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的临床病例数据挖掘及分析卢秉久教授辨治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特征与用药经验。方法:采集并记录电子病历以建立医案数据库;使用频次频率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彩超及合并病情况)、中医证候要素(主诉症状、舌象及脉象)、中药药味及作用功效;采用Apriori算法对统计得出的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并绘制网络图;运用聚类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熵层析聚类分析等高级别数据挖掘方法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并以树状图将数据结果可视化展示;基于数据挖掘结果探索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特点,挖掘处方用药规律,总结名家诊治经验。结果:共纳入329例病例,发病以中年人居多,93.01%的患者BMI超过正常水平。高脂血症、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高尿酸血症为高频合并病。出现频次最高的舌脉要素分别为淡红舌、白腻苔及沉脉。纳入处方329首,涉及中药164种,高频药物共12味,以补虚药占比最高。关联分析得出18个核心药组,系统聚类得出6类新处方。结论:卢秉久教授认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病位在肝脾,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浊瘀”是发病的关键病理因素,治疗应以“祛湿化浊、活血通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究卢秉久教授分期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组方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卢秉久教授诊治的MAFLD患者,采用Excel、SPSS 23.0、SPSS Modeler 18.0等软件对处方进行药物频次频率统计、性味归经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等,揭示卢秉久教授分期治疗MAFLD的用药规律。结果:卢秉久教授用药以补虚药为主,辅以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其核心组方为:陈皮、茯苓、白术、苍术、车前子、泽泻、桂枝、山楂、大腹皮、厚朴。聚类分析得出治疗MAFLD常用4法:疏肝理气、健脾祛湿、温阳利水、活血化瘀。结论:卢秉久教授治疗MAFLD采用攻补兼施之法,理气、祛湿、活血三位一体,同时又根据病情轻重、病机不同分期论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分析徐浩教授治疗胸痹心痛的处方用药规律,探索其治疗胸痹心痛的经验特色。方法选取徐浩教授治疗胸痹心痛处方129首,通过用药频次统计、基于关联规则的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等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对徐浩教授的胸痹心痛处方进行分析。结果徐浩教授治疗胸痹心痛处方中药物出现频次在前8位的分别为:当归、川芎、炙黄芪、柴胡、茯神、远志、炙甘草、党参;居于前3位的药对分别是"当归、川芎"、"当归、炙黄芪"、"当归、茯神";基于熵聚类的药物关联度分析挖掘出"枳壳、延胡索、柴胡、桔梗"等24个核心组合和"连翘、三七粉、柴胡、郁金、桂枝"等16首新处方。结论徐浩教授治疗胸痹心痛以气血并治、形神兼顾、寒热并用为特色。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证治准绳·类方》中治疗胸痹心痛和心悸的用药规律。方法: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相关处方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对中药的使用频次、气味归经和功效分类进行统计整理,并对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共整理出93首处方,涉及中药176味,四气以温、平、寒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脾、心、肺为主,药物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安神药、理气药为主,药物使用频次10次以上的有20味。关联规则中支持度最高为人参-远志和人参-茯神;置信度最高为甘草、半夏、茯苓;并将高频药物聚为3类。结论:《证治准绳·类方》中治疗胸痹心痛、心悸的处方具有独特的用药规律,治疗以补虚益气温阳、理气化痰祛湿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陈镜合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方法以陈镜合教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3月—2016年1月岭南名医门诊治疗的高血压病病例为研究对象,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采用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陈镜合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结果对筛选出的350个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和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22个核心组合和11首新处方。结论陈镜合教授治疗高血压病以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为主,佐以平肝潜阳,引血下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徐浩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用药规律。方法:将403首徐浩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处方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使用R语言对中药处方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403首中药处方,共177味中药,用药频次5 982次。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分别为黄芪、党参、茯苓、陈皮、知母。功效排名居前5位的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清热药;归经排名居前6位的分别为肺、脾、肝、心、胃、肾经。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知母→黄芪为中药支持度最高的组合。聚类分析得到5类药物组合。结论:徐浩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重视病证结合,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虚、瘀、水”,治疗时重视气机、气血同调、标本兼顾、多法合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名中医王昌俊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的门诊处方,探讨王昌俊教授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医院处方系统收集王昌俊教授经辨治为原发性肝癌的门诊处方,提取方药信息,用EXCEL建立处方用药数据库,应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进行数据挖掘,并结合专家体会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病例69例,有效门诊方处共295首,使用中药共142味,142味中药按功效可分为17类,用药频次排前5类中药分别为的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药性前3位依次为寒、温、平;药味前3位依次为甘、苦、辛。聚类分析显示可归为5类中药:补气行气类、健脾益胃类、清热散结类、活血通络类和理气和胃类。结论:王昌俊教授辨治肝癌用药规律以调理气机的中药为主,注重健脾益胃类中药的运用,辨证用药与辨病用药相结合,辅以活血化瘀类中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现代中医临床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COPD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发表于1999-01-01至2019-01-01的关于中医药治疗COPD的中文文献,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建立COPD处方数据库并进行用药规律挖掘。结果 (1)最终纳入107篇文献,得到115个有效处方。(2)处方中使用频次20次的中药共14味,其中排在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茯苓、甘草、黄芪、杏仁和陈皮。(3)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茯苓和甘草关联系数最高;基于复杂系数熵聚类分析得到8组药物核心组合,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4个新处方。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揭示出中医药治疗COPD的常用药物和药对以止咳化痰、健脾燥湿、养阴益肺、补肾纳气为主,这为现代中医治疗COPD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分析肝郁气滞型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顾自悦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病案,录入V2.5系统中,采用集成规则分析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顾自悦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的用药经验,对筛选出的失眠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各味中药的使用频次,药物间关联规则,并演化得到核心组合及新处方。结果顾自悦治疗失眠病案中采用单味中药频次前5位依次为首乌藤(88次)、煅牡蛎(72次)、酸枣仁(65次)、白芷(58次)、砂仁(42次)。通过熵层次聚类方法,挖掘出6个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的新处方,分别是:砂仁-生地黄-白芷;龙胆草-黄芩-竹茹-鸡血藤;菟丝子-土茯苓-益母草-牡丹皮;柏子仁-炙甘草-葛根-白芍-海螵蛸;决明子-远志-夏枯草-首乌藤-煅牡蛎;五味子-土茯苓-牡丹皮-益母草-当归-生地黄。结论 V2.5系统分析结果与专家临证用药特点基本吻合,V2.5系统可分析总结专家临证经验,为中医用药治疗失眠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分析李秋恒教授治疗胸痹心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李秋恒门诊治疗胸痹心痛的医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李秋恒治疗胸痹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筛选出的111首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4个、新处方7个。结论李秋恒教授治疗胸痹心痛以辛甘温通,益气活血立法,并注重调和营卫,疏肝和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的组方规律及用药特点。方法:整理《临证指南医案·中风》的处方,建立数据库,通过频次统计高频药物性味归经及种类,使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挖掘高频药物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62首处方,涉及药物106味,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药物为人参、茯苓、石斛、枸杞子、半夏。药物性能以甘寒、甘咸、甘温等甘味药为主。关联度较高的药对共14对,通过聚类分析得到5种药物聚类群。结论:叶天士治疗中风重视培补人体正气,滋阴、益气、养血为主,平肝、潜阳、熄风为辅,可为中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冯玲教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1年2月—2022年6月就诊于冯玲教授门诊的有效心房颤动病案,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分别从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复杂网络图分析和聚类分析挖掘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临床验案157个,有效处方157首,涉及中药136味。用药频次≥35次的中药有20味,占药物总频次的67.51%,其中甘松、丹参、檀香、炒酸枣仁的频次较高(≥140次)。四气以寒温为主,平性次之;五味以甘苦居多,辛味次之。归经以入心、胃、肺、肝经为主。药物功效分为清热药、补虚药、理气活血祛痰药、安神药等10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0个关联药组(支持度≥104,置信度=1),聚类分析得出4个核心类方。结论:冯玲教授辨治阵发性心房颤动调脉安神并重,认为血脉不利(气阴两虚、痰瘀痹阻),神不守舍(神无所归、魂无所主)为核心病机,治以益气滋阴充脉、理气祛痰化瘀、养神平肝定悸为法,重视补宗气、畅气血,强调“心胃”同治、辛苦合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周亚滨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的用药统计,以进一步总结周亚滨教授治疗高血压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9月1日—2019年8月30日经周亚滨教授诊治的高血压病人完整而有效的门诊病历资料106份,采用Excel软件及SPSS 24.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药物类别、药物频数及聚类分析,得出高频用药类别、常用中药、药对及药物组合。通过统计结果,探讨周亚滨教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用药特点。结果:本研究纳入治疗高血压的中药复方106首,涉及中药150味,总使用频次为1 990次,使用频次≥20次的药物有34味,累计使用频率达68.99%,其中天麻、钩藤、半夏、白术、菊花、决明子、夏枯草、葛根、川芎及丹参出现频次在50次以上,为治疗本病的核心药物。涉及用药种类13类,分别是平肝息风药(19.07%)、补虚药(18.13%)、清热药(13.33%)、活血化瘀药(11.27%)、解表药(10.27%)、化痰止咳平喘(8.80%)、安神药(7.87%)等所占比例较大,其占88.73%。聚类分析获得6个常用药对和3个聚类方。结论:周亚滨教授治疗高血压内服方药以清热平肝、滋阴补肾为主,再根据个体配合活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广东省名中医黄衍寿治疗心衰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黄衍寿教授门诊治疗心衰病例的处方,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黄衍寿教授治疗心衰病的用药规律。结果纳入病例170例,处方170首,药物共计190味。处方中高频证型为阳虚兼瘀血水停(84);频次最高的前3位药物为附子(91)、五指毛桃(87)、玉米须(83);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3,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层次聚类分析演化出3~5味药核心组合12组,前三位的组合为"麦冬、附子、五味子""杏仁、法半夏、前胡""党参、五加皮、黄芪",挖掘了"党参、五加皮、黄芪、赤芍、白术"等新处方6首。结论黄衍寿教授治疗心衰病多用益气、活血、利水之品,善用补中益气汤合附子理中丸为基础方加减,随症加减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与滋阴敛阴之品,体现其临证治疗心衰病"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搜索2000年1月至2019年1月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文献及处方,运用Excel 2016软件统计中药种类和频次。使用SPSS22.0和Clementine1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检索到870篇文献,其中符合条件的文献共48篇,涉及处方57首,中药19大类,共117味,用药频次达560次。对57首处方进行分析发现,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高频药物为芍药、川芎、当归、地龙、红花、桃仁、黄芪等,同时得到389条关联规则和7个有效聚类群:瓜蒌-胆南星、白术-半夏-茯苓、郁金-水蛭、牛膝-钩藤、鸡血藤-全蝎-桂枝、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结论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以活血化瘀药为重点药,结合气虚血瘀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适当加用辅助药,兼顾整体。聚类分析可发现药物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黄永生教授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12—2021年黄永生教授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门诊诊治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232例,涉及232首中药处方,157味中药。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中药使用频次,分析中药组合、中药关联规则及核心中药,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提取新方组合。结果 157味中药中使用频次≥30次的中药40味,使用频次≥100次的中药9味,依次为蝉蜕、僵蚕、紫石英、酸枣仁、磁石、合欢、九节菖蒲、百合、白附子。以中药组合使用频次进行降序排列,共得到17个使用频次≥80次的中药组合,24条中药关联规则,9味核心中药,分别为蝉蜕、紫石英、僵蚕、合欢、九节菖蒲、酸枣仁、百合、白附子、磁石。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共得到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新方组合2首,分别为“降香-水蛭-丹参-檀香”“紫石英-淫羊藿-制附子-巴戟天-龙齿”。结论 黄永生教授是在蝉蜕、僵蚕、紫石英、酸枣仁、磁石、合欢、九节菖蒲、百合、白附子9味中药的基础上加减化裁治疗室性期前收缩,以达到调整阴阳治其本、缓急止悸治其标的治疗目的;此外,本研究还提取出2个新方组合,为室性期前收缩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探讨《清宫医案集成》中治疗不寐的用药和配伍规律。方法:将《清宫医案集成》中治疗不寐的处方进行整理,在古今医案云平台提供的Excel 2010软件模板上建立处方数据库,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筛选出345首处方、275味药物;经关联规则分析,对纳入的中药数据进行中药配伍关联分析,筛选出共现频次≥40次的中药,同时设置置信度≥0.6、支持度≥0.2,最终得到13条关联规则数据。高频药物间生成5组聚类组合,核心处方包括白术、白芍、茯神、当归、甘草。结论:《清宫医案集成》中清代宫廷御医治疗不寐,具有气血同治、调心安神、重视肝脾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贾跃进老中医治疗不寐的用药规律。方法本研究收集、整理贾跃进老中医治疗不寐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中药物使用频次及药物间的关联规则、处方规律,探讨贾跃进老中医治疗不寐的用药经验。结果贾跃进老中医治疗不寐常用药物包括柴胡、茯苓、白芍、生龙骨、当归、炒枣仁、生麦芽、香附、生牡蛎等。结论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对贾跃进老中医治疗不寐用药规律研究,整理发现临床医案的数据信息,为贾跃进老中医不寐治验的深入挖掘和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广东省名中医吴伟教授运用膏方防治心系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0月—2018年3月吴伟教授门诊防治心系疾病的膏方处方,应用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吴伟教授运用膏方防治心系疾病的用药规律。结果纳入病例163例,处方163首,药物共计255味。处方中高频心系疾病为胸痹心痛(60);频次最高的前3位药物为丹参(108)、黄芩(100)、川芎(93);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3,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层次聚类分析演化出3~6味药核心组合12组,前三位的组合为"赤芍、桃仁、红花""黄酒、山萸肉、知母、地骨皮""熟党参、陈皮、蜂蜜",挖掘了"赤芍、桃仁、红花、毛冬青、川芎、降香"等新处方6首。结论吴伟教授运用膏方防治心系疾病多用清热、活血、滋阴、化痰之品,佐以"和中"之品,体现其临证防治心系疾病"以心为本、五脏相关、活血化瘀为要、佐以清热、滋阴、化痰"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PSD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自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收录的中医药治疗PSD的临床文献。纳入的中药组方进行中药频次、功效分类、系统聚类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75篇,统计中药处方174首,涉及中药167味,使用总频次为1 969次,药物使用频次排名前10位的有柴胡、甘草、郁金、川芎、当归、茯苓、白芍、半夏、石菖蒲、香附。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补虚药,其次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经系统聚类、关联规则分析,聚类树状图获得6个聚类方。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柴胡-白芍为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柴胡-龙骨为置信度最高的药物组合。结论: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以疏肝解郁为主,兼以化痰祛瘀、补血活血、理气扶正之法,疏肝不离活血,调肝不忘扶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