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和总结腹腔镜下规则性肝切除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4年3月期间行腹腔镜下及开腹规则性肝切除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病例资料,分为腹腔镜组(n=38)和开腹组(n=40),随访截止日期2014年5月.结果 腹腔镜组成功实施肝切除术37例,中转开腹1例.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比较,前者手术时间较长[(255±91) minVS(150±45)min]、下床活动早[(1.2±0.3)d vs (2.8±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191±153) mL vs(210±130)mL]、术后住院时间[(8.0±2.5)d vs (7.5±3.8)d]、术中结石清除率[97.3% (36/37) vs 95.0% (38/4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2% (6/37) vs 25.0% (10/40)]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两组随访率为[92% (34/37) vs 90% (36/40)],随访时间2 ~86个月.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胆管炎症状(n=3 vs n=5),以及结石复发(n=3 vs n=5).结论 腹腔镜下规则性肝切除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段切除术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治疗经验。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8例左肝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4)行传统开腹肝段切除术,观察组(n=44)行腹腔镜肝段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并发症、结石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生存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结石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肝段切除术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疗效显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的手术时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行肝切除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患者78例,根据肝切除手术距急性胆管炎控制的时间间隔分为两组,A组(n=45):肝切除手术距急性胆管炎控制〈4周;B组(n=33):肝切除手术距急性胆管炎控制≥4周。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术后并发症、残余结石、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结果A、B两组在手术时间上无显著性差异,A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术后并发症、残余结石、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均明显高于B组。结论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应在胆管炎控制4周以后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62例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术中均行肝方叶切除,对照组采用未行肝方叶切除的手术方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术后的残石率、术后并发症、复发率以及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 结果:两组均无病死病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临床疗效的优良率高(93.2% vs. 77.8%);残石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降低(9.1% vs. 27.8%;9.1% vs. 22.2%; 2.2% vs. 16.7%),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前肝功能酶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观察组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在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中进行肝方叶切除,能够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残石率,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超声(LUS)引导下肝部分切除术在治疗复发肝胆管结石高位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29例肝胆管结石病人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有既往胆道手术史,根据是否使用LUS分为观察组(13例)及对照组(16例)。在手术过程中,观察组利用LUS技术确定肝内胆管结石的位置、胆管狭窄的区域以及肝内胆管和血管的走向。同时,在切除肝实质或显露肝门时,使用LUS技术实时监测胆管狭窄和扩张部位,并结合胆道镜对剩余肝叶内的胆管进行探查和取石。结果 两组病人在手术时间[(333.3±62.11)min vs.(332.9±82.0)min,P=0.989]、术中出血量[(241.5±151.3)mL vs.(341.9±232.9)m L,P=0.19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8%vs. 43.8%,P=0.702)、术后结石残余(7.7%vs. 31.3%,P=0.183)、结石复发(0 vs. 18.8%,P=0.2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既往手术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US有助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病患者采用规则和非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100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规则性切除组和非规则性切除组。规则性切除组50例患者采用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治疗;非规则性切除组50例患者采用非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行输血的例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清除率、住院时间等指标。 结果:规则性切除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与非规则性切除组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规则性切除组术中出血量少于非规则性切除(P<0.01);规则性切除患组术后输血1例,非规则性切除组7例,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规则性切除组结石清除率高于非规则性切除组(92.00% vs. 70.00%,P<0.05);规则性切除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非规则性切除组(98.00% vs. 90.00%, P<0.05);规则性切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非规则性切除组(8.00% vs. 40.00%,P<0.01)。 结论:采用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疗效优于非规则性肝叶切除术,其安全性更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肝切除术中应用加速康复外科(ERAS)策略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选择2014年5月至2017年4月于阆中市人民医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肝胆管结石患者71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ERAS组36例,应用ERAS策略进行围手术期处理;对照组35例,按传统方法进行围手术期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检测两组术前和术后3 d时血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以及白细胞(WBC)水平,随访评价患者预后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同对照组相比,ERAS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拔除T管/腹腔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有明显减少(均P<0.05);术后3 d时,ERAS组患者的血清PCT、IL-6、CRP、WB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同期(均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04,P=0.010)。随访10~32(17.4±4.2)个月,两组结石残留患者再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8,P=0.539)。 结论肝胆管结石肝切除术中应用ERAS策略有利于加速患者术后器官功能的恢复时间,节约住院成本,降低应激反应,且不降低长期疗效,安全可行,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肝内胆管结石不同治疗方式长期疗效报告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比较肝内胆管结石不同治疗方式的长期疗效,探讨合理可靠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159例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比较保守治疗、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肝切除术、肝胆管肠吻合术以及保留Oddi括约肌的肝门胆管狭窄成形术5种治疗方法的术后并发症和远期疗效。结果146例随访2—12年,中位时间7年,随访率91.8%(146/159)。保守治疗16例(Ⅰ组),随访15例,15例出现胆管炎,其中死亡1例;肝外探查47例(Ⅱ组),残留结石率100%,随访43例,术后胆管炎32例(74.4%),其中死亡7例;肝叶或肝段切除16例(Ⅲ组),残留结石3例(18.8%),随访15例,术后胆管炎4例(26.7%),其中死亡1例;肝胆管肠吻合32例(Ⅳ组),残留结石11例(34.4%),随访29例,术后胆管炎14例(48.3%),其中死亡3例;保留Oddi括约肌48例(Ⅴ组),残留结石8例(16.7%),随访44例,术后胆管炎7例(15.9%)。Ⅱ组残留结石率显著高于其他手术组(P均=0.000);Ⅰ组和Ⅱ组胆管炎复发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均〈0.05);Ⅳ组胆管炎复发率显著高于Ⅴ组(P=0.003)。结论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保守治疗和肝外探查疗效最差,保留Oddi括约肌的肝门胆管成形术优于肝胆管肠吻合术。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 探讨3D腹腔镜在肝外胆管结石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3年2月至2017年6月行腹腔镜微创治疗的8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3D腹腔镜手术42例(3D组),行2D腹腔镜手术38例(2D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结石和胆管炎复发等指标。结果 3D组和2D组在肝外胆管结石数、胆总管直径、胆总管一期缝合率、T管引流率、胆管空肠吻合率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3D组的手术时间[(81.4±11.6)min vs (91.3±15.9)min]、术中出血量[(22.1±6.1)mL vs (27.2±9.1)]mL、术后腹腔引流量[(34.5±15.7)mL vs (46.6±21.6)mL]均低于2D组(P < 0.05);在术后住院时间[(4.6±1.6)d vs(5.1±1.5)d]、并发症发生率(4.8% vs 13.2%)方面,3D组也低于2D组,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术后结石、胆管炎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3D腹腔镜在肝外胆管结石手术中安全、微创、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开腹肝切除术与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旨在为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应用提供更多参考。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患者90例,其中47例接受开腹肝切除术治疗(对照组),另43例接受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试验组);比较两组基线临床特征资料、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石残留率、结石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基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结石残留率和结石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较于开腹肝切除术,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可有效缩短手术用时和住院时间,降低医源性创伤,减轻医疗负担,有助于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且结石清除效果两者接近。  相似文献   

11.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的肝切除时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Li SQ  Liang LJ  Peng BG  Li DM  Lü MD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3):1607-1609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的肝切除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肝切除治疗有胆管炎发作病史的12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切除时离最近一次急性胆管炎控制后的时间间隔分为3组。A组:炎症控制后≥3个月手术(n=73);B组:炎症控制后≥1个月、<3个月手术(n=28);C组:炎症控制后1个月内手术(n=25)。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结石残留率等。结果C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644·0±625·7)ml,明显高于A组的(409·2±250·7)ml和B组的(423·2±237·1)ml,C组的输血量和需输血人数亦显著高于A组和B组。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残石率和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结论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炎症控制后的肝切除时机为炎症控制后≥1个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胆道镜钬激光碎石术联合肝叶切除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市中医院42例利用胆道镜及钬激光碎石术联合肝叶切除术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联合治疗组)的患者临床资料,并与同期40例未使用钬激光碎石、仅使用胆道镜实施肝叶切除术的复杂肝内胆管结石(传统治疗组)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传统治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手术时间稍延长[(242.1±41.2)min vs(224.5±38.1)min,t=2.01,P=0.048],但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更短[(17.2±3.9)d vs (20.9±4.0)d,t=-4.287,P<0.001]、住院费用更少[(3.45±0.47)万元 vs(3.66±0.47)万元,t=-2.077,P=0.041]。术后联合治疗组无胆道感染发生,结石复发率[1(2.38%)vs 9(22.50%)]、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2(4.76%)vs 21(52.50%)]均低于传统治疗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利用胆道镜钬激光碎石术联合肝叶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结石清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临床体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1992年12月至2004年12月间肝叶切除治疗112例肝内胆管结石的经验与体会。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有胆漏3例(2.7%)、膈下感染5例(4.5%)、腹腔脓肿2例(1.8%)和肝衰1例(0.9%)等。本组获随访者103例,随访时间4月至13年,平均7年3月,76.7%术后症状消失,工作生活正常,17.5%偶有轻度胆管炎发作,5.8%仍反复发作严重胆道感染。结论肝叶切除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腹腔镜左肝蒂阻断解剖性左半肝切除、腹腔镜左肝蒂阻断左肝部分切除、腹腔镜Pringle法阻断左肝部分切除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下三种左肝切除方式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的合理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 年5 月至2018 年11 月四川绵阳四0 四医院97 例腹腔镜左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左肝蒂阻断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25 例(区域阻断+解剖性切除组),腹腔镜左肝蒂阻断左肝部分切除术33 例(区域阻断+部分切除组),腹腔镜Pringle法阻断左肝部分切除术39 例(全肝阻断+部分切除组),对比分析三组围手术期结果、术后炎症和肝脏生化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三组术中失血量、输血率、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炎症指标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区域阻断+解剖切除组最长、区域阻断+部分切除组次之、全肝阻断+部分切除组最短[(257.9±66.2)min vs( 234.6±49.1)min vs( 216.4±40.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及白蛋白均出现术后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至术后第5 天,除白蛋白外各炎症及肝功能指标区域阻断+解剖性切除组均低于区域阻断+部分切除组和全肝阻断+部分切除组,除C反应蛋白外各炎症及肝功能指标全肝阻断+部分切除组均高于区域阻断+解剖性切除组和区域阻断+部分切除组;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一步比较,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及白蛋白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不同手术方式和各时间点存在交互作用(P<0.05),提示三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随时间改变的趋势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1)结石及病灶累及左内叶尤其IVa段时,选择腹腔镜左肝蒂阻断解剖性左半肝切除疗效更佳;(2)结石及病灶限于IVa段以外的左肝区段时,联合术中超声的腹腔镜左肝部分切除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精准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92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采用非规则性肝切除术(对照组),60例进行精准肝切除术治疗(试验组),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肝功能、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清除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虽然手术时间较长[(262.2±54.2)min vs (174.8±54.8)min,t=30.727,P〈0.01],但术中出血量少[(438.5±89.6)ml vs (680.6±74.7)ml(t=-86.465,P〈0.01)],术后肝功能恢复快,术后7 d时ALT为(50.1±7.4)U/L vs(320.7±11.8)U/L,(t=-96.470,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11.7%vs 40.6%,χ2=10.227,P〈0.01),结石清除率高(100.0%vs 75.0%,χ2=16.429,P〈0.01)及住院时间短[(15.9±5.4)d vs (23.4±4.3)d,t=-50.103,P〈0.01]。结论精准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可减轻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6.
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目的研究肝切除和不同范围肝切除术对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我院近14年择期手术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病人498例,比较肝切除组和无肝切除组、不同范围肝切除组的术后残余结石率、治疗效果和手术并发症。结果本组63.7%的病人行肝切除术。2001年后肝切除术的比例(74.6%)明显高于1991-1995年(49.5%)和1996-2000年(51.1%),而胆肠吻合术和单纯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的比例逐渐减少。肝切除组术后结石残余率明显低于无肝切除组(19.2%vs31.7%,X^2=9.996,P=0.002);肝切除组的优良率明显优于无肝切除组(85.2%vs74.7%,X^2=7.251,P=0.007),但肝切除组术后的并发症(伤口并发症除外)发生率和死亡率与无肝切除者无统计学差异。局限在肝左外叶的结石,肝左外叶切除效果好,术后无一例有残余结石。对结石分布超过左外叶时,左外叶切除、左半肝切除、右半肝切除和肝段切除的结石残余率分别为51.2%,14.3%,6.25%和11.5%,左外叶切除术后结石残余率明显高于左半肝切除、右半肝切除和肝段切除(P〈0.001)。半肝切除和肝段切除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左外叶切除(94.8%.US76.1%,X^2=15.454,P〈0.001)。结论肝切除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最有效的方法,对于非局限在左外叶的肝内结石,半肝切除和肝段切除术优于左外叶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三维可视化技术(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3DVT)在肝切除联合胆道镜探查取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132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采用3DV...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尿路结石中CT尿路成像(CT urography,CTU)及三维重建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68例作为研究对象,CTU及三维重建38例(CTU组),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IVP)30例(IV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穿刺通道数目、结石清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手术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CTU组手术时间(95.0±37.4)min,显著短于IVP组(125.8±36.5)min(t=-3.408,P=0.001);CTU组术中出血量(114.3±44.2)ml与IVP组(133.7±35.7)ml无统计学差异(t=-1.952,P=0.055);CTU组单、双通道分别为32、6例,与IVP组25、5例无统计学差异(χ2=0.010,P=0.922);CTU组结石清除率92.1%(35/38)与IVP组73.3%(22/30)无统计学差异(χ2=3.082,P=0.079);CTU组穿刺成功率89.5%(34/38)明显高于IVP组70.0%(21/30)(χ2=4.112,P=0.043)。结论 CTU联合三维重建技术能提高结石检出率,不增加X线的放射剂量,提供精确的穿刺径路,减少穿刺损伤周围脏器的风险,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从而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