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人学散墨》是裘沛然先生最后一本著作,它出版一年多后,裘老就离开了我们。翻开《裘沛然选集》下册,"剑风楼诗集"有诗《寄徐子望陈卫平两兄》曰:"光飞电掣送流年,巨劫沧桑万虑牵。岂有仁风扬宇内,漫携老病卧江边。浓霜林下看红叶,污水池中放白莲。安得高贤有情者,墨花相濡艳新天。"此诗写于2002年秋天,还在《新民晚报》上登载过,所记的是我和裘老因《人学散墨》而结识这件事。  相似文献   

2.
追念裘老     
裘老驾鹤西去已过一载,但只要提及裘老的大名,那浓重的宁波口音便似在耳边萦绕,荧屏上不时出现的音容笑貌令人倍感亲切,桌上的《人学散墨》也常让我想起老人家的仙风道骨、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3.
追念裘老     
裘老驾鹤西去已过一载,但只要提及裘老的大名,那浓重的宁波口音便似在耳边萦绕,荧屏上不时出现的音容笑貌令人倍感亲切,桌上的《人学散墨》也常让我想起老人家的仙风道骨、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4.
裘沛然先生于1958年应聘入上海中医学院任教,在其早年求学与行医所积累的扎实基础之上,开启了此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儒医生涯。从裘老任教之初所编《剑风楼古籍书目》以及晚年《人学散墨》等著作所反映的儒医结合的治学特点,剖析裘老儒医结合的成才之道,并借以反思当今中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相应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文化》2011,(3):12-14
我从事医疗事业已七十五年,向以疗病为职。逐渐发现,心灵疾病对人类的危害远胜于身体疾。由此萌生撰写《人学散墨》之念,希望为提高神文明道德素养,促进经济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6.
我从事医疗事业已七十五年,向以疗病为职。逐渐发现,心灵疾病对人类的危害远胜于身体疾。由此萌生撰写《人学散墨》之念,希望为提高神文明道德素养,促进经济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医古文知识》2011,(3):12-14
我从事医疗事业已七十五年,向以疗病为职。但逐渐发现,心灵疾病对人类的危害远胜于身体疾患。由此萌生撰写《人学散墨》之念,希望为提高精神文明道德素养,促进经济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人学散墨》是裘沛然先生最后一本著作,它出版一年多后,裘老就离开了我们。翻开《裘沛然选集》下册,“剑风楼诗集”有诗《寄徐子望陈卫平两兄》曰:“光飞电掣送流年,巨劫沧桑万虑牵。岂有仁风扬宇内,漫携老病卧江边。浓霜林下看红叶,污水池中放白莲。安得高贤有情者,  相似文献   

9.
裘老去世,忽近周年。时翻读他的《剑风楼诗钞》,总觉得应该再为他补写些"诗解",似乎这已是接受了裘老交待的任务。过去为他写的"诗解",裘老不是说我写得不够好,只是嫌写得不够多,没能达到以《剑风楼诗解》专书出版的要求。此前我编写出版的《医林诗词合解》一书,是以介绍裘老的诗篇为主,对此裘老是称许的;今后如能将有关裘老的"诗解"集中起来,再扩充内容,成为《剑风楼诗解》专书提供出版,这将更能称遂裘老的心愿。希望这一工作能取得成果。  相似文献   

10.
摘要:裘沛然先生一生崇尚孔孟儒学、敬业医学,行医70余年,救死扶伤,活人无数,被尊为“国医大师”,晚年致力于人学的研究。这位早已功成名就的长者,耄耋之年,精研8年,只为著成一本《人学散墨》。从裘沛然先生对五四以来对孔孟批判的反思、崇尚孔孟人学、根深蒂固的道德忧患意识及欲构建理想社会四个方面可略窥一二。  相似文献   

11.
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他从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逐渐发现,心灵疾病对人类的危害远胜于身体疾患。从早年沉潜医学到晚年逐渐关注人学,他认为医学的本质是人学,他撰写的《人学散墨》"是专门论述如何能做一个‘合格’的人而写的"。他在先哲时贤众多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及对社会人情的思索,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人学的观点,提出了"以仁为本,以礼为节,以义为衡"的为人三大絜矩。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他主张的为人之道三原则寓有深意。  相似文献   

12.
《医古文知识》2009,(2):F0003-F0003
全国著名中医药学家、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裘沛然先生,耄耋之作《人学散墨》近日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是裘沛然先生86岁高龄时开始提笔写作的,完稿后为精益求精,请教数十位国学专家,  相似文献   

13.
书刊是心灵晤对良师的载体。我藏书颇富,皆分类上架,惟得诸上海中医药大学顶级教授的三本大著,则常置于案头或枕边,以俾伸手可览。一是裘沛然教授的《人学散墨》,一是段逸山教授的《段逸山举要医古文》,一是李鼎教授的《杏苑诗葩——医林诗词合解》。我把它们分别视为处世箴言、治学津梁与诗医宝筏。回忆缘起,首先要感谢《中医药文化》编辑部的王新华老师。  相似文献   

14.
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他从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逐渐发现,心灵疾病对人类的危害远胜于身体疾患。从早年沉潜医学到晚年逐渐关注人学,他认为医学的本质是人学,他撰写的《人学散墨》“是专门论述如何能做一个‘合格’的人而写的”。他在先哲时贤众多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及对社会人情的思索,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人学的观点,提出了“以仁为本,以礼为节,以义为衡”的为人三大絮矩。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他主张的为人之道三原则寓有深意。  相似文献   

15.
几年前,我有幸成为裘老的最后一名"西学中"学生。作为"西学中研修班"年龄最长的导师,裘老不仅临诊悉心指导我等西医后辈,而且每每毫无保留地阐明自己的学术观点,并谦虚地称之"与西医同道的探讨"。跟师中,裘老赠余专著两部,一谓《读书抄本拾遗》(简称《抄本》),一谓《裘沛然医论文集》(简称《医论》)。  相似文献   

16.
<正>我与裘老似有天生之缘。他虽然长我二纪有余,却早早地成为忘年之交,是正直、诚信、博学的良师益友。1965年,我初读《黄帝内经》,每有"丈二和尚"之憾。裘老时任内经教研室主任,与我所在的医古文教研室不过数步之距,因而常去请教。  相似文献   

17.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6):F0003-F0003
全国著名中医药学家、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裘沛然先生,耄耋之作《人学散墨》近日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是裘沛然先生86岁高龄时开始提笔写作的,完稿后为精益求精,请教数十位国学专家,删阅八载,总计20万字。本书从人学角度,结合了当代实际,阐发了孔孟“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等一系列的儒学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8.
2002年“五一”长假第一天下午,我和施杞教授相约一起看望裘老。他正在城郊的“茅庐”对《辞海》条目进行修改定稿,艰苦备尝。对于裘老以“八八”高龄、耄耋之年仍一丝不苟地从事着文化建设的煌煌大业,由衷感佩。我是初次造访“茅庐”,之前曾在裘老的《剑风楼诗钞》中读到过“小息剑风书屋”的诗:  相似文献   

19.
复旦大学著名教授贾植芳先生在回顾一生时常爱说“写好一个‘人’字”这句话,当今医学家裘沛然集一生之思想写就的《人学散墨》序言第一句话说“是专门论述如何能做一个‘合格’的‘人’而写”,可见做人要合格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20.
早慕王庆其老师之名,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期间,我们有幸侍诊其侧,得以领略老师诊疗风采,诚名师大医也.去岁秋月,老师将其新作《杏林散叶》一书赠吾等,尝谓:"裘老医人之病有《壶天散墨》,我作《杏林散叶》以应."吾展卷而读,竞不忍释手,其内容之丰富,立意之新颖,非长期潜心求索不可为,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是书装帧浅灰素雅,亲题书名端壮隽永,凸显主人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