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以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为特征的慢性疼痛,发病机制复杂,临床疗效不佳。外周异位冲动长期持续兴奋所触发的神经元活动可特异性地持续改变突触的结构和功能,这种神经活动依赖的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称之为长时程突触可塑性,是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和维持的主要机制之一。因此,本文对近年来突触可塑性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Ⅱ层突触形态结构的可塑性,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方法: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各5只,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和体视学定量分析脊髓Ⅱ层突触形态结构的参数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Ⅱ层的突触后致密物质增厚(P<0.05),突触间隙增宽及突触界面曲率明显增大(P<0.05),凹型棘突触的数密度显著增高(P<0.01),总突触、棘突触和穿孔性突触的数密度增高明显(P<0.05)。结论:脊髓Ⅱ层突触形态结构可塑性变化可能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脊髓损伤患者继发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经历,为制订有效的镇痛方案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6例脊髓损伤继发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用Colaizzi分析法分析脊髓损伤继发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经历。结果脊髓损伤继发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经历分为3个主题:不确定的疼痛体验、疼痛情感错综复杂和重拾信心应对疼痛。结论脊髓损伤继发神经病理性疼痛不同于一般的慢性疼痛,其是一种顽固且不确定的疼痛。目前医护人员对脊髓损伤继发神经病理性疼痛缺乏规范与系统的管理,尤其是护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而患者对疼痛的正面应对方式也需要正确指导。  相似文献   

4.
脊柱外伤常见于重物砸伤、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且多影响劳动人口[1~4]。脊柱外伤后,约30%~80%病人出现慢性疼痛[5,6]。除椎旁肌、韧带、骨骼等结构损伤后出现慢性伤害感受性疼痛外,脊髓及神经损伤可造成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约占脊柱外伤后慢性疼痛的50%,且其中1/3病人为重度疼痛[1,7]。国内文献一般把这种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归入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疼痛[8]。脊柱外伤后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常用治疗手段包括康复理疗、口服药物、神经阻滞或射频毁损、鞘内持续药物泵入、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等[9,10]。首先,由于不同脊柱节段损伤,对脊髓和神经的影响并不相同,其造成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也可能不同,不同的致痛机制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其次,有研究认为这类病人疼痛区域感觉多有减退或缺失,并不是SCS的较好适应证[11]。基于上述两个问题,考虑到绝大多数病人脊髓圆锥终止于L1下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采用SCS治疗的脊柱外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病人,将脊柱损伤节段以L1为界分为两部分,区分单纯马尾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和脊髓合并神经根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根据疼痛区域感觉减退程度,分成感觉减退和感觉缺失两部分;分析不同脊柱损伤节段和不同感觉减退程度与SCS疗效相关性,并随访SCS治疗此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并发症情况。  相似文献   

5.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创伤或疾病累及体感系统所致的一种慢性疼痛,发病机制复杂,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来研究表明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可以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与ROS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脊髓抑制性神经传输下降和兴奋性神经传输增强以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6.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综合征。目前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及其机制的了解尚不深入,对患者存在的疼痛症状也缺乏特异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参与感觉、情绪、认知等脑区的基础活动变化及其之间功能连接网络的重塑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通过对BOLD-fMRI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脑区活动变化和功能连接重塑的中枢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探讨BOLD-fMRI在神经病性疼痛研究方面的作用及对未来治疗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疼痛特别是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最具挑战的临床医疗和公众健康问题,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慢性疼痛治疗手段繁多但疗效却并不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机制认识尚不足,且已知的科研成果尚未转化为临床治疗手段。本文简要总结和讨论目前常用的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炎性疼痛的动物模型、疼痛机制以及慢性疼痛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措施等。  相似文献   

8.
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疼痛特别是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最具挑战的临床医疗和公众健康问题,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慢性疼痛治疗手段繁多但疗效却并不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机制认识尚不足,且已知的科研成果尚未转化为临床治疗手段.本文简要总结和讨论目前常用的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炎性疼痛的动物模型、疼痛机制以及慢性疼痛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措施等.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是脊髓损伤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机制复杂,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小胶质细胞通过扩大神经炎症反应介导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本文以神经炎症为切入点,对小胶质细胞参与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过程机制进行综述,期待为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综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相关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治疗特别是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依据。广泛参阅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归纳。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一系列感染和神经损伤事件引起的慢性疼痛,其发病率高,病因复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单纯的药物难以治愈,并且容易产生药物耐受。阐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分子机制,有助于开发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活性氧(ROS)参与许多退行性神经系统病症,如阿兹海默症、帕金森症、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以及年老或外伤导致的脑功能紊乱等。最近的研究表明,ROS主要通过脊髓机制参与炎症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等慢性痛的维持。中枢敏化被认为是慢性疼痛的重要内在机制,NMDA受体被认为与之有关  相似文献   

12.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且临床治疗效果欠佳。近年的研究证明,其发病机制不仅有神经元机制,胶质-免疫机制也参与了其发生、发展。NMDA受体在这两种机制的发生和发展中承担着调节突触间信号传播、加速神经元变性及参与神经元-胶质细胞间信息通讯等重要作用,但其详细的参与机制仍需进一步明确。因此,本文对近年来NMDA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神经元机制及胶质-免疫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外周神经损伤后,细胞外三磷酸腺苷(ATP)介导的嘌呤能信号对脊髓小胶质细胞激活和神经病理性疼痛至关重要。然而,ATP释放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该研究发现体积调控阴离子通道(volume-regulated anion channel, VRAC)是一个ATP释放通道,在小胶质细胞中被炎症介质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 S1P)激活。SWELL1(也称为Lrrc8a)是VRAC必需的亚基,小鼠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敲除Swell1减少了由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脊髓细胞外ATP增加。而且,基因敲除小鼠还表现出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减少、背角神经元过度兴奋下降、诱发的和自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样行为下降。该研究通过高通量筛选确定了一个FDA批准的药物—双香豆素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VRAC抑制剂。鞘内给予双香豆素减轻了小鼠神经损伤引起的机械性触诱发痛。该研究证明脊髓中小胶质细胞释放ATP的VRAC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键因素,也是治疗这种疾病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4.
背景: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尽管现在治疗慢性疼痛的药物种类较多,但许多患者对疗效仍不满意或诉药物的副作用太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系统参与了伤害性和神经病理性慢性疼痛的病理过程。设计:在英国利物浦的专题会议上,专家们出示了免疫系统参与慢性疼痛的证据。近来的研究表明,静脉(IVIg)或皮下(SCIg)注射免疫调节药物——多价免疫球蛋白(Ig G)可缓解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其他疼痛性疾病。专题会议讨论了IVIg和SCIg治疗的适应证、效价比及其副作用。结果:Ig G可缓解某些伤害性和神经病理性慢性疼痛,如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纤维肌痛症、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小儿麻痹后遗症和继发于病理性自身抗体的疼痛。结论:Ig G对某些慢性疼痛具有一定的治疗前景。Ig G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副作用少而轻,但价格较贵。今后有必要对Ig G治疗顽固性疼痛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和预测性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15.
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可持续数月、数年,甚至终身,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表现和机制与生理性疼痛明显不同,被认为是神经系统的一种疾病。迄今,该病的预防和治疗仍然是医学界的难题,原因在于人们对其发病机制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一些基本的科学问题尚待厘清。例如,外周神经包括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到底损伤哪类纤维会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回答这一最基本的科学问题对确定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起始点至关重要,对该病的临床治疗,尤其是外科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由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为躯体感觉异常,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它可能是由感觉神经损伤引起的。然而,近年来的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据表明,感觉纤维损伤既非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而运动纤维损伤几乎总会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本文将综述运动纤维损伤导致外周敏化(初级感觉神经元异位放电)和中枢敏化(脊髓背角C-纤维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的机制,重点阐述胶质细胞活化、致炎细胞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过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而直接造成的疼痛,属于一种慢性疼痛,通常表现出异常疼痛、痛觉过敏和自发性疼痛等临床特征。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持续时间长,对患者的身心有巨大损害,目前尚无明显有效的治疗方法,故其研究成为疼痛领域的热点。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且复杂,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与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形成和维持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未来有望通过抑制p38MAPK通路的活化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为临床上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预防与治疗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造成儿童慢性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美国,虽然儿童及青少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总发病率没有相关统计,但在转诊于儿童慢性疼痛门诊的患儿中,神经病理性疼痛与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可占40%以上。既往人们对儿童神经病理性疼痛病因的认识可能多局限于手术、外伤等方面,近年来,CRPS、癌症(包括肿瘤本身、手术、放化疗)等相关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正逐步受到人们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最近,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神经病理性疼痛学组(Neuropathic Pain Special Interest Group,NeuPSIG)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疾病进行重新定义:"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和疾病而直接造成的疼痛。"它属于一种慢性疼痛,人群发病率超过1%。临  相似文献   

19.
多数学者认为慢性疼痛已构成一种单独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而其中神经病理性疼痛因对传统药物、物理等治疗不敏感而成为长期困扰患者的顽疾。目前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新的治疗手段也正在不断应用于临床。本文回顾了近几年有关脊髓电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国内外文献,希望能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常见的慢性疼痛疾病,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上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容易诱发病人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目前药物仍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常用药物包括抗惊厥药、抗抑郁药和阿片类药等。其中抗抑郁药不仅可以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还可以有效缓解抑郁状态。本文就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抗抑郁药的镇痛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加以综述,旨在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