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剂量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融合蛋白(GW003)对急性放射病恒河猴的治疗作用。方法 28只成年恒河猴分为正常对照组、照射对照组及GW003 50、150和450μg/kg治疗组共5组,后4组动物(每组6只)用60Coγ射线全身双侧一次照射3.0 Gy。GW003治疗组动物分别于照射后0和7 d皮下注射GW003 50、150和450μg/kg,所有照射动物均给予对症治疗。观察照射动物一般状况、体征、外周血细胞计数、外周血和骨髓细胞集落培养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结果不同剂量GW003皮下注射给药能明显升高3.0 Gy照射猴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造血祖细胞数,其中GW003 150和450μg/kg剂量组提高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最低值,缩短细胞减少持续时间的作用显著,明显加速骨髓造血功能恢复,减少输血次数。结论 GW003 150μg/kg可明显促进急性辐射损伤猴造血功能恢复,对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融合蛋白(GW003)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80只BALB/c小鼠用60Coγ射线一次全身照射5.0 Gy后随机分为照射对照,GW003 1、3和9 mg/kg 4组,照射后1 h和7 d分别皮下注射生理盐水,GW003 1、3和9 mg/kg。照前1 d和照后30 d内隔日一次检测外周血细胞,照射后30 d处死小鼠取胸骨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60Coγ射线5.0 Gy照射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急剧下降,其中1和3 mg/kg GW003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较照射对照组显著缩短,开始恢复时间提前,白细胞最低值明显升高。GW003 9 mg/kg组上述指标与照射对照组相比有所改善,但无显著差异。3 mg/kg GW003组小鼠单核细胞数于照射后9~13 d明显高于照射对照组。各组间外周血淋巴细胞、血小板及红细胞数无明显差异。胸骨病理组织切片显示照射后30 d各组活存小鼠骨髓造血均十分活跃。结论 GW003对60Coγ射线5.0 Gy照射所致急性放射病小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8.0Gy60Coγ射线照射小鼠长期存活率及远后效应的影响。方法 7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照射对照及rhG-CSF大、中、小剂量治疗共5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4组均接受8.0Gy60Coγ射线照射。治疗组小鼠于照射后0.5和24h两次分别皮下注射rhG-CSF1000、500和250μg/kg,随时记录各组动物存活率,照射后70、160和300d进行外周血细胞计数分析,300d时检测各组存活小鼠造血和免疫相关指标。结果照射对照组动物照后19d内全部死亡,平均存活时间(12.1±3.0)d;rhG-CSF1000μg/kg治疗组照射后30、100和300d存活率分别为86.7%、86.7%和80.0%,死亡小鼠平均存活时间较照射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照后300d时,rhG-CSF1000μg/kg治疗组的外周血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与正常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骨髓混合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rhG-CSF治疗组的CD4+/CD8+比值倒置且250μg/kg剂量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rhG-CSF治疗组造血和免疫器官的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结论 rhG-CSF1000μg/kg治疗可以显著提高8.0Gy60Coγ射线照射小鼠存活率,但照射后300d造血和免疫系统相关指标尚未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融合蛋白(GW003)对造血细胞的动员作用。方法 7只健康成年恒河猴单次皮下注射GW003 150μg/kg,分别于给药前后不同时间检测外周血细胞数和进行造血细胞集落培养。结果 GW003对健康成年恒河猴造血祖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未成熟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均有明显的动员作用,给药后18 h呈现高峰。注射GW003后10 h,外周血粒-巨噬系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混合系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ix)、巨核系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数分别增至药前的1.8、1.9、1.4倍,红系爆式形成单位(BFU-E)和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数则增至1.7和1.5倍。结论 GW003对正常猴外周血干/祖细胞(PBS/PC)有明显动员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新的、高效的造血细胞动员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融合蛋白(GW003)对环磷酰胺(CTX)化疗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80只SD大鼠经CTX化疗后分别一次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和不同剂量GW003(250、500和1500μg/kg),每日一次检测外周血细胞计数,药后第10天处死大鼠取胸骨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SD大鼠腹腔注射CTX后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数均显著下降。GW003治疗可明显升高化疗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的最低值并缩短其减少的持续时间。GW003对CTX化疗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无明显影响。结论 GW003对CTX化疗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重组鼠白细胞介素12(rmIL-12)对急性放射病小鼠造血系统的影响。方法 42只BALB/c小鼠均给予6.0 Gy 60Coγ射线全身照射,随机分为照射对照组、5和20μg/kg的rmIL-12治疗组,治疗组分别于照后1 h及此后每3 d一次分别腹腔注射5和20μg/(kg.d)的rmIL-12,共5次,每日2次观察小鼠一般情况,3 d检测1次外周血细胞,分别于照射后14和28 d制备股骨病理切片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收集骨髓细胞进行集落培养。结果 rmIL-12治疗组小鼠一般情况较对照组改善。5和20μg/kg rmIL-12治疗组小鼠外周血中血小板(PLT)数开始恢复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提前(分别为11 d和14 d),且PLT最低值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9%vs 8.1%,15.1%vs 8.1%,P﹤0.05),28 d时rmIL-12 5和20μg/kg治疗组小鼠外周血PLT均升至照前值的85%,对照组为60%(P﹤0.05)。照射后14和28 d骨髓有核细胞集落培养结果提示rmIL-12治疗组CFU-GEM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mIL-12可明显促进急性放射病小鼠造血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联合治疗对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ARS)比格狗干/祖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影响.方法 用4.5Gy60Coγ射线照射比格狗建立重度骨髓型ARS模型,随机分为三组:A组5犬,不予任何治疗;B组5犬,予输血、抗感染等对症治疗;C组6犬,在B组基础上加用rhG-CSF和rhIL-11 3周.观察外周血CD34+细胞数和骨髓中CD34+细胞的比例、骨髓涂片骨髓增生程度、骨髓和外周血造血祖细胞集落数及端粒酶活性.结果 与A、B组比较,C组外周血CD34+细胞数照射后早期增高(P<0.05),骨髓CD34+细胞比例各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后45d,C组骨髓增生程度、外周血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骨髓混合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ix)和骨髓端粒酶活性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联合使用细胞因子可保护部分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能力,保持端粒酶较高的活性,促进CD34+的早期释放,有利于骨髓造血功能较快恢复.  相似文献   

8.
陈小犊 《海峡药学》2006,18(3):136-137
目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应用的疗效。方法选择2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在化疗后次日给予吉粒芬300μg皮下注射,1日1次共7d,对照组未给予吉粒芬。结果治疗组在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上,中性粒细胞数量上均高于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数达4×109/L以上的时间上低了对照组。结论rhG—CSF的应用保证了下一疗程化疗的正常进行,有利于CR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军事或恐怖行动的核爆炸还是民用核设施的事故性爆炸,均可致大规模人群受到不同程度的电离辐射照射,产生大量的重症急性辐射损伤(SARI)患者。过去二十多年,对SARI患者的救治大多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然而数十例辐射事故患者接受移植后的结果表明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至今无一长期活存。实验研究结果显示,7.0或10.0 Gy 60Coγ射线照射猴在照射后24 h内给予大剂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或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可明显促进受照射动物造血恢复、缩短抗感染和抗出血治疗时间、增加照射动物活存率。对于受5.0~10.0Gy照射所致的SARI患者的临床治疗,尽早使用rhG-CSF或(和)rhTPO是目前首选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慢性重型乙型肝炎31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hG-CSF 5μg/(kg.d)皮下注射、1/d,连用5 d,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治疗后1、2、4、12周分别查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结果 31例中有效20例,无效6例,恶化5例(其中3例死亡),有效率为64.5%。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改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降低病死率,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PEG-rhG-CSF)对同期放化疗所致Ⅲ度粒细胞缺乏患者挽救性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其在临床中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105例同期放化疗所致Ⅲ度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分析,试验组包括:PEG-50组38例、PEG-100组26例、 PEG-R组21例,给药方式依次为PEG-rhG-CSF 50μg/kg 单次皮下注射,100μg/kg 单次皮下注射, PEG-rhG-CSF 50μg/kg 单次皮下注射+rhG-CSF 5μg· kg -1· d -1皮下注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ANC)≥2珑.0×109/L后停用rhG-CSF;对照组为R组20例,即rhG-CSF 5μg· kg-1· d-1皮下注射,ANC≥2.0×109/L后停用。对上述4组患者的时间-中性粒细胞增殖率、时间-ANC值、粒细胞缺乏所致不良症状的缓解时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05),各试验亚组的临床效应发挥均始于用药12~24 h,于24 h左右达到改善粒细胞缺乏的治疗目的, P-50组与P+R组的时间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和时间-ANC值无明显差异( P >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缓解因粒细胞缺乏所致临床症状所需的时间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 PEG-rhG-CSF对于同期放化疗所致Ⅲ度粒细胞缺乏患者的挽救性治疗推荐剂量为单次50μg/kg皮下注射,其效应发挥时间始于12~24 h之后,如果在此期间ANC值无明显提高,无需加用rhG-CSF。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对猕猴辐射致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作用。方法正常雄性猕猴全身一次性双侧照射60Coγ3.0 Gy,24 h后一次性sc给予PEG-rhGCSF 30,100和300μg·kg-1,及连续10 d rhGCSF 10μg·kg-1。检测50 d内的外周血象和骨髓造血细胞的情况。结果猕猴接受照射后,外周血白细胞及绝对中性粒细胞(ANC)迅速下降,造成粒细胞减少症。给药后1 d,PEG-rhGCSF治疗组均出现一过性ANC动员峰,且峰值与剂量呈正相关。PEG-rhGCSF可延缓ANC达谷时间且可以提高谷水平。与照射模型组的(7.2±2.5)d相比,PEG-rhGCSF 30,100和300μg·kg-1组抗生素需求天数3.2±2.9,1.4±1.9和(0.2±0.4)d明显缩短(P<0.05);与rhGCSF组粒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28±7)d相比,PEG-rhGCSF 100和300μg·kg-1组分别为(19±14)d与(7±6)d显著缩短(P<0.01)。连续注射rhGCSF 10 d与单次注射PEG-rhGCSF的药效作用相当。结论 PEG-rhGCSF对猕猴辐射致粒细胞减少症有明显治疗作用,可促进骨髓粒系增殖、分化成熟以及释放,恢复造血功能。治疗作用呈良好量效关系,与rhGCSF相比具有明显长效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致急性肾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名54岁男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200μg,1次/d。用药后第2天患者出现尿色变深,第4天出现眼睑水肿,肉眼血尿、少尿等症状。BUN由4.8mmol/L升至7.9mmol/L(最高13.9mmol/L),Cr由113μmol/L升至154μmol/L(最高308μmol/L)。停用rhG-CSF,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硫普罗宁、呋塞米等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肾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对同步放化疗所致Ⅳ度骨髓抑制患者中性粒细胞增殖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114例同期放化疗所致Ⅳ度骨髓抑制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分析,试验组包括P-50组、P-100组和P+R组,其中P-50组42例,单次皮下注射PEG-rhG-CSF 50μg·kg-1;P-100组30例,单次皮下注射PEG-rhG-CSF 100μg·kg-1;P+R组22例,单次皮下注射PEG-rhG-CSF 50μg·kg-1+皮下注射rhG-CSF 5μg·kg-1·d-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2.0×109·L-1后停用rhG-CSF;对照组为RC组20例,皮下注射rhG-CSF 5μg·kg-1·d-1,ANC≥2.0×109·L-1后停用。对上述各组患者的时间-中性粒细胞增殖率、时间-AN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的时间-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和时间-ANC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临床效应发挥始于用药1224 h,于36 h左右达到改善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治疗目的,P-50组与P+R组的时间-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和时间-ANC值无明显差异。结论 PEG-rhG-CSF对于治疗同期放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的中性粒细胞缺乏具有较好的增殖作用,对于同期放化疗所致Ⅳ度粒骨髓抑制患者单次50μg·kg-1皮下注射的增殖效应即可满足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15.
观察小剂量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吉粒芬促进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恢复情况及毒副作用.结果:小剂量国产rhG-CSF吉粒芬可明显缩短白血病化疗后粒缺时间,促进外周血WBC的恢复.化疗后WBC降至最低后再给予rhG-CSF治疗,同样获得满意疗效,进一步减少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中的疗效,并与进口rhG-CSF比较。方法:98例卵巢癌、宫体癌和宫颈癌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按75μg·d-1和150μg·d-1剂量皮下注射国产rhG-CSF和进口75μg·d-1 rhG-CSF,直到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升至正常水平以上。结果:不同剂量国产或进口rhG-CSF均能使3组患者血WBC和ANC水平在用药d 4后升至正常水平以上;在初次化疗时,用不同剂量(75μg和150μ)国产和进口(75μg)rhG-CSF升WBC至正常水平的天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重复化疗期间150μg国产,rhG-CSF升白细胞的疗效显著优于75μg国产或进口rhG-CSF;同等剂量国产rhG-CSF与进口rhG-CSF升WBC效果一致。结论:75μg小剂量国产rhG-CSF在妇科恶性肿瘤初期化疗中升WBC的疗效肯定,重复化疗时较大剂量(150μg)rhG-CSF升WBC的效果优于小剂量rhG-CSF。同等剂量国产rhG-CSF与进口rhG-CSF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两种rhG-CSF制剂用于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两种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吉赛欣(国产rhG-CSF)和惠尔血(进口rhG-CSF)在外周造血干细胞(PBSC)动员及移植后造血恢复中的效能差异。方法选择2000-01~2003-05在本院进行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的47例血液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化疗后白细胞降至最低点时分别接受国产rhG-CSF和进口rhG-CSF进行干细胞动员,比较rhG-CSF使用时间及采集所得CD34+细胞数量,其中接受干细胞回输的41例再随机分组,在预处理和干细胞回输后,外周WBC达到0×109/L时分别接受两种rhG-CSF促进造血恢复,比较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恢复至≥1.5×109/L的天数及rhG-CSF使用时间。结果47例进行干细胞动员的患者中,24例应用进口rhG-CSF,23例应用国产rhG-CS,使用时间分别为6.17±2.64d和5.78±1.83d,所得采集物CD34+细胞总数分别为(5.90±5.06)×106/kg体重和(5.13±6.07)×106/kg体重,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41例接受自体干细胞回输的患者,22例应用进口rhG-CSF,19例应用国产rhG-CSF,使用时间分别为10.86±2.41d和10.83±4.75d,ANC恢复至≥1.5×109/L的时间分别为9.07±1.50d和10.00±4.20d,两者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rhG-CSF制剂在PBSC动员、PBSC回输后造血恢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均可供临床上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吉粒芬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对恶性血液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并发败血症的疗效。方法观察在有效抗生素治疗基础上辅以吉粒芬加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组(rhG-CSF+IVIG))与单用吉粒芬(对照组(rhG-CSF))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并发败血症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发热持续天数、粒细胞缺乏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病死率治疗组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有效抗生素治疗基础上加用rhG-CSF可以迅速减少粒细胞缺乏时间,rhG-CSF和IVIG的联合应用,能够更有效地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并发的败血症,并能降低病死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胡毅桦  朱婉贞 《中国药业》2010,19(21):39-40
目的对吉粒芬和惠尔血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用此疗法的96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使用药品不同将其分为两组,A组给予吉粒芬2~3μg/kg皮下注射,B组给予惠尔血2~3μg/kg皮下注射,每日1次,均连续用药2~8d,分别计算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总成本,并计算成本-效果比。结果疗程结束后,A组和B组的药物治疗成本分别为876.90元和3181.83元(P〈0.05),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55%和97.56%,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55%和12.20%(P〉0.05),成本-效果比分别为9.27和32.61。结论吉粒芬的成本-效果比优于惠尔血,为较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促白细胞生成素治疗甲巯咪唑所致粒细胞缺乏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玉玲  吴建能 《医药导报》1998,17(2):110-110
对8例甲巯咪唑(他巴唑)所致粒细胞缺乏症用促白细胞生成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并与9例非rhG—CSF治疗组比较。结果:rhG-CSF组未出现败血症,粒细胞恢复时间6.6d±4.3d,明显短于非rHG-CSF治疗组(13.1d±5.2d),P<0.01。提示rhG-CSF治疗可促进粒细胞恢复,缩短病程,从而减少机体合并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