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使用光束引导插管术用于困难气道盲插的安全性、有效性、实用性。方法: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n=21)和对照组(B组,n=21)。两组均在麻醉前进行气道评估确定为困难气道,A组采用光束引导插管法,B组采用常规气管插管法;观察插管前、插管后1、3、5 min两组病人SBP、DBP、HR、RR、SpO2、插管时间、插管次数、插管成功率等的差异及循环系统应激反应的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插管后无明显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较稳定、插管时间短、插管成功率高;B组病人SBP、DBP、HR明显升高(P〈0.01),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升高。结论:采用光束引导插管法应用于困难气管插管的成功率高,可缩短插管的时间,插管时引起心血管应激反应小,循环功能稳定,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支气管灌洗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GCS 3~8分重症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80例,随机分为支气管灌洗A组,未支气管灌洗B组,两组其他治疗相同.结果 A组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1),治疗1周后A组白细胞疗效优于B组比较(p<0.05).结论早期支气管灌洗能有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并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比较电子支气管镜与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口气管插管在颈椎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2例拟经口气管插管全麻下行颈椎手术的ASAI-Ⅱ级患者随机分为电子支气管镜组(A组)和纤维支气管镜组(B组),记录两组基础值(哟)、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5min(T3)的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插管时间,一次插管成功率及插管相关并发症。结果与T0期比较,两组患者T1期MBP和HR降低,随后在T2期明显升高,到T3期MBP再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气管插管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例一次插管失败。两组插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与纤支镜比较,电子镜能明显缩短颈椎手术患者气管插管的时间和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经纤支镜灌洗、局部给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肺部感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支气管灌洗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GCS 3~ 8分重症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 80例 ,随机分为支气管灌洗A组 ,未支气管灌洗B组 ,两组其他治疗相同 .结果 A组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 (p<0 .0 1) ,治疗 1周后A组白细胞疗效优于B组比较 (p <0 .0 5 ) .结论 早期支气管灌洗能有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并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加强型气管导管用于颈椎骨折手术患者气管插管的实际效果。方法选择在笔者所在医院择期行颈椎前路或后路减压手术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加强型气管导管,对照组采用普通气管导管,采用管芯法气管插管。比较两组一次插管成功率和术后6 h内咽喉痛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插管成功率95%,对照组一次插管成功率70%;术后6 h内咽喉痛的发生率观察组为10%,对照组为30%。结论加强型气管导管用于颈椎骨折手术患者气管插管一次插管成功率高,术后咽喉痛发生率低,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irtraq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提高气管插管患者麻醉成功率及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A组采用可视喉镜进行气管插管;B组采用直接喉镜进行气管插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插管时间、声门显露时间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A组患者具有较短的气管插管时间以及较长的声门显露时间,且其插管过程中体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较 B组稳定,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可视喉镜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时,可有效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在较短的气管插管时间内保持较为持久的声门显露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气管导管内置入直径0.9 mm的光纤作为光源,建立一种新的大鼠经口气管插管方法 .方法 SD大鼠40只分2组:(1)气管导管内置入光纤引导下的经口气管插管组(光纤组,n=20),(2)传统光源直视下的经口气管插管组(传统组,n=20).比较2组经口气管插管时间、插管次数、一次插管成功率、拔除气管插管后l周的存活率.结果 光纤组的插管时间(36.00±16.43)s、插管次数(1.05±0.22)次、一次插管成功率95%均优于传统组[(86.20±56.48)s,(1.75±1.02)次,60%,P<0.05],但2组大鼠拔管1周后的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气管导管内置光纤引导下的经口气管插管法是一种创新的大鼠气管插管方法 ,能实现快速、有效、准确的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UE可视喉镜在解剖结构异常的困难气道脑动脉瘤栓塞术患者气管插管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例脑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 ASAII~III级,Mallampati气道分级Ⅲ~IV级,随机分为UE可视喉镜组(A组)和Macintosh直视喉镜组(B组),每组10例。记录两组患者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气管插管前(T0)、置入气管导管时min(T1)、置入气管导管后1min(T2)、3min(T3)和5min(T4)的Sp02、HR、SBP及DBP,以及气管插管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T1、T2和T3时B组的HR、SBP及DBP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时B组患者HR、SBP及DBP高于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插管时间显著低于B组患者,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显著低于B组。 结论 UE可视喉镜可减轻解剖结构异常的困难气道脑动脉瘤栓塞术患者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能有效保障患者围麻醉期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建模比较小鼠哮喘模型效果及稳定性,以确定建模的最佳方式。 方法 将SPF级6~8周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20 μg致敏雾化激发组(20-INH)、100 μg致敏雾化激发组(100-INH)、20 μg致敏经口气管插管激发组(20-ITI)、100 μg致敏经口气管插管激发组(100-ITI)、control组。所有哮喘模型组小鼠用鸡卵清蛋白(ovalbumin, OVA)致敏和激发,在0、7、14 d分别使用20 μg和100 μg致敏,在21 d开始分别给予雾化激发和经口气管插管激发,在末次激发后24 h内对小鼠行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AHR)检测,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行细胞计数,左肺病理学检测,ELISA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 结果 20-INH、100-INH、100-ITI 3组的AHR、气道炎症、气道粘液高分泌、血清总IgE水平均有明显升高,其中以100-ITI组在以上各方面均较突出。经口气管插管激发哮喘模型各数据标准差低于雾化激发哮喘模型。 结论 经口气管插管激发方式能在 100 μg OVA 致敏剂量时成功建立小鼠哮喘模型,且模型气道粘液分泌量及血清总IgE水平升高更明显,该模型稳定性高,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和人工气胸单腔插管2种不同插管方法之间的利与弊。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我院胸外科收治90例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按插管方法的不同分为人工气胸组(A组)和双腔插管组(B组),将2组的气管插管时间、手术时间、肺部感染发生率、术中及术后PaO_2和PaCO_2、吻合口瘘发生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乳糜胸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术中PaO_2和Pa CO_2、肺部感染发生率、气管插管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人工气胸单腔插管在围手术期管理、费用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是对低氧血症、CO_2潴留及酸碱平衡紊乱等的处理,双腔插管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