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郄穴是特定穴之一,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郄”是间隙的意思,为经脉之气深聚之处,郄穴大多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及阴(足乔)、阳(足乔)、阴维、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共计十六个郄穴。  相似文献   

2.
郄穴的应用     
周身的郄穴共有16个,即十二经脉各有1个,加上奇经的阴维、阳维、阴(足乔)、阳(足乔)四脉各1个。郄穴是各经经气深集的部位,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郄穴的主治特点是对本经循行部位与所属内脏的急性病、新病或重症的治疗效果较好,兹将治例介绍于后: 一、鼻衄陈×,男,16岁。近日患有“感冒”,于清晨洗脸时突发右侧鼻腔出血不止,经自用棉花填塞无效,后经村卫生所用麻黄素液滴鼻腔,凡士林纱布条填塞等处理仍未见效,填塞后衄血反从口腔流出来。查:右鼻孔填以凡士林纱布条仍有鲜血渗出,精神紧张,面色无华,伴有口干,时而微咳,舌淡红苔薄黄,脉稍数。遂针剌双侧孔最穴,配以迎香穴,用泻法,留针20分钟,其间行  相似文献   

3.
郄穴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郄穴是人体筋脉肌肉之间隙的穴位,临床上,郄穴多用于急性病症,是治疗本经及所属脏腑疾病的有效穴。现将郄穴的临床应用治验介绍如下。 1 寒性胃痉挛 案例1:张某,男,52岁,干部。患者平素时有胃痛,从不敢涉饮冷凉,今年夏天因酷热难当而多食冷饮,20min后即出现胃脘疼痛,且喜温喜按,低声呻吟,就诊时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细而迟。治以温中行气、和胃降逆。取梁丘(足阳明胃经郄穴)以疏通胃经气血,地机(足太阴脾经郄穴)以理中焦之气而止痛,配足三里(补土而温中散寒)、内关(降逆)、中脘(调补中气)。留针15min,不时捻转,胃痛大减,并嘱忌冷凉,饮…  相似文献   

4.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暂不讲阴阳跷脉、阴阳维脉的郄穴),以便与十二原穴相配应。临床上常选用郄穴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血症,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在临床上能起急救作用。既然原郄穴在临床上有如此功能,那么原郄搭配法在针灸学中也应当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原则,它们相配有调整人体脏腑原气,激活正气,抗御外邪的功能,临床上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痛症。它们与子午流注纳干法相结合后,则更赋予它以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郄穴”是指人体筋脉肌肉之间的间隙穴位,为气血汇合的地方。全身除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外,奇经八脉的阴维、阳维、阴跻、  相似文献   

6.
一、郄穴的作用 王居易教授根据郄穴的理论和前人的实践,结合自己30多年应用郄穴治疗的丰富经验,较系统、深入地论述了郄穴的作用.他认为郄穴有降逆、疏利、行气、止痛的作用.手足三阴三阳经郄穴作用主治有别:手三阴经郄穴具有降逆止血作用,主治共性为衄血、呕血、咯血等症.手三阳经具有行气的作用,主治共性为:气逆、喘咳、呃逆等病证.足三阳经具有止痛的作用,主治共性为胸闷、腹胀、挛急作痛.足三阴经具有疏利作用,主治共性为:小便不利、淋痛、本脏痛.  相似文献   

7.
郄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地芬 《北京中医》2000,19(3):45-45
一、郄穴的作用 王居易教授根据郄穴的理论和前人的实践,结合自己30多年应用郄穴治疗的丰富经验,较系统、深入地论述了郄穴的作用.他认为郄穴有降逆、疏利、行气、止痛的作用.手足三阴三阳经郄穴作用主治有别:手三阴经郄穴具有降逆止血作用,主治共性为衄血、呕血、咯血等症.手三阳经具有行气的作用,主治共性为:气逆、喘咳、呃逆等病证.足三阳经具有止痛的作用,主治共性为胸闷、腹胀、挛急作痛.足三阴经具有疏利作用,主治共性为:小便不利、淋痛、本脏痛.  相似文献   

8.
打嗝常由急剧地进食冷物或进食过快不经咀嚼便吞下,引起横膈膜痉挛所致。这里介绍一种简便按压速止法。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打嗝时,术者两手拇指叠放在膝关节外侧上方的梁丘穴上,然后用力按压(要猛然用力),左右转动按摩3次。一般情况下,按压得当,一次就能完全止住打嗝;按压不得当,需反复按压3遍后,方可生效。体会梁丘穴在膝盖外上方,股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当腿膝伸直绷紧时,肌肉隆起如在山梁之上丘,故名。本穴系足阳明经之郄穴,乃本经气血聚集之处,阳明经又为多气多血之经,所以本穴具有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之功效。郄,有间隙之意,阳经的郄穴…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正常女大学生在不同月经周期足三阴经的原穴、郄穴、交会穴、非特定穴的体表电阻变化,探寻胞宫相关经脉不同经穴体表电阻反映月经周期的特异性规律,为深入研究经穴反映脏腑功能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为临床和科研探讨正常女大学生月经周期相关经穴的生物物理特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招募正常女大学生90人,选取与胞宫位于邻近脊髓节段的足三阴经原穴、郄穴、交会穴、非特定穴,于月经期、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的相同时间点连续动态探测体表电阻30 min,观察各穴位电阻值在月经周期中的变化。结果:各穴位在月经周期中单侧穴位电阻值的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期,单侧3个原穴、3个郄穴、脾经不同穴位、腰4皮节上不同穴位间的电阻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穴位左右电阻比较:太冲在月经期电阻值左侧大于右侧(P0.05);太白在排卵期左侧大于右侧(P0.05);中都在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左侧均大于右侧(P0.05);太溪、地机、三阴交在4个时期的电阻值左侧均大于右侧(P0.05);水泉在4个时期左侧均小于右侧(P0.05)。结论:足三阴经相关经穴左右两侧电阻的变化趋势可以特异性地反映出胞宫在月经周期中的气血变化情况。肝经原穴、郄穴在月经期显示出了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变化趋势,脾经原穴太白在排卵期显示出了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变化趋势,体现了经穴反映功能上的特异性。经穴反映脏腑功能的机制不仅与经穴和脏腑所属的脊髓节段具有相关性,与经穴所属经脉及穴位属性也具有特异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郄穴是各经经气所深聚的地方,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临床上郄穴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笔者在临床中以郄穴为主(即取病证所属脏腑之经脉的郄穴或病证所在经脉的郄穴)治疗各种疼痛病证,取得了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偏头痛发作期患者少阳经五输穴、原穴、郄穴红外热像图改变。方法将35例偏头痛发作期患者作为研究组,35名正常人作为正常组。观察两组少阳经五输穴、原穴、郄穴红外热像图,并对分析软件得出相关经穴温度值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手少阳三焦经五输穴中渚、原穴阳池、郄穴会宗温差值TΔ较正常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关冲、液门、天井温差值TΔ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足少阳胆经五输穴侠溪、足临泣、阳陵泉,原穴丘墟,郄穴外丘温差值TΔ较正常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足窍阴、阳辅温差值TΔ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头痛发作期患者少阳经部分五输穴(中渚、侠溪、足临泣、阳陵泉)、原穴(阳池、丘墟)、郄穴(会宗、外丘)红外热像图发生改变,其余五输穴(关冲、液门、天井、足窍阴、阳辅)不存在上述现象,从红外角度提示了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梁丘穴首见子《针灸甲乙经》第三卷:“梁丘,足阳明,在膝上二寸两筋间,刺入三分,灸三壮”。但只记载其部位、针灸法,而对其功效作用及临床应用,记载较早者是《千金要方》:“梁丘、曲泉、阳关主筋挛,膝不得屈伸,不可以行”。梁丘穴,是足阳明胃经之郄穴,郄穴是各经经气所聚之地方。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但是,由于古代文献对郄穴的功效及临床应用叙述很少,故人们对郄穴的重视不够。笔者及张少珍老师,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梁丘穴对急性胃病等某些疾患有独特的疗效。现将我们的体会介绍如下。一、理气和胃止痛病例1:吴××,女,23岁,学院职工。突然发作性胃部疼痛半天。患者当天早上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疼病,曾自“保济风”及卫生所中药煎剂疼痛仍未减,遂邀我前往作针灸治疗,询其情况,常有不定期胃  相似文献   

13.
<正> 叶天士云:“思经水必诸路之血,贮于血海而下,其不致崩决淋漓者,任脉为担任,带脉为约束,刚维(足乔)脉之拥 护,督脉以总督其统摄”。任、督、冲、带、阴阳维(足乔)各司其职,调节月经的产生和维持正常的生理现象。奇经八脉沟通内外经络,贯穿上下,把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关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调节、滋润、温养十二经,“冲为血海”,脏腑之血皆归冲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十六郄穴的皮肤导电量检测,调查分析肝癌患者疼痛发病时的"经络状况"。方法:通过对十六郄穴皮肤穴位导电量的测量来探讨117例肝癌患者疼痛状态下的经络表现。结果:117例肝癌患者疼痛发作时,十六郄穴异常主要体现在心包经、肝经、心经、胆经、阳维脉、胃经、脾经上,以心包经(占75.21%)、肝经(占69.23%)、心经(占64.10%)、胆经(占61.54%)不平衡率居高,与其他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十六郄穴的皮肤穴位导电量检测能够反映肝癌患者疼痛状态下经络气血的失衡情况,心系及肝胆系经脉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足乔)脉,为奇经八脉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内容在《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中均有记载,至明代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结合其本人临床实践,对(足乔)脉理论及其证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载入《奇经八脉考》一书中,对后世临床有重要指导价值。笔者复习有关文献,结合临证体会,略陈管见如下,敬希同道不吝斧正。一、司下肢  相似文献   

16.
经脉气血深聚之处的腧穴,称郄穴.自《针灸甲乙经》明确十六郄穴的名称,厘定其具体定位,详论其针灸法,阐明其主治病症以后,临床多应用郄穴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的病症,主要体现在"阳经郄穴多治痛,阴经郄穴多治血",近人则常用于急症.笔者从事针灸临床和教学多年,运用郄穴治疗多种经脉和脏腑的顽固性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常获良效,现结合临床病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特定穴、非特定穴、非经非穴皮肤电阻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表现,探寻哪些穴位可以特异性地反应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本研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进行,招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膀胱经组38例和胆经组40例)、正常受试者36例。选取膀胱经的特定穴包括原穴京骨、郄穴金门、络穴飞扬、下合穴及合穴委中,胆经的特定穴包括原穴丘墟、络穴光明、郄穴外丘、下合穴及合穴阳陵泉,非特定穴包括膀胱经的秩边、胆经的风市,以及非经非穴,连续动态探测3组受试者的皮肤电阻30 min,以同名穴位电阻差值作为结局指标。结果:膀胱经组委中穴的左右两侧同名穴位电阻差值有显著性差异(P 0. 01),其他穴位无明显差异(P0. 05)。结论:初步推测膀胱经的下合穴及合穴委中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个反应点。  相似文献   

18.
经脉气血深聚之处的腧穴,称郄穴。自《针灸甲乙经》明确十六郄穴的名称,厘定其具体定位,详论其针灸法,阐明其主治病症以后,临床多应用郄穴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的病症,主要体现在“阳经郄穴多治痛,阴经郄穴多治血”,近人则常用于急症。笔者从事针灸临床和教学多年,运用郄穴治疗多种经脉和脏腑的顽固性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常获良效,现结合临床病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浅析皇甫谧对郄穴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皇甫谧是晋代著名针灸学家,著有《针灸甲乙经》传世。本文就《针灸甲乙经》有关郄穴、郄穴针灸法、郄穴主治规律等作了详细归纳,以冀对临床急症应用针灸治疗有一定裨益。  相似文献   

20.
孔最穴探原     
从解剖与定位、主治病症、机理、现代临床应用,对孔最穴作了研究。指出:孔最穴系手太阴肺经郄穴。郄穴为脏腑经穴气血深聚之所,治疗本经及本经所属脏腑急重症以及出血疾病的有效穴。强调对孔最穴研究的深度欠缺,实验研究很少,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科学统计,使孔最穴更好的在临床上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