同静脉径路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其中经头静脉径路122例,成功100例(82%),发生脱位9例(7.4%),局部感染3例(2.5%);经颈外静脉途径12例,成功11例(91.7%),导线外露局部皮肤感染2例(16.7%);经锁骨下静脉途径112例,成功109例(97.3%),发生局部感染、气胸及脱位各1例(2.7%)。3者进行比较,认为锁骨下静脉应作为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的首选静脉(P<0.01)。  相似文献   

5.
内科急症或危重病人的抢救 ,有时需要在床旁不借助X线透视帮助 ,紧急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插入各种导管进行抢救 ,我们自 1994年以来 ,采用锁骨下静脉远点穿刺法 ,行床旁穿刺插管 2 0 6例 ,无 1例有副作用 ,现将使用的体会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为 1994年 10月~ 2 0 0 2年 8月住院急症或危重病人共 2 0 6例 ,其中男 119例 ,女 87例。年龄2 5~ 90岁 ,平均 (6 2± 11)岁。用于休克或保留输液者118例 ,紧急床旁心脏起搏器安置 5 9例 ,充血性心力衰竭行漂浮导管血流动力学监测 2 3例 ,中心静脉压监测 6例。1 2 穿刺插管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根据体表定位标志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中应用的体会。方法 256例心脏病患者中,233例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23例穿刺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结果 穿刺锁骨下静脉233例中,231例穿刺1~4次成功,2例误穿入锁骨下动脉,继续锁骨下静脉穿刺获成功;2例发生气胸,改用腋静脉穿刺获成功。穿刺腋静脉23例中,19例穿刺1-4次成功,4例穿刺5次以上失败后改用锁骨下静脉穿刺获成功。均无穿刺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是安全、可靠、可行的,对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困难时改用腋静脉途径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左锁骨下静脉置管行床边紧急心脏临时起搏器在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方法我科自2009年10月至2012年11月对11例不宜搬动或病情危急的住院患者作为治疗对象,根据其病情需要在床边经左锁骨下静脉插入导管紧急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结论在床边经左锁骨下静脉插入导管紧急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从穿刺点到心脏的距离较近,容易操作;起搏效果较为恒定,代价低,并发症少,患者存活率高,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8.
我院从1979年12月至1998年11月共安置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82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见一般资料本组男性44例,女性38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54.05岁。见度房室传导阻滞62例,11度11型房室传导阻滞3例,病窦综合征17例,全部患者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前均有头晕、胸闷等不适,反复发生阿斯综合征30例,有晕厥史12例。1.2电极导管植入途径经左侧锁骨下静脉53例,右侧锁骨下静脉6例,经左侧头静脉18例,经右侧头静脉3例.左侧顿外静脉和右侧预外静脉各1例。起搏器埋值部位为左锁骨下区对例,右锁骨下区…  相似文献   

9.
安置永久型心脏起搏器的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随着永久型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发展 ,不但使越来越多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而且拯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我科自1990年以来共安置永久型心脏起搏器 12 5例 ,现将有关的护理情况及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2 5例患者中 ,男 67例 ,女 5 8例 ,年龄 2 2岁~ 92岁 ,其中风湿性心脏病 33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 5例 ,缩窄性心包炎 3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64例。其中 98例有晕厥病史 ,心率 4 0次 /分以下 ,心电图表现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87例 ,窦性停搏伴交界性逸搏 38例。2 术前护理2 .1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静脉途径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在床旁行心脏临时起搏的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在无X线透视条件下,床边经右锁骨下静脉、左锁骨下静脉、右股静脉及右颈内静脉4种不同的途径穿刺插管,用气囊漂浮起搏电极行心脏临时起搏.观察其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58例患者中57例在无X线透视条件下起搏成功,成功率98.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5例,右颈内静脉途径2例,右股静脉途径6例均盲插起搏成功,从穿刺到起搏成功用时左锁骨下静脉途径2~12 min,平均4.5 min,右颈内静脉途径3 min及4 min,右股静脉途径5~18 min,平均9.2 min.经右锁骨下静脉途径45例盲插成功42例,成功率93.3%,从穿刺到起搏成功平均5 min,3例未成功者1例为起搏电极置入失败,2例为置管失败,其中2例改行左锁骨下静脉途径成功2例,另1例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及右股静脉途径均未成功,后在X线透视条件下从左股静脉途径起搏成功.结论 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临时起搏有创伤小、置入迅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所需设备简单等优点,适合于急危重患者的抢救.  相似文献   

11.
刘兵  杨瑜琦 《华夏医学》2003,16(4):528-529
临时心脏起博在急危重患者的救治中经常应用 ,传统的安置方法一般是采用经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 ,但因受患者不宜搬动且无 X线透视配合等诸多因素影响 ,故成功率不高 ,疗效欠佳。我院自 1 998年开始 ,尝试对部分患者经右颈内静脉穿刺并插入临时起搏电极 ,收效甚好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选择本院 1 998年以来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共 1 38例 ,其中经右颈内静脉穿刺 4 9例 ,经锁骨下静脉穿刺 4 6例 ,经股静脉穿刺 4 3例 ,按穿刺方法不同分为三组。1 .2 分析方法对三组患者的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成功率、安置时间、不良…  相似文献   

12.
经头静脉切开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重要方法。其植入最常用的途径为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其次是经头静脉切开途径及经颈外静脉切开途径。我科自1992年开始开展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成功率较高,其中10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失败而改行经头静脉切开途径安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曾雪莲  唐晋  梁坤蓉 《农垦医学》2002,24(2):116-117
肿瘤病人术后需要多次静脉输入化疗药物及高浓度营养物质。临床传统的用药途径为反复浅静脉穿刺 ,这种方法不可避免地造成病人痛苦及化疗药物特殊不良反应对血管的破坏。中心静脉置管术是较理想的给药途径 ,但是 ,由于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等置管因其静脉解剖复杂 ,操作技术难度大可发生严重并发症 ,使它的应用在临床受到局限。因此我院从 2 0 0 0年 1月开始使用BD留置针行浅静脉置管技术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肿瘤病人 10 0例 ,男 5 0例 ,女5 0例 ;年龄 30~ 80岁 ,平均年龄 5 5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安置人工起搏器的治疗经验,为该方法应用取得更好疗效提供借鉴。方法:对采用共静脉切开及锁骨下静脉穿刺径路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90例,随访1年。结果:80例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均手术成功,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安置临时心脏起搏患者10例,8例成功,2例死亡。结论:对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正确掌握起搏指征和安置方法,术后注意监测起搏情况及时随访程控起搏参数,在基层医院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上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已被广泛应用 ,可用作中心静脉压监测、输血补液、各种治疗用药以及胃肠外营养的通道 [1 - 5] 。因其并发症及副反应轻 ,导管易于固定 ,导管可长期留置 ,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作者于 2 0 0 0年1月~ 2 0 0 1年 3月共施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 3 68例 ,收到明显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3 68例中食管癌 46例 ,胃癌 5 1例 ,大肠癌65例 ,宫颈癌 5 2例 ,卵巢癌 3 8例 ,乳腺癌 82例 ,肺癌 2 1例 ,甲状腺癌 13例。年龄 2 9~ 68岁 ,平均 48岁。男性 112例 ,女性 2 5 6例…  相似文献   

16.
中心静脉置管的常见护理问题与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心静脉置管不但用于危重病人的监测 ,且在深静脉高价营养中也普遍应用。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1月本院施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共 186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86例中男 110例 ,女 76例。年龄 3~ 78岁 ,平均 4 2岁。各类手术病人 118例 ,其他重危病人 6 8例。 186例中行中心静脉压监测 14 5例 ,占 78%。其中选用右侧颈内静脉穿刺 132例 ,锁骨下静脉穿刺 2 8例 ,股静脉穿刺 2 6例。穿刺成功率为 92 .6 %。置管后出现套管阻塞 12例 ,气胸 1例 ,未发生感染及其它并发症。2 穿刺途径和特点2 .1 经颈内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 颈…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应用于临床医学 ,我国安置心脏起搏器的人数不断增加 ,基层医院亦逐步开展了心脏起搏器的安置。绝大多数学者认为 ,头静脉是安装单腔心脏起搏器术中插入电极导管的首选途径[1:195] ,尤其VVI起搏为然。因此 ,术前明确头静脉的位置 ,极其重要。自 1998年 2月— 2 0 0 0年 5月 ,我们对 148例正常人进行了头静脉的观察。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资料 选择 148例正常人 ,年龄 18~ 6 8岁 ,平均 42 .8岁 ,男 10 0例 ,女 48例 ,均无手臂外伤及静脉炎史 ,无心脏病及高血压病史。1.2 方法 应用美国HPSONOS— 10 0…  相似文献   

18.
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安置永久起搏电极的体会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赵建中,陈云雷,邹瑞秀埋藏永久起搏器通常采用切开头静脉置入起搏电极,由于该静脉较细,暴露较难操作不方便。自1988年至1994年我们应用穿刺锁骨下静脉导引电极技术安装永久起搏器40例,均获成...  相似文献   

19.
近期我院安装 1例MedtronicSVVl1 0 3型永久起搏器时 ,因导线电极固定较难 ,现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女患 ,80岁。因Ⅲ°房室传导阻滞 ,住院期间发作 2次阿斯综合征 ,经静脉泵注异丙肾上腺素 5 μg/min ,心室率在 4 0~ 5 0次 /分 ,同时决定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静脉选取右锁骨下静脉 ,穿刺顺利 ,顺针心插入丁型导引钢丝 ,在透视下顺利进入锁骨下静脉和下腔静脉 ,沿引导钢丝插入扩张管和套管。拔出扩张管和导引钢丝 ,立即插入电极导线 ,当时电极导线选用翼状头。通过三尖瓣口顺利 ,但电极难以嵌入肌小梁 ,其中二次似电极已固定 ,但通过…  相似文献   

20.
锁骨下血管损伤是临床上不多见但极为严重的一种损伤 ,1994年 1月~ 2 0 0 3年 1月 ,我们共收治 6例锁骨下血管损伤患者 ,均经积极救治而治愈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6例均为男性 ,年龄 18~ 32岁 ,平均 2 3 5岁 ;全部为刀刺伤 ,刺伤部位在锁骨上窝 5例 ,锁骨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