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完全电视胸腔镜(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连续138例早期肺癌施行肺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完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组 (VATS组) 71例,男39例,女32例 ;年龄 (57.9±10.6) 岁;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组 (开胸组) 67例,男36例,女31例;年龄 (60.3±8.2) 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组数及个数、带胸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1 d、3 d、30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ion analogue score,VAS)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VATS组患者术中出血量 [(147±113) ml vs. (146±91) ml]、清扫淋巴结个数 [(9.9±3.6) 枚 vs. (10.0±3.6) 枚] 及组数 [(3.1±1.3) 组 vs. (3.4±1.3) 组]、术后第1 d、第3 d VAS评分与开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手术时间 [(119±27) min vs. (135±29) min]、术后带胸腔引流管时间 [(3.0±0.9) d vs. (3.8±1.2) d]、术后住院时间 [(8.0±2.1) d vs. (10.2±5.4) d]、术后第30 d VAS评分 [(2.6±0.7)分vs. (3.2±1.1) 分] 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短于或少于开胸组(P<0.05)。VATS组术后随访59例,开胸组术后随访58例,随访时间2~18个月,两组均无死亡,其中脑转移1例,肝转移1例,骨转移2例。 结论对于早期肺癌的治疗,采用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安全可行,它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慢性胸痛轻微等优势。同时能够达到与常规开胸手术相同的规范化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使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在临床中得到更好地应用,探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ATS lobectomy)治疗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手术治疗NSCLC患者76例,其中37例接受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ATS组),男21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4岁;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20例,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17例.39例接受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传统开胸组),男32例,女7例; 平均年龄58.7岁.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死亡.VATS组与传统开胸组比较,在切口长度(7.6±1.9 cm vs. 28.5±3.6 cm, t=-31.390,P=0.000),术后杜冷丁用量(160±125 mg vs.232±101 mg,t=-2.789,P=0.007),术后胸腔引流量多于100 ml的天数(4.8±2.5 d vs. 8.1±3.2 d,t=-4.944,P=0.000)和术后住院时间(12.1±3.0 d vs. 15.7±4.7d,t=-3.945,P=0.000)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手术时间(t=1.732,P=0.087)、术中出血量(t=-1.645,P=0.105),淋巴结清扫数量(t=-0.088,P=0.930)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TS组的住院总费用略高于传统开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3,P=0.197);VATS组术后第1 d血糖(7.2±1.2 mmol/L vs. 8.4±2.2 mmol/L,t=5.603,P=0.000)和白细胞总数(12.7±3.8×109/L vs. 15.1±5.9×109/L, t=5.082,P=0.004)均显著低于传统开胸组,前白蛋白值显著高于传统开胸组(215.0±45.5 mg/L vs.147.3±50.8 mg/L,t=-7.931,P=0.000).结论 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可彻底清扫淋巴结,术后创伤较小、急性期反应较低、疼痛轻、恢复较快、住院时间短且不明显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在严格选择患者的条件下,可以作为治疗早期NSCLC的一种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3.
胸腔镜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胸腔镜行肺叶切除术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意义。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9例,其中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31例,开胸手术58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胸腔镜组与开胸组手术时间[(185±52)min vs.(103±36)min]、引流管放置时间[(3.5±0.9)d vs.(4.7±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197±63)ml vs.(186±59)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前白蛋白值胸腔镜组[(238.7±40.7)mg/L]明显高于开胸组[(156.3±51.8)mg/L](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具有患者术后创伤小,带管时间短,急性期反应较低等优点,可作为周围型肺癌的首选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single utility port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single utility port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采用单操作孔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162例早期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单操作孔组),用同期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tomy,VAMT)肺叶切除术221例早期肺癌患者做对照(小切口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术后下床时间、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单操作孔组与小切口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62.8±75.6)ml vs.(231.4±62.8)ml、术后下床时间(2.2±0.3)d vs.(3.7±0.5)d、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3.5±0.2)d vs.(4.6±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操作孔组与小切口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33.7±22.0)min vs.(124.9±25.7)min、淋巴结清扫数(11.7±1.9)枚vs.(12.5±2.7)枚、并发症发生率7.4%vs.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操作孔VATS肺叶切除并淋巴结清扫治疗早期肺癌安全、可靠,较VAMT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行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机体创伤及围手术期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4月-2011年4月行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6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传统开胸手术组(OT)和胸腔镜组(VATS).通过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OT组43例和VATS组43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d晨问、术后第1天晨间、术后第2天晨间、术后第3天晨间、术后第7天晨间静脉血清中皮质醇(Cor)、生长激素(G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两种入路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机体创伤的影响.并且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效果、围手术期恢复情况方面的差异.结果 相同级别术式(肺叶切除术)的两组患者术前血清Cor、GH、T3、T4、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T组vs VATS组:67.58 vs 68.04;1.30 vs 1.31;1.21 vs 1.23;84.39 vs 84.43;8.20 vs 8.17,P值:0.370,0.251,0.322,0.470,0.146).而VATS组术后1d、2d、3d、7d血清Cor、GH、T3、T4、CRP水平低于OT组,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接受手术时间(OT组vs VATS组:3.08 vs 3.90,P<0.01)、术后住院时间(OT组 vs VATS组:7.49vs 6.26,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清扫数(OT组vs VATS组:25.00 vs 26.12,P=0.477)、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OT组 vs VATS组:4.06 vs 3.91,P=0.508)、术后并发症发病率(OT组 vs VATS组:20.9 vs 18.6,P=0.7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根治性和安全性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应激减轻、术后早期康复快等明显优势,可作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推荐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single utility port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11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单操作孔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VATS组),其中男39例、女7例,年龄42~76(60.26±4.38)岁。同期58例早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常规开胸手术(常规开胸组),其中男47例、女11例,年龄44~73(61.42±3.67)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手术均获得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其中VATS组术中出血量[(126.10±48.56)ml vs.(260.84±69.70)ml、术后胸腔引流量[(230.52±50.22)ml vs.(380.16±96.24)ml、术后住院时间[(6.42±1.40)ml vs.(9.64±2.08)ml],明显优于常规开胸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146.25±19.68)min vs.(139.26±25.39min)]、淋巴结清扫个数(13.56±2.31 vs.14.12±3.06)、术后并发症(13.0%vs.1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操作孔VATS肺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且能达到常规开胸的规范化淋巴结清扫,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全胸腔镜手术(complete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c-VATS)与传统开胸肺癌切除术的疗效,探讨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8月我科行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胸腔镜组)31例,选择同期传统开胸肺癌切除术38例作对照研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胸腔镜组引流时间较开胸组明显缩短[(3.7±0.9)d vs.(4.9±0.8)d,t=-5.859,P=0.000];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胸组[(178.4±54.5)ml vs.(297.4±73.5)ml,t=-7.487,P=0.000];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开胸组[(417.0±218.9)ml vs.(520.3±235.0)ml,t=-2.295,P=0.023];胸腔镜组清扫淋巴结(16.3±9.2)枚,明显多于开胸组(12.0±6.7)枚(t=2.244,P=0.028)。2组患者围术期CRP术后12、72 h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2组术后1 d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0.8)分vs.(7.3±1.0)分,t=0.902,P=0.370],但术后3、7、30 d疼痛评分有明显差异[(5.2±1.1)分vs.(5.8±1.3)分,t=-2.041,P=0.045;(3.7±0.8)分vs.(6.2±1.1),t=-10.572,P=0.000;(1.7±0.9)分vs.(2.6±0.8)分,t=-4.394,P=0.000]。胸腔镜组患者日常活动评分术后7、30 d均明显优于开胸组[(23.2±3.4)分vs.(20.1±2.7)分,t=4.223,P=0.000;(27.3±3.1)分vs.(24.8±2.9)分,t=3.453,P=0.000]。胸腔镜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开胸组(log-rank检验,χ~2=4.042,P=0.044)。结论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围术期对患者影响小,具有安全、淋巴结清扫彻底和微创的优点,并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电视胸腔镜(VATS)肺叶切除术与开胸肺叶切除术中淋巴结清扫的效果。方法将60例拟行肺癌手术治疗的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22)。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观察组行VATS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总个数、淋巴结清扫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及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总个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2±2.6)个和9.1%,观察组分别为(12.4±2.2)个和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清扫时间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2±4.8)min vs(22.7±3.3)min,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1.6)d vs(8.4±2.8)d,P0.05]。结论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淋巴结的清扫可达到与开胸手术同样的效果,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胸腔镜下肺切除在肺结核的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7年于西安市胸科医院行肺切除手术164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电视胸腔镜手术组(VATS组,85例,男56例、女29例)和开胸组(79例,男52例、女27例)。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VATS组手术时间[(151.59±76.75)min vs.(233.48±93.89)min,P0.001],术中出血量[200.00(10.00,1 600.00)ml vs.600.00(150.00,3 400.00)ml,P0.01],术后引流量[575.00(20.00,2 175.00)ml vs. 1 110.00(350.00,3 250.00)ml,P=0.001],拔管时间[4.00(1.00,16.00)d vs. 6.00(2.00,26.00)d,P0.001],术后住院时间方面[13.00(5.00,27.00)d vs. 17.00(9.00,182.00)d,P0.001],要明显短于或少于开胸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例vs. 17例,P=0.092)。行肺叶切除共97例,其中VATS手术36例,开胸手术61例,两组在手术时间[(211.39±70.88)min vs.(258.20±87.16)min,P=0.008],术中出血量[400.00(100.00,1 600.00)ml vs. 700.00(200.00,3 400.00)ml,P0.010],术后引流量[800.00(125.00,2 175.00)ml vs. 1 250.00(410.00,3 250.00)ml,P=0.001],拔管时间[5.00(2.00,16.00)d vs. 8.00(2.00,26.00)d,P=0.002],术后住院时间[(13.11±4.45)d vs.(19.46±7.74)d,P0.010]等方面,VATS组明显优于开胸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例vs. 14例,P=0.147)。结论胸腔镜下肺切除治疗肺结核相比常规开胸优势明显,可以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效果,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特殊性、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1月北京朝阳医院115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115例患者分为两组,常规开胸手术组(开胸组):62例,男28例,女34例;年龄(46.2±11.9)岁;行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全胸腔镜手术组(全腔镜组):53例,男 19例,女34例;年龄(45.7±12.2)岁;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并发症、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 结果 围术期无死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胸组术中出血量大于全腔镜组[(228.8±121.7) ml vs.( 157.1±123.8)ml,t=2.592,P=0.011].全腔镜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866.7±439.5) ml vs.(1 805.3±466.7)ml,t=9.003,P=0.000]、拔管时间[(6 6±3.3)d vs.(9.8±4.6)d,t=3.339,P=0.001]、术后住院时间[(7.5±2.2)d vs(11.2±5.4)d,t=3.424,P=0.001]均少于开胸组,但全腔镜组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开胸组[(38 543.6±11 051.8)元vs.(30 523.4±10 028.5)元,t=3.423,P=0 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腔镜组随访45例,随访时间2~14个月,42例咳痰或咯血症状完全消失,3例仍有间断少量咳痰. 结论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是安全、可行的,与常规开胸手术相比较并不增加手术风险,并可显著减轻手术损伤,缩短住院时间.在全胸腔镜手术过程中,对肺部分切除的患者术中应谨慎处理肺残端,而非单一的手术顺序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