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祥  赵洁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156-156,159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原因与预防措施。方法:对18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的献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以轻度献血反应为主,枸橼酸钠中毒和精神因素是献血反应的重要因素。结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应严格掌握献血标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丽丽  王照军 《淮海医药》2010,28(6):510-512
目的探讨预防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按《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01选择符合机采血小板条件的献血者,采集单(双)份治疗量血小板。2009年1月~2010年3月共采集3 615例,对其中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处理、预防和总结。结果发生献血反应39例,占1.08%,轻度25例,占0.69%;中度9例,占0.25%;重度5例,占0.14%。39例发生献血反应者中,其中枸橼酸钠中毒19例,占0.53%;精神因素(紧张、恐惧)6例,占0.17%;身体因素(空腹或饥饿、过度疲劳、进食过饱等)8例,占0.22%;其他因素(痛觉过敏、晕针、连锁反应)6例,占0.17%。献血反应与单采机器的类型、献血者年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献血者性别、体重、献血次数、采集的治疗量(单份或双份)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体重较大(≥55kg)、有献血经历、身体综合素质较好的献血者进行机采血小板,同时做好献血者健康教育和整体护理工作,是预防献血反应和保证机采血小板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诱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虹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176-177
目的预防和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过程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机采血小板质量。方法对434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者的情况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生献血反应55例,占12.67%,其中轻度占9.67%、中度占2.30%、重度占0.07%。枸橼酸钠中毒发生献血反应21例,占4.79%;精神因素发生献血反应10例,占2.40%;身体因素发生献血反应19例,占4.42%;环境因素发生献血反应8例,占1.73%。PLT〈170×10^9/L,体质量50~55蚝的献血者、初次捐献血者和空腹、疲劳、睡眠不足的献血者易发生献血反应。结论选择体质量〉55kg,血小板计数高,可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做好献血者健康教育和全程优质护理服务,是保证机采血小板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机采血小板的顺利进行,对机采血小板献血员的护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本中心血站机采血小板献血者200例,为了确保献血员保持良好状态,使机采血小板能够顺利进行,要对机采血小板献血员进行全程的精心护理,与献血员进行良好的沟通。结果 200例机采血小板患者中有30例发生献血反应,占15%,其中发生轻微型献血反应的有25例,占12.5%,有5例发生中型献血反应,占2.5%,没有发生重型献血反应。结论在献血前要对相关要求进行严格控制,做好献血前护理、献血中护理、献血后护理的工作,从而保证机采血小板的顺利进行,降低机采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促进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进行无偿献血。  相似文献   

5.
侯亚平  贾存荣  张慧燕 《河北医药》2012,34(16):2530-2530
随着现代输血技术的发展,机采血小板以其纯度高、治疗效果好,输血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因其采集时间较长,循环血量大,有时可出现献血反应.为了保证献血者的健康,提高产品质量,我们对2011年1至6月5 710人次血小板献血者的资料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钙剂在防治机采血小板中献血不良发应发生中的应用.方法 将320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随机分服用钙剂组即预防组和不服用钙剂组即对照组,使用NGLXCF-3000血液成分分离机进行血小板采集,将其两组进行对比,做好监护工作,仔细询问观察有无献血不良反应症状.结果 口服葡萄糖酸钙预防组发生献血反应的机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在采集血小板前常规口服一支或两支葡萄糖酸钙,如循环血量多及女性献血者在采集过程中根据情况酌情加服,这样能明显预防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天津市血液中心机采血小板献血者1000例,依据干预方法分为整体干预组、基础干预组两组,各500例,统计分析两组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满意度,分析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影响因素.结果 整体干预组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影响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个体相关因素,采取相应处置措施,保障捐献者健康安全,为制定招募稳定、充足血源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本市1499人次机采血小板捐献者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其发生献血反应相关因素分析。结果采集过程中献血反应97人次,总反应率6.47%,分析比较相关因素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机采献血反应以枸椽酸盐中毒为主,低血容量反应中以轻度为主,性别、体重、血液体外循环量个体因素是影响机采献血反应发生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和临床表现,探讨护理干预在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中的重要性。方法按《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及《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选择符合条件的献血者,采集单(双)治疗量。通过采集前的心理护理、采集中的护理措施、采集后的健康教育等全程的护理干预,有效地减少和预防了机采血小板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我站2007年1月一12月无偿机采志愿者共932人次1565个治疗量中仅有0.7%的献血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通过机采采前、采中、采后过程中,采取积极的主动的护理干预措施,预见性地针对献血不良反应进行预防和护理,有效地减少了机采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保证献血者安全的同时也保证了机采血小板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纪慧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578-579
目的探讨献血年龄及献血环境对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站59689人次无偿献血者中2050例发生献血反应的临床资料。结果 18~25岁献血者的不良反应率为3.18%,26~40岁献血者为1.13%,41~55岁反应率为1.09%,18~25岁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26~40岁组和41~55岁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采血车内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94%,献血屋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车内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94%,献血屋内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04%。结论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献血者年龄、献血环境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采血前采取必要的预防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应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对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效果。方法:从2018年1月~2019年9月择取3000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并随机予以分组研究。对照组1500名献血者采血过程中不进行任何处理,其中采1个治疗单位献血者800名,采2个治疗单位献血者700名;研究组1500名献血者采血过程中口服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其中1个治疗单位献血者800名,采2个治疗单位献血者700名。对照分析两组献血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总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采1个治疗单位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采2个治疗单位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来说,枸橼酸盐反应为主要献血不良反应,在采血之前使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可以有效避免献血不良反应出现,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机采血小板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制定防治措施,确保献血者的安全.方法 观察分析2006-2008年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机采献血人数为2 100人,出现献血反应20人,其中轻、中度反应分别为19人、1人,献血反应发生率为0.95%.结论 精神紧张、空腹、疲劳献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扩张,心输出量减少,引起献血反应;保障献血者安全献血,需加大献血的关爱力度,以保留献血者,避免因献血反应导致血源流失.  相似文献   

13.
<正>机采血小板是指利用血细胞分离机从单一供血者一次采集足量的血小板~([1])。单采血小板是目前成分献血主要形式之一,由于纯度高、治疗效果好、输血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越来越被临床接受~([2])。随着输血事业的发展,临床对机采血小板的需求日益增加,随之而来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情况也不断增加。献血反应是机体在精神因素、献血前过度疲劳和饥饿、献血环境不理想、医护人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无偿献血者献血后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月间无偿献血者献血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并予以追踪随访.结果 12600例献血者中发生不同程度献血不良反应146例,反应发生率为1.16%,其中轻度125人(85.6%),中度19人(13.0%),重度2人(1.4%);诱发原因中,精神因素占55.5%,身体因素占40.4%,环境因素占4.1%.结论 心理因素是发生献血反应的首要原因,其次是身体和环境原因.通过加大宣教工作、创造良好的采血环境以及提高采血者的技能,可有效地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正>机采血小板具有纯度高、临床输注效果好等优点,临床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机采血小板的过程中,献血者易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献血不良反应,甚至会影响到机采的顺利进行以及机采血小板的质量~([1])。降低机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献血者无偿献血的积极性,对保障临床需求,缓解临床用血紧张的状况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模式,不仅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提升了献血者的护理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枸橼酸盐反应与性别和循环量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单采献血者1751名发生枸橼酸盐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观察献血者的性别及循环血量和枸橼酸盐反应的关系。结果1751名献血者中,出现枸橼酸盐反应91例,其中女性枸橼酸盐反应最多为11%,中度反应发生率较高;男性枸橼酸盐反应为2%(P〈0.01),多为轻度反应,循环量越多发生枸橼酸盐反应的比例越高(P〈0.01)。结论对发生枸橼酸盐反应的高发献血者采取有效的预防,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使其成为捐献血小板的固定献血者,不断壮大无偿单采的献血队伍,满足临床对单采血小板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齐虹 《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76-276
目的 分析护理心理学在机采血小板献血前的作用.方法 通过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的仔细观察,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对献血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结果 心理护理直接影响献血的情绪及减少或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结论 针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运用正确科学的护理心理学知识可以减少或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保护献血者身心健康,保证血液质量,保留住血源,促进无偿机采血小板队伍的壮大.  相似文献   

18.
金莹 《医药世界》2010,(11):1551-1552
目的探讨机采献血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原因,以确保献血者的安全。方法对机采献血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安慰鼓励献血者,并经立刻暂停采血,取平卧位,给予温热葡萄糖水饮服和进食蛋黄派后,献血者低血糖的症状逐渐得到恢复,最后成功机采血小板。结论分析判断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各种因素,做好采血前的宣传、采中护理、采后注意事项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预防措施,从而减少和有效的处理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分析,做好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根据献血不同阶段,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同心理反应,有针对性通过宣传招募、捐献前、中、后三个阶段实施心理护理.结果 心理护理,可有效的缓解献血者的紧张心理,减少献血反应.结论 加强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护理,能够保证献血者的安全,实现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保留.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血液保存液对机采血小板捐献者的影响及意义比较,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来本血站自愿献血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CPD保存液保存血小板,对照组采用ACD保存液保存血小板,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自愿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献血反应情况对比,实验组出现献血反应共6例,其中轻度4例,中度1例,重度1例;对照组出现献血反应共11例,其中轻度8例,中度2例,中度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D保存液应用于机采血小板对于献血者的影响较应用ACD保存液小,发生枸橼酸反应的例数更少,CPD保存液可以有效减轻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减少枸橼酸中毒的概率,值得机采血小板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